您当前的位置:首页>部门>县司法局>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巫溪县司法局关于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日期:2025-01-23

2024年,巫溪县司法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中心,主动履职,为新时代巫溪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将我局2024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

(一)统筹推动开创依法治县新局面

一是深学笃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及时跟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并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研究部署、推进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协助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议题”、主体培训班必学内容。二是压紧压实法治建设责任。拟定《2024年全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分解落实法治政府建设责任。筹备组织召开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暨2023年度专题述法工作会议,推动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述法,全县领导干部现场述法109人,书面述法433人。

(二)提质增效书写法治政府新答卷

一是迭代升级依法决策制度体系。负责编制并公布《2024年度县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健全规范性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2024年县政府出台4件规范性文件均通过市政府及县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县级各部门规范性文件备案通过21件,实现规范性文件无漏件、错件,通过率100%二是强化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成立行政复议调解工作室,创新建立“复议+调解”模式,与各执法部门调解机构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行政争议化解格局。充实人员配备,有效解决行政复议专业能力问题。建立诉前行政争议调解的联络工作机制,针对重大项目、社会影响较大、疑难复杂纠纷等不同类型行政争议,由专业人员协助,因案制宜、精准调解。三是扎实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指导督促县级行政执法单位依法认领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项9205项,镇街层面构建“法定执法+赋权执法+委托执法”的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精准赋权、及时评估。协调县级执法部门以派驻、包片等方式下沉执法力量87人,推行“县属乡用共管”执法模式。全县65个行政执法单位的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事项全量入驻“执法+监督”一体化数字应用平台,实现“全要素上平台”。

(三)惠民助企激活法治社会新动能

一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开展“千万市民学法律”系列普法宣传活动推介县检察院莎姐普法宣讲团获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表彰,宁河司法所和两名个人获市司法局、市普法办通报表彰,《‘龚姐倾听’撑起妇女儿童‘安全伞’》精准普法工作实践案例获2024年度重庆市精准普法工作最佳实践案例。二是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建成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32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329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推进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针对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特困家庭等弱势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审核批准法律援助案件414件,其中民事案件257件,刑事案件157件。提供法律咨询2837人次、法律帮助323件。

(四)法治保障彰显基层治理新作为

一是深化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严格落实社区矫正监管措施,构建“闭环管控一条链”,严格落实重点安置帮教对象必接必送制度,必接必送率达100%。安置帮教应用在全市率先贯通。二是健全多元调解工作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健全完善商事诉讼、仲裁与调解“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打造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等“一件事”集成综合场景1个。2024,全县调解矛盾纠纷9090件,纠纷化解率达到93.78%,调解成功率达99.2%

二、存在的问题

2024年,全县司法行政系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法治保障,但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推动依法行政的实效还需进一步提升、法治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创新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聚焦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政府,提升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制度体系,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加强行政复议队伍专业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办案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二)聚焦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激发法治服务保障发展的强劲动能。深入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活动,进一步发挥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职能作用,大力推进严格规范文明执法,让企业感受到公平正义和执法“温度”。

(三)聚焦守住守牢安全发展防线,助力营造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扶,切实开展好安置帮教工作,加大非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的统筹力度,实现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