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 索引号 ]
  • 11500238756225453N/2021-00037
  • [ 发文字号 ]
  • [ 发布机构 ]
  • 巫溪县发展改革委
  • [ 主题分类 ]
  • 其他
  • [ 成文日期 ]
  • 2021-12-27
  • [ 发布日期 ]
  • 2021-03-24
  • [ 体裁分类 ]
  • 规划
  • [ 有效性 ]
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2021-03-24



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六年至二○一○年),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我国在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背景下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正确制定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加快推进巫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实现既快又好地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意义和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影响。

本纲要根据国家、重庆市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精神和要求,综合分析宏观环境,从巫溪实际出发,紧扣时代脉搏,突出发展主题,主要阐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一五”期间巫溪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十一五”规划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规划指标总体上是预期性、指导性的。规划内容以“十一五”时期为主,同时研究了未来十年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轮廓性的远景目标。

本纲要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政府将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加以引导。本纲要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及部分基础设施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是政府向人民作出的承诺,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完成。规划实施期间,当遇到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不可预见因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政府将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第一章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特别是全县人民在“十五”期的努力奋斗,使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到“十五”期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73亿元,年均增长12.0%,比“九五”期提高了4.1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达到5.2亿元,年均增长8.7%;农业总产值达到8.99亿元,年均增长5.7%;全县财政总收入实现8067万元,年均增长15%。城镇化率由九五期末的6.7%提高到15.8%。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48.5:22:29.5调整为2005年的38.6:18.1:43.3。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以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建材等为主的传统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科技含量有所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多元化经济格局逐渐形成,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努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3亿元,是“九五”时期9.28亿元的2.72倍。全县供水、供电、路桥等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实现了乡乡通和85%的行政村通公路。新建和扩建集中供水站20座,解决了农村11万人、1.2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城市日供水量达到1.2万吨,基本满足城区人民生活、生产需要。建成了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改善了城区环境质量;架设了220 KV输电线路,实现了与国电网的接入,水电开发全面启动,农网改造顺利实施,供电能力质量得到较大改善。通讯设施6.6万多门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投入使用,电话普及率达22.2%,移动电话达到6.5万户。党政办公网、互联网已延伸到全县各个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质的发展,为开发建设巫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城镇建设成效显著。新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总面积2.5平方公里的赵家坝、马镇坝两大开发新区,现已完成总投资3.92亿元,完成各类建筑总面积39.42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效果明显,上磺、文峰、尖山、徐家、下堡、塘坊、蒲莲、菱角等中心镇和重点乡镇相继完成了近期规划工程的开发和建设,全县现已完成城镇建设区总面积15.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九五”期末的4.41万人,增加到现在的6.9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7万人,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

工业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至2005年,拥有国有及重点工业企业22家,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2亿元,比2000年增长51.5%。

市场建设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全县建成各类市场10座,并相继投入使用。到2005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亿元,年均增长11.8%。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进展。全县实际利用外来投资累计达2.6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我县教育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管理不断加强,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十五”期末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3‰;卫生、文化、旅游、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到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28元,年均增长8.91%。

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既是必须紧紧抓住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的矛盾凸现期,把握好发展机遇,妥善协调处理好各类矛盾,是实现既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国际环境。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国际霸权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国际间区域合作日益增加,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全球性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以知识和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新经济渐露端倪,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给我们注入活力,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国内环境。我国已经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化、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各项改革将更加深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战略的纵深推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构建,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重庆经济经过直辖以来的快速增长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重庆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不断健全的产业基础将在新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重庆经济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

县内环境。我县“十五”期间,已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进入平稳的经济增长期,我国加入WTO之后和西部开发,给我们带来有利契机,特别是国家针对三峡库区出台了“两规划、一纲要”,还在“十一五”规划中把推进西部大开发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重庆市委将加大对三峡库区及贫困山区县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资金上、项目上将给予极大的倾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缩小贫富差距,将给我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我县主要面临五大发展机遇: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国家必将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与扶持力度,这是我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模式转型的有利时机。

二是西部大开发的强力推进,国家和重庆市有望建立长期的资金渠道,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带来机遇。中央已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国家将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西部教育“两基”攻坚,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巫溪必须继续用好、用活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贫穷、落后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国家支持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必将在项目和资金的安排上予以倾斜,为巫溪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4年11月,国家编制印发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规划》和《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简称“两规划、一纲要”)。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也是巫溪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旅游、培育特色产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良好时机。

四是国家将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和对口支援、对口帮扶的力度,将会在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2000年国家制订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年-2010年)已实施了五年,“十一五”期是扶贫开发取得成效的关键阶段,为尽快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国家必将继续实施扶贫开发政策,进一步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将在政策、资金、项目上对贫困地区予以倾斜。巫溪作为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必须抢抓机遇,用足、用活扶贫开发政策。同时,还要借助沿海、发达地区以及重庆市相关单位对口支援我县的有利契机,加快我县劳务产业、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发展步伐。

五是全国持续增长的煤电市场,为全县水利能源开发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必须紧紧抓住当前电力市场紧缺的有利时机,按照“能快则快尽量快”的原则加快水利能源开发,尽快把水利能源产业培育成我县的支柱产业。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县前进中还面临着一些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机制不完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三农”形势严峻,财政收入、人民生活水平增长缓慢。二是发展环境不优,软硬件支撑能力不强,基础设施落后,区位劣势突出,人们的思想解放不够,观念更新不够。三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资源供给能力弱,特别是人才匮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能力弱。四是产业空虚问题突出,县域经济缺乏大项目和骨干产业支撑,城镇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优势资源开发乏力。五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不高,工业企业效益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加工层次低,经济增长的方式粗放,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大的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九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的宏观环境

第三节指导思想

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市委二届八次全会、县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弘扬三峡移民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把巫溪建设成为渝东生态明珠而努力奋斗。

第四节总体要求

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按照“五年打基础、十年大发展、十年大变样”的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渝东生态明珠的发展定位,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着力夯实生态、设施、产业、社会、人才五大基础;培育壮大能源、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 林特加工 茧丝绸)、烟叶、医药、商贸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努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空虚、经济发展质量低、社会事业落后五大问题,力争把巫溪建设成为重庆市绿色产品基地、清洁能源基地、生态旅游基地。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要如期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主要目标是: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根本改善,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改革开放达到新水平;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趋于协调,社会保障机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县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和睦和谐。要在夯实五大基础和完成“六个一”工程的基础上,争取四个新突破,取得五个明显进步,实现七个快速增长。

——“六个一”工程:即修通一条路,修通巫溪至奉节高速公路;用活一河水,开发利用大宁河丰富的水能资源;建好一座城,完成县城新区建设;盘强一批厂,盘大盘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开发一个坝,把红池坝打造成国家级旅游精品;营造一片绿,全县人均森林面积达到5.5亩。

——四个新突破:一是以交通、能源、城镇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在扩大开放、打破封闭落后状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取得新突破;三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县经济贡献率大幅度上升;四是支柱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支柱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提高。

——五个明显进步: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占有量在全市各区县(市)中的位次有所提升。二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支柱产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9.8:25.3:44.9。三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增强。四是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五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七个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8%;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森林覆盖率达48%。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展望

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全市的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快速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人民生活富裕幸福,社会更加文明和谐。主要预期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0%,森林覆盖率达到55%。


第三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条件

第六节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以公路建设为重点,水运、铁路及通用航空为辅的多种运输方式的骨干项目建设,全面提高运输质量,打破交通瓶颈制约,形成快速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建成以县城为中心,出境干线公路和大宁河为主轴,乡村公路为联结点,路港结合、干支通达、外畅内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三小时巫溪”目标,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使交通不再成为巫溪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公路建设。按照“建成高速路、畅通出口路、硬(油)化通乡路、提升村级路”的指导思想,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建成巫溪至奉节高速公路(单幅),完成巫十(巫溪-十堰界)、两巫(巫溪-巫山界)、巫城(巫溪-城口界)、巫神(巫溪-神农架界)四条省县际出境公路建设,加快推进渝巫二级路(县城至云阳界)改建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县城至花台码头公路,完善公路骨架网络;二是强力推进通乡公路(即“通畅工程”)建设,改建双塘路、徐高路、田茶路、宁万路、中高路等11条通乡公路,使全县100%的乡镇通水泥路或油路,并能通客车,实现“三小时巫溪”目标;三是积极稳妥推进通村公路(即“通达工程”)建设,力争公路通村率达到98%以上,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20%以上,有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四是继续抓好项目储备,力争巫恩路鸡心岭至巫溪县城高速公路立项。

水路建设。在完成花台码头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大宁河航道巫溪段整治,改善通航条件,改造运输船舶,确保500吨以下船舶可直接进出于长江。

航空、铁路建设。要积极争取“金三角”旅游支线机场落户巫溪;协助做好安康经巫溪至张家界到常德的铁路前期工作。

第七节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优先开发水能资源,积极发展新能源”的原则,加快能源建设步伐。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有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抓好重大电源点建设。以全县丰富的水能资源为基础,结合全市、全国电力紧缺的市场条件,坚持“既快又好”和“大、中、小水电站齐头并进”的开发原则,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全面推进大宁河、湾滩河流域以及相应支流的水电开发。“十一五”期,加快推进剪刀峡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为南水北调大宁河补水方案的实施奠定基础;完成中梁电站、刘家沟电站、庙峡电站、湾滩河水库电站、新田坝电站、牛角洞电站、金盆电站、檀木电站、白鹿电站等重大电源点建设。

加强电网建设。坚持电网和电源协调发展,确保电网建设适度超前,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扩大城乡用电同网同价覆盖面。“十一五”期,完成新老城区电网建设与改造;新建田坝、白鹿110KV变电站及田坝至石龙、白鹿至石龙110KV输电线路,改造镇泉110KV变电站及镇泉至石龙输电线路;新建及改造35KV线路40公里,使10KV输电线路改造面达到76.9%、户表改造安装率达到57.4%。

积极发展新能源。认真做好红池坝、大官山等风能发电项目的论证和申报工作,并力争启动建设。大力推进以沼气建设为中心的农村新能源建设,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十一五”期,建设生态家园1万户,大中型畜禽环保工程10处。

第八节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建设要重抓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新技术的应用,坚持高技术、高起点、大容量和宽带化、智能化、数字网络的发展方向,打造数字巫溪。大力发展数字通信、数字电视,促进公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相互融通。推进宏观经济管理和办公事务自动化,完善邮政“三网”等邮政设施体系,加强物流配送中心、邮件处理机械化和电子化建设,提高城乡邮件传递速度和服务水平。

广播电视。加快光纤联网建设,至2010年基本实现光纤到乡镇目标,建成一张覆盖全县各乡镇的高质量的光纤电视传输网络。同时,利用共缆传输技术,努力发展农村广播,实现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7%以上。加快广播电视HFC网络的升级改造,加快分配网络光纤化、宽带化、双向化改造速度,扩大网络传输容量,提高网络传输质量。

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以发展数字电视为突破口,努力推进有线电视模拟向数字整体平移,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普及数字机顶盒,形成规模化的数字电视市场。同时,建立数字化的节目制作、播出系统,实现信息化技术、数字网络技术和传统技术有机融合。

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在巩固传统业务基础上,大力开发付费数字电视业务、集团数据业务、数据广播业务,推进产业化进程。巩固“村村通”成果,逐步实现光纤延伸覆盖,力争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以上。

邮政。进一步加大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邮政通信能力和服务质量,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巫溪邮政步入良性循环轨道。2010年,在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增邮政储蓄和电子汇兑全国联网网点6个;新增邮政生产及辅助用房1000平方米;对全县23个营业网点现场实现电视集中监控;特快邮件查询实现计算机全国联网。

通信。努力提升网络质量和服务管理水平,加强网络支撑系统和服务支撑系统建设,重点投入和经营CDMA网络,加快NGN的交换和3G移动网络建设,打造精品网络。逐步实现网络“村村通”,到2010年,全县新建移动、联通基站50个,数字程控交换达到70000门,光纤线路1000芯公里,电缆线路20万时公里,PHS交换机15000线,宽带交换机20000线,无线交换机15万线。为全面实现我县全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

第九节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我县的发展战略定位与建设目标,以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继续坚持山、水、田、林、路、气、电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强化基础、合理布局、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要求,充分运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协调服务两大职能,严格遵循“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三大原则,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资金筹措多元化,建设实施市场化”四个手段,大力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村交通通讯不畅、水利建设落后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基本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加强耕地综合治理,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弥补耕地减少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增强耕地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灾害损失。“十一五”期,通过坡改梯、坡面水系治理、旱地节水灌溉、聚土改土和沃土工程五项措施,改建基本农田4万亩。

水利建设。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加强以水利控制性枢纽建设为主的水利设施建设,建立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保障体系,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增强基本农田灌溉和防洪抗旱能力,推进水利建设改革,加大公司化运作力度,多渠道、多方式解决水利设施建设资金问题。到2010年,建成中梁、刘家沟等水库,积极协助做好南水北调大宁河剪刀峡取水方案调研工作。完成九龙、清水池、古路、百家4座病险水库的整治和双通人饮灌溉工程,提高蓄、灌能力。

农村安全饮水。从全县农村饮水现状和饮水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水量、水质并重,改变分散式工程为主的做法,以集中式供水工程为主,分散式工程和消毒措施为辅。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基本解决全县安全饮水问题。

农业机械化。以全县主要粮食作物的机耕机种机收、农副产品加工、农村机电提灌站的改造为主要建设内容,用好农机补贴政策,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到2010年,建成上磺坝、文峰坝、尖山坝三个农机示范片,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15%。

第十节 城镇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多元开发,滚动发展”的运行机制,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县城扩容为突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心镇和重点镇,形成“一心三极、一线串珠、一主三副”的城镇化格局和相互联结、工业化、产业集群化、市场化紧密结合的城镇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强力推进县城扩容工程。认真实施修编后的《巫溪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依法加强规划管理与规划实施。按照“一线串珠”三个组团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快县城新区建设步伐,抓好县城供水管网改扩建、马镇坝防洪堤、道仕阡湾公路、老城北门大桥、老城滨河路建设、赵家坝新城体育休闲广场、明珠广场和景观广场、马镇坝市政广场、城镇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管理,增强市政功能。建设好老城区商贸集散中心、旅游娱乐中心和赵家坝文化中心、马镇坝行政中心;通过努力,力争2007年底前完成赵家坝片区建设,2010年底前完成马镇坝片区建设,到2010年把县城基本建成人居环境优美,市政设施配套齐全,城镇经济繁荣,辐射带动效能明显,集文化品位、山水园林品位、建筑风格品位于一体的小城市,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根据新的乡镇建制,全面推进规划修编,加快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步伐。以渝巫路、奉溪高速路、巫恩路为发展主轴,以巫神路、巫城路为发展次轴,以县城为增长核,沿经济发展轴向布点。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坚持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鼓励重点小城镇采取土地拍卖、土地出租、土地置换等市场运作方式,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投资,形成多元化的小城镇开发建设机制,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心镇建设力度,使其各具特色并达到相应规模。“十一五”期内,把宁厂镇发展为镇区人口3000人以上的旅游观光型小城镇;把凤凰镇作为县城拓展区和新型工业聚集区,形成镇区人口1万人以上的绿色环保型工业集聚区;把文峰镇、上磺镇建设成为镇区人口1.5万人以上的加工型小城镇;把尖山镇、徐家镇建设成为镇区人口为1万人左右的边贸型小城镇;把下堡镇建设成为镇区人口0.5万人的水利能源型小城镇。积极推进古路、白鹿、田坝等13个重点乡镇建设,建成具有拉动力、辐射力、经济和人口聚集能力,镇区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产业强镇。

强力推进城镇的市政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推动全县“创卫”工作的深入开展,树立城镇对外开放的文明形象。

第十一节 市场建设

加快建立和完善开放的市场体系,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以综合市场、批发市场、边贸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为载体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积极发展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与国内外市场相互衔接的市场机制。培育发展资本市场,疏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积极稳妥地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改革方向,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活跃房地产二级市场。大力整治市场秩序。强化诚信观念,整顿信用秩序,建立健全企业、个人信用认证机制,依法惩处逃废债务、不履行合约等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保证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运行。


第四章 加快解决“三农”问题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十二节 构建农村社会组织结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本县的实际出发,统筹发展与农村深化改革,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要逐步改变一家一户、分散零散的传统农村社会组织结构,逐步构造组织化程度更高的、相对集中的现代社会组织结构。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积极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小康示范村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十三节 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围绕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稳步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林、牧、渔内部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效。重点对产业结构、现代农业的产品结构、区域布局结构进行基础性、战略性调整,推进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向产业化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农业经济整体质量和综合竞争能力。做好良种选育和种子安全工程,确保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强化基本农田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控制建设占地规模,坚决遏制乱占耕地和耕地抛荒现象。因地制宜扩大一年三熟制比重,粮食复种指数提高到1.95以上。大力开发以秋马铃薯为主的秋冬作物,利用冬闲,开发种植粮、经、饲作物,增加粮食总播面。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良种、病虫草鼠综合防治、农田保护性耕作、平衡施肥、旱地一体化栽培、水稻旱育秧、玉米肥球育苗、“两薯”起垄栽培、小麦规范化栽培以及马铃薯脱毒等十大粮食生产技术,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搞活粮食加工流通,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以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为目标,引导和支持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粮食产品附加值。加强粮食管理和宏观调控。打击坑农、害农的不法粮商,确保粮农利益,建立健全粮食风险储备机制,持续保证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十四节 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国家扶持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机遇,围绕建设绿色产品基地的总要求,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手段,加快建设烟叶、中药材、蚕桑、畜牧、魔芋、两薯六大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加速构筑外向型农业发展新格局。各基地要逐步推行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以规范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壮大我县农业特色产业。

烟叶基地。稳定烟叶基地3万亩,年产烤烟10万担。加强市场引导、计划种植、提高质量、调整布局。重点布局在尖山、朝阳洞、塘坊、古路、通城、兰英、文峰、双阳等乡镇。择优布局,向最适宜区转移集中,形成良种化、区域化、规范化、集约化产业带;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确保烟农种烟效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种烟条件,减轻烟农劳动强度;重推烟叶保险制,减轻烟农灾害损失,稳定基本农户种烟积极性。

中药材基地。在“十一五”期末建成以名优为主的中药材基地20万亩,初步形成全县的优势产业。推行实施中药材GAP种植规范,壮大龙头企业,优化中药材品种和品质结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加大道地中药材选优提纯力度,净化品种,提高品质,把巫溪建设成为全国中药材基地县。重点布局在红池坝、白果林区、大官山、猫儿背四大药山及周边乡镇。

——加强资源保护,实现资源持续利用。针对20余种道地中药材和本县40余种国家保护药用物种,加强药材资源保护力度,采取封育、轮采等措施,确保资源持续利用。重点开展党参、冬花、北岸连、独活等重要道地药材品种选育研究工作,建立繁育基地,保证规范化、规模化中药材基地持续得到纯正种源供给。良种繁育要建立二级繁育体系,确保基地所产药材种性持续纯正。

——优化品种结构,打造产业特色。优化品种结构,就是要调大大宁党参、冬花、太白贝母、淫洋霍、肉独活、云木香、北岸连、人工天麻、桔梗等有经济优势和市场潜力的品种。打造以大宁党参、款冬花等道地药材为特征的品种特色;以“大官山”等为品牌的品牌特色;以绿色药物为特征的品质特色;以量大类全为特征的规模特色;以出口创汇为特征的经营特色;通过资源库建设,打造好观赏特色药业。

——示范推广GAP标准化种植技术。继2005年款冬花GAP认证之后,加快进度,及早通过党参GAP认证。努力争取其他名优药材GAP立项,大力推广已经取得认证的款冬花GAP种植技术。把全县药材基地尽快引入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轨道。

蚕桑基地。以提升科技水平,提高综合效益为主攻方向,按照稳定基地,壮大龙头,科技兴蚕,规范化发展,合理化布局,集约化经营的思路,加快发展蚕桑产业。“十一五”期末,在地投产桑达2亿株,年产茧10万担。

——科学布局。对全县蚕桑基地重新规划布局,将基地“调专、调大、调优”。基地乡镇由原来的30个调整为8个,其中重点乡镇4个,基地村由110个调整为70个。培育重点专业户5000户,产茧率占80%以上。

——注重集约化经营。全力推行“七化”、“四转”配套管理的路子。桑蚕品种优良化,选定主推优良品种,实现全县良桑化;桑园管理规范化,重点基地乡镇实现统一施肥,统一技术标准,养好树形,为优质高产奠定基础。“三项技术”专业化,按照“三项技术”要求,全县实现小蚕共育专业化;大蚕饲养简易省力化;上簇结茧纸簇化;消毒防病统一化。强力推进“四转”,生产发展转向重点乡镇、重点村、重专户;桑园由“四边桑”转向大行桑、密植桑;由传统粗放型养蚕营茧转向科技型养蚕营茧,由单一经营型转向复合经营型;桑树资源随土地合理流转,将那些桑树资源好,养蚕能力弱的农户桑园,有偿转让给养蚕能力强的农户进行规模化养蚕,提高桑树资源的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生态蚕业,提高桑树综合效益。针对蚕桑生产和其他农副产品价格上扬,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下滑,外出务工增多,养蚕农户急骤减少,蚕桑产业有可能萎缩的趋势,要大力引进推广石柱县的“小蚕共育-大棚养蚕-桑树种菌-树下种草养畜(长毛兔、猪、山羊、牛)、畜粪生产沼气、沼液还田”的蚕业生态模式,使一亩桑园年综合效益由1200元提高到3000元以上。重点解决退耕还林栽桑地长效机制,使其尽快发挥综合效益。着力提高科技养蚕水平,完成科技服务体系。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的科技水平,强力推进“三项科技”,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使蚕区人人掌握“三项科技”推广运用技术。建立科技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转变服务方式。

畜牧基地。到2010年建成50万头优质瘦肉型猪基地、50万只肉羊基地、500万只家禽产业基地、5万头黄牛养殖基地,20万亩优质牧草基地。重点放在扩建基地、培植大户,突出解决防疫和良繁体系,改进饲养方式,突出养殖规模,改善产品品质等方面。

——有机畜牧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红池坝,带动朝阳洞、文峰、天元等乡镇发展有机畜牧业,生产有机畜禽产品。推广“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按照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畜牧业生产标准,对基地农户进行培训;改造圈舍,改变传统饲养方式,保持畜禽清洁卫生;科学开发利用草场资源,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生产中尽量使用有机农药、有机肥等生产资料。

——优质牧草基地。主要布局在大官山、猫儿背、六九坪、顶坪等万亩以上的成片草场。重点对草地退化,不能自然恢复植被的10万亩草地进行改良,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情况下,用补播牧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度。对超载过牧草地,自然条件较好并能自然恢复植被的地区建立生物围栏、封育草地10万亩。配套开展灭鼠治虫、清除有害杂草、封山育草、划区轮牧等措施,从而恢复草原植被,促进畜牧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山羊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田坝、尖山、塘坊、兰英、白鹿、中梁、下堡、文峰等20个乡镇。建设规模为2010年饲养山羊量50万只,出栏25万只。发展重点是要加强山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强化巫溪县板角山羊保护区建设,大力引进南江黄羊、波尔山羊、黑山羊等良种山羊品种,建立健全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建立无公害优质山羊生产专业村、专业社,发展一批养殖大户,建立3个科学养羊示范小区和1个工厂化科技示范育肥场,努力提高山羊生产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开展羊肉、羊皮深加工,生产羊肉、羊皮系列制品,培育名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山羊生产附加值,提高山羊生产综合效益。

——生猪产业化基地。主要布局在尖山、文峰、塘坊、菱角、凤凰、城厢、通城、上磺、古路、白鹿、徐家、下堡等18个乡镇。建设规模为年出栏50万头。发展重点是结合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加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主推“洋三元”和PIC猪,以种猪场为依托,在基地乡大力推广三元杂交,加强良种公猪的管理,建立一批标准化人工授精站;推行标准化生产,在“小规模、大群体”的基础上,扶持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示范养殖大户和适度规模养殖户,建立5个科学养猪示范小区;扶持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开展猪肉、猪皮及附产物的深加工,培育名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生猪生产附加值,提高生猪生产综合效益。

——肉牛产业化基地。主要布局在文峰、塘坊、通城、乌龙、白鹿、下堡、双阳、兰英等乡镇。并在尖山、文峰、下堡、徐家各建立1个饲养规模250头的工厂化肉牛养殖场。2010年建设规模达到牛饲养量5万头,出栏2.5万头。建立健全肉牛良繁体系,大力推广应用冻精冷配、胚胎移植等技术,提高质量、增加总量,积极发展规模养殖户,建立养殖小区,加强天然草地的开发利用,并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建立专用的饲料作物基地,推广快速育肥技术,开发无公害优质肉牛专用的、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及补充饲料,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满足优质牛肉生产的要求。

——土鸡、鸭养殖基地。土鸡主要布局在尖山、朝阳洞、文峰、菱角、凤凰、城厢、宁厂、大河、白鹿、徐家、鱼鳞、乌龙、双阳、通城、下堡等21个基地乡镇。肉鸭主要布局在蒲莲、峰灵、上磺、古路、塘坊等乡镇。规模为年饲养优质土鸡、优质肉鸭500万只。重点发展扶持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建立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建立10个优质生态养殖示范小区,建立一批种禽户、专业孵包户、养禽大户,组建肉禽加工厂、进行肉禽分割加工,开发生产土鸡专用的、安全的饲料添加剂及补充饲料。扶持建立养禽协会等中介组织,增强农民闯市场的能力。

魔芋基地。2010年魔芋基地面积稳定在5万亩,年产鲜芋10万吨。发展重点是扩大稳定基地规模,提高魔芋产量和商品率。重点布局在文峰、塘坊、下堡、胜利、徐家等乡镇。

——加强产业协调,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订单形式,规范产销行为,明确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权、责、利,建立双盈的利益分配机制,甚至通过利润二次分配行为,增加企业与农户联系的紧密度。改变基地产品大量外流的局面,坚决遏制掠夺式加工现象的发生,以缓解种源不足的瓶颈制约。

——树亮点,抓示范,以点带面突规模。按照就近繁殖的原则,整合优势气候资源、种质资源、科技资源等种种有利的生产要素,建立星罗棋布的规范化种植示范片,通过示范效应,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按照培植重点,以点带面的思路发展,有利于魔芋生产布局区域化的形成,从而实现魔芋生产规模化。“十一五”期各魔芋基地乡镇分别建规范化生产示范片100亩以上,全县示范片总面积达到3500亩以上。

两薯基地。“十一五”期按照实施无公害化、专用化、良种化、规模化的两薯基地建设目标,全县两薯基地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年产优质马铃薯20万吨、红薯20万吨,在满足人民生活和畜禽用粮的前提下,确保生产加工原料的供应。

基地建设主要布局在10个乡镇。根据生产周期和产品种类,并结合自然气候等因素,分别抓好主要乡镇的两薯基地建设。即马铃薯种植重点选择在海拔较高的尖山、朝阳、文峰、胜利、塘坊等乡镇,红薯种植选择在凤凰、塘坊、菱角、丰灵、蒲莲、田坝等乡镇。要突出重点乡镇在地理气候、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做到以点带面,确保两薯产品的品质达到高产高淀。在重点发展的基地乡镇中,选择20个千亩村,筛选引进试验高产高淀抗病的优良品在20个千亩村进行示范,作为先期试点。实行专业管理,总结经验然后大面积展开。

第十五节 强化农村扶贫开发

坚持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做好开发式扶贫与参与式扶贫相结合,进一步拓宽扶贫渠道,转变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走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之路,坚持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坚持突出基础,重抓产业;突出重点,综合开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扶贫开发方针。实施以村级规划为主要内容的131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力争贫困村、贫困人口初步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问题。

把易地移民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在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资源匮乏,确实找不到其他路子的少数村、社及吊远户,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结合退耕还林、次级河流治理、石漠化治理、小城镇建设和特色产业的培植,实行有计划的集中安置移民和分散安置移民,使移民“搬得出、住得下、逐步能致富”,最终消除人畜混居、危房户、三代同居一室和无房户。到2010年末,完成1000户4000人易地移民搬迁。

以乡村道路整治和农村人畜饮水为重点,彻底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从根本上改变全县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期,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每年分别减少0.5万人和1万人,到2010年末,绝对贫困人口缩减到1.4万人,相对贫困人口缩减到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5.7%以下。

第十六节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增收渠道,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大劳动力向外输出,常年劳务输出总量稳定在12万人以上,力争到“十一五”末,农村新增富余劳动力输出达70%以上,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实施好国家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加强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扶持,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确保全县人民加速向小康生活迈进。

第十七节 全面推进移民工作

用好用活库区移民扶持政策,使移民群众“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抓好影响移民生计和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合理安排进度,确保我县提前完成三峡库区三、四期移民的迁建任务。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严格界定搬迁对象,实行以地安置为主,货币安置为辅的原则,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积极稳妥地开展重大项目的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确保重大项目工程的搬迁户安居乐业,迅速推进工程实施。

第十八节 认真做好灾害防治工作

构建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快速高效的灾害防治体系,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农业病虫害防治等紧急预警机制。妥善处理和解决好突发性灾害事故,切实解决灾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全力做好灾后重建、防疫、生产恢复工作。


          第五章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十九节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速度

充分认识到工业发展是巫溪未来一个时期决定命运的关键。巫溪的工业还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但我们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思路抓工业,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信息为先导,科技和人才为支撑,资源为依托,环保为前提,项目为抓手,创品牌为突破口,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优势资源办工业,围绕旅游办工业,加快发展新型资源加工业,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能源、做特食品、做强丝绸、做精医药,全面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实现四个“提升”,即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工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工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十一五”期末,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十一五”期年均递增23.5%;实现工业增加值5.2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0%;重点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中心镇和重点镇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户,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达到1亿元。

第二十节 着力培育重点产业

按照多元化、市场化的原则,大力发展水电工业,适度发展煤炭工业,积极开发农村沼气和风能资源,引进循环工艺,强力推进以电化工业为主导的矿电联营业。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引导建材业健康发展,扩大以竹木加工为主的新型建材生产规模。深挖发展潜力,提升加工技术,扩大缫丝织绸规模。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丰富的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形成特色,打造品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行中药材生产规范,加强协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市场需求的中药制品。同时,要加大矿山资源的普查,合理有效地做好资源的利用。

能源工业。大力发展以水电为主的电力工业。抓住全国、全市电力紧缺的市场机遇,坚持“能快则快尽量快”的原则,大办特办水电工业,加快大宁河、湾滩河、东溪河、西溪河等流域的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进度。“十一五”期末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5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超过15亿KWh,年创产值3亿元。同时,坚持“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电网改造与建设,形成以1条220KV线路为纽带、5条110KV线路为骨架、35KV和10KV为主体的供电网络,解决新建电站上网问题,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

坚持“科学规划,统一布局,适度发展,保障供给”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鼓励煤矿企业采取兼并、联合、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抓好矿井技术改造、接替工程项目建设,新建20个以上生产能力在3-6万吨的矿井,淘汰一批规模小、安全条件差的矿井。“十一五”期末,全县煤炭产量达到80-100万吨。

化学工业。在能源工业长足发展的基础上,开工建设12万吨电石生产项目,力争“十一五”期末建成投产,年创产值3亿元以上。同时,积极争取扩建化工硫酸生产线,达到年产10万吨硫酸的生产能力,并抓好农用化工、盐化工生产,进一步做大做强化学工业。在发展红豆杉种植基地的同时,启动红豆杉产业发展前期论证及开发工作,积极推进红豆杉紫杉醇提纯等项目的立项和深度可研,着手建立紫杉醇提纯企业,进行深度加工、提取紫杉醇。

建筑建材工业。加强建筑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改善装备条件,加强行业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建材业重点是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结合县城水泥厂的搬迁,建设6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同时大力发展以竹木制品为重点的新型建筑材料。加强竹木基地建设,把慈竹基地由文峰、凤凰、宁厂等地扩大到上磺、蒲莲地区,开工建设10万套套装门生产线和1.5万立方米均质板生产线项目。积极抓好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

农(林)产品加工业。重点是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利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精、深加工,壮大龙头企业生产规模,提高产业化和企业经营水平。

——优化提高食品产业加工链。抓住重庆市实施“双百工程”的契机,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丰富的农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形成特色,打造品牌。把畜禽产品、两薯及制品、魔芋、糯玉米等农特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力争形成2—3个上规模、上档次、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的加工企业集团。重点抓好 “两薯”淀粉和糯玉米深加工改扩建、珍稀野生蔬菜资源产业化开发、优质肉牛综合加工等项目建设,“十一五”期末食品工业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

——优化林特产品加工链。坚持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并重,在加强保护、科学利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业多种经营,兴办林特种养业,开发以干果、茶叶、薇菜、野生菌、松香为主的林特产品。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产品加工业。 “十一五”期末林特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亿元。

丝绸工业。抓住重庆产业调整的机遇,把巫溪建设成为三峡库区丝绸基地。加大蚕桑基地建设力度,力争在地投产桑达2亿株以上;深化改革,理顺体制,灵活机制,深挖发展潜力,延长蚕桑产业链条;提升改造现有设备和加工技术,扩大缫丝、织绸生产能力,做大做优茧丝绸产业。“十一五”期末达到年产生丝500吨、织绸300万米的生产能力,年创产值2亿元。

医药工业。优化提高现代中药产业链。巩固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和地方特色的道地中药材基地,实施中药材GAP种植规范和GMP生产规范,加强与大企业、科研院所的联合协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市场需求的中药制品。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和中药材出口基地优势,加大推动作用,做大做强医药工业。“十一五”期末医药工业实现产值3亿元。

第二十一节 优化工业区域布局

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调整工业生力布局,提高工业集中度。结合凤凰镇的城镇规划修编,划出一部分作为工业园区,吸引一批优势企业到工业园区落户,形成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根据我县工业发展方向和各地区实际,通过政策导向,把中梁、龙台、田坝、徐家等地建成我县能源工业基地,把文峰、上磺等地建成农林(特)产品加工基地,形成多个产业集群,努力提高工业集中度。初步建成特色工业园区。抓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搭建企业融资平台,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开通中小企业信息网站,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立足全县工业企业生产实际,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灵活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坚持科技兴工,鼓励企业围绕扩大规模、改进技术、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等方面下功夫,加快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老工业企业,着力提高现有中小企业的运行质量和规模。




第六章 突出发展旅游业

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

第二十二节 努力提高旅游发展整体水平

巫溪实现小康最终靠的是旅游业这个支柱产业,“十一五”期,是巫溪旅游开发逐步过渡的时期。大力实施“旅游活县”发展战略,真正融入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把我县建成重庆市、新三峡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形成以运动、休闲、度假、探险、观光和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十一五”期间,实现旅游发展倍增计划。到2010年,实现全县组接游客25-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全县旅游产业增加值比2005年翻一番。

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加强旅游规划的行业管理,确保旅游规划质量。依据《巫溪县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完善宁厂古镇、大官山、阴条岭、大河温泉、云台峰等优先开发旅游区(点)开发建设规划。并以规划为依据,实施以创建国家级旅游精品为重点、区域性旅游精品为补充的精品战略。“十一五”期,把红池坝建成成熟的国家级精品景区,把宁厂古镇、大官山、云台峰、阴条岭建成成熟的区域性精品景区,做好灵巫洞、汉风神谷等传统景区的提档升级工作。同时,深入挖掘以巫文化为主的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提高我县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结点成线,全力打造奉节--巫溪--巫山“金三角”和神农架—巫溪“神巫角”旅游精品线路,重推新三峡旅游精品环线,策划包装特色旅游线路。

加速旅游设施建设。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交通,抓紧建设和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抓好巫溪—神农架大九湖、巫溪—巫山两条跨区域公路建设,加快新建大官山旅游公路、红池坝景区内环线公路,推进大宁河旅游码头和游船提档改造,增强可进入性。二是大力加强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全县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运输、停车、购物、信息等要素设施的建设,建设适当数量、组配合理的星级旅游饭店和新型接待旅馆,把港口河滩建成具有旅游特色的“宁河外滩”。组建“巫溪县游客咨询接待中心”,全面升级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推进旅游宣传促销上台阶。实行整体包装、整体营销的“一盘棋”战略,建立、完善宣传促销机制,组织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各种大型旅游节会,运用影视、歌曲、广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办好“巫文化旅游节”。精心策划三个“黄金周”的旅游主题和系列产品,完善假日经济协调机制,努力实现假日旅游的安全、质量、秩序、效益“四统一”目标。

推进依法治旅,提高旅游行业发展水平。加强旅游行风和诚信机制建设,推进旅游法治化、标准化。合理配置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开发多层次、多类型的特色餐饮产品,推进旅行社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发黄杨木梳制品、古生物化石工艺品、名贵中药材、绿色食品等 “名、优、特、新、奇”旅游商品。

第二十三节 加快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按照把巫溪建成“渝陕鄂边区商贸旺角”的目标要求,到2010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突破10.3亿元,以蚕丝、蘑芋、中药材精深加工为基础,外贸出口实现零的突破。把巫溪建设成为渝东边贸地区特色突出、充满活力、服务全县、辐射周边的物资集散中心。建立和完善先进的商贸流通体系,引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等新型商业业态。以县城为中心,镇乡为重点,村社为基础,专业市场为特色的四层次商贸体系,完善老城区配套服务功能,着力打造赵家坝物流配送中心和渝陕鄂商贸城中心商务区。根据商务部“万村千乡”和市商委“双建”市场工程,实施乡镇建连锁超市、村村建便民商店的便民工程,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创造商机,促进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完成马镇坝世纪商城、赵家坝明珠广场地下商场、渝陕鄂边贸城建设。全面启动农村市场,结束以路为市现状。

第二十四节 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

金融保险业要以服务和促进我县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推进金融企业改革,搞好金融生态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加快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推广应用,实现金融结算电脑化、网络化,金融品种业务多样化,金融服务优质化。保险业要在发展传统保险业务的同时,努力拓宽新险种,积极开辟新业务,建立多渠道、多层次、高质量、广覆盖的保险体系。

加快房地产开发,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积极发展建筑装饰业。继续推进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公积金政策,规范房地产交易,启动并实施好物业管理。

继续发展中介、社区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确保其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社区服务业要适应城镇建设的需用,优化配置和充实社区服务设施,鼓励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开展各种社区服务,形成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城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建和改造完善原有的社区文化、医疗保健设施。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发展家庭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强社区管理,美化社区环境,建设文明社区。


第七章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五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行强制淘汰制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电力、建材、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加强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引导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建立循环工艺流程,促进企业内部循环生产,以产业链为纽带,引导企业之间的生产链结,促进重点行业的循环生产。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建立健全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逐步实现全社会的资源大循环。增强人民大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鼓励使用节水节能节材的环保型产品,鼓励应用节水、节肥、低毒农药等农业新技术,推广沼气工程,推广多重能量转化的各种农业模式,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第二十六节 切实抓好生态建设

从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等多方面着手,努力缓解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努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优化林业结构,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继续加强天然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及自然区保护,坚持不懈地搞好退耕还林、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天保工程和封山育林项目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后续产业,积极探索退耕农民增收途径,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 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使保护区面积达到5万公顷,天然林资源保护面积233602公顷,完成退耕还林5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5万亩),完成重点公益林中幼龄林抚育6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8%。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生长调节素,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继续推行农村沼气建设,推广秸秆及其他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强对坡耕地的改造,建设一批高效生态示范园区。

水土保持小流域、石漠化和库区消落带生态治理。继续搞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岩溶地区石漠化和三峡水库消落区巫溪片区的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综合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采取对坡耕地改造、水系配套、水保林建设以及水土保持封禁治理等方式,加快我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搞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工作。完成以“长治”七期为主的长治工程建设和世行贷款项目建设。完成三峡水库消落区巫溪片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库岸治理7010米、桐元河流域治理3000亩、消落区影响范围内邓家沟、孝子溪、龙坡三处滑坡工程治理。全县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2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程度达到61.3%。

城镇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切实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切实做好城镇环境规划,加大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力度,科学确定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的工艺和规模,使污水处理厂实行一级排放标准、生活垃圾达到无害化处理。“十一五”期完成县城新区污水管网和文峰、上磺、尖山、徐家、下堡等建制镇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建设。到2010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以上。同时,要做好城周荒山绿化,搞好城市绿色屏障、城市公共绿地、滨河堤岸绿化、社区绿化工程等工程建设,大力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完善城镇设施和社会环境。“十一五”期,要完成县城及重点镇的绿化,城镇绿地率达到35%、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占有公共绿地7平方米。

地质灾害防治和地震监测预报。继续搞好城市危岩带治理和

三期地质灾害治理。做好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完成花台库尾堤岸整治。建成数字地震监测站一个并确保正常运行;完成GPRS信息传输节点服务系统,开通信息服务工作;完善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第二十七节 合理利用与保护资源

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自然资源,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提高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进行用地数量和用地布局的综合平衡,实行建设用地的总量控制和布局控制。积极进行土地复垦和合理造地,实现非农建设用地占补平衡。优先保证重大项目和城市建设用地。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贯彻实施资源开发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坚持有效配置、就地利用、节约开发矿产资源,加强矿业秩序的整顿,规范煤矿生产经营管理秩序,积极推行矿山生态整治工程。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坚持农田灌溉、城乡供水与水力发电相结合,坚持开发水源与防治水污染相结合,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良性发展。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争建成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水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大鲵、洋鱼自然保护区,使保护区面积达到5万公顷,天然林资源保护面积233602公顷。保护好县境内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持自然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链的连续性,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


第八章 夯实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重点抓好社会事业基础设施

建设,促进科技、人才、教育、卫生、文体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第二十八节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坚持“抓经济、靠科技、抓科技、促经济”的观念,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广先进适用科学技术,提高关键性技术措施的普及到位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到2010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科学生产、文明生活,依靠农业科技推进传统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加强动植物的防疫体系建设。“十一五”期,以“三峡库区星火产业带”建设为抓手,基本解决优势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搞好农业经济作物的规范化种植,提高精深加工的科技含量,做大做强中药材、魔芋、两薯及畜禽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强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借智借力,发挥科技顾问团的决策咨询作用,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到农村和企业的第一线,典型示范,引领产业发展,致富一方农民。同时,培养造就一支专业、层次、年龄结构优化,产业、地域分布合理、素质较高的科技队伍,重点扶持、培养一批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并充分调动他们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积极性。

加强对科技的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在充分发挥现有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作用的同时,发展和规范技术市场,培育各种科研中介服务机构。到2010年前,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科技企业达到10家。同时,积极争取资金建一座集科普、培训于一体的综合科技馆。

第二十九节 切实加强人才建设

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围绕特色经济的发展,尽早规划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要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抓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建设,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努力提高人才素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解决好人才紧缺与人才闲置的矛盾。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从本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以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为重点,建立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业绩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切实做好人才政策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做好各技术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的积极性,为实现巫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第三十节 突出发展教育事业

巩固“两基”成果,推进“普高”进程。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持续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强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努力发展成人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0%,义务教育“五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比率达到70%,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在校生比达到6:4。建设9所中心幼儿园,完善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新建1所现代化高级中学,建成1所市级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及培训基地,建成巫溪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升师资队伍总体水平,造就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业务扎实、师德纯正、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强化教育内部管理,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三十一节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继续深化卫生改革,优化重组卫生资源,合理布局医疗机构,办好重点医院,突出专科和中医特色。加强卫生、食品监督执法和公共卫生建设以及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坚持实施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努力实现消除地氟病和碘缺乏病目标,逐步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疾病信息网络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卫生服务态度,着力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为人民群众提供较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整体上提高全县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立起基本设施齐全、能为全县人民提供优质服务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立起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推进和健全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基本完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任务,改扩建县级卫生单位7个,中心卫生院9个,乡镇卫生院29个,新建村卫生室270个,完成渝陕鄂边区医疗康复中心建设。全县婴儿死亡率下降到30‰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00/10万以下,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

第三十二节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

认真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档案方针政策,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及文化三下乡活动,加大对巫文化等非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工作力度,加强和规范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乡镇文化广电服务网络建设,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广电宣传质量。加强档案业务建设,按照《重庆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纲要》,推进新档案馆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将巫溪县档案馆建设成为二个中心(现行文件利用中心、档案利用服务中心)和二个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要档案的保管基地)。

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强化管理”的原则,积极促进歌舞娱乐、出版物、网络文化、演艺、经营性体育、美术、广播电视等各类文体、广电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坚决扫除文化垃圾,净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文体广市场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依法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和依法行政管理水平,维护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

提高健身运动水平,把增强全县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学校体育为重点,以体育社团为依托,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健身活动为龙头,以“十分钟文体活动圈”和“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民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农民体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文明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风气。

兴建文化基础设施,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形成县、乡、村、社四级大文化网络。“十一五””期,力争新建15-20个乡镇文化、广电服务中心(站),20个村级文化室,力争建成县博物馆、县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及休闲中心体育场和宁厂历史文化名镇,并做好保护与开发工作,抓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项目。力争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以上。

第三十三节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围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三大任务,努力建设“依法行政、民主管理、人本服务、利益导向、综合治理”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继续强化基层管理,严格依法行政,从严治理违法生育,认真抓好“奖扶”工作,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着力推进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防治、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三大工程”,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治理,努力创建“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全面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到201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5万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2%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在110以内。

加强人口计划生育队伍和生殖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殖健康保健需求。执业医师、执业护士等技术人才占技术服务队伍总人数的80%以上。“十一五”期,力争新建或改建渝陕鄂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中心;完成城厢、凤凰、胜利、宁厂、大河、土城、天元、古路等17个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的建设;实现全县各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三配套”。加强基层计算机网络建设,建好一个以县生殖健康中心辐射30个乡镇服务站终端的县中心远程会诊信息网,完善全县乡镇计生办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

第三十四节 完善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组织机关自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办公条件。“十一五”期内,力争完成全县党政机关危房改造,基本解决乡镇危房和容量问题。同时,加大扶持力度,逐步改善村委会、居委会和社区办公条件,完善村级、社区服务功能。

第三十五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围绕全县经济结构调整,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扩大民营和个体私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在推动第三产业和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中,广开就业门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县的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提高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扩大劳务输出,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积极开展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加强劳动维权服务,转变劳动者就业观念,实行灵活的弹性就业形式,鼓励和支持自主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第三十六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制度规范化、服务社会化、层次多样化、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范围,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稳步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医疗保险费用分担机制,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坚持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全面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灾害紧急救援等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好老年公寓、儿童福利院、社区及老年活动中心(站)项目。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劳动保障队伍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七节 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

落实《2001—2010年巫溪县妇女发展规划》和《2001—2010年巫溪县儿童发展规划》,建好妇女儿童活动培训中心,改善妇女儿童工作办公条件,推进巫溪妇女儿童事业快速发展。

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构建和谐巫溪及我县经济建设中,推动妇女充分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使男女平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进一步得到实现。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分享经济资源的权利,提高妇女的经济地位;保障妇女的政治权利,加大妇女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及决策水平;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多渠道开展妇女培训,普遍提高妇女受教育程度和终身教育水平;保障妇女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完善妇女维权网络,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优化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妇女生活质量,促进妇女事业持续发展。

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健康的主要指标力争在县城和经济较发达的乡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经济欠发达乡镇接近全市水平。确保儿童受教育权利,逐步完善保护儿童权益的网络,依法保障儿童合法权益,优化儿童成长环境,使儿童受到特殊保护。

第三十八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道德规范。抓好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基地建设,努力构建积极的,健康的,集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加强科普教育,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与各种伪科学和封建迷信作坚决斗争。

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把创建活动的着力点向行业、社区、村镇延伸,搞好创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乡镇、文明村社、文明家庭等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好“青少年志愿者”、“希望工程”和“西部助学工程”等社会公益活动,推动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全面改善,积极创建文明县城,进一步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整个巫溪的文明程度。

第三十九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制度创新,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建设廉洁、高效、务实政府;改善行政执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政职权,全面推行执法负责制,不断强化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建设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执行行政复议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加强审计、监督等专门监督;继续推进司法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努力提高司法水平和法律监督能力、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和改进“五.五”普法工作,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作用,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进一步规范人大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主动听取政协和各社会团体的意见,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深入细致地做好侨务和对台工作。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扩展群众参与讨论、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提高决策透明度。推进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和程序,使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化、经常化,进一步提高农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实行厂务公开,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职工行使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切实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创建平安乡镇,建设平安巫溪”活动,强化安全防范工作,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切实扭转道路交通、煤矿、建筑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对改革和发展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和实际问题,要在调查研究、做好思想疏导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解决,妥善处理,防止矛盾激化。坚持不懈地开展集中打击和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制止黄赌毒、封建迷信对生产、生活的干扰和影响,坚决打击“法轮功”、“门徒会”等各种邪教势力,消除社会丑恶现象,积极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努力构建“平安巫溪”,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九章 深化体制改革,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第四十节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促进行政管理向行政服务转变。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稳步推行事业单位改革。明晰政府各部门的职能界线,进一步精简职能交叉重复的部门,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推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建立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按“事权上收、权力下放”的要求,强力推进乡镇体制改革。

第四十一节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提高经济质量,增加财政收入。强化税收征管,推进依法治税。强化财政预算约束,建立公共财政体系,逐步提高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比重。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建立偿债控债机制,实施乡财县管乡用。加大财政监督力度,探索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做大财政蛋糕,增加财政收入,优化经济结构,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努力保护本地金融资源,积极引进金融机构。

第四十二节 提高国有资产营运能力

建立健全有效的国有资产营运、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营运能力,充分发挥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促进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积极构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采取投资、参股、出租、抵押、转让、折股、产权出让等多种形式,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提高运行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保值增值。

第四十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一事一议”等村民自治机制。解决好失地拆迁农民的安置补偿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努力形成城乡、工农之间协调发展的机制和环境。

第四十四节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消除在市场准入和投融资等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政策,切实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放开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或限制以外,不限制非公有制企业的准入条件和经营范围,在政策上与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改革创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四十五节 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

思想不解放、观念封闭保守、创新能力不强是全县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解决发展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强以及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弱化的问题,在全县干部群众中真正形成人人思发展、个个谋事业的良好局面。正确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发展观、道德观、法治观、贫富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摒弃“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思想,树立加快发展、抢抓机遇的观念;摒弃“贪图享乐、故步自封”的思想,树立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悲观消极、畏难怕苦”的思想,树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精神;摒弃“小市民意识、排外意识”,树立开放意识和大局意识;摒弃陈旧的小农意识,树立跳出农业论农业、跳出“三农”找出路的思想;摒弃粗放发展经济的观念,树立率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观念。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扬发展主旋律,高唱解放思想的主调,以更开阔的胸襟,开放的姿态,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十六节 进一步扩大开放水平

紧密结合巫溪实际,大力实施“三借”战略,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内联外引力度。加强与市内各区、市(县)经济技术合作,提高交流质量,注重交流效果,用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加强与陕西、湖北紧邻的区、县经济技术合作,增进友谊和往来,取人之长为我所用。努力扩大对外招商引资的范围和规模,提高引资的成功率和质量。做到引进一个,成活一个,带动一批。采取多样化,多渠道的手段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利用中介机构、民间招商的工作方法。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积极争取利用国外金融机构组织贷款,国外政府、集团赠(贷)款,努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同时,要着力解决生态、人居、法制、政务、综合服务等软硬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党委、政府与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沟通联系,建设一个宽松、和谐、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真正形成上下一心、政通人和、干群融洽、共图发展的良好风气,全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十七节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和强化项目工作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投资方向的变化,及时做好项目筛选和申报工作,在生态建设、流域治理、产业项目、县乡公路、科教文卫等方面争取更多支持。要创新项目工作投入机制,充分发挥金融部门主渠道作用,积极主动地向金融部门推介项目并使之尽早介入项目调查与论证工作,力争更多信贷支持。要积极鼓励和启动民间投资,最大限度地开放投资市场,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积极盘活存量带动增量,努力扩宽项目融资渠道。进一步强化项目带动战略,将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抓紧抓好。以项目带动生产要素集聚,以项目带动促进投资增长,以项目带动转变政府职能。全力以赴实施规划的建设项目,以抓项目前期工作、抓在建项目进度、抓项目监督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项目工作,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

第四十八节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深得群众信赖的干部职工队伍,浓厚“实干、创新、有为”的工作氛围。逐步建立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机制,使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优秀干部选任到各级领导岗位,使党的领导更具先进性,更具活力和生命力。加强干部职工队伍的培训、学习,探索建立终身学习制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真正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突出对干部职工队伍的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和监督督促等重点环节,要把作风建设与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主要精力用在加快发展上。全县各级干部要贯彻实施好“一线工作法”,搞好调查研究,抓好指导督促,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第四十九节 健全决策执行监督评价机制

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积极探索规划实施的有效途径,加强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重大项目的科学决策机制和监督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各级组织的自律机制、防范机制、奖惩机制等各项制度。确立党政一把手直接抓规划实施的领导体制,并把规划的实施完成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予以通盘考虑、综合决策,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要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必止,责任明确,配合密切,狠抓落实,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五十节 充分发挥规划导向作用

本纲要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纲领,是制定其他各类专业规划、行业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纲要的精神,形成全县上下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动员各方面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尤其是引导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规划的实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促进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落实。在规划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县发展计划委员会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调查,定期报告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县上要成立规划实施协调领导小组,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年度把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乡镇、企业,各级各部门要按规划的要求和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确保完成规划中确定的各项任务。


附件1:

《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名词解释


1.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最鲜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观念和发展道路。

2.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3.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以民生为本。以人为本具有三层基本涵义: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类价值、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人的平等、创造个性和权利,尊重人性发展的要求。解放人,就是不断冲破一切束缚人的潜能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塑造人,是说既要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也要把人塑造成责任的主体。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共同人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

4.导向性指标:是政府对全县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态势的估计和对市场的导向,实际运行可能有一定偏差。

5.预期性指标:是政府的发展意图,要综合运用财税、信贷、土地等政策引导社会支援配置,并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努力争取实现。

6.约束性指标: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工作重点,也是向全县人民的承诺,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7.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扎实稳步推进农村建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8.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9.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

10.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统筹规划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环境法制,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健全环境经济政策,加大环境科技的投入和能力建设力度,加强国际环境合作,以最大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最小甚至是环境零损失的发展代价而建设的社会形态。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也是实现的手段。

11.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意味着在独立自主的前提条件下

开拓创新,运用知识创造财富的过程,包括原始性创新、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从而主动地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合法的知识产权。

12.新型工业化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表述。新型工业化有五大特征,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科技含量高就是各类市场主体、各种企业组织的技术装备水平、员工的素质即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高技术产品的水平都已经很高;经济效益好,即:劳动生产力、资金利税率、市场占有率都很高;另外,资源消耗低就是原料需求对象由传统的自然原料、一次性原料向再生原料和废弃原料的应用转变,对一次性原料的消耗要降到越低越好;环境污染少就是有害物的排放必须降到最低限度,如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噪音的污染都必须符合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很低的要求;人力资源优是指各类人力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才干、才能,配置到适合于能发挥自己才干的地方且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在各个经济领域发挥主导作用。以上是新型工业化含义的五大特征。新型工业化实际上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比较成熟的阶段,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13.粮食安全线:对粮食安全的概念有两种解释。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定义: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储备要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量的17%~18%,这被视为粮食安全线。此外,它对粮食安全还提出了另一种说法:“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起他所需要的食品。”以这些关于粮食安全的定义衡量,我国现在的粮食安全状况是有保障的。这从以下指标体系得到证明:一是粮食总产量、总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出现结构性供过于求;二是粮食自给率达到较高水平,近年来都保持在100%左右;三是粮食储备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线;四是粮食内外贸体系不断改革和完善,已初步建立起粮食市场体系,具有完整的供给;五是我国首次解决了全民温饱问题,全国坚持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农民脱贫。这些都展现出我国粮食安全的良好状况,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14.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水产品、调料等。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添加剂,并通过有关颁证组织检测,确认为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食品,也可称为“生态食品”。 简单地说,就是纯之又纯的天然食品,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等化学物质,是完全意义上的安全食品。

15.绿色食品: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的,经过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具有严格质量保证的食品。绿色食品并非都是绿颜色。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必须经过申请、实地考察、环境监测、产品鉴定、签订标志使用协议等一系列严格的评价和审核程序,符合条件后才能最终获得。因此,具有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在国内各类市场均可享受质量免检待遇。

16.绿色消费绿色,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健康,是充满希望的颜色。绿色产品代表无污染、无公害、可持续、有助于消费者身体健康的产品。我们所提倡的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对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为了使人们有较系统的了解,一些环保专家把绿色消费概括成5R,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等方面。在社会消费者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

17.GAP标准:GAP是Good Aquaculture Practices的缩写,中文意识是“良好农业规范”。GAP主要针对未加工和最简单加工(生的)出售给消费者和加工企业的大多数果蔬的种植、采收、清洗、摆放、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常见的微生物的危害控制,其关注的是新鲜果蔬的生产合包装,但不限于农场,包含量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食品链的所有步骤。

18.GMP认证:“GMP”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良好作业规范”,或是“优良制造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

19.工业集中度:是指在整个经济运行的范围内,大企业积聚和组织生产要素的整个工业部门全部经济资源中所占比例增大的现象,也就是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量在整个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增大的现象。

20.COD指水中还原性物质(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的含量。

21.农业面源污染: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施用农肥、化肥、农膜、灌溉水、工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对农田生态环境(土壤、大气、水、农产品)所造成的大面积污染。

22.生态移民:指对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缺乏发展空间的农村贫困人口中,所采取的一种易地搬迁式扶贫方式。

23.生态家园:即实施一池三改,户建一口水压式或玻璃钢体沼气池,推行厨房改造、圈舍改造、厕所改造。

24.畜禽环保工程:以沼气为纽带,构建“养殖-沼气-种植”良性循环系统,实现“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的生态工程。

25.秸秆气化工程:利用桔杆等固体物质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的加热反应,将碳、氢、氧元素和灰分点燃,采取控制措施控制其反应工程,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

26.GPRSGPRS(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的中文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是在现有的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GPRS与GSM系统最根本的区别是,GSM是一种电路交换系统,而GPRS是一种分组交换系统。GPRS特别适用于间断的、突发性的或频繁的、少量的数据传输,也适用于偶尔的大数据量传输。

27.CDMA网络:(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译为“码分多址分组数据传输技术”,被称为第2.5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采用这一技术的市场主要在美国、日本、韩国等。CDMA手机具有话音清晰、不易掉话、发射功率低和保密性强等特点,发射功率只有GSM手机发射功率的1/60,被称为“绿色手机”。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宽带技术的CDMA使得移动通信中视频应用成为可能。CDMA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扩频技术,即将需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使原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再经载波调制并发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与接收的带宽信号作相关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即解扩,以实现信息通信。

2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提出来的。它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9.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

30.双高: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31.三小时巫溪: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从县城出发到全县最远乡镇时间不超过三小时。

32.双百工程:重庆市实施的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和100个经济强镇工程。

33.城镇登记失业率: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34.金融生态:从广义上讲,金融生态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各种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从狭义上讲,金融生态是指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包括法律制度、社会信用体系、中介服务体系、银企关系、行业自律等。金融生态建设就是要塑造金融体系动态平衡的内外环境,强化金融业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生态功能,防止金融结构的扭曲失衡,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资金融通和信息引导等方面的有效支持。

35.外向型农业:狭义的外向型农业,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以农产品出口创汇为目的的农业,农业的外向度是指当年农产品出口创汇额占全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广义的外向型农业包括两个层次、两个方面,两个层次就是国外市场和县外市场(作为一个国家来讲只有一个层次),两个方面就是“引进来”与“走出去”,农业的外向度是指当年农产品出口创汇额、外商投资的税收和境外投资利润占全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36.渝东生态明珠:是围绕渝东片区各个区县,在注重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进一步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始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县级行政区域。即:在经济发展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2000元、7000元和28000元以上,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重大于20%。在生态环境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8%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平方米,空气环境质量总体达到Ⅱ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控制在Ⅱ类以内、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0%,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达到2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0%。在社会进步上,义务教育“五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的比率达到70%,农民文化技术培训面达到50%。城镇化水平达到35%。

37.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从一般城镇化过程来看,城镇化具有方向性、时效性、空间地域性、广泛性、变化性等方面的特征。

38.一线工作法:干部在一线服务,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

在一线树立,情感在一线培养,政绩在一线体现。

39“三步走”战略:是巫溪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知道方略。中共巫溪县委按照全国和全市小康建设目标要求,根据巫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产业现状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因素,提出在2030年实现巫溪全面小康目标。在未来25年内,分三步实施,即第一步,到2010年,巫溪生产总值达到25.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4820元。第二步,到2020年,巫溪生产总值达到7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2000元。第三步,到2030年,巫溪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24000元,基本达到3000美元。因此,“三步走”战略目标又可概括为“五年打基础,十年大发展,十年大变样”。

















附件2:


《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解释


1.地区生产总值:是指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地区生产总值等于各产业增加值之和。其计算方法有三种:

(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等于地区生产总值。

(2)收入法: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之和等于地区生产总值。

(3)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支出。

增加值是指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它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它可按生产法计算,也可按收入法计算,按生产法计算,它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它等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内地区生产总值与同期区域平均常住人口之比。

3.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人口(包含居住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

4.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财政收入所包括的内容几经变化,目前主要包括:

(1)各项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2)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5.财政支出: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地质勘探费用、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用、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国防支出、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

6.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又是观察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

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及其他业对城乡居民、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这个指标反映通过各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以满足他们生活需要,是研究人民生活、社会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流通等问题的重要指标。

8.森林覆盖率:通常指有林地面积和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之和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也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

9.义务教育“五率”及其公式:

(1)入学率: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入学率)=学年初小学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数÷学年初小学适龄人口数×100%。

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学年初小学适龄女童在校学生数÷学年初小学适龄人口中女童人数×100%。

初中阶段入学率=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数÷13至15周岁人口总数×100%。

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残疾少年儿童在校学生数÷残疾少年儿童人口总人数×100%。

(2)辍学率:小学(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学年内小学(初中)辍学学生数÷学年初小学(初中)在校学生数×100%。

(3)毕业率:小学(初中)毕业班学生毕业率=小学(初中)实际毕业生人数÷学年初小学(初中)毕业班学生数×100%。

(4)文盲率:15周岁人口文盲率=15周岁人口中文盲人数÷15周岁人口总数×100%。

(5)完成率:15(17)周岁人口中初等(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15(17)周岁人口中小学(初中)学业完成人数÷15(17)周岁人口总数×100%。

10.农民人均纯收入:指的是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来源渠道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指的是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民纯收入”,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

11.农民现金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在调查期内得到以现金形态表现的收入,按来源分成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现金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计算公式为: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