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咸论坛(第二十期)巫文化的起源及影响

摘要:
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源头的巫文化,在不同文化和时期中发展出各种形式。巫咸等上古先贤们通过运用占星术和占卜术,上观天象,下测人事,探索着人类与宇宙之间的联系,创造了影响各类学科的璀璨巫文化。
巫文化的起源及影响
傅玉涛
文化,从广义而言,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而言,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巫文化,则是以上古时期的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而占星、占卜术在世界各地的远古时期均有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笔者所论的巫文化,是指带有民族个性的以巫咸为“十巫”创造的在今巫山(今大巴山东段)及大宁河、任河、堵河流域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亦即《三峡大辞典》所谓的“巫臷文化”。就物质财富而言,它包含盐泉文化和医药文化 。以巫咸为首的“十巫”升降于灵山(即巫山,地指大巴山东段)以巫咸名为方国名。巫咸率民利用宝源山盐泉,不耕不织,持盐以易衣食,形成“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百兽群处,百谷所聚”的盛世景观,创造了灿烂的盐文化。又据管维良教授所论:“古代巫山盛产丹砂而又称‘丹山’。《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郭璞注‘帝药’云:‘天地神仙药在此’即神仙不死之药,亦即丹砂。而劳动生息在巫山地区的诸巫氏族首领掌握了不死之药—丹砂。”《山海经·大荒南经》亦云:“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巫咸是商太戊时占星家和占卜家,(早在商以前,就有神农采药之说)古代巫医一家,以巫咸为首的“十巫”又创造了这一区域的灿烂的药文化。就精神财富而言,作为占星家、占卜家的巫咸,上观天象,下测人事,将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占星术为主的巫术升华为远古闻名的巫文化,功盖前贤。
巫文化的源头——占星学和占卜学
(一)
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与星象结下了不解之缘。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有云:“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说“人人皆知天文”,恐与历史不符,但自远古以来,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一直不断地观测探究星象的奥秘及其与人类事物关系倒是实在的。作为占星家的巫咸,结合自身的实践,归纳前人的经验,发展了上古的星象学。《中国天文学史》(陈遵妫著)称:“作为世界性的占卜术,其起源非常之早,我国大约在商代以前占星术就已经萌芽了。由于奴隶主阶级的提倡,占星术得到迅速发展。商代的许多甲骨文片,就是占卜用的,其中不少天象记录,正是占星术发达的证明。古代史籍中常见的巫咸,就是著名的占星家。”由此可见,以巫咸为代表的商代占星学家是很有权威的。
奴隶主阶级对于天象与人类事物的关系,看得很神秘,因而十分重视星象学,专门设置天官,巫咸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所以司马迁的《史记·天官书》把巫咸列入历代传承天数的著名人物。
巫咸的研究成果,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到了周代,星象研究学就固定下来。春秋时代占星术更为盛行。
古代星象学十分重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活动。巫咸等占星家就是记录五大行星的位置变化来判定与其他星宿及日月的关系,预测人间的事变。巫咸是天人感应论者,他按天上五大行星,对应人间,将地球上万物归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发明了《巫咸五星占》,虽此书已失传,但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五星占》,长约八千字,是春秋时石申(魏人)甘德(齐人)而著。
占星家利用天象变化,预测人间灾祸,逐步发展,经春秋,到两汉,有不少惊人的预测实例。如《史记》有这样的记载,汉元二月,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陈余怒而发兵袭击张耳,张败走,不知所向,此时甘德对张耳说:汉王进入关中的时候,五星会聚东井(东井分野属秦地)这就表示谁先进入关中,谁就必定称霸,现在楚王虽强盛,但最终会臣属于汉。故劝张耳投奔汉王。又如占星术中有“天裂”一说,《京氏易妖占》说:“天开见光,流血滂滂。”刘向在《洪范传》载,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东北方向发生开裂,宽十余丈,长二十余丈,之后不久发生了周勃带兵消灭诸吕捍卫刘家王朝。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北方“天裂”,之后便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这种巧合,按占星术的解释,就是天地间阴阳失衡,必定发生变故。
(二)
巫咸身为上古的占星家,是天文学的鼻祖,又是用筮占卜的创始人。占卜的哲学原理是阴阳学说,它起源于夏,盛行商,成型于周。阴阳的意义是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古代思想家把看到的一切现象视为正反两个面,用阴阳这个概念解释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阴阳不但统揽了事物对立的两方面,而且具有两种相反的不同属性。古人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双为阳,单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以“一”为阳,以“一一”为阴),阴阳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古人还认为阴阳互根,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即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素向阴阳象大论》云:“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至于老子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和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了,是阴阳学说发展,是流而不是源。
巫咸合理利用了阴阳学说,出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对先人的崇拜,出于为人祈禳纳吉,把天星占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结合,继承和发展了夏人的占卜成果。巫咸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天干,故商代用十干为世系帝王称号,如成汤为乙,其子曰大丁、中丙、中壬,其孙名大甲,后又发明了地支,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殷墟书契前编》七·四四卜云,“乙卯卜,昱丙雨”,“辛亥卜,昱壬雨”,这正是殷警方占卜学在夏的基础有了发展的佐证。《山海经》载:“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这说明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占卜学,在巫咸时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论述的那样:“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古代的先贤们认为万物都存在于一个对立统一体中,发明了太极图,以一个圆圈,一条“S”形曲线,一黑一白两个点为阴阳的基本元素,揭示万物对立、互渗、互补、相依相生的复杂关系及无穷无尽的变化。
研究原始宗教的鼻祖弗雷泽说:“巫术与科学在认识世界的概念上,两种是相近的”,“巫术与科学一样都在人们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强有力地刺激着对知识的追求”,“巫术与科学将他(指追求者——笔者注)带到极高的山峰之巅,在那里,越过他脚下的滚滚浓雾和层层乌云,可以看到天国的美景,它虽然遥远,但却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放射着超凡的灿烂光华。”在弗雷泽眼中,巫术是科学。但它毕竟带有愚昧性,只能放在那个历史阶段进行评价,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巫文化的科学结晶及其影响
以占星术和占卜术为主要源头的巫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步丰富,逐步完善,也逐步显现出它的巨大的影响力。
春秋时期既是占卜术为主的巫文化兴盛时期,又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老子(李耳)根据上古太极图及巫咸等先贤的研究成果,成就了他的《道德经》,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出现了朴素辩证法。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进行,周文王开始的周代,在巫咸等先贤占卜学的基础上,形成《周易》。以八卦为主要内容的《易经》,集远古占卜之大成。八卦的“卦”字,从“圭”从“卜”。圭即土圭,是古代用土堆垒而成,用以测日影。“卜”者,后来测日影不用土圭,而用八尺竹竿代之,为使竹竿垂直,以绳吊物使然 。故屈万里说“易卦起于龟卜”。巫咸是用筮占卜的创始人,他以一节为阳,两节为阴,单节为阳,双节为阴,继以成卦。巫咸既是占星术集大成者,又是用筮占卜的创始人,以他为首所创造的巫文化,当之无愧是周易预测学的源头,周易是巫文化的主流。
巫咸等先贤创造的巫文化,对文学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首先体现在《诗经》上,如“子兴视夜,明星有烂”,“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提到的“明星”,“启明”,“长庚”都是巫术(占星术)中的金星之类。
其次体现在《楚辞》上。通读《楚辞》各篇,处处有巫文化的影响,“命灵氛为余占炎”(索要算卦用的茅草竹片,请神巫为我占卜),“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我想听从灵氛的吉卦,心中犹豫而狐疑不定。巫咸夜里从天降神,我捧香椒饭邀佳神灵)。
屈原的《九歌》,基本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乐舞歌词,如《东皇太一》、《云中君》、《太司命》、《少司命》、《东君》均是祭天神的;《湘夫人》、《湘君》、《河伯》、《山鬼》是祭地上之神的;《国殇》则祭为国捐躯者。
以上所引,足以证明,巫文化对文学影响之大,时间之长。
以巫咸为主研究的星象学,将天上之星辰分为二十八宿,按天地合一之说,便对地理学产生影响。《周礼》:“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这就是分野说,古人把天上的二十八宿,对应地上九州分野。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如巫溪所在之地,古属荆州,荆州之地乃翼轸之分野。
总之,巫文化对各类学科均有影响,不一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