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索引号 ]
- 11500238756225453N/2021-00038
- [ 发文字号 ]
- [ 发布机构 ]
- 巫溪县发展改革委
- [ 主题分类 ]
- 国防、其他
- [ 成文日期 ]
- 2021-12-27
- [ 发布日期 ]
- 2021-03-09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有效性 ]
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序言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巫溪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的变化。跨进新世纪,我们将踏上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新世纪开始的五年到十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因此,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共重庆市委一届八次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市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2001—2005年)纲要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正确制定和实施好“十五”计划,对于巫溪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意义和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开好头、起好步。
本纲要是根据《中共巫溪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的,主要阐述规划期政府战略意图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及政策取向,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规划指标总体上是预期性、指导性的。我县“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规划纲要指导下,由重点专题规划、行业规划支撑和具体化,并通过年度计划加以体现和实施。
实现本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农户等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纲要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意见,政府将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本纲要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及部分基础设施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是政府向人民作出的承诺,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完成。
一、发展目标
(一)发展基础和宏观环境
1、发展基础
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特别是全县人民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努力奋斗,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到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将比1980年增长2.2倍,达到81038万元(现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增长1.9倍,达到1600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235万元。“九五”期间,在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全口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2%。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62.0:18.7:19.3调整为2000年的48:23:2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到8.7%。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92800万元,集中力量加快了交通、能源、通信、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招商引资取得较大成绩。“九五”期间引进县外资金33400万元(其中包括国外资金400万美元),比“八五”期间增加27800万元,增幅达496%。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展良好。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0%,达到12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9%,达到3700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县前进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一是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落后,主要经济指标排列在重庆市各区县的末位,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地方财政困难,财政收支难以平衡。二是产业化程度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特色经济优势不明显。三是体制约束、人力资源约束、科技约束强劲,对外开放程度低,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仍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差,科技创新匮乏。四是市场化、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与重庆其他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绝大多数区县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五是基础设施特别是对外出口通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六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下岗职工增多,城乡就业面临多重压力。“十五”期间,我们必须着力缓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争取在发展中加快解决这些问题。
2、宏观环境
展望今后五年,巫溪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跨国公司成为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国内外综合实力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创新能力和体制创新成效将成为决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把握世界大趋势和时代特征,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庆体制调整后的直管、开发式扶贫、三峡移民开发和中央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重大机遇,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主动迎接各种挑战,集中力量研究和解决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促进巫溪跨越式发展和后发优势的发挥。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十五”巫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以来所确定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加快推进增加经济总量和原始资本积累进程的同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结构调整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把巫溪建设成为三峡库区中的一颗生态明珠和渝、陕、鄂边区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
2、总体要求
“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统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突破口,以确保全县人民稳定地解决温饱并加速向小康生活迈进为根本出发点,以增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后劲为着力点,加速推进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基础瓶颈约束基本缓解,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明显优化,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人民生活较为宽裕,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成三峡库区的生态明珠和渝、陕、鄂边区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奠定良好的基础。
“十五”是21世纪初叶巫溪发展最关键的五年,其具体目标是:
——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超过重庆市的平均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大幅度提高。财政收支实现基本平衡。“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实施“三大战略”,增加产业关联度、融合度,200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到32:28:40。大力优化品种结构,农业上通过实施种子工程,改良品种,提高品质,“十五”期内,努力创造2—3个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优势的名牌产品;工业上瞄准市场需求,强化技改,推进企业生产及其产品升级换代。通过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外资企业和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十五”期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格局。加快城镇建设步伐,2005年城市化水平提高到22%。
——构筑两条“快速通道”,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基本缓解。重点在交通、信息、水利、城镇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打破封闭格局。加快以公路建设为主的交通建设,形成快捷畅通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围绕“8小时重庆”这一时间概念目标,改造提升出口路,连接断头路,2005年通乡公路基本上达到四级泥结碎石路标准以上,85%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加快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全县的全民性、综合性、多媒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较大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到200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2万人以内。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有效,生态环境在三峡库区县中位居前列,200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防灾减灾能力增强。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全民素质不断提高。科技宣传力度加大,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科学技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城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0%。
——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投融资体制、要素市场、社会保障体系和政府机构等方面重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十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3%。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住、行和服务性消费支出增加。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35%。
——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人享有初级以上的卫生保健;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服务能力提高;社会风气、社会信用和社会秩序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二、经济建设
(四)以开发式扶贫统揽农村经济发展全局
1、任务和目标
坚持开发式扶贫、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在巩固贫困人口温饱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逐步改善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具体目标为:
(1)物质生活指标
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2005年达到1400元,比2000年净增725元。
贫困人口平均粮食:长期稳定在400公斤以上。
恩格尔系数:到2005年降至55%以下。
(2)“四个一”建设指标
至2005年,贫困户人均建成1亩以上高产稳产农田;户均有一亩找钱地,户均有2项以上养殖业或第三产业;户均向二、三产业或发达地区转移1个劳动力半年以上。“四个一”建设全面完成率达90%以上。
(3)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至2005年,除少数修村级道难度太大,成本过高,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村外,其余的村在“十五”期内要达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话和电视收转;具有与基本农田配套的水利设施;乡镇建有农贸市场。彻底消除人畜混居、危房户、三代同居一室和无房而借住房的农户;90%以上的农户饮上清洁水。
(4)人口素质指标
“十五”期末,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全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以上,90%以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农村计划生育率稳定在92%以上。
2、实现途径
(1)把扶贫开发同实施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抓住机遇,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提高贫困人口劳动者素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在稳定解决温饱和巩固成果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向小康生活迈进。
(2)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五”期间,要立足巫溪资源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科技进步成果,建立茧丝、药材、绿色商品(淀粉、魔芋、畜牧产品)等区域性特色产业;要连片规划,建立基地,形成规模,通过龙头企业创造拳头产品,拳头产品带动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通过提高拳头产品的档次和竞争力,增强以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龙头企业的实力,为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的社会服务,不断提高支柱产业的开发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扩大覆盖面积。
(3)优化农村就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积极发展和扩大劳务输出,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流动。在耕地和非耕地资源都不太丰富,人口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乡、村,除搞好种养业外,要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到2005年要争取做到每个贫困户转移和输出一个劳动力。
(4)组织高山移民搬迁。在缺乏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确实找不到其他路子的少数村、社,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结合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和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实行有计划的松动式搬迁移民,迁一部分,留一部分,主要办法可采取“拉吊桩”的方式(劳动力先出山,两头有住处),在移民点有了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之后,再全家搬迁。
(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
围绕在“十五”期末把巫溪县建设成为渝、陕、鄂三省市边境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和库区生态明珠的战略定位,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在交通、信息、水利、市政等几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其基本思路:一是加快以公路建设为主的交通建设和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两条“快速通道”,打破封闭格局;二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加快建设和完善市政公用设施,为实施城镇化战略创造条件。
1、建设和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十五”期要加快公路、水运、通用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骨干项目建设,形成快速畅通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以客运高速化、货运物流化为重点,全面提高运输质量,促进交通运输管理和运输组织技术的根本变革,进一步缓解交通瓶颈制约。
(1)公路网建设
按照“畅通出口、完善网络、提高通达深度”的指导思想,重点围绕“8小时重庆”的时间概念目标,改造提升出口路,连接断头路,加强县内路网建设,构建快捷、通畅的公路运输网络。
一是畅通出口,对接重庆交通运输大网。“十五”期内完成奉溪二级路、县城至花台港口二级路、巫溪白鹿至十堰双桥二级路、城溪路等建设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巫神路。
二是完善网络,提高通达深度。在“九五”期已实现全部乡镇通公路的基础上,“十五”期完成东峡至高竹、下堡至土城、田坝盐厂至龙台、通城至双阳、宁厂大桥至万古、上磺至龙溪,沙溪至梓树等九条通乡路线的改造工程,使全县57个乡镇的通乡公路基本上达到四级泥结碎石路标准以上。
继续实施“百村千公里”战役,完成188个行政村乡村公路建设,使全县通公路行政村总数达到516个,实现85%的行政村通公路。
积极配合“旅游带动”战略,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完成大官山的交通建设工程。
(2)水运建设
重点抓好大宁河县城至花台段航道整治,新建花台码头,扩建县城码头,利用三峡工程成库后水位上升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提高水运通航能力。
(3)通用航空
为适应奉节、巫溪、巫山“金三角”旅游发展的要求,积极争取开辟直升机航线,建成巫溪县直升机机场及配套设施。
2、建设现代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要重抓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新技术的运用,坚持高技术、高起点、大容量和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综合业务、数字网络的发展方向,大力建设以光缆为主的干线传输网,发展数字移动通信,促进公用信息网、有线电视网及计算机互联网的相互融合,推进宏观经济管理和办公事务自动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十五”期基本完成对外高速信息通道的构建。
(1)邮政通信
强化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完成邮政“三网”(营业网、投递网、运输网)建设,提高邮政综合服务水平和效率。
实施程控交换扩容工程,进一步扩大乡村光缆覆盖面,提高电话普及率,“十五”期末程控电话开通达到6万门。
发展数字移动通信,加快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移动通信涵盖面,减少盲区,“十五”期内完成三条出境干道及主要景区景点基站建设。
(2)推进信息化
“十五”期内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建成覆盖全县的全民性、综合性、多媒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环境建设,努力提高信息化水平。
“十五”期建成电信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广电宽带数字传输综合业务网,同时依靠已建成的县内主干通信网,为社会提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基础通信网。建成巫溪县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使巫溪县信息港成为重庆市信息港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广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逐步建设服务管理、国民经济、商业贸易、城市建设、科技及技术监督、医疗保健、社会公众服务、社会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环境等十大类应用信息系统,加强互联互通,促进电子认证、电子支付等现代信用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在全社会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逐步在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公务员、企事业员工逐步普及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技能,适应政务和办公自动化需要。
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十五”期水利发展应坚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树立大水利的观念,因地制宜,城乡兼顾,讲求实效,充分发挥资源的多种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大中小工程相结合,有计划的兴建骨干水利工程;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各灌区和水利工程渠系的配套和完善,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治理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的防治,改善生态环境,深化水利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依法治水,科技兴水。
(1)防洪保安工程建设
“十五”期开工建设中梁水库工程,完成县城防洪工程,将巫溪县城防洪标准由过去的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开工建设刘家沟水库,缓解该水库上游羊桥坝的排水与下游城镇的防洪矛盾。
中小河流治理:“十五”期规划整治20处防洪堤防,完成堤防加固、堤防护岸及疏浚河道。
(2)水资源供给体系建设
供水工程:建成双通调蓄水库,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供水工程18处,年增乡镇供水能力355万立方米。
灌面建设及改造工程:计划“十五”期内建设完成孔梁水库、文峰引水工程,完成塘坊民主大堰、双通大堰、羊桥坝等四个灌区的改造,力争“十五”期末新增灌面6.99万亩,改善有效灌面3.55万亩。
农村人畜饮水:坚持不懈地搞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十五”期内基本解决全县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4、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增强城镇辐射和带动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强力推进县城扩容、改造工程
按照修编后的县城总体规划和“体现地方文化底蕴,突出自然山水特征,构建滨河建筑画廊,亮丽渝东陕鄂门户”的要求,加快县城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步伐,“十五”期末,完成县城新区扩容和老城改造工程,把县城建成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经济繁荣、风味独特,集文化品位、山水园林品位、建筑风格品位于一体的小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7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万人以上。
坚持既要搞好新城区开发、又要确保老城区繁荣的原则,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将老城区建成商贸集散中心、旅游娱乐中心,把赵家坝新城区建成文化中心,把马镇坝新城区建成行政中心。按照“一线串珠”的空间布局,建设贯通老城区、赵家坝及马镇坝新城区的城市主干道(滨河大道),将新老城区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加强县城与各区、乡集镇的经济协作和联系,增强县城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2)加快小城镇建设
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指导思想,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形成中心镇带集镇,集镇带农村的发展格局。“十五”期,重点搞好部级、市级试点镇、各区所在地场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载体。
根据区位特点及区域之间合理的经济分工,积极引导宁厂镇向旅游观光型小城镇发展;引导凤凰镇、上磺镇、文峰镇等向加工型小城镇发展,“十五”期末镇域人口均达到2万人以上;引导徐家镇、尖山镇、下堡镇等向边贸型小城镇发展,“十五”期末镇域人口均达到5000人以上。到200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22%。
针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的矛盾,要努力拓宽城镇建设筹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行业、区域和所有制的界限,鼓励单位或个人以自建、民建公助、公办民助以及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设和经营城镇基础设施和各类有形市场。同时,坚持“以地建城”的筹资策略,按“以路带房、以房养路、路房结合、综合开发”的思路,对城镇所有的建设用地实行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实现国有土地资本化经营,以土地纳财、聚财、生财,将出让所得资金用于城镇公用性基础设施的建设。
(六)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根本
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环境保护与治理并重,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保护和节约放在首位。动员和组织全县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系统工程,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体系和清洁生产体系,使我县生态环境面貌显著改观,为我县到2020年成为三峡库区生态明珠县奠定基础。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今后五年内,要切实采取措施,开好局,起好步,大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控制水土流失为中心,实施小流域片区综合治理,推进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退耕(25度以上)还林(草)、绿化荒山荒坡、种苗基地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对坡耕地(25度以下)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到200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5%,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例达到1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5%。在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水土保持、坡耕地治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全县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
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按照“一控双达标”的要求,以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及固体废弃物污染为重点,同时兼顾农业面源污染及移民搬迁环境治理,突出城镇环境保护,发展农村能源建设。到2005年,全县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源全部达标排放,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县域内主要河流水质维持在国家二类水质标准以上;城镇垃圾处理率达到75%;完成50000户农村沼气池和节能灶建设;新建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和空气质量监测站,加强城市噪声监测和控制。
实施“青山绿水”工程,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重点抓好“天保工程”和“一片五线”封山育林工程,在生态破坏严重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发展公益林,搞好以县城为中心的低山绿化,优先建设大宁河沿线绿色屏障。全面贯彻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政策,停止商业性森林采伐,通过封山设卡和“个体承包”等办法,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十五”期完成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12万亩,改良天然草地5万亩;采取坡改梯,营造水保林、经果林,种草以及封育治理的方式,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00平方公里;开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通过实施坡耕地改造,完成沃土工程5万亩;通过建设农田蓄灌排水、生物埂、立体种植养殖三大工程,完成3万亩稻田生态建设,建设庭院生态户6万户;建设白果—大官山自然保护区、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完成城郊荒山绿化2200亩、城区河段绿化2000平方米和街道道路绿化20公里的建设,建成县城公园。
2.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坚持以不破坏生态为限,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加强资源保护力度,强化行业管理,逐步改善资源生态环境,使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保护好县境内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持自然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链的连续性,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加强再生资源、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
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贯彻实施资源开发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维护国家对资源的所有权宜;坚持国有与私有并存,节约与开发并重,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开发、综合利用,避免粗放开发模式。
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草),加强国土开发整治,维持耕地占用与补充的动态平衡;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坚持资源和资产并管,加强土地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完成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订和乡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
坚持有效配置、就地利用、节约开发矿产资源,加强矿业秩序的整顿,规范煤矿生产经营管理秩序,启动矿山生态整治工程。配合国家区域地质调查,有目的地查找天然气、碳酸锶等矿产。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坚持农田灌溉、城乡供水与水力发电相结合,地表水利用与地下水开发相结合,径流调节与防洪减灾相结合,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坚持开发水源与防治水污染相结合,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良性发展。加强流域保护治理,改善陈旧水利设施,建立新的流域生态系统。
3.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中心,以排除险情为重点,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增加减灾投入,加大灾害治理力度,力求取得最大减灾效益。到2005年,完成南门湾危岩治理工程和县城防护堤建设,完成凤凰山、马儿岩危岩排危设计和大宁河、汤溪河、梅溪河的分段防洪整治规划,建立起全县防汛和滑坡预警监测体系。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技术,增添监测设备,添置防雹、防雷等设施,有效防止和降低干旱、冰雹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三峡移民
坚持“国家扶持、政策优惠、各方支持、自力更生”的原则,坚持以大农业为基础,就地安置的原则,坚持以土为本、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紧紧围绕“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的基本思路,通过利用改善水、电、路等生产基础设施,改善医疗、教育、服务等生活条件,实行开发性移民。“十五”期内,完成小河居民点建设,完成以县城至花台港口公路建设为主的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建设。
立足资源优势,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对口支援机遇,积极争取政策性投入和外援支持,努力克服移民安置容量受限和安置费用偏低的实际困难,稳步推进移民的生产、生活安置,如期保质保量完成移民安置任务。到2005年,全县累计完成移民安置156 人,占移民总量的37%,其中,“十五”期安置移民100人。
(七)以结构调整作为“十五”计划的主线
经济结构性矛盾是困扰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十五”期要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十五”计划的主线。
“十五”期我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等进行基础性、全局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档次,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特色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我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
我县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是:稳定提升一产业,调整优化二产业,加速发展三产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业、工业、旅游及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明显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取得明显成效;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生产力布局更趋合理;特色经济趋向成熟。到2005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大体调整为32:28:40,城镇化水平达到22%,培育出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优势的名牌产品2—3个,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或企业集团3个以上。
我县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着力实施“三大战略”。一是粮食置换战略,即“退一还三”,退耕,以粮食换蚕桑,以粮食换中药材,以粮食换绿色商品(淀粉、魔芋、畜牧产品),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一产业;二是实施水利能源支撑战略,即在实现“以水发电,以电保林,以林蓄水”良性互动的基础上,优化二产业,大力发展以电化工业为支撑的第二产业;三是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即以我县山水优势为依托,以人文景观巫文化为内涵,大力发展旅游业,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1、以实施“三大战略”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实施粮食置换战略,稳定和提升第一产业
继续强化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把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全县“十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来抓。
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施粮食置换战略。抓住“入世”机遇,面向国内外市场,坚持生态农业目标,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越温达标成果,加快脱贫致富进程,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在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实施粮食置换战略,即25度以上坡耕地实现退耕还桑、还药、还林(草),以粮食换蚕桑、换中药材、换绿色商品,形成蚕茧、药材、淀粉、畜禽、魔芋、烟叶六大主导产品。在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采取培育龙头、狠抓骨干、建立基地、科技兴农、强化服务等措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建设龙头企业、商品基地、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四个载体,抓好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形成茧丝、药业、淀粉三个产值上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种植业。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种子工程”和“植保工程”,全面优化粮经作物品种、品质结构,大力调整粮经作物比例。经济作物要优先发展市场前景好、商品率高、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产品,积极发展经果特色产业。重点抓好蚕桑、药材、魔芋、烟叶等主导产品的发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十五”期末,全县在地桑树总规模达到2亿株,中药材在地面积达到20万亩,魔芋3万亩,烟叶5万亩。
林业。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调整林业林种和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好的优质经济林(板栗、核桃、漆树、花椒、香桂、油桐等)、多功能生态公益林(刺槐、栎类等),适当发展商品林(马尾松、杉木、日本落叶松、柏木等),搞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及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草)等工作,完成生态环境建设阶段性任务,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畜牧业。坚持“稳生猪、攻牛羊、上家禽”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改良畜禽品种、品质,抓好品改扩繁、防疫保健和科学饲养,积极推行毛猪“双推六改”成套技术、山羊圈养和驱虫补饲、黄牛冷配和氨化饲养等技术,鼓励规模养殖。“十五”期重点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积极发展特种、珍稀动物养殖,扩大梅花鹿养殖规模,建立起优质、节粮、高效的牧业生产结构。到2005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0万吨,草食牲畜、家禽、珍特动物养殖在畜牧业产值中的比重大幅提高。
水产业。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类水产资源,增加水产品产量,发展名优特新养殖品种,逐步提高渔业生产比重。
乡镇企业。以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乡企活力,加快乡企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乡镇企业产业、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名优特新产品,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结合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业;结合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商业、餐饮、旅游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2)实施水利能源支撑战略,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
加快工业的战略性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是“十五”期我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支撑、人才为根本、企业为主体、改革为动力、结构调整为重点、引资嫁接为突破口的原则,紧紧围绕优势资源开发、电能转化和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办工业,合理配置和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水利能源支撑战略,积极调整和优化传统工业,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在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十五”期优先发展和改造电力、化工、轻纺、医药、食品、建材等工业,培育3个以上年产值上亿元的骨干企业或集团,“十五”期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工业企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工业对财政的贡献进一步增大。
①实施水利能源支撑战略。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大力加强以水利控制性枢纽建设为主的水利能源建设。“十五”期建成孔梁水库及配套电站、团城电站、双通调蓄水库及配套电站,开工建设中梁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刘家沟水库及配套电站。“十五”期末,全县电力总装机力争达到20万KW,电力及氯酸钾、电石等主要耗电产业年销售产值达到4亿元。“两改一同价”工作全面完成,水电电气化县建设的目标基本实现。
优化能源结构。加大优势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积极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关停小煤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推广利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
②调整优化传统工业。加强现有工业的战略性改组、改造和改革,盘活资产存量,加快资产流动和重组。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装备水平和技术档次;大力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知名品牌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和国有企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扩大经济规模。
化学工业。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电力资源,大力发展高耗能电化工业,实现电能的自我转换。“十五”期重点抓好氯酸钾生产线及二期高氯酸钾、氯酸钠等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使其产值上亿元;大力抓好电石生产线建设,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嫁接改造原有企业;同时,抓好农用化工、盐化工生产。“十五”期末,力争把电化工业发展成第二产业的龙头企业、县域经济的支撑产业。
丝绸工业。以蚕桑基地为依托,以丝绸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丝绸工业的发展。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积极争取自营出口。到2005年,新增自动缫丝能力2800绪,生丝产量达到300吨,出口外销优质茧和绢纺原料1000吨以上,实现年产值上亿元。“十五”期末,把丝绸工业发展成我县重要的出口创汇工业。
医药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中药材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名牌产品嫁接改造辰龙制药厂,开展中药材系列产品加工,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中成药生产,积极创立巫溪品牌,逐步把我县建成重庆市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十五”期末,把医药工业发展成我县重要的主导产业,实现年产值上亿元。
食品工业。充分利用农畜产品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和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绿色食品,促进产品上档升级,实现农畜产品的加工转换增值。重点抓好“两薯”淀粉加工、魔芋精粉加工、畜牧食品等绿色食品加工。“两薯”淀粉加工重点是抓好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品牌,突出规模经营,“十五”期末,淀粉产量达到3万吨以上,实现年产值上亿元;魔芋加工重点抓好魔芋系列产品加工,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能力,“十五”期末,魔芋精粉产量达到3000吨;畜牧食品加工重点围绕猪、羊等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扩大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十五”期末,力争实现年产值上亿元。
建筑建材业。建筑业要加强建筑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施工技术,改善装备条件,提高施工质量,加强行业管理,整顿建筑秩序,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
建材业重点是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水泥质量和标号,拓展水泥市场,强化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工艺和企业。抓好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积极推广和发展散装水泥。
(3)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加速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市场化进程,提高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增加就业岗位的客观需要,是把我县建成渝、陕、鄂边区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的客观要求。“十五”期,我县要把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主要着力点来抓。要坚定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改造提高商贸、餐饮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会计、法律服务、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使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
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我县立足县情、面向未来,加快生态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十五”期,要坚定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发展,以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十五”期,要坚持大办旅游,办大旅游,全社会办旅游,对外开放办旅游的发展思想,以山水优势为依托,以人文景观巫文化为内涵,科学规划、引进外资、提高品位、突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旅游。要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完善旅游设施,增强旅游功能,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服务水平,逐步把我县旅游业办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地方特色,良好的设施环境,优质的服务水平,强劲的带动功能,较好的新增税源的重要产业。到2005年,旅游支柱产业的雏形基本形成,我县步入重庆市旅游名县行业。
在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上,按照“一线三片”(“一线”即大宁河沿线,“三片”即红池坝、大官山、白果原始森林)的总体方案,重点抓好宁厂古镇及古盐场开发、灵巫洞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大官山景区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和扩大红池坝、白果原始森林公园接待设施的档次和规模,形成大宁河风景名胜区、红池坝、白果原始森林—大官山生态旅游区几大精品旅游热线。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基础上,重点拓展长江中下游市场,开辟西北市场,推出西安—长江三峡—张家界的“旅游黄金走廊”。在服务设施上要适应旅游大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配套发展,加快建设,上档升位。
商贸流通业。“十五”期,要按照“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的总体要求和把我县建成渝、陕、鄂边区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的战略定位,加快商贸流通业的结构调整和业态变革,强化行业管理。建立健全全社会、大众化的市场服务体系,完善商贸流通企业的改革与创新,放胆放手发展个体私营商贸企业。努力引进1—2家大型超市、连锁商贸企业。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扩大和完善市场服务设施,逐步建立起以县城为中心、各集镇为重点、各商业网点为纽带的商业服务网络。“十五”期重点抓好县城渝、陕、鄂(中药材及农副产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批发)交易市场、商贸中心、集贸市场等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设。加快发展农村集市贸易。
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加快传统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设施的改造,扩大接待能力,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使其尽快上档升级。“十五”期内力争建成1—2所星级宾馆。
金融保险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规范金融市场。积极组织存款,扩大信贷规模,加速资金周转,确保建设重点,积极为我县经济建设服务。
保险业要积极开办适应生产发展和生活需要的新险种,增加网点,发展代理,吸引单位和个人投保。
信息咨询业。积极开发各类信息资源,搞好信息的搜集、处理、储存、传递。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咨询网络,加速信息的社会化和商品化。同时,发展和完善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所等各类咨询服务体系,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决策和各种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
积极发展中介、社区等服务业。鼓励发展中介服务,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加快发展家政、维修、幼托、看护、保健、文娱等便民利民服务,不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鼓励对社区服务的多元化投资。加强对社区服务的规范和管理,促进社区服务上规模、上档次。
房地产业。结合县城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加快房地产开发,大力发展以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房地产业,积极推进、完善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规范房地产交易与物业管理。积极发展农村住宅业。
2、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
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层次问题,就是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问题。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实现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突破口,是实现我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十五”期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加快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新建,进一步扩大私营企业的市场准入范围,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在税收、金融、工商管理、企业开办等方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强化鼓励政策,创造条件加大对非公有制的信贷投放,积极引导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十五”期全县个体工商户年均递增20%以上,从业人员年均递增15%以上,私营、民营等混合所有制企业每年新增10—20户。“十五”期末,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提高,全县基本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格局。
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革、改组、改造,通过出售、拍卖、合资合作、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吸引和组织社会资本,加快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使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十五”期除国家极少数必须垄断的极少数行业外,不再组建新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十五”期末,非重点领域国有企业基本实现民营化。
3、加速城镇化进程,调整农非结构
农非结构即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关系。非农业人口比重通常是反映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十五”期要加快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积极调整农非结构,逐步实现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放宽进入小城镇的准入限制。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为农民在小城镇定居置业创造条件。要运用市场机制,广辟融资渠道,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完善小城镇功能,引导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适度集中布局。要依托小城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把发展小城镇经济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繁荣小城镇经济,让人们进得来、过得好、留得住。“十五”期重点抓好部级、市级试点镇,建制镇和区所在地的集镇建设,抓好中心场镇建设。鼓励发展农民新村。到200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2%。
(八)以合理布局生产力为推动力
“十五”期,我县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构想是: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突出重点、点轴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实施“开发三线、建设两片、依托城镇、带动全县”的区域发展战略,在市场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各地条件的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小区、产业带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基地,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开发三线”即开发西部渝巫路、东南部奉溪东路和北部巫恩路沿线三条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带。在区域布局上具体表现为,西部的尖山、文峰片区重点发展烟叶、茶叶及农产品加工,东南及北部的凤凰、通城、上磺、白鹿以蚕桑发展为主,北部的西宁、宁厂以中药材、草食牲畜、魔芋生产为主,城厢则应以蔬菜、鲜活农产品等为主。
“建设两片”即依托红池坝、大官山—白果林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建成两片立体生态旅游产业带。
“依托城镇”即依托城区及部级、市级试点镇,各建制镇和其他中心场镇的有利区位条件,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小区或基地乡镇,以此增强对全县国民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在空间布局上,低中山以蚕桑、瘦肉型商品猪、农产品加工、烟叶等为主,高山段则以药材、魔芋、草食牲畜、干果、杂粮等为主。
三、科技教育
(九)加速适用科学技术的推广
坚持经济建设和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全方位深入社会活动各环节的观念。大力推广适用科学技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提高关键性技术措施的普及到位率,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坚持自立创新、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以技术引进为主。深入贯彻农技推广法,巩固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推进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转变。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科技扶贫,提高致富本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加强技术研究、引进、储备,支持企业与全国科研院所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积极培育科技型企业。促进人口、资源、生态、环保、文教体卫等众多领域的科技进步。开展软科学研究。
培养造就一支专业、层次、年龄结构优化,产业、地域分布合理、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重点扶持、培养一批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逐步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在充分发挥现有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作用的同时,发展和规范技术市场,培育各种科研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弘扬科学精神。
(十)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以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的目标为重点,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巫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逐步形成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贯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基本满足社会各种学习需要的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基础教育,确保2004年全县“两基”达标。7—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9.5%以上,初中入学比例达到“两基”目标要求,力争建成市示范小学1所,县示范小学10所,市重点中学1所,县示范初中5所,80%的农村基点学校建成合格村校,新建单设初中2所,扩建单设初中12所。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到2005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比例达到50%,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镇80%以上、农村60%以上的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一年以上的学前教育,建成乡(镇)中心幼儿园15所,3—6周岁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60%。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职教中心,加强职工岗位培训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使城乡新增劳动力70%以上的人数能得到岗前职业技术培训;发展特殊教育,提高特殊人群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和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制办学改革试验,形成办学投资多元化、办学主体多样化的办学格局。调整校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采取扩、迁、建、并等形式,逐步实现中小学布局合理,提高办学效益。大力推进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和工资总额包干为手段,建立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学校管理新体制。加强教育教学研究,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政治业务素质,落实和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强化教育的政府行为,切实做到依法治教,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各级财政要尽量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财政拨款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贷款、教育储蓄、教育保险。
(十一)开发人才资源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充分合理地用好现有人才,注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把“人才工程”作为一项事关全县现代化建设的大事来抓。
盘活现有人才。大力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干部能进能出、领导能上能下的有效机制,真正让一批政治坚定,有较高理论修养和开拓精神,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经过实践考验的青年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提高公务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领导人才后备队伍的建设。推动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和完善科技人员技术入股、按股分红的激励机制。构建有利于企业家成长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推行绩效工资制。采取县内培训和组织外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劳动者职业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适应市场的能力。
引进紧缺人才。突破人事归属管理的刚性约束,采取“柔性引进”政策,引进高层次和稀有专业人才,特别是懂经营善管理的商贸流通领域的人才。
培养后备人才。从学校教育入手,提高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发掘“二次人才”。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技术人员的余热,实施人才的再次开发。
四、社会发展
(十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继续贯彻“三为主”(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方针,树立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把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发展地方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结合起来,积极推行农村生产、生活、生育“三结合”。
采取有力措施,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充分利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约束机制,坚持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全面实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促进全县人口管理和计划生育工作走上规范化、经常化、法律化的轨道。到200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2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2%以上。“十五”期力争成为三类地区先进县。
加强计划生育队伍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造就一支稳定的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乡村两级服务网络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的需求,提高服务手段及服务质量。“十五”期间,健全完善9个中心计生服务站,巩固25个乡镇服务站,实现22个乡(镇)简易服务室“三配套”。
强化基层基础工作,落实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加强对农村特别是边远乡村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严格禁止早婚早育、非婚生育和计划外生育,坚持优生优育,确保出生人口质量稳步提高。
(十三)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1、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十五”期间,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继续实行帮乡扶贫,加强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扶持,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确保全县人民稳定地解决温饱并加速向小康生活迈进。到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500元,年均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70元,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8.26亿元,年均增长10%;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5平方米。
2、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文化。以改革和繁荣为主线,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逐步发展以文化中心为重点的乡、村、组、户四级群众文化网络;拓展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十五”期间,加强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形成文化服务、培训、活动中心。深入研究和发掘巫文化,探寻三峡文化源头,发展文博展示业。建设巫文化民俗村、文管所文物展厅。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用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强化对文化市场的导向作用。为群众创造一个与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环境。
广播电视。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丰富宣传内容;活跃宣传形式,拓展宣传领域,深化宣传层次,更新宣传设施,全面提高宣传质量。“十五”期间,在“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基础上,利用有线与无线覆盖相结合,大功率与小功率多布点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农村广播电视大普及。全面改造广播电视网络,实现多功能化,与重庆市广播电视宽带环形数据网接口,建立巫溪县宽带综合信息网传输中心,建立巫溪县广播电视发射台,建设胜利差转站,建成广播电视演播厅,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到2005年,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5%。
卫生。以初级卫生保健为目的,以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并重、面向农村”的方针,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县级医院医疗条件,加强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建设。到2005年,实现100%的建制乡有卫生院,95%的村有卫生站,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达到30%。继续实施好卫Ⅷ项目,逐步建立起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合作医疗制度。加强预防保健、传染病监督监测、艾滋病防治、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普及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管理。降低重大疾病发病率。强化药政药检,规范药品市场。加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安全使用水监测。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知识。到2005年,全县健康教育普及率达到65%。
体育。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坚持专业培训与业余训练相结合,培养体育人才。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锻炼健身场所。“十五”期间,力争建成县城体育场、馆。
档案。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十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和有效营运及管理机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依法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范畴。强化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工伤、生育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职工办理补充保险。全面实行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的社会化发放。加强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镇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保障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健全各级工会组织,建立送温暖基金会,为下岗、失业和生活困难的职工排忧解难。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初级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对农村人口养老、基本医疗等提供救助。
发展社会福利、民政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逐步建成以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倡导社会互助。发展慈善事业,强化对捐助、募集资金的使用监管。重视和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康复就业。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工作。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实现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阶段性目标。保护青少年权益。重视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终。“十五”期内,扩建县城老年活动中心,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
(十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明需求,全面提升民众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改革开放和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全县形成知我巫溪、爱我巫溪、兴我巫溪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以“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为主题,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文明小区、文明村镇、文明新村、文明家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大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反对封建迷信和一切伪科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和团结、稳定、鼓劲的方针,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提供舆论支持,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五、改革开放
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加快体制创新,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十六)坚持开拓创新
1、坚持观念创新
更新九种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的原动力。更新理念观,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以人为本、开明决策的新观念和思维模式;更新投资环境观,要树立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是投资环境的新环境观;更新资源观,要树立充分利用国内外可以借助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新资源观;更新发展观,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更新机遇观,要树立机遇与挑战并存,从而审时度势、抢占机遇,把缥缈的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行为的新机遇观;更新机制观,树立起科学、民主、公正、高效的公共管理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观;更新合作观,要树立勇于打破旧的行政区划约束,走出一条区域联合、共谋发展,以达到双赢和多赢目标的新合作观;更新市场观,要树立按市场经济原则组织经济运行,从而合理配置资源的新市场观;更新人才观,在用好县内现有人才的同时,要树立不求所在、只求所用,不求所有、只求所得“柔性引进”人才的新观念。
2、坚持制度创新
改革用人制度,激活人力资源。大力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公开、公正、择优的用人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构建干部能进能出、领导能上能下的有效机制,盘活人力资源,优化人才配置,整合发展力量。
改革管理制度。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深化机构改革,切实转变职能,规范行政行为,理顺工作关系,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十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以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产权明晰、责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坚持有退有进、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原则,调整股权结构,促进产权流动,加快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的步伐。在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采取“四个一批”(即引资嫁接、改造一批,拍卖出售、民营一批,改制转机、搞活一批,破产关闭、淘汰一批)的方式,全面完成现有国有企业改革。对新建、扩建企业,一律按股份制进行组建。
加快城乡集体经济的改革步伐,理顺产权关系。对新发展的集体企业,主要以私人独资和股份合作制形式进行组建。加快个体经济、私营企业的发展步伐,逐步构建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县域经济框架。
建立规范的国有资产管理、营运和监督体系。明确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建立起职责分明、组织健全、规范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实行规范的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约束和责任审计。真正实行政企分开,形成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管理机制。
(十八)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1、完善价格机制,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加强价格监督和管理,巩固和完善市场形成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价格引导生产和消费的机制,加快形成公平竞争、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符合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市场体系。规范垄断行业定价行为,有效遏制不合理收费。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合理确定基础性产品和服务价格,引导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2、坚持“大经贸”战略,加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市场中介组织建设,使巫溪成为渝、陕、鄂边区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
按照规范化、现代化、多功能的发展方向,建立一批有利于发挥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优势的中小型专业市场,形成以商品市场为主体、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枢的市场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市场相互衔接。重视市场质量的提高,加强与之配套的信息、仓储、运输、加工、保鲜等设施的建设,健全制度,规范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辐射能力、市场容量和运行效率。建立和完善关系国计民生商品的储备制度,培育和发展商社集团,扶持发展耐用消费品旧货市场。
加速培育要素市场。积极发展各种生产和经济要素市场,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重点培育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努力发展资金市场和信息市场。
培育、规范和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取消地方保护政策,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服务、沟通、公证、监督和仲裁作用。
3、维护市场秩序和信用
按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条件和世贸组织的规则,依法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和信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经销,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严格查处价格欺诈、价格联盟、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十九)发展开放型经济
面对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趋利避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互利互惠为原则,大力发展“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
1、远引近联,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加强与周边县的区域经济联合。与周边同属重庆辖区的兄弟县合作,共同建设三峡生态区,提高“金三角”旅游线路的品位。与毗邻的陕西省所辖县区合作,形成西南与西北地区联手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态势。与毗邻的湖北省所辖县区合作,形成连绵伸展的长江经济带中承东启西的重要环节,促成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联动。
努力扩大引进县外资金的规模。紧紧抓住东部省市和重庆市主城区产业梯度转移以及对口支援的机遇,实施“三借”(借势、借力、借智)战略,大力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同时,努力争取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赠(贷)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十五”期内实现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
2、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坚持以质取胜,推行名牌战略,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抓好丝绸、中药材、魔芋系列产品、山羊板皮等产品的出口创汇,到2005年,全县出口创汇达到500万美元以上。
设立外经贸机构,全面行使外经贸职责权限,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改组国有外贸企业,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主体。支持外贸行业扩大横向联合,发展外贸企业集团。努力发展重点出口企业,争取在“十五”期末形成3—4个出口创汇在50万美元以上的骨干出口企业。
(二十)优化发展环境
在继续加强交通、能源、通信、市政设施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整治软环境。
营造简政放权的管理环境,切实转变“管理就是审批”的观念,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少审批、多服务的要求,凡不属于政府的职能、不应当由政府直接管理的,严格按照市政府“十个一批”的要求,坚决取消;凡属于企业自主权或属于企业行为,全部放权于企业;对非限制性项目,管理权限在本县且能够有效实施事后监管的,采用核准制或备案制。
营造优质透明的政策环境。严格按市政府“1+6”文件要求,切实推行政务公开,对凡是与企业和群众办事相关的政策、规定,原则上应当予以公布;对各个部门的权限、责任以及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时限等,全部予以公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庆市和本县有关鼓励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切实做好清费减负工作,公开收费标准,全面实行收费登记制和许可证制度,坚决治理“三乱”行为。
营造高效的服务环境。切实推行公开承诺,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个地点收费、一个中心投诉”的“一站式”办公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质量。
营造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策规章,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用法制规范市场行为和市场秩序,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营造优美舒适的人文环境。以创建文明卫生城镇和争创优秀旅游城镇为契机,不断增强城镇服务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六、政策保障
(二十一)投融资政策
解决和平衡建设资金供求,管好、用好建设资金,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促进多元化投资主体和渠道的形成。要适应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投资与国有资产投资分开,政府退出营利性投资领域的新形势,加快我县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在努力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建立和完善投资公司,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坚持国家、集体、个体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一起上的原则,通过国家投资刺激和带动金融机构融资、民间投资和外来投资,增强筹集建设资金的能力。
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大对国家投资的争取力度。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开发式扶贫,国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西部地区和贫困县进行投资倾斜的有利时机,找准资金渠道、资金投向,有前瞻性、有针对性地策划项目,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搞好项目储备,建立项目库,用好项目争取国家投入,形成“在建一批、争取一批、规划一批”的良好局面。
深化金融改革,扩大信贷总量。要构造新型银企关系,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深化金融改革,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改进金融服务,增加金融品种,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商业银行要从发展和动态的角度认识和处理发展和风险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控制风险、降低风险;积极扶持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大力招商引资,努力吸纳县外资金。广泛有效地引进县外资金,是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手段。要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和完善鼓励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放宽产业限制,拓宽投资领域,采取直接投资、出让企业股权、特许经营权转让(BOT)、发行股票等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县外资金进入。抓住对口支援力度加大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吸引东部外商投资企业到我县再投资,开发优势资源,盘活存量资产。
加强项目管理,用好建设资金。建立严格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全面推行项目业主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完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稽查制度。在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同时,加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建设资金和工程质量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改革投资管理方式,对企业出资建设国家非限制和非禁止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
(二十二)鼓励和扩大消费的政策
配合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采取以下措施鼓励和扩大消费:
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下岗职工尽快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及时兑现国家出台的增资政策及有关待遇,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调整居民的收入预期,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
改善消费环境,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农村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扶贫、减负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大有潜力的农村市场。
开展行之有效的消费信贷,引导人们的即期消费。加大消费贷款的宣传力度,促进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自我积累型的消费模式。扩大消费信贷品种和规模,增加信贷形式,简化信贷手续,使部分收入稳定且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城乡居民通过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到所需求的商品,变未来消费为即期消费。
培育和扶持新的消费热点,如住房及房屋装修消费、教育消费、旅游消费、通讯用品消费、家用汽车消费等。
(二十三)坚持依法治县
坚持依法治县,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是我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依法治县的基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工作,密切人民代表与广大群众的联系。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切实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推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性组织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支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
加强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县的重要保证。继续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增强全县人民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自觉性。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推进政府工作法治化。建立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推进司法改革,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确保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从严惩治腐败分子,使廉政建设法治化。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发展法律事业,提高法律服务质量,使遵纪守法在全县蔚然成风。
在改革和发展中确保社会稳定。认真研究社会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解决好国企改革、退耕还林(草)、生态保护、三峡移民、城镇拆迁、重点建设等所涉及的城乡居民切身利益问题。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反对封建迷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和各种恶势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二十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积极适应军队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坚持党管武装,加大建设力度,把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成为适应“市场”和“战场”需要的坚强战斗集体。
加强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将国防法规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加强国防知识和国防法规宣传,结合“双拥”共建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良好氛围。
加强人武系统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抓好县人武部党委班子建设。落实人员编制,选齐配强专武干部,提高专武干部队伍素质,切实搞好基层武装部建设。
深化民兵预备役工作改革。以民兵应急分队、民兵专业技术分队和民兵信息网络建设为重点,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实施科技兴训,逐步形成平战结合、军民结合、结构优化、编配合理、功能齐全的后备力量建设格局。
(二十五)计划的组织实施
统筹协调,分级分步实施。全县“十五”计划由县政府统筹协调,分级分步实施。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指导下,各区、相关行业和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区域规划、行业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县计委要制定更为详细、具体的年度计划。按各自的职责范围,以县政府为主组织重点专项规划的实施,各区负责本地区规划的组织实施。
行业规划的编制要符合全县“十五”计划的总体要求,与重点专项规划、其他有关行业规划相协调。遵循行业发展规划,体现行业的经济、技术特点,符合发展方向。创造行业内公平竞争、抑制垄断的良好发展环境和机制,符合改革方向,防止出现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行业规划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预测、竞争力分析发展展望为重点,反映市场,引导市场。对确需政府组织落实的规划内容,要明确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行业规划对竞争性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由于市场中不可预见因素很多,规划的实施只可能是政策导向性的、预测性的,具体的产业发展、项目策划则要通过企业在市场中去运作。
在计划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县计委要加强计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和跟踪调查,定期报告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当宏观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致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县政府将适时提出计划调整方案,报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全面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借助国家和重庆直辖市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强大推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促使巫溪经济腾飞和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充分发挥思想宣传工作、党建工作、群团工作的优势,向广大干部群众作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动员,组织干部群众进行多种形式的大讨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市委、市政府和中共巫溪县委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埋头苦干,为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宏伟目标,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实现巫溪超常规、跨越式的大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