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巫文化
关于巫文化,顾名思义,是与巫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因此,我们首先就要弄清什么是“巫”?《说文解字》解释曰:“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觋能齐肃神明者,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巫又称祝,事鬼神。所谓“事无形”即事看不见鬼神。其降神的手段是歌舞,由此可见,巫是神与人之间的媒介。我国古代对巫的解释: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能通天达地,两旁“人”即一男一女,男即巫觋,女曰巫,多男扮女装,为通天达地的执行者。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维良都认为巫文化大略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宗教,首先是流行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巫教、各种巫术及祭祀、辟邪、崇拜等;第二部分是风俗,包括巫风、巫俗、丧俗、禁忌等;第三部分是艺术,包括巫歌、巫舞、巫戏;第四部分是文学,巫书、巫诗、神话、传说;第五部分是综合,文字、美术、医药等。
首先,巫文化是人类幼年时代世界观的客观反映,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从人类自身出发去判断周围世界,从而形成万物有灵的信仰,形成鬼神信仰,形成独特的巫术巫俗,由此可见,巫文化的研究是史前史和上古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巫文化研究为探索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规律打开了一片新的领域,宋兆麟先生在《巫与巫术》中指出:“巫师为了请神,必歌必舞,巫师也是远古最杰出的歌手和舞师,古代有许多诗歌、舞蹈即来自巫教。为了巫术的目的和记录氏族部落的谱系、历史,巫师较早地发明了文字,总结和传播了历史知识,直到商周时期我国尚处于巫史不分的状态。巫师为了占卜,一开始就掌握了观察天象变化的天文学。巫教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鬼神作祟所以驱鬼服药是巫师必用的手段,这样便大量吸收和传播了医学知识。巫师为了巫术的目的,绘制了许多壁画和其他绘画,也雕塑了许多带有巫术气氛的艺术品,如图腾柱,神像……”由此可见,研究早期巫文化,也就是研究上古精神文化。最后,巫教、巫术、巫俗在当前不少后进地区和部分老百姓中还有市场,要削弱、消除巫教、巫术、巫俗在群众中的影响,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好对症下药,破除迷信。
二、关于十巫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巫溪发源于县北界大巴山南麓。宝源山位居巫溪中上游。《舆地纪胜》记载:相传白鹿引猎者至此得盐泉,“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人也”。故宝源山民间又叫“宝灵山”。《明统志·大宁山川》:“宝源山,在县北三十里,旧名宝山,气象盘蔚。大宁(今巫溪县)诸山,此独雄峻。上有牡丹、芍药、兰蕙,山半有石穴出泉如瀑,即咸泉也。”咸泉下通巫溪,故《水经注》有“溪水兼盐水之称”。旧志记载:“普通以十六两这市称计算,一日约出盐卤三千四百一十三万三千二百两,可煮净盐一百零二万四千两,得一百六十斤一包之盐四百包”如此丰富的地面自流盐泉,从古至今,在川陕鄂境是独一无二的。这在上古时代无掘井取卤技能的条件下,不能不是一块难得的宝地。并且宝源山处大关山万顷山鞋底山兰英寨山、林橦垭山等自古闻名的“五大药山”之中,西溪、东溪、后溪诸水会口之滨,溶洞群景象奇绝,巫溪航行达长江。“物华天宝”的宝山,自然是人类最早聚居、名巫最早云集的地方,同时也必然引起中原强权部落的觊觎并受到重视。杨慎《艺林伐山》卷四《巫山》引晋人郭璞《巫山赋》曰:“巫山,以帝尧医师巫咸封于斯山得名。”《山海经》又称:“巫咸国……在登葆山。”《辞源》释“葆:珍贵、通宝。”是“葆山”即宝山。所谓“登葆山”,疑是传记者误将巫咸等所“登”之葆山(宝山)衍“登”字而成。实则“巫山”之名,以巫咸封于产盐的宝山而肇始,乃以诸巫部族所居之地而概称巫山;“宝山盐泉”之地即是“巫咸国”所在地。宝源山地带得天独厚的特殊物质资源,优越的居住、饮水等自然条件,以及史前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特别重视的历史因素,任乃强先生说“巫咸等十巫所升的'灵山’,即上古产盐的巫山”(宝山),是有道理的。
“十巫”之名称:其“巫”,并非姓,是指从事通鬼神职业之“巫”人,或是指“巫山”地方;其“咸”“即”“盼”等,是其人的名或姓。他们同上古其他名人-样,或以封地、或以官职、或以住地、或以职业专长、或以宗教,取姓氏命名号,类似后来的“谥号”,赋有一定的涵义。综合历史资料、民间传说和近人考证,顾名思义,由此及彼,钩沉发微,犹可探索到“十巫”身世和特征的一些蛛丝马迹。在下分别简述之。
巫咸。灵山“十巫”之首,巫教创始人。《世本·作篇》:“巫咸作筮。”筮(shi),用蓍草占卜吉凶。宋罗泌《路史·后记三》谓神农使巫咸主筮,则巫咸乃炎帝神农时主持占卜的巫师;《太平御览》卷七九引《归藏》云:“昔黄神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曰:‘果哉而有咎。”谓占卜的结论是:果真交战,就有灾祸,则巫咸又是黄帝的巫师;《太平御览》卷七二一引《世本》宋衷注云:“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医。”则巫咸又是帝尧的医师;《御览》卷七九。引《外国图》云:“昔殷帝大戊使巫咸祷于山河,巫咸居于此,是为巫咸民,去南海万千里。”则巫咸又是殷中宗时名臣。屈原《离骚》中有“巫咸将夕降兮”等句,王逸注云:“巫咸,古神巫也,当殷中宗之世。”殷中宗即殷帝大戊。又有人认为巫咸还是“巧于制盐的工匠”,因为古代呼盐为“咸”。
巫彭:《山海经·海内西经》所列六巫之首。《书·序》“伊陟赞于巫咸。”郑注:“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皆神医也。”《说文解字》释“医”云:“古者巫彭初作医。”段注:“此出《世本》:‘巫彭始作治病工。”’《吕氏春秋·勿躬》亦云:“巫彭始作治病工。”按古“医”字亦作“医”,从巫;知巫、医本为一职。
巫朌(ban):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认为:“十巫”中巫朌分即“六巫”中“巫凡”,“肋”与“凡”音近。即后来巫载国的姓氏。《山海经·大荒南经》:“巫载(zhi),肋姓,食谷。”郭璞注:“音秩,亦音替。”注家多称“替、旦双声,旦、诞同音”,故“巫载”亦称“巫诞”。而巴氏族“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因此知“巫朌”又是巴人廪君的远祖,这一点在下文“巫载国”还将论及。
巫礼:据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认为“十巫”中的巫礼即“六巫”中的“巫履”。《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祀神致福也。”其司职主要在巫教中的祭祀礼仪。
巫谢:据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谢、相一声之转。”故“十巫”中的“巫谢”,即“六巫”中的“巫相”,也是巴人廪君部落中五姓之一的“相氏”(详见本书第二章)。相:有相视、选择、礼赞等意,故巫谢(巫相)亦是主卜筮礼赞的巫师。
巫姑:巫溪当地有盐水女神的传说,说灵山“十巫”中的巫姑就是巫溪盐水女神。但传说又把盐水女神说成是巫山神女,然见诸文献记载的巫山神女,并无一处提到就是盐水女神。而且《山海经》所载“十巫”中的“巫姑”,诸家注引的文献资料也未见言及她就是“盐水女神”的。故把巫姑当成盐水女神或者说成巫山神女只能是当地民间的一种口头附会。
巫真:有论者认为:巴子“五姓”中的郑氏出自巫真,“真”与“郑”同音。
巫即、巫抵:皆神巫或神医,但无具体事迹记载。
三、十巫与巫溪关系
《山海经》有关巫溪的记载主要有三条:《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山海经·海外西经》: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持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巫臷民,朌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学术界一般认为巫咸国就是以宁厂为中心的古三峡地区。“灵”繁体字为“靈”,与“巫”古本一字,“靈”山即巫山。远古“巫山”指大宁河沿岸诸山(大宁河古名“巫溪水”),具体指宁厂古镇盐泉所在的“宝源山”,十巫于此生将于天地。这个学术界基本没有争议。“豋葆山”,经考证即“葆山”,“登”系讹字(在历史上传抄时多出的字)。“葆”是“宝”的通假字,“葆山”即“宝山”,也就是现在宁厂古镇之“宝源山”。
关于巫臷国是否在巫溪有一些争议。但学术界主流认为巫臷国是巫咸国的继承者(“有巫臷民,朌姓”,即巫咸国的巫朌的后代),也在巫溪。巫臷国何以做到“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不纺织有衣服穿,不耕种有粮食吃)”?因为有宝源山盐泉,他们取卤煮盐,以盐巴换取衣食和用品,生活富足,逍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