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巫溪(七)

壹
闻说大昌县,飞岩泻卤泉。
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
白鹿留仙迹,青山煮晚烟。
雷公遗政在,应让使君贤。
——清·王步瀛《盐泉寄题》
注:
卤泉:盐泉。
泽沛:盛大的恩泽。
汉唐年:汉唐是汉朝和唐朝的并称,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两个时期,这里借称繁荣盛世。
雷公遗政: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大宁知监雷说在盐泉下创龙池,外侧拦木板,在木板上开凿三十个一样大小的方孔。孔眼外承接竹管,分泉接引,分配到各灶,减少了盐民间的纷争和诉讼。
贰
谁驱白鹿引咸泉,古穴深井一线穿。
岩脚石龙云喷雨,山头文豹雾藏烟。
——清·闵文钊《游白鹿咸泉作》
注:
白鹿引咸泉:白鹿指引找到盐泉。
石龙云喷雨:盐泉水从山体流出后,落入蓄水池中。池中雕有石龙,泉水从龙嘴喷出。
叁
盐井平分万灶烟,引从白鹿记当年。
行郊曾应随车雨,逐野欣逢涌地泉。
天谴霜蹄通潋滟,人从云麓觅清涟。
出山已备和羹用,玉液功名鼎鼐先。
——清·陈镇《白鹿盐泉》
注: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清涟:谓水清而有微波貌,也指清水。用潋滟、清涟表明盐泉清澈透明,品质优良,是制作食盐的优质原料。
鼎鼐:鼐(nài),本义大鼎。鼎、鼐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礼器。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无权用鼎。这里指表明盐泉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还是一种功名和荣誉的象征。
肆
避难奔西蜀,巉岩峭壁簇。
计程近二千,始入大宁谷。
此处本深山,如何多竞逐。
佥称地有灵,盐泉出其麓。
昔日杳茫茫,引之自白鹿。
猎众系出袁,但未详名目。
转谒龙君祠,果然千丈瀑。
不分雨与晴,有伸长无缩。
商贾爱其泉,洞门遮以屋。
池中铁孔分,远近通虚竹。
白雪喷千茎,乌金融万斛。
不徒和野羹,更可调公餗。
裕国又便民,生涯遍水陆。
培源保久长,自是万家福。
——清·陈杏昌《观龙池作》
注:
巉:读音为chán,形容山势高峻。
餗:读音为sù,解释为鼎中的食物,泛指佳肴美味。
龙池:即龙君庙内的盐池。
几首诗中频繁提到白鹿和盐泉,据《舆地纪胜》记载:“宝山咸泉,其地初属袁氏。一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于上下,猎者逐之,鹿入洞不复见,因酌泉知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人也。”盐泉,是位于今巫溪县宁厂古镇宝源山麓宝源山盐泉。白鹿引泉的传说,是巫溪县宁厂制盐的开始。2010年,白鹿引泉的传说列入巫溪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白鹿引泉的传说
传说在远古时期,一个姓袁的猎人追逐一只白鹿来到大宁河,那是一只异常美丽浑身散发着精灵之气的白鹿。钻过无数道树林,涉过无数处溪涧后,看见白鹿正在一洞口的灌木丛中低头舔舐。他急忙引弓发箭,只见金光一闪,升起一团白雾,待白雾散尽,白鹿早已没了踪影。他非常吃惊,忙赶过去仔细搜寻白鹿踪迹,却听见洞内汩汩泉响,口渴力竭的他忙捧起一饮,咸咸的,不觉神清气爽,体力倍增。把发现盐泉的事情告诉了四邻相亲,于是大伙儿就聚集这儿取卤煮盐,并用盐巴换取粮食、衣物。宁厂就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之地。
该传说故事在《大宁县志》等地方志及《舆地纪胜》等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流传广泛。
自汉代起,在盐泉处建起了龙君庙及猎神殿,祭祀最先发现盐泉的猎神。每年2月10日为猎神菩萨生日,举办猎神庙会,香火连延两千余年不断。
白鹿引泉的传说,是在古代科学认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神话认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给他们带来财富的盐泉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