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巫溪文旅>山水巫溪>诗词里的巫溪
诗词里的巫溪(三)
日期:2023-12-06

翠矗原来一岭风,解带于今脱鸟笼。

此去溪山访明月,不来朝陛拜九重。

诗书事业原无底,将相功名总是空。

尘外逍遥真乐趣,早携仙侣萃花丛。

——明·罗洪先《仙人洞题韵(一)》


案牍曾经数十年,是是非非几千般。 

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象简金鳌浑已矣,芒鞋竹杖兴悠然。

有人问我红尘事,云在青山月在天。

——明·罗洪先《仙人洞题韵(二)》


穹窿古洞为谁开?洞开之时我先来。

想是人间留不住,日影崖前又相催。

——明·罗洪先《仙人洞题韵(三)》


海门万丈浪如山,一转千年咫尺间。

洞中闻雷催雨急,作龙怎似作鱼闲!

——明·罗洪先《仙人洞题韵(四)》


此景生来不等闲,烧丹炼药得成仙。

今生一遇朝仙洞,转劫过来到此间。

——明·罗洪先《仙人洞题韵(五)》


老子炼丹处,神仙自在宫。

风月云为所,不比世间同。

——明·罗洪先《仙人洞题韵(六)》


药炉丹观透玄机,古洞仙人石上棋。

罗汉洞有天生眼,麒麟狮象镇盐奇。

牛耳七潭调律吕,龙沱夜月现昆卢。

两溪渔火连深浅,双岭樵歌折翠梅。

——明·罗洪先《仙人洞题韵(七)》


注:这组诗前两首表现的是诗人辞去官职,归隐江湖、享受青山绿水清风明月、无拘无束逍遥自由的喜悦心情。后五首从思考仙人洞的来历到联想到神话传说,再根据大宁盐场、两溪渔火、双岭樵歌等来描述巫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明嘉靖四年即1525年(21岁)参加乡试中举,4年后考中状元,授修撰之职。嘉靖十八年即1539年出任朝官,因联名上《东宫朝贺疏》冒犯了世宗皇帝而被撤职,从此离开官场开始学者和教书的生活。他在学术上很有成就,著有《战马记》,绘制的两卷《广舆图》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图集。他创办的宁厂仙人洞书院,是私人书院的典范,影响大流传久远。嘉靖四十三年即1564年去世,享年61岁。

1543年罗洪先挑选13名精干学生,从家乡出发,游历祖国大好山河,一路研究天文地理、格物致知、人生哲学、医药仙术。他对巫文化充满敬畏之心,1546年由巫山来到巫溪。先在胜利乡雷宗村一悬岩处居住,在绝壁中间一凌空石柱端头建造庙宇,在此办学授课,洪先崖因此得名。后因天旱缺水才另觅他处,最终选在宁厂仙人洞。罗洪先学李白出游,访名山大川,欣赏各地风光,寻找到巫文化的发祥地,在巫溪的深山老林过上隐居生活。但他不纯粹是归隐林泉,而是在享受青山绿水、沐浴清风明月之同时,也在研究学问,设馆授童、办学培养人材。再不是为一家一姓尽忠效力了,而是为老百姓办实事。他也不是傲视一切,和社会没有一点关系的世外之人。正因为他志有高节,行能济世,道德文章,满腹经纶,才受到读书人和地方官员的崇拜,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于是兴修罗公祠,建庙宇,塑金身,四方前来焚香敬拜。《仙人洞题韵》诗最能反映他当时“归去来兮”,归隐江湖、享受青山绿水清风明月、无拘无束逍遥自由的喜悦心情。


仙人洞

仙人洞属天星乡,在撤区并乡之前天星属宁厂区。仙人洞现在并不太出名,但在历史上却是人们寻幽揽胜、求仙拜佛的地方,有过比较久远的辉煌。

光绪十一年圈点重印的《大宁县志》第一卷地理记载:“二仙山,府志:‘在县东北十七里。高百余丈,上下皆峭壁,唯一径宽二尺,长四、五十丈许始达,凡游者不敢下视。’仙人洞,即王子洞。府志:‘在宝源山盐泉之侧。洞口宽、高十余丈、深不可测。崖上石纹,生成“千”字。水出石笋,四时不绝。洞中有骨长丈余。洞前有池不竭’。”《巫溪县志》第二十六卷文物古迹篇记载《仙人洞》遗迹:位于宁厂镇西两公里地,在今天星乡二仙山半山中。《巫溪地名录》有这样的叙述:该洞分为外洞、中洞和内洞。外洞即洞口,形如喇叭,高、宽各30余米。右有一池,其水清澈,长年不竭,人称琼浆金泉。中洞长约百米,宽近60米,高约50米,其中景色,耐人寻味。脚下清泉络绎,头上蝙蝠蔽空。石笋石乳,上悬下立,千姿百态,无奇不有。有的如和尚似仙女,或聊天,或散步;有的如仙草似鲜花,或映水中或悬绝壁;有的象宝塔,有的象炼丹炉。中间为一湖泊,清泉透底,石林石舟,倒映其中,隐隐约约,若星夜泛舟,犹冰山倒立。湖之左侧,石田层层,阡陌纵横,田埂蜿蜒,如蛇静卧。层层梯田,清水盈盈,莹然可爱。内洞阴河潜流,深不可测。

《巫溪县地名录》记载:相传晋时樵夫王质,一日上山砍柴,遇二童子对弈于洞口,遂于一旁观战,残棋未终,斧柯已烂。回至故里,村庄大变,一人不识,方知山中一日,世上千年。仙人洞由此得名。地名录仙人洞概况说,正因为该洞景物别致,传说神奇,故之号称“天仙洞府”。秦楚巴蜀,多慕名而访者,或游览,或隐居,或题诗,或作赋。洞内洞外,题咏墨迹,处处可见,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以“烂柯人”自喻贬谪夔州之苦。明代状元罗洪先亦隐居于此,远避红尘。明末清初,洞口修了观庙,画廊雕廓,塑像林立。庙成之后来此烧香拜佛、修身养性、游山玩水者络绎不绝。在近代大宁厂盐业经济大发展、宁厂古镇趋于繁荣的时候,仙人洞的人文故事也成了古镇文化的组成部分。大概在清代白莲教起义,日寇入侵等战乱之后,仙人洞逐渐沉寂和萧条,以致被世人所忘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