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巫溪文旅>人文巫溪>巫咸文化>十巫趣谈
灵山十巫 ——上古巫文化在巫溪
日期:2024-01-16

摘要: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肦、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灵山“十巫”,他们既是神巫,又是医方和制盐、炼丹的祖师。灵山,是我国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发祥地之一。灵山即今巫溪宝源山。


灵山十巫

——上古巫文化在巫溪

汤绪泽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灵山即巫山。《说文》一云:“灵,巫也,以玉事神。”《楚辞云中君》王逸注:“楚人名巫为灵子。”《康熙字典》:灵的繁体字为“靈”,《广韵》:“巫也。"是灵、巫古本一字。《山海经·海内西经》又记:“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郭璞云:“皆神医也。”袁珂按:开明东“六巫”是灵山“十巫”的一部分。董其祥《巴史新考》:“开明,无疑就是蜀之先世荆人鳖灵所建的开明氏王朝,他的东面当然就是今天四川(重庆)东部巫山山脉所经之地,这就是《山海经》中所谓‘日月所人’、‘群巫从此升降’或‘群巫所以上下’之所,也是‘百药爰在’,仙人采药的地方。”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巴志·说盐》还称:上古时代,“巫臷(巫溪、巫山)人呼盐为'龄',龄音灵”,“故《山海经》把巫山叫作‘灵山’”,“巫咸等十巫所升的‘灵山’即上古产盐的巫山。”联想巫溪盐厂古称“宁厂”,盐水(巫溪水兼称)称“宁河”,龄、灵、宁字同部,音近,可能都是古代呼盐译音用字的演变。

《礼记·月令》“祈祀山川百神”注云:“山者,水之源……”巫溪(今大宁河)发源于巫山,这是没有疑义的。巫溪是长江三峡北岸的一条重要支流,而它更以“兼盐水之称”而著称。古代的巫山,当是以巫溪盐泉发源的宝源山为主体的巫溪沿岸诸山。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邱之阻”,《巫山县志·山川》说:“高邱山,县西北里许。宋玉赋‘高邱之阻’即此。”古谓“山南为阳”。巫山县西北,正是江北岸巫溪流域的“巫山之阳”。所以任乃强先生指出:“今人称巫峡南北两岸山为‘巫山十二峰’,以北岸神女峰为主峰,乃是唐宋人因宋玉《高唐》《神女》两赋附会成的。其实宋玉赋《神女》是指的巫盐,巫溪沿岸诸山才是巫山。”即所谓“巫山十二峰”的位置,据南宋范成大《吴船录》、明《正德夔州府志·山川》、清代吴焘《游蜀后记》、国璋《峡江图考》、民国《峡江滩险志》,都是注称十二峰在长江北岸。

巫溪发源于县北界大巴山南麓。宝源山位居巫溪中上游。《舆地纪胜》记载:相传白鹿引猎者至此得盐泉,“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人也”。故宝源山民间又叫“宝灵山”。《明统志·大宁山川》:“宝源山,在县北三十里,旧名宝山,气象盘蔚。大宁(今巫溪县)诸山,此独雄峻。上有牡丹、芍药、兰蕙,山半有石穴出泉如瀑,即咸泉也。”咸泉下通巫溪,故《水经注》有“溪水兼盐水之称”。旧志 记载:“普通以十六两这市称计算,一日约出盐卤三千四百一十三万三千二百两,可煮净盐一百零二万四千两,得一百六十斤一包之盐四百包”。如此丰富的地面自流盐泉,从古至今,在川陕鄂境是独一无二的。这在上古时代无掘井取卤技能的条件下,不能不是一块难得的宝地。并且宝源山处大关山、万顷山、鞋底山、兰英寨山、林橦垭山等自古闻名的“五大药山”之中,西溪、东溪、后溪诸水会口之滨,溶洞群景象奇绝,巫溪航行达长江。“物华天宝”的宝山,自然是人类最早聚居、名巫最早云集的地方,同时也必然引起中原强权部落的觊觎并受到重视。杨慎《艺林伐山》卷四《巫山》引晋人郭璞《巫山赋》曰:“巫山,以帝尧医师巫咸封于斯山得名。”《山海经》又称:“巫咸国……在登葆山。”《辞源》释“葆:珍贵、通宝。”是“葆山”即宝山。所谓“登葆山”,疑是传记者误将巫咸等所“登”之葆山(宝山)衍“登”字而成。实则“巫山”之名,以巫咸封于产盐的宝山而肇始,乃以诸巫部族所居之地而概称巫山;“宝山盐泉”之地即是“巫咸国”所在地。宝源山地带得天独厚的特殊物质资源,优越的居住、饮水等自然条件,以及史前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特别重视的历史因素,任乃强先生说“巫咸等十巫所升的‘灵山’,即上古产盐的巫山”(宝山),是有道理的。

灵山,是三峡文明的摇篮。“巫山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巫山地区是我国乃至亚洲人类的起源。诸巫氏族和部落生息繁衍于巫山大地,人类幼年时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即原生形态的巫教便在此应运而生。信奉巫教、躬行巫术的巫师,“具备科学、文化、历史等知识,是知识分子的前身”。他们把知识奉献给人们,为了解决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问题,便由单纯的“通鬼神”“宣神旨,达民情”以求为人们消灾获福,进而最先与食盐生产、医药实验等科技活动结合起来。巫溪盐泉诞育的“巫臷文化”距今五千年以前便开展起来了,与中原解池所在地的华夏文化的诞生约略同时。与灵山(巫山)山系“五大药山”相连的湖北神农架,相传是上古大巫主神农氏“尝百草,采百药”的地方。在宝源山侧的二仙山,其“仙人洞”,旧志记载“相传王子炼丹处”。与二仙山相望有石钟山,“上有巨石如钟,下有三足,烟火之迹宛然,父老以为尔朱丹炉”。学者考证著述:灵山“十巫“,他们既是神巫,又是医方和制盐、炼丹的祖师。由此可以说:灵山,是我国巫文化和盐文化、药文化发祥地之一。以巫咸为首升降于灵山的“十巫”,约是活动于尧舜禹时期诸巫部族中的一部分代表人物。

“十巫”之名称:其“巫”,并非姓,是指从事通鬼神职业之“巫”人,或是指“巫山”地方;其“咸”“即”“肦”等,是其人的名或姓。他们同上古其他名人一样,或以封地、或以官职、或以住地、或以职业专长、或以宗教,取姓氏命名号,类似后来的“谥号”,赋有一定的含义。综合历史资料、民间传说和近人考证,顾名思义,由此及彼,钩沉发微,犹可探索到“十巫”身世和特征的一些蛛丝马迹。在下分别简述之。

巫咸。灵山“十巫”之首,巫教创始人。《说文》云:“巫,祝也……古者巫咸初作巫。”《世本·作篇》:“巫咸作筮”。世为神巫,史载曾为神农和黄帝主筮,为帝 尧医师,为商王太戊祷于河山,又为殷中宗名臣。为帝尧医师的巫咸封于巫山而为巫咸国,成为诸巫部落联盟的首领。袁珂注《山海经》曰:“巫咸国者,乃一群巫师组织之国家也。”巫咸善通神降神,屈原《离骚》有言曰:“巫咸将夕降兮……九疑将缤其并迎。”同时又是“巧于制盐的工匠”。“咸”之议为皆、同、遍。如盐之咸味为人神(祭祀)共同所爱所需,故古代呼盐为“咸”。巫溪盐泉古称“巫溪咸泉”。此巫咸其人、其国,可能与“巫溪咸泉”有密切的联系。在上古时,巫溪必有一个“巫咸文化”发展时期。

巫即。灵山“十巫”之二,是精于卜筮之巫。古代有事,皆以“龟卜、蓍筮”问吉凶。《辞源》释“即:就也。”就位、就席,亦称即位、即席。《仪礼·士冠礼》:“筮于 庙门”,筮毕,“撤筮席巫即,是以巫师“即席”敬业于卜筮等术事而著称。

巫肦。灵山“十巫”之三,是虞夏时巫山地区国号“巫臷”的土著民族。《山海经》载述:“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朌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穡,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说明“朌姓”巫臷民,不仅巫风盛行,巫术精湛,乐舞悦神,可致鸾歌凤舞,百兽群处;而且善于经营巫盐,以致商业繁荣,不需耕织,丰衣足食。朌,读如班,《辞源》注:“颁赐,通颁。”意谓颁赐予人甚多。臷:郭璞注:音秩,亦音替。注家多称“替、旦双声,旦、诞同音”,《世本》谓“廪君之先,故出巫诞”。是巫朌(巫诞)即巴氏族的先祖。虞舜派去他的儿子无淫为巫朌氏族的首领,后来取代了巫咸的部落联盟首领地位而为巫臷国,创造了以盐兴臷的“巫臷文化”。

巫彭。灵山“十巫”之四,医道创始者,称彭祖。《辞源》注:“巫彭,古代传说中的神医名。”《经籍纂诂》:“古者巫彭初作医。”开明东“六巫”中的“巫彭”即此巫彭。“六巫”巫彭为首,“十巫”巫咸为首,可知二人各为巫、医创始人,做的同是为国为民降吉避祸的事业,故屈原《楚辞》多次以“彭咸”联称。巫彭与诸巫采药、制盐、炼丹于灵山,上贡于朝,下施于民。后唐尧“封之于大彭”(今江苏境),世传“寿高八百岁”。

巫姑。灵山“十巫”之五,是著名女巫,为巫溪县盐水女神。《山海经·中次七经》载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服之媚于人。”袁珂按:“《文选·高唐赋》注引《襄阳耆旧传》云:‘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别赋》注引《高唐赋》记瑶姬之言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女尸”即女巫。巫姑瑶姬于巫山助禹治水,与诸巫率民制盐、采药、炼丹,一生勤于民事,未曾出嫁(“未行而卒”),死后葬于巫山之阳,山上生长出一种草,即仙药灵芝。“姑瑶之山”,就是巫姑瑶姬所葬之处。今巫溪罗门峡上有“灵芝峰”,可能就是古代的“姑瑶山”。盐溪旁旧有“神女祠”,即为纪念巫姑神女而建。清人王闿运《神女考》云:帝女“受命主巫,居山之阳”,“乃神圣通灵者”。巫姑容貌美丽,宋玉《神女赋》写道:“其象无双,其美无极。”

巫真。灵山“十巫”之六。是一位修炼得真的巫师。《辞源》释“真”:本原,本性,真实,真正,与虚假相对。道家称“存养本性得道”的人为“真人”,佛家称“信顺佛法、继承佛道”的人为“真子”,古印度人对我国的称谓为“真丹”。《经籍纂诂》引《庄子·渔父》曰:“真者,精诚之至也。”巫也“真”名,示其无造作,姿态天真,笃信虔诚于巫教,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或有称:真、郑一音之转,巴子“五姓”中的郑氏出自巫真。

巫礼。灵山“十巫”之七。是一位认真履行其职责的巫师。《说文》云:“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辞源》注“礼”,首义“祭神以致福”。礼之义为“履",故注家以为开明东“六巫”中的“巫履”即此巫礼。巫礼者,必是履行巫教巫法,为人“祭神以致福”而著称。

巫抵。灵山“十巫”之八。是一位医术高明的神医。《辞源》释“抵”,首义“排挤”,义同“抗拒、抗御”。巫医通过祈禳驱邪、施药疗疾,故有抗御、排除病魔之义。开明东“六巫”中的“巫抵",即此巫抵。六巫“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此巫抵,是具有“操药以拒死神”的高明医术。

巫谢。灵山“十巫”之九。是一位善于祈神和卜筮的巫师。《辞源》释“谢”,首义曰“认错、道歉”,又曰“拜谢”。巫以“谢”名,是他善于为人“礼祷忏悔”,以祈神免灾降福。注家谓“谢、相一声之转”,此巫谢即开明东“六巫”中的“巫相”,亦即“俱事鬼神”的巴子“五姓”的“相姓”。《辞源》释“相”:“占视《书·召诰》“召公相宅”注曰:“相所居而卜之又“选择”:《周礼·春官·筮人》“上春相筮”注曰:“更选择其蓍也”;又云:“礼赞,主礼赞之人。”是巫谢(巫相)又为主卜筮和礼赞的巫师。

巫罗。灵山“十巫”之十。是一位神通广大的巫师。《辞源》注“罗”曰:“罗列、包括、招致。”引《庄子·天下》:“万物毕罗,莫足以归。”《经籍纂诂》引《太元元图》“罗重九行”注云:“罗,广布也。”引《史记·五帝本纪》“旁罗日月星辰”《索隐》注云:“罗麟布列也。”巫以“罗”称,是此巫罗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并且是罗致神巫众多的氏族。《世本·世族》:“罗,熊姓,一云祝融之后。”或称:罗姓,巴郡板楣蛮“七姓”之首,皆大姓,是部族的酋长。

参考文献:

1.《水经注·江水·巫溪水》。

2.《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巴志·说盐》。

3.光绪《大宁县志·盐茶》。

4,宋兆麟:《巫与巫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5.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6.光绪《大宁县志·山川》。

7.任乃强:《巫师·方士与〈山海经〉》,《文史杂志》创刊号,1985年3月。

8.《山海经校注·海外西经》巫咸国注。

9.邓显皇:《三峡盐文化初探》,《巴乡村》,1997年第4期。

10.《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引《索隐》注。

11.王闿运:《神女考》,载光绪《巫山县志·艺文志》。

12.《海内西经》“开明”文下袁珂引郝懿行注。

13.董其祥:《巴史新考》,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

14.徐中舒:《论巴蜀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