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中的退役军人)田间地头的“答卷人”

叶继联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芦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6年退役
晨光初露,石窟河面泛起粼粼波光。叶继联早早出现在芦陵村的田埂上,开始了日常走访工作。
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拉开了工作序幕。“叶书记,我家农田水渠塌口越来越大了,水一直往外流,庄稼可怎么办啊!”焦急的声音来自村民强叔。叶继联一边连声安慰一边加快脚步。深一脚浅一脚到达泥泞的农田后,他立即对水渠进行全面检查,决定由村委会出资,帮强叔用水泥加固水渠。彻底解决问题后,还没和村民说上话,叶继联的手机又响了。
村里大事小情很多,有时候忙得脚不沾地,叶继联早已习惯。202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他更忙了。“让民声有回响,为民生谋幸福,是我的初心和使命。”他的建议也大多从这些琐碎但切实的期盼出发。
“叶书记,我们外出太不方便了,要绕很远的山路。”得知梅州市9个乡镇的近40万人口出行不便后,他提出“加快推进梅州大埔到丰顺的高速公路建设”的建议。
“叶书记,我的狗被偷了可怎么办?”在多次调研收集需求后,他将解决农村丢鸡丢狗、规避野生动物破坏农作物等建议带上全国两会,并在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后,积极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叶书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荒地太多了。”了解到荒地面积多且农业机械化发展快的情况后,他提出“推动梅州全域列入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的建议,利用荒地建设高标准农田。
让村民有处可依、有诉可说、有难可解——桩桩件件,都是他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份承诺的写照。
午后的阳光穿过云层,暖意扑面而来。处理过诸多事宜,叶继联和我们走在芦陵村的环湖绿道上,时而介绍远处新修建的篮球场和足球场,时而驻足和村里的老人、孩子打声招呼、聊聊近况。碰到有人提出诉求,他便连忙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准备以合适的方式在之后帮忙解决。
这些年,在叶继联的奔走下,芦陵村从“软弱涣散村”逐步蜕变为梅州市“美丽家园”示范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慢慢地,他也将振兴乡村的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天地。
“努力打造‘同心同富同美’的乡村,要为更多有需求的人发声,为更大的发展争取多方面支持。”说到这里,叶继联又加快了脚步。前阵子,他参加了一场座谈,听取了大家提出的交通运输和产业振兴等方面的请求。涉及民生要事,他不敢耽搁,想着要进一步完善“解决梅县荷树园电厂四期煤电指标”“推进韩江三河坝至潮州港航道扩能升级工程”等相关建议,不负大家的期待。
“我觉得努努力,村子的建设、大家的生活都会越来越好。”望着叶继联的背影,他朴实的话语又在耳畔响起。从“小村”到“大家”,他以“答卷人”的身份,在丈量乡村的路上越走越远,直至将“积极履职、为民发声”的初心写满每一条村巷。
来源:办公厅、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