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红三军小长征进巫溪
1931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关向应任政委,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武装发展到3万余人。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了50万兵力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围剿。此次“围剿”,实行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总体战方针,同时决定“围剿"分区进行,以10万人进攻湘鄂西苏区和红军,以30万人进攻鄂豫皖苏区和红军,以另10万人先对中央苏区和红军实行经济封锁。达到目的后,再集中力量“围剿”中央苏区和红军。为摧毁苏区消灭红军,蒋介石还制定稳扎稳打、分进合击的战略和“纵深配备,并列推进,步步为营,边进边剿”的战术;并强调实行“连坐法”,编组保甲,组织团练,全面进行反革命动员,进攻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占领了襄北、襄南大部分地区,对红三军的包围圈逐渐缩小。1932年8月,贺龙率领红三军一部刚渡过汉水,敌人以绝对优势兵力由沔阳、潜江一线冲进洪湖苏区腹地,留在内线的红军主力和地方武装以及党政机关遭到重大损失,被迫仓促突围。
1932年9月,突围出来的红三军主力会合于襄北大小洪山一带。面对险恶的形势,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不得不决定避开敌人主力,回湘鄂西,决定实行经豫西南、陕南、川东(今重庆)再回湘鄂边反“围剿”战略转移。贸龙率领红三军由旬阳、安康向南渡汉水,经神河街、牛头店、竹溪县,分为左路军和右路军,贺龙随右路红军从湖北竹溪县的桃源、源茂一带,越过湖北与四川交界的鸡心岭界梁子一线,1932年12月15日,翻越大巴山沿川鄂边南下进入巫溪县,进入巫溪县徐家。16日左路军从湖北竹溪县,从桃源、向坝,双桥经过两省交界处绿荫塘,向神农架边巫溪阴条岭进发,在巫溪留下了红军入川第一地,红军入川第一仗,红三军会师地,红三军司令部驻地和政治部标语遗址,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
1932年12月19日,红三军先头部队分兵奔赴巫山攻占大昌,22日红三军从湖北巴东官渡一带强渡长江。24日返回湘鄂边鹤峰根据地境内,1933年1月13日南下,攻打桑植成功。红三军这次战略转移,历时两个多月,转战近8000余里,史称“红三军小长征"。
二、贺龙在鸡心岭
1932年夏秋,蒋介石亲自坐镇武汉,对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苏区进行第四次反革命"围剿",投入的总兵力近五十万。其中用以进攻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的兵力十余万,敌军兵分三路,向湘鄂西根据地开始了“反革命“围剿。由于当时全权负责湘鄂西苏区的中央代表夏曦,极力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开展错误的肃反政策,加上红军在军事上的劣势,所以第四次反"围剿。一开始,红三军就陷入被动局面。1932年9月,不得不进行战略性转移,这次战略转移行程七千里,史称红三军七千里小长征。
1932年12月15日,红三军穿过秦岭山区的坝河大山沟以后,登上一座高峰。这里万峰攒聚,雄奇险峻,奇峰兀立,上有山峰如笋,直插云霄,大有“刺破青天锷未残"之势。贺老总从后面策马赶到部队前面,用望远镜往前方看了看,笑着问大家:“谁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地方?”可大家你望我,我望你,谁也答不上来,只是一个劲地傻笑,见没有人回答,贺龙站在鸡心岭说:“这是一脚踏三省(川、陕、鄂)的地方!”贺老总接着说:“这是一脚踏三省(陕、川、鄂)的地方,你们看我们的脚板大不大?"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好久没有这样舒心地笑了。老总又说“这里还不是我们落脚的地方。我们还要继续走,走远点,用我们的脚走出块根据地来,但这一天已经为期不远了!“语调是那样自信而有力。部队休息约二十分钟后,继续前进。下山后,夜幕已经降临,当晚,部队就在山后的后坪、两河口一带宿营。
12月18日,红三军经过巫溪县通城,军部设在石门子,次日向巫山进发,长驱一百多里,从巫山官渡抢渡长江,占领巴东县城。1932年12月底和1933年1月中旬红三军胜利返回鹤峰和桑植革命根据地。
(冉茂林供稿)
三、智取一线天
川鄂交界的野猪峡,坐落在大宁河上游一条小溪涧上。一里长的峡谷,两岸悬崖千仞,谷宽二丈左右。从峡头到峡尾,始终只见长天一线,这就是著名的“一线天”。紧挨着的七蟒峡,危崖绝壁,堪称天堑。这一带是出入川鄂的一个咽喉要地。1932年12月15日凌晨,红三军冒着凛冽的朔风,由湖
北竹溪来到了四川巫溪县境的野猪峡口。
驻守这里的是国民党的一支变兵队伍,头子叫黄涛,他从湖北来四川募兵,手下已有三百多人。得到红军要路过的消息,黄涛便与地方反动武装相勾结,妄图在此狙击红军。
峡口北面的一座岗楼里,灯火摇曳,人影憧憧。保安队长史焕章召集他的一帮喽啰,猜拳行令,酒足饭饱之后,正在作“战前动员":“野猪峡、七蟒峡这条红军入川的通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弟兄们!乱世出英雄。黄司令有话,守住关隘,打走共军后论功行赏,升官发财人人有份!”话音刚落,保安兵们吵作一团,有的干号着提虚劲,有的直眨巴眼睛,大多数人眉头紧锁,忧心忡忡。他们知道,史焕章这小子,表面气壮如牛,内心却胆小如鼠,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正在吵吵嚷嚷,突然“哐啷”一声,楼门被人踹开,闪进几个威风凛凛的大汉。他们头戴红五星,手持驳壳枪,大张着机头,领头的那位红脸大汉还举着一枚手榴弹,弹盖已揭开。他大吼一声:“不许动!"顿时,敌人一个个吓得呆若木鸡,面无人色。史焕章毕竟是见过一些世面的人,他眼里盯住来客,嘴里软软地连声说:“嘿嘿嘿!里面坐,里面坐!"右手却向左肋下的盒子枪摸去。
“你敢动!先打死你!”一声猛喝,史焕章慌忙缩回了手。说时迟,那时快,那红脸大汉一边说,同时一步冲上前去,缴了史焕章的枪。史焕章战战兢兢地问:“你们是——"“我们是红军!对不起,今天要借道南下。请看,这就是我们的路条!”红脸大汉说完,从衣袋里摸出一张纸条递给史焕章。史焕章哆哆嗦嗦地展开纸条,只见上面赫然写着:"特别通行证,为民除害,横扫天下;挡我去路,以卵击石!”下款署着两个大字一一贺龙。史焕章一见这两个字,
一下子吓得瘫软在木椅子上。贺龙两把菜刀起家,南征北战、斩关夺隘的声威,史焕章早有所闻。他好半天才回过神来,以为站在面前的就是贺龙,又是点头哈腰,又是打躬作揖,连声谢罪道:“对不起,贺将军,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小人是奉命行事。其实......”“哼!你没有资格见贺老总。我是贺龙部队先头连雷连长。”雷连长不屑一顾地说,紧接着又厉声喝问:“别啰嗦!你的队伍是撤还是不撤?”“撤、撤、撤”史焕章语无伦次地回答,转身对吓呆了的部下,把手一挥说:“还愣着干啥?快撤!”保安兵们此时都只恨爹妈少生了两条腿,抱头直向下游七蟒峡逃窜。就这样,红军凭着贺龙的一张“特别通行证”,不费一枪一弹,就顺利通过了“一线天”。大部队赶到后,紧接着向七蟒峡发起攻击。七蟒峡的守敌,听了从“一线天"跑回来的保安兵绘声绘色的描述,早就乱了阵脚。无论黄涛如何弹压,交战不过几分钟,敌军就弃关而逃。黄涛则带着几个残兵逃窜。
(原载《新华网》)
四、激战七蟒峡
红三军凭借“特别通行证”顺利通过一线天后,国民党军黄涛部一路逃窜到七蟒峡。
七蟒峡地势极其险要,两岸高峰对峙,雄奇的山脉犹如七条巨蟒相对延伸到峡谷故名七蟒峡。东溪河水流湍急,乱石嶙峋形成巨大的浪花和漩涡,时时发出急流拍打岩石的轰隆声,犹如砯崖转石万壑雷之势,穿峡而过。在峡谷的两头有狭窄的栈道通往半岩上并设有关卡,在关卡上由黄涛部重兵把守,用轻重机枪守住两头的栈道,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石壁的正中有一个天然的大岩洞,洞内可容纳数百人。黄涛就把这岩洞当成他的指挥部,黄涛在他"固若金汤”的指挥部里,胸前挂着望远镜,腰里挎着驳壳枪,来回踱来踱去,口中不时发出喃喃嘟嘟的声音:“你贺龙、你红三军想从这里通过,哪怕你变成神仙,就是铜头铁臂也妄想通过。”想到这他不禁发出了嘿嘿的笑声,然后他就躺到了太师椅上,哼着秽腔淫调的小曲来“妹呀、姐呀我的小心肝,小情人......”。
当红三军来到峡口,看到七蟒峡难攻易守,先头连的战士们围在一个小草坪上研究作战方案。这时段师长走上前来,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了地形,上下左右细细揣摩着,然后鄙夷地冒出一句话“小菜一碟”。段师长把李团长喊到面前,与他说了几句话,做了几个手势,李团长心领神会,马上指挥部队,兵分三路。一路从徐家坝翻越梁家山,下后坪至山巅,形成居高临下的包抄之势;另一路直接与上峡之敌正面攻击。再一路迂回到河对岸下坝进行攻击。红军还调来小钢炮,同时向敌人发起了进攻,瞬间,炮声隆隆,枪声大作,整个峡谷硝烟弥漫,喊杀声震撼山谷。黄涛部的敌人,凭借天险,也拼命的抵抗,两个关口的轻重机枪,喷出一条条火舌,密集的子弹压得红军无法抬头,双方的战斗形成僵持之势。
正当敌人凭借天险得意之时,红军突击队插入敌人后方打响了,敌军腹背受敌,一排长大腿被打断,一班长被击毙,死伤若干,顿时乱作一体,抱头鼠窜,黄涛和洞内的残兵败将,丢盔卸甲,仓皇地向大宁河下游的巫溪县城逃窜。
红三军顺利拿下了天险“七蟒峡”,取得了红军入川第一仗的胜利,国民党县长蒋登弟闻讯,吓得弃城逃跑,国民党地方政府摇摇欲坠。民国二十二年《二十一军司令部训令》中说,红军“距城尚远,先行弃城远避",给巫溪县县长蒋登弟予以记大过处分。
(胡兴荣采写)
五、杀鸡给猴看
1932年12月15日,红三军八九千人分散驻扎在约三公里长的徐家塘垭子至白鹿溪土地堂一带。沿途宣传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在街道墙壁上写着:“打富济贫”、“打倒土豪劣绅,把土地归还穷人"等标语,唤醒穷苦农民参加红军。
贺龙和一位女将军,骑着高头大马一同来到徐家坝街上花屋场。这位女将军传说名叫贺凤,是贺龙的妹妹。花屋场的主人叫杨春三和杨春藻两兄弟,是当地的大地主,经常勾结当地军政恶棍,无恶不作,欺压百姓,鱼肉乡里。部队一到当地,就将杨氏兄弟俩人扣押待审。
审判大会在花屋场召开。为了鼓舞穷苦百姓,部队决定:将从湖北押解过来的冯xx(外号红猩老爷)和杨国栋两个大地主处决。同时决定将杨春三和杨春藻两个土豪一并提审。
当贺龙和陪同首长步入会场时,参加大会的穷苦老百姓欢声如潮,待贺龙和随行的部队首长走上主席台时,场内鸦雀无声。贺龙面戴棕黑色眼镜,高大威武的身躯,身着戎装,端坐正中。
接着一军官站立宣布:“宣判大会开始!”“将在押罪犯带上会场。”话音刚落,红军警卫部队将罪犯冯xx(红猩老爷)、罪犯杨国栋五花大绑,押到会场前面。接着他又宣布:“将杨春三和杨春藻两名土豪劣绅押到会场。"不时,四人被分别押到台前两旁听候审判。
当红军宣读完冯、杨两人罪状后,大吼一声:“将罪犯拉出去枪决!"全场掌声雷动。接着又提审杨氏兄弟,杨氏兄弟跪地求饶,苦苦请求宽大,给他俩一条活命,决定痛改前非,不再欺压百姓。并自愿将装有500多担的粮仓打开,一部分供部队装备和使用,一部分分给穷苦百姓,全部分光。最后红军饶恕了杨氏兄弟。并声称:“我们很快就要回来的......”
(摘自《巫溴县文史资料)冉瑞铨 文)
六、贺龙夜宿徐家街
冬月十八日上午,红三军到达第五区徐家乡,小小的徐家街战马嘶鸣,人走如流。红军宣传队的战士,在板墙、石壁、土坎上贴下了醒目的布告和标语:“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打富济贫,为民除害!“勤务兵迅速传递着军部的命令:
地主恶霸杨国栋、红猩老爷立即枪决!
打开地主杨春藻、杨春三的粮仓,留下二百担红军食用,其余三百担分给穷人。
夜幕降临,沸腾的街渐渐静了下来。军部首长面对一大堆分给穷人而没有人领的粮食,愁眉不展。贺总咝咝地吸着斗烟,来回踱着方步。过了一会儿,他把手一挥:“走,串门去!”
街东头贺敬春一家已关了一天的“禁闭”。听说红军来了要共产共妻,大女儿春花脸上还抹上了一层锅灰。天黑后,街檐下传来了红军战士疲劳的鼾声。这鼾声使贺敬春坐立不安,几次想开门又缩回了手。胆大顽皮的伢子贺老三把门溜开一条缝,朝街里一望,只见一个长官模样的,正在给睡在墙角下的兵盖被子,然后径直朝贺家走来。三伢子轻声叫道:“爹,来人了!"关门已来不及,来者已跨进门槛,后面还跟着一个肩挂铜号的小兵。此时,全家人的心紧缩起来,瞪着眼望着来人,那年长的上嘴唇一溜胡茬一闪一闪的,看上去既有戎马生涯的军人气质,又和蔼可亲。贺敬春挪了一下板凳,怯生生的说:“长官,请坐!"“我们不称长官,叫同志。"那年长的兵纠正说。他望着一家人的神色和打扮,风趣地问春花:“小妹子,你有多久没洗脸了?"这一问,问得春花怪不好意思,努着嘴回答:“是清早爹叫我抹的。"那年长的哈哈大笑。这一笑,使屋里的空气变得和谐多了。好奇的三伢子大胆地同那年少的兵拉手牵衣,玩弄挂在身边的铜号。那年长的兵和贺敬春攀起了“家门",贺敬春年长五岁,那年长的兵便称他“贺大哥”。然后是拉家常,叙苦寒。客人向主人讲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跟着共产党翻身求解放的道理。贺敬春激动地对客人说:“贺老弟,你们这样好的队伍,把你们关在门外,对不住人啊!赶快让红军进屋暖暖身子,我去挨家叫门去。”那年长的兵急忙拉住他的手说:“贺大哥,不用了,这是红军的纪律。”
这时进来一个兵,立正向那年长的兵报告:“首长,部队该出发了请指示!"顿时全家人围了上去,“贺老弟,你们别走"。贺龙握着贺敬春的手:“贺大哥,不走不行啊,我们还得去为穷人打天下呢!“
家家户户的门开了,街道的两旁站满了人,有的握着红军的手,有的流着热泪,向红军告别。
(摘自《巫溪文史资料)谭传忠 文)
七、一个铜板一个桔
1932年12月16日晨,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巫溪徐家白鹿街道,往阴条岭进发。眼下正是红桔上市季节。白鹿后坪中堡寨乔茂海老汉在路边卖桔,见来了兵,挑起桔担扭头就跑。慌乱中一走神,他在青石板上摔了个脚朝天,一担红桔满地乱滚。乔茂海眼见大军越来越近,此时也顾不得桔担了,他从地上爬起来,就没命地跑。“老人家请站住!"后面的喊叫,吓得乔老汉更不知所措。他虽站住了,心里却一直打鼓。等了一会儿,乔老汉见没有动静,这才缓缓转过身来。他一下子惊呆了:只见满地的红桔已被那些兵一个一个捡回了竹筐,谁也不拿不吃,而且一个兵还担起桔担正向乔老汉走来,笑嘻嘻地说:“老大爷,不要怕,快把红桔挑去卖!“见乔老汉直发愣,那个兵把桔担交到他手里后又说:“我们是共产党、贺龙领导的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我们是保护老百姓的,决不随便拿老百姓的一点东西!”说完,就和同伴们继续往前赶路了。
乔老汉如坠烟云,恍然若梦。他索性坐下来,装了一锅旱烟,吧嗒吧嗒地想心事:一年前,他也是上街卖红桔,突然遇到黄涛的变兵,一担红桔抢了个精光,还挨了几枪托。事后,乔老汉连气带伤,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才下地。可眼下是怎么回事呢!
过了一袋烟功夫,他还正在纳闷,又从白鹿溪走来一支队伍,人流滚滚望不到尾。看那一身装束,乔老汉断定这也是贺龙的队伍。这回,他没有挪步,安心要好好看看红军,见见贺龙。等部队走近了,平时一个铜板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的乔老汉。却大大方方地将红桔一个劲地往战士口袋里塞。满脸征尘的战士们推着不要,乔老汉硬是要给,推来让去,十分动人。乔老汉嘴里连声说:“你们辛苦了,请吃,请吃!”还不住地打听谁是贺龙。不一会,一担红桔就送完了。这时,走过来一个骑着高头大马,蓄一撇浓胡髭的人。听说这就是贺老总,乔老汉三脚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贺龙赶紧勒住马头。只见乔老汉从衣袋里摸出一个又大又甜的红桔,双手捧着递向贺龙。贺龙慈祥地笑了。他向老汉道了谢,双手接过红桔,随即向马前的勤务兵耳语了几句,然后一提缰绳走了。勤务兵把一包铜钱送到了乔老汉手里,说:“老大爷,贺老总说,这是给您那一担红桔的钱。多谢您了!"不管他要不要,勤务兵一边说一边撒腿就跑走了。乔老汉捧着那包铜钱,热泪止不住地直往外涌。
红军经过核桃包鲁家院子时,买小红薯给一个铜板,大红薯给两个铜板,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故事也传播开来。
(原载《新华网》)
八、攀越阴条岭大峡谷
1932年12月16日,贺龙率红三军右路红军自锣鼓圲绕道向阴条岭进发,阴条岭原始森林依秦望楚,是神农架原始森林延伸至重庆的部分,从山顶到山脚,相对高度差别极大,平均海拔为1900米,主峰高度2796.8米,被称为重庆第一峰。山上古木参天,荆棘丛生,“野人”与豺狼虎豹出没林间,茫茫林海,无边无际,突兀的高峰望而生畏,有如猿猱欲度愁攀缘之险奇。有打虎坪、万蛇山、丢命坨、舍命滩、阎王鼻子、鬼门关等让人心惊胆颤的地方考验着红军。
红军战士大部分单衣薄裤,穿着草鞋或光着赤脚,行进在这似路非路,满地碎石、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上,单衣破洞透着凉气,凡是战士走过的路上很多印有殷红的血迹,当战士们来到一个曾有骡马、红军战士摔下悬崖,叫“观音堂"的地方,只见小路的尽头出现一块巨大的光秃的岩壁,上面杂草无几,只有两根酒杯粗细的树藤垂落在上面,在岩壁的下面却是万丈深渊,红军队伍借着微弱的光亮,有战士和战马不慎摔下了深谷,大多数将士揪着树藤贴着岩壁一步一揪住上爬。战士们稍作休息,就一个挨一个,小心翼翼地用钢铁般的意志和排除万难的毅力,终于闯过了这道“鬼门关",为了纪念红军,人们后来把这里叫做“摔马岩”。
在重庆最幽深的大峡谷,峡谷里乱石嶙峋,时当冬月,溪水冰凉而刺骨。光滑的石头上布满了青苔,整个峡谷婉转幽深,溪流湍急,当红军来到一个叫“偏桥湾"的地方,由于年长日久,搭桥的树木朽断腐烂,名曰有桥,实则无桥,又一条拦路虎挡着了去路,怎么办?在红军中大部分战士都不识水性,加上战士们衣着单薄,甚至有的战士光着双脚,脚上还有划伤,先头连的张连长站在一块大石头上说:“战士们不要怕,国民党几十万军队我们就没怕过,难道这小小的‘偏桥湾'难得到我们吗?"然后张连长叫来四名水性好、身体壮的小伙子,让他们手臂相搀,相互支撑着慢慢的淌过河对岸,再让战士们解下绑腿结成一条长绳,将长绳的另一头栓上石头,抛向对岸,过去的战士将那头拴在树上,这边的战士也将这头拴牢,这样就形成了一座“绑腿桥",要过去的战士用手拉着绑带就会安全的过溪水了。
红三军不惧万蛇山,勇闯“观音堂",巧渡“偏桥湾",闯过“鬼门关",沿途经过小阳板、大阳板、四营头,从桦果埫、桃树垭,到夏布坪与另一路红军胜利会师。
(胡兴荣采写)
九、一件旧棉袄
从双桥绕道入川的右路红军,经巫溪的双阳乡红旗村到兰英乡高阳村,沿途翻山越岭,马不停蹄,风餐露宿。而高阳地带山高坡陡,人烟稀少,加上国民党的谣言,仅有的几家人户,听红军来了也关门插锁。唯有一个观音合掌式窝棚无门关闭,门前竖放着树枝和柴草。这窝棚家主人叫谢明春,因家穷未打算躲避,正在家里煮饭。突然间,他在门口看见相距不到10丈远的地方,来了队伍,他拔腿就钻进棚后的密林中。红军到时不见人影,拉开树枝窝棚一看,只见火塘中,柴火还在燃。打开吊锅一看,原来是煮的一吊锅红苕。土灶门口青烟缭绕,打开吊锅一看,里面是大半锅黄豆浆加青菜做成的菜豆腐。经过大半夜和一个大半天的急行军,铺天盖地的大雪,战士们又累又冷又饿,眼见热腾腾的饭菜,谁又不想吃呢?一位十六七岁的小战士实在忍耐不住饥饿便对班长说:“班长,为了赶上部队,我们吃点吧!"班长见此情景,只好同意说:“同志们吃罢!”
战士们吃后,班长说:“同志们走吧,加快速度,必须在天黑前赶上部队。”话刚说完,他连忙脱下自己身上的一件旧棉袄,放在主人的木凳上。然后深情地说:“主人家,没办法,吃了你的饭菜,只好用这件旧棉袄作价给你。”
班长掉头跑步向前追去......
红军走了,谢明春回屋一看,屋里原样未动,只见凳上放着一件棉袄。他打开吊锅和菜锅一看,他立即明白了,棉袄是做饭菜钱的。顿时,他热泪泉涌,情不自禁地说:“我回来晚了,大不该走哇!天这么冷把棉衣脱了,他又怎过......
此后,谢明春逢人便讲。后来知道是红军,这件棉袄他整整保存了20年,只保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一九四九年后。
(摘自重庆出版社《巫溪好故事》)
十、夏布坪会师
1932年12月14日,红三军到从湖北省竹溪县丰溪、桃源一带出发,右路军两路沿羊角洞、源茂、菜子坝古栈道一线,12月15日凌晨,右路红军一部从川陕鄂三省交界的鸡心岭山进人巫溪,一部从茂古坪、界岭、肖家坡进入巫溪。左路军经向坝、双桥进入巫溪。每路红军大约有七八千人,军长贺龙随右路红军行动。
红三军右路军先后在母猪峡(一线天)、七蟒峡击退了国民党黄涛部队,取得了红军入川第一场战斗的胜利。当日,红三军在徐家、白鹿一带宿营。16日经后坪到绿阴塘界梁子向湖北双桥进发。右路军主力从双桥乡绕道进入巫溪阴条岭一线,从双阳乡红旗村、前进村和兰英乡的高阳村,17日抵达通城镇夏布坪。
同时,左路红军主力从竹溪县的梨子坪、神农架松柏一带沿重庆最高峰巫溪阴条岭北侧进军,17日,红军从双阳乡林口子、赵二坪、马塘和兰英乡的周家坪,高洞村(经梨子坪--马塘村田家垭子--白果村--七风岭--水田坝--观音堂--田子坡--高阳),胜利地越过了兰英大峡谷,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12月18日上午到达通城镇夏布坪,与右路军胜利会师。
夏布坪是红军经阴条岭大峡谷后一个宽阔的高山平地,有清水淌的大水池,山下的通城坝更是上万亩的良田,贺龙与关向应、夏曦等会合后,把红三军司令部设在通城镇石门子张家大院。红军会师进行了两天的休整,进一步增进了团结,积累了力量,全军密切协同,确定了攻打巫山大昌镇的战斗部署。
12月19日,红三军尖兵自通城出发,越过巫溪巫山交界的关口山一线。由于人多和战略的需要,红三军再分兵向巫山挺进,一路经庙垭下水口、七里;主力部队经槐花、白云,下石滚槽,直插巫山县重镇——大昌;一部从红路、丛树、花台孝子溪到巫山水口,红三军直逼巫山大昌,彻底击垮了国民党巫山县县长马嗣良和督练长带的部队,取得了战斗的全部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三军的斗志,宣告了敌人围追堵截的阴谋的破产,证明了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红军的步伐,标志着红三军小长征进入了一个新起点。
(摘自《巫溪县党史资料》)
十一、五个袁大头
从湖北九湖入川的左路红军,经双阳林口子,赵二坪,马塘到平兴村的夏布坪。
沿途爬过皑皑白雪的山岭,饱尝刺骨的北风,战士们的手脚都快冰僵了,仍然行进在崎岖的山道上和满布荆棘的密林中。当行进到中兴村夏布坪山垭口时,北风迎面扑来,鹅毛大雪铺天盖地,人和山岩似乎将要凝固在一起,前面出现一间草屋。为了暂避一下风雪,一个班的红军,便进入草屋内。可主人走了,见主人床头有一筐木炭,战士们立刻将倒入火塘中,很快燃起了熊熊大火。战士们头上和身上都冒出了浓浓水蒸气。不一会儿,身上暖和了,全身关节活动自如了......
战士们说:“主人的木炭烧了该怎么办呢?我们也该走了!"于是大家一凑合恰好还有五块银元。班长说:“我们烧了他的木炭,就将这五块银元作价购买吧!“战士们还是提议班长写几句话,压在钱下。班长掏出纸笔,就这样写道:
主人家:我们是红军,烧了你的木炭,留下五块银元,作价给你。未经许可,对不起,请将银元收下!红军一个班。
夏布坪清水塘的夏纯月,当红军走后,他急速地赶回家来。一清东西,样样都在,仅仅堂屋里一百斤白炭被红军烧火烤了,他想:托菩萨保佑,其他东西没有损失,一篓白炭是小事。就去打扫房屋,他把白炭篓子一提,当!当!滚出了五块银圆,原来是红军烧了这篓白炭后还给他的钱。后来夏纯月逢人便说:“早晓得是红军,我千不该万不该跑哟!这样好的军队,连看都没有看到一眼......”
红军走后,主人回家发现,便四处宣扬他一筐木炭,红军给了五块银元。
(摘自《巫溪文史资料》冉瑞铨文)
十二、幺女子回家
红军来到之前,村里的群众以为又是国民党匪军夏忠维和雷跛子的队伍来了,老百姓都往山里跑。妇女田光美来不及收拾东西,连衣服、铜元也撒了满地,墙角也有一袋百十来斤的稻谷也无法带走,为了逃命,只带着大的一个娃儿朝徐家梁子上跑。当时她又怀了孕,跑又跑不动,她的幺女子掉在后头也不敢去找。
天擦黑的时候,幺女子找不着妈妈,她就在茅坡边“妈呀一妈呀“地喊。红军听见了,便把她接到部队,烧火给她烤,弄饭给她吃,便问明了幺女子的姓名住址,第二天红军出发时就把幺女子送回家去了。
红军走了以后,村里的人们都赶回来,田光美到屋一看:幺女子早已在家等着,原来撒的满地的衣服、铜元、用具等等,都被红军收拾得好好的,田光美眼里含着泪水,嘴里不停的说,“好军队啊,好人啊”。
(向婷整理)
十三、一盏桐油灯
红军到达大兴建设生产队时,已是下午天快黑的时候。这盏桐油灯的故事就发生在贫苦农民晏文香家里。
晏文香家是地主夏纯朝的佃户。红军到来,他全家都躲进丛林去了,唯有婆母死活不肯离家,加上年老行动不甚方便,她一再说:“我七老八十多了,虽然行动不便,但眼睛和耳朵还好,在家看守看守也好。"就这样硬独自留守家里。
红军进屋就问主人,老奶奶装着没听见,呆呆坐在灶门口,一动也不动。红军发现老奶奶年老体弱,便伸手将老奶奶扶到火塘边坐下,和气地说:“我们是红军,是借路而过,你不用怕,我们是专打土豪劣绅的.......”老奶奶半信半疑地看着这些自称“红军"的人。
不一会儿,水缸水挑满了,外面拾柴的抱着柴回来了,火塘的火烧得旺旺的,老奶奶见红军取出自己带来的粮食,准备煮饭了,一切均是有条有理的进行着。
天黑了,开始吃饭了,一位红军双手捧着一碗玉米粥来到老奶奶面前,和蔼地说:“老奶奶吃饭吧!“老奶奶迟疑了一下,见碗已送到手边。老奶奶便伸出那抖动得十分厉害的双手,接住玉米粥。这时,她眼里已冒出了滚烫的泪花,一吃还发现玉米粥里放了食盐和猪油的。老奶奶边吃边想,哪来这么好的队伍。
晚饭后,红军问:“老奶奶,你家有灯吗?“有一盏灯,没有油。”老奶奶说。红军说:“您把灯找出来,我们带的有油。”老奶奶把灯找出来后,红军将做火把晚上行军用的油,倒了满满的一大灯盏,撕下一条旧布带作灯蕊,很快就燃了,屋子里全部亮了。红军有的收拾碗筷,有的开地铺,有的打扫灶前和锅台,排长挨着老奶奶坐下,慢慢地摆谈起来。
突然间,老奶奶发现这位被叫做“排长”的红军上衣破口了,肉都露在外面。便站起来,边走边说:“这么冷的天,孩子呀,你们是怎么过的....进房屋里提出装着破烂布片和针线的竹篮,坐在排长身边说:“孩子快脱下来补好。"排长说:“这哪成呢?奶奶,我自己补。”奶奶说:“快脱,快脱!"老奶奶补了这个又补那个的,补了上衣又叫红军躺下把裤子脱了又补,一直补到大家都睡了,他才站起身来。提着灯满屋一看。屋里屋外,阶台上、厕所旁都是睡的人。
老奶奶眼看着熟睡的红军,心痛极了,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她一夜没睡,就守坐在熟睡的红军身旁......
不多久,对面响起了军号声,红军闻讯起床。临走前一位红军将桐油壶给了奶奶,并说:“这壶油你老留着用,我们走了。”老奶奶还没来得及回话,红军便集合走了,她站在门前一直站到她什么也看不见了为止。
红军走后,每当逢年过节她才点燃这盏灯用一下。她对儿孙们说:“就是红军用过的这盏灯给我们带来了光明,照亮了我们这个家。”她一直保存到现在。县文工团据此改编的四川清音《红军灯》到地区汇演,荣获了最佳创作奖和演出奖。
(摘自《巫溪文史资料》冉瑞铨文)
十四、两个铜板
红三军来到砚三池时,当地群众以为又是国民党军队抓壮丁来了,全村老百姓都躲进了深山老林。
刘保长家一放牛娃胆子真大,他脸不变色、也不躲藏,他想到的是,“抓了我也去,只要有饭吃”。红军到达刘保长家时,家中却什么都没有,火塘边还蹲着一小孩子。一红军战士便上前问道,“娃娃,你的家人到哪里去了”。放牛娃说,“我家很穷,家中姊妹多,我是他家的放牛娃。主人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红军问明后,将小放牛娃抱到怀里,对他说:“你不要害怕,我们不是抓壮丁的,我们是红军啊,不是坏人。”红军还在刘保长家的房屋墙壁上写上这样的标语“打倒土豪劣绅,为穷人分得土地”。红军走时,塞给放牛娃两个铜板,还叮嘱放牛娃要有志气,长大后要为穷人打天下,放牛娃感动的流着泪水看着红军远征而去......
(黄永富采写)
十五、一双乌木筷子
一九三二年冬月,红军路过巫溪县通城乡大兴村,虽然在此地只住了一晚上,但却给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群众回到大兴村,看了墙上的标语,才晓得头天来的就是红军,大家都失悔不该走,从心里想念着红军。
过了几天,贫农范永彩家里传出个消息,说红军留下了双筷子在他家里,于是人们像看稀奇一样地跑去看。这双筷子是乌木的,约八寸长,中间一节扭得像“扭丝”,两头是圆的,黝黑黝黑的,很沉重。大家看了,都叫范老汉把筷子保存起来,留作纪念。
真的,范老汉把这双筷子当宝贝一样,二十多年来,无论躲匪、躲兵,或者出远门,他都一直把筷子珍藏在身上,他说:“当我想念红军的时候,就把筷子拿出来看看。"直到去年冬天,这双筷子才由巫溪县兵役局寄到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博物馆去了。
(摘自1959年7月1日《万县日报)晏水河文)
十六、红三军打富济贫
当时红军路过罗家村时,当地的百姓以为是土匪来了,就赶紧躲到了山上。贺龙军长亲自向老百姓喊话,“乡亲们,红军是好人,是来帮助你们的,请赶紧回家。”当时正处战乱时期,只有几个胆大的老百姓回了家。“打富济贫,为穷人而战"是红军的口号,但他们也真正是这样做的。
由于恶霸、地主的压迫,当地百姓生活很贫困,红军来到之后,张团总将地主夏XX家的猪杀了,分给穷人们,不在家的穷人,红军就把猪肉放在锅里,用盖子盖上。除了把肉分给穷人,红军还将地主、富人家的粮食和衣服分给了穷人家。地主罗XX准备盖房子的十几锅豆腐也分给群众。在双阳乡,把地主朱XX的谷子分给蹇良能时,由于蹇家人没地方装,就只好倒在其床单上,“床上堆谷子"的故事不胫而走。
(李小芳采写)
十七、铲不掉的标语
1932年12月15日冬天,红三军从湖北来到巫溪。18日,队伍经过通城镇长红村(原通城乡大兴村)时,天已经渐黑,红军想继续赶路,但又因山路陡险,不宜夜行,贺龙军长便决定部队就地宿营。军部就在还乡团张传松张团总的住宅住下了。
贺龙见门口有面泥墙,立即命令军部政工人员在张家院子的墙上写上红军标语。政工人员忙着写呀写,由于这面墙是泥石结构的,浸得很,写一道又一道,字迹总是不现。于是,他们找来糯米和桐油掺和,一试,果然奏效,便在墙上写上了:“分配土豪的粮食和衣服给穷人!”、“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并在标语的下面落上:“红三军政治部,一九三二年冬,红军路过此地初次宣传。”
第二天,红军走后,恶霸地主还乡团回来了,一见墙壁上的标语,气得吹胡子,鼓眼睛,暴跳如雷,马上叫人把它铲掉。不知是什么原因,字总是铲不掉,即使费力铲下了,隔不了多久,又依然现了出来。恶霸们感到奇怪,又叫了许多人来铲,还是铲了又现,就这样天天铲,天天现,铲一回,现一回。张团总吓慌了,忙说:“这标语有神,不用再铲了。"于是乡丁们也不敢再去铲标语了。后来张团总每见门口的标语,便抖抖颤颤地,越想越害怕。于是,红三军标语就这样保存下来了。
(摘自《巫溪文史资料》)
十八、一把瓦酒壶
丰收村的夏洪涛说,他父亲无论在自家还是在外做客,见了酒就讲起了他家那把瓦酒壶的故事。
在红军到来前,通城坝早就传开了,有的说是“打富济贫"的队伍,有的说是共产党“共产共妻”,谁心中也没有个底,非常害怕。在红军到来时,大都躲起来了。他和他父亲刚走到门前树林边,红军就到了他家。家家户户住的满满的,红军每到一家后便向四周大声呼喊:“老乡,老乡!快回来,我们是红军,借路而过,我们是打富济贫的队伍,专打土豪劣绅....."他父亲当晚仍没敢回家,而心里老是担心刚从酒房弄回来的那5斤白酒。
当天晚上,驻扎他家的红军,见他家是草屋,不吃他家里的东西,把张团总家的肥猪杀了,把粮食和肉背来他家煮食,把罗家准备修瓦房用的10多锅豆腐也都吃了。第二天清晨,红军走后他和父亲一道回家,见火塘中的火还燃烧着,火塘四周以凳围隔着。四处打扫得干干净净,一点东西没失。而灶台上还留放着四块白豆腐和一截煮熟了的新鲜肉。他父亲连忙进房屋,打开衣柜,双手将酒壶抱起,重重的,揭开塞子,白酒依然满满的,高兴极了,就顺势喝了一大口,然后说:“从没见过这么好的队伍!“接着又是一长声:“哈哈......哈哈......”
(摘自《巫溪文史资料》)
十九、挥泪斩同胞
1932年12月18日,红三军两路人马到达通城坝。先头部队驻扎在大兴村的石门子,尾随部队还驻扎平兴村的夏布坪,相距15公里多,地跨通城乡的平兴、青池、大湾、双龙、丰收几个村,共两万多人。
到达双龙村,已是午后4时左右,国民党的地方武装和土豪劣绅,早已跑得不见踪影了,当地老百姓也纷纷隐藏。就在这时,一个老乡见到红军,想跑开躲藏。红军战士叫他站住,也许是他没听见,或许是害怕,只顾拼命跑。一位红军战士误以为他是敌人的探子,便开枪将他打倒在地,待赶到一看,子弹打在他小腿上。红军连长一到,发现这位红军违反了部队纪律,立即解除了这名战士的武装,命令班长将他押送司令部。
司令部住在大兴沟国民党张团总家。张团总是当地的地头蛇,他家白墙青瓦,飞檐翘角,一楼一底,大小房屋里20余间。张团总听说红军大队人马到来,早已逃之夭夭,只留下一名长工在家给他看守。红军司令部政治部设在南边厢房内,贺龙住堂屋左边正房,那位女将军住在堂屋右边正房,其他首长和工作人员住在正屋及两旁厢房的退堂内。
当日午夜时分,司令部的灯光仍在跳跃闪烁着,贺龙等红军首长正紧张地开会讨论行军路线,突然值岗卫兵报告:“后面山那边,火光冲天!”接着,驻双龙村部队派人飞马来报:“双龙村周家坡贫苦农民彭丰相家的一红军战士,失火烧了他家的草房,火已被扑灭,失火战士带来了。”
夏曦沉思片刻命令:“派人再次核查,迅速回报。”司令部会议内容,立即转向议论军纪问题。有的主张对这两位违纪战士按军法严肃处理;有的不同意,认为事出有因,应予以从宽发落。
最后,夏曦宣布:“红军的胜利,就是因为有铁的纪律作保证。为了严肃军纪,决定将两名红军战士处决。”
两名红军战士被处决后,贺龙亲手给他俩盖上衣被,贺龙饱含热泪,向两位战士深深地三鞠躬,命令将他们埋在张家林地里。
(摘自《巫溪文史资料》)
二十、意外的收获
早在红军到来之前,国民党在县城、宁厂和大河一带,大肆造谣说共产党“共产共妻”“杀人放火”。当红三军进人巫溪白鹿境内,县城、宁厂和大河一带的地主、官僚和土豪劣绅,犹如惊弓之鸟,忙将自己银两和值钱的物资,打成大包小箱,调集所属和可以弄到的船只,连夜装载,等待天亮,逃往巫山。
12月19日清晨,近百只大小船只,浩浩荡荡行驶在大宁河激流中。一只客船后面,接连二三只货船,即大小主人在前,满载物资在后。在寒风凛冽中,船主人不停地催促船工,快点开呀......
时至午后四时左右,这百多只木船驶到了与巫溪邻近的巫山七里桥。此时,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从巫溪大兴村南下巫山大昌,正沿着七里桥后山南下。见大宁河满河是木船,前面的走了,后面铺天盖地而来。红军见此情景,疑有伏兵狙击,命令战士们:一部分卧倒,枪口对准船只,做好掩护准备;一部分飞奔下山,拦住船只,接受检查。当红军跑到河沿,大声命令:“所有的船只,一律靠岸检查,否则便开枪了......"船工们听到命令,也不顾船上主人的阻止,便将船靠到岸边。准备打掩护的红军,见此情景,猛扑下山,前来支援。
不一会儿,船上大小主人全部站在岸边,红军从船工口中得知是巫溪县的富商和官僚地主逃窜的船只。同时得知土豪中还有巫溪县团务副委员长颜洧清的老婆颜吴氏、恶霸巨商李汉卿。便命令:“颜吴氏、李汉卿站出来。“待站出后,红军用绳索五花大绑捆住。命令:“将这二人押送司令部!"其他站在岸边的大小豪绅,有的当场释放,有的一道带去司令部。接着命令船工们回到船上,看管好船上的银两和物资,听候处理。
贺龙得知部队拦截的胜利,哈哈大笑地说:“这是飞来的财喜!”便命令部队:“将颜吴氏和李汉卿就地处决;将其他土豪劣绅教育后释放;将所有物资没收,凡适合军需的全部带走,不适合的就地分给穷苦老百姓。"船工们也同样分得一份战利品。第二天,大小船只又浩浩荡荡返回。
(向婷采写)
二十一、红三军卫生员谢顺成
谢顺成生于1905年9月23日,陕西省紫阳县蒿坪河人,在外出挖草药为人治病时遇见红军,参军后是以治伤寒病为主的医生。红军行军当时值严冬,饥寒交迫,加之露宿,得伤病的人颇多。
在贺龙部队途经巫溪双阳马墙、天池坡、阳板、朱家坡、兰英乡过去的板壁村时,由于有多名重伤员,领导让其留下。有湖北金山晋士根(后来改)、裴骨瑶,王明杨等八人。为了维持生计,在1941-1942换到大队长、地主晋叶廷家住。
谢顺成当时不知道领导名字,部队番号,自己又没有证件,无法和组织联系,部队没有找。一直在晋叶廷家住。
在1943年,到通城乡新阳村向孝珍家成家,一生以行医治病为业。现有儿女三人,当时清共不能姓谢,随母姓分别是向传新、向传武、向传秀,后来还回姓谢;向传新的儿子谢英墩、谢英菊、谢英兰、向传武女谢英桂、谢英碧,谢英墩的儿谢德泉、谢德萍。谢顺成在1973年11月14日因胃癌逝世。
(向婷采写)
二十二、红三军伤员王明杨
王明杨是后勤兵中的一名缝纫师,红三军在界梁子鸡心岭与土匪交战时其中的一名伤员,其大腿受伤由卫生员谢顺成照顾。
王明杨和妹妹王明菊是四川省大竹县(原妈妈场)红岩区工农公社6大队3小队人,王明杨小时候与舅舅一起生活加工糖出售,一次在路途中被土匪抢了不敢回去到处流浪,被红三军收留在后勤部当名缝纫师,在鸡心岭与土匪交战时保护其师傅大腿受伤,伤好后给当地人缝衣,曾给当时刘光华副乡长挂过皮毯,还给当时龙池村李福志的民团当过教官,后经人介绍与双目失明的龚从秀成家,一直以缝衣维持生活,成家后有一儿一女。胡三俊是通城镇退休人员,胡三俊的儿子王劲松儿媳周莉分别在城厢中学教书,女子胡怀兰在外务工;女儿:胡三贵家住龙池村2社的有一儿一女,一儿一女在外务工,胡三贵和李兴彩年老体弱在家带两孙子;王明杨于1989年12月14日因病去世,享年83岁。
龚从秀原有一儿二女。儿子:胡三让:55年入党,白果暴动时是民兵班长,与易正兰通讯员往返1个月零3天,与民兵在张家垭守10天、还参加了剿灭巫山白云暴动,现已瘫痪,其老婆白血病,其儿子双目失明;两个女分别在新疆、巫山安家。
拍摄《红三军小长征进巫溪》时,摄制组在徐家、白鹿、双阳、兰英等地采访时,当地人介绍,有许多战斗受伤和伤寒病等患者被留下,历经苦难,在当地播下革命火种。
(摘自《红三军小长征在巫溪故事选编》)
二十三、红路的故事
1932年12月18日,红三军两路人马浩浩荡荡开进了通城坝,地跨通城乡的平兴、青池、大湾、双龙、汉丰村等,红军将士一万多人,象一条长龙,横卧在整个通城坝,首尾相接约15公里长。
红三平来到通城后,司令部设在张家大院,贺龙军长刚从战马上飞步跃下,疾步走进临时司令部,审视一番后,立即下达命令“政治部的战士到老百姓的墙壁、石壁写上标语,宣传党的政策,后勤部的同志,埋锅煮饭,准备宿营,但不能影响和骚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不能进民房,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随即整个通城沸腾了。有的书写标语,有的为老百姓担水,有的打扫,有的为百姓拾掇柴禾,有的......
当天夜晚,老百姓还是不太了解这支队伍,有的从门缝中向外观望,红三军的将士们全都在街沿下、大路旁、大树下、身垫背包、怀抱步枪,斜躺在路旁、街沿、树下。时值寒冬,寒风凛冽,战士们依偎在一起背靠背、肩靠肩,相互取暖。由于山路蜿蜒,红军战士这一堆堆、一簇簇、一片片,随着山路从巫山边一直延伸到夏布坪。整个通城全是红军。
通城人民为了纪念红军将士,一是目睹了分成三路的红军浩浩荡荡从这里走过,二是红军战士在这条路上宿过营,一眼望去,街道小路,屋檐树下,到处都是红军,延绵数十公里,由红军将士组成这条路,故命名为红路乡。红路、红路,红军之路。
1932年12月19日清晨,红三军在贺龙军长的率领下,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胡兴荣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