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规划信息>专项规划
  • [ 索引号 ]
  • 11500238750071502K/2022-00377
  • [ 发文字号 ]
  • 巫溪府发〔2022〕38号
  • [ 发布机构 ]
  • 巫溪县人民政府
  • [ 主题分类 ]
  • 农业、林业、水利
  • [ 成文日期 ]
  • 2022-08-05
  • [ 发布日期 ]
  • 2022-08-30
  • [ 体裁分类 ]
  • 公文
  • [ 有效性 ]
巫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巫溪县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2-08-30


巫溪府发〔202238

巫溪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巫溪县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

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巫溪县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巫溪县人民政府

2022年8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巫溪县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8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问题 6

第一节 林业发展现状 6

第二节 存在问题 10

第三节 发展形势 12

第二章 发展思路 14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4

第二节 规划原则 15

第三节 发展思路 16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7

第五节 空间布局 18

第三章 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筑牢生态屏障 20

第一节 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21

第二节 推动草原资源保护管理 23

第三节 着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 24

第四节 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26

第五节 强化森林草原防火能力建设 28

第六节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 29

第四章 科学推进生态修复,厚植绿色本底 31

第一节 积极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 32

第二节 加快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34

第三节 全面推进生态廊道修复 38

第五章 持续壮大生态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40

第一节 全面推动巫溪核桃达产增效 41

第二节 持续推进蚕桑产业发展 43

第三节 不断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44

第四节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 45

第六章 传承创新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49

第一节 加快生态文化载体建设 49

第二节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力度 50

第三节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活动 51

第七章 不断强化能力建设,促进林业智治 53

第一节 加快智慧林业建设 53

第二节 构建林业种苗供给体系 55

第三节 推进国有林场现代化建设 56

第四节 强化林业安全生产 59

第五节 加强林草执法能力建设 59

第六节 强化林业科技支撑 60

第七节 壮大林业人才队伍 62

第八章深化林草机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64

第一节 全面推行林长制 65

第二节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67

第三节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监管机制 68

第四节 建立健全生态修复激励机制 68

第五节 建立健全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69

第九章投资估算 71

第一节 投资估算 71

第二节 资金筹措 71

第十章保障措施 72

第一节 组织保障 72

第二节 资金保障 73

第三节 用地保障 73

第四节 宣传保障 74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问题

第一节林业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全县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扎实践行“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获得“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为巫溪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和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巫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巫溪县“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目标内容

2020年目标值

2020年实际值

1

林地保有量(万亩)

486

495.9

2

森林面积(万亩)

423

420.6

3

森林覆盖率(%

70

69.7

4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300

1412

5

林业有害成灾率控制率(‰)

3

3

6

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

0.3

0.3

7

林业产业总产值(亿元)

18

27


注: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为2019年实际值,2020年实际值尚无数据,须待2021年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完成。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绿色本底不断夯实。“十三五”期间,全县将森林资源保护视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森林资源管护责任,495.9万亩林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化森林资源监督执法,规范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开展森林督查、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大整治“回头看”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查处违法案件469宗,有效维护全县生态建设成效。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有序推进解决因自然保护地规划时间早、功能不完善、红线重叠等历史遗留问题。持续强化森林防火体系建设,落实守卡、巡山护林员2500余名,新建防火道路770公里、巡护步道110公里、防火水池4万立方米、标准化防火检查站3个,架设林火视频监控系统27套,全方位落实、全民参与和广泛宣传森林防火,筑牢巫溪森林资源防火墙。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及防治工作,累计防治森林病虫害35.8万亩,防治率达95%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7.1%;检疫苗木700万余株,产地、调运检疫率达100%,实现林业有害生物全面监测和松材线虫病防控监管全覆盖,巫溪成为全市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松材线虫病的区县。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陆生野生动物执法专项行动,开展“爱鸟周”等主题活动,配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林科院开展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完善区域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建设,为巫溪构建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繁衍、迁徙绿色走廊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持续开展国土绿化,林草资源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巫溪持续开展国土绿化,累计完成营造林162.0万亩(其中新改造林99万亩),投入资金80000余万元。相较“十二五”,林地面积从490.4万亩增至495.9万亩,增加5.5万亩。森林面积从380.6万亩增至420.6万亩,增加了40.0万亩。活立木蓄积从1266.1万立方米增加至1412.0万立方米,增长了145.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65.2%提高至69.7%,提高了4.5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达到70.8%。为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建设美丽巫溪提供了生态保障。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生态惠民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县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以发展核桃、蚕桑、国家储备林、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为重要抓手,做强做大林业经济,林业产值从2016年的12.8亿元增至2020年的27亿元,翻了一番。全力发展核桃特色产业,核桃在地面积达19.2万亩,并建成1个市级核桃良种繁育基地、2个市级认定的核桃定点采穗圃、9个苗圃、4个高产示范园、14个良种基地、5个高接换优示范基地,全县核桃挂果面积约2万亩,核桃年产量2000吨、产值4000万元。恢复发展蚕桑产业,引导企业与蚕农建立合作及奖励机制,累计筹措1500万元培育蚕桑产业,不断完善智能蚕桑基地建设,新建优质桑园基地1万亩,年发放蚕种2万余张,产茧近1.5万余担,综合产值5000余万元,蚕农平均收入2万元。积极推动林旅融合发展,完成24个村的乡村绿化,打造森林人家131家,建设旅游步道7公里、旅游通道13.6公里,打造生态景观建设7处,配套小型基础设施建设4处,开展林相景观提升2.4万亩。积极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完成30余万亩集体林地收储,进一步盘活林地资源,增加林农收入。借助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对贫困乡镇的支持力度,开展生态扶贫专项行动,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生态护林员补贴等方式共兑现补助资金45123.2余万元,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为全县赢得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巫溪从解决问题出发推行重大改革举措,不断激发林业内生动力,倒逼推动完成多项林业改革,释放林业改革红利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将全县国有林场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理顺了各林场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森林管护机制,健全了林场领导班子和职工岗位聘用制度,获得市政府“优秀”评级。在通城镇、双阳乡、红池坝镇、峰灵镇、凤凰镇、鱼鳞乡等地积极开展林业“三变”改革,流转森林面积1.5万亩,盘活了森林资源资产。引进林业企业3家,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13家,采取多种合作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木本油料及中药材等林业特色产业,惠及2000多农户,通过劳务及保底分红,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良好局面,在全市推动“三变”改革中树立了标杆。积极落实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巫溪县实施横向生态补偿工作方案》,并与重庆经开区完成了1万亩横向生态补偿交易,涉及金额2500万元,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取得了良好开局。

第二节 存在问题

林业造林空间受限。巫溪县幅员面积603.8万亩,其中林地面积495.9万亩,已达国土总面积的82.1%20162020年间长防林、石漠化、天然林保护及国土绿化等重点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0万余亩,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28万亩,全县基本实现了应栽尽栽、应绿尽绿,且受国务院出台的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 “非粮化”等政策影响,全县造林空间十分有限。

生态安全维护压力增加。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使用林地需求不断增大,同时,近年国家陆续出台严管天然林、公益林等政策措施,部分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受到限制,公益林调整为商品林的诉求增长,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指标紧张,加之全县资源总量大,管护人员不足、林区基础不完善、管护难度大、农事活动频繁等因素,林草资源保护压力持续增加,林业监管执法任务日益繁重,生态安全维护任务艰巨。

森林质量提升任重道远。纵观全县林分结构,针叶林面积占乔木林面积的36.2%,针叶林占比仍然较大,其中又以马尾松、华山松、落叶松、柏木为主,森林存在针叶化、纯林化等问题。混交林仅占乔木林面积的17.45%,比重太小,林木抗逆能力较弱,林分结构亟待调整。区域内成林(成、过熟林)面积较少,中幼龄林占到75.3%,龄组结构不合理;乔木林平均每公顷蓄积60.23立方米,低于全市71.54立方米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单位面积产出较低,低质低效林占比较高,森林质量提升任重道远。

林业产业经济效益不高。“十三五”期间,林业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整体上对全县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涉林收入占农村家庭总收入比重仍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产业基地规模较小,分布较为零散。林产品加工业和开发创新能力差,缺乏综合加工和精深加工,林业要素市场和林产品市场均不够发达,市场竞争力不强,全产业链条尚未形成。林业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少,特别是缺少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品牌大企业,加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利益联结纽带作用未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足,难以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优势未能充分体现,林业产业发展在科技创新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亟待加强。

林业支撑能力建设尚显薄弱。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森林消防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林火监测体系不完善,森林防火保护体系建设较为滞后,未能达到《林火阻隔网建设标准》中林火阻隔网控制面积(500公顷)以及阻隔网密度(17.88/公顷)、《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中的要求。林业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保护以及防火减灾等方面缺少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3S及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监管手段滞后,数字鸿沟依然悬殊。基层林业专业人才补充不足、高端专业人才引进不足、高技能人才培养不足,部分乡镇甚至无林业管理机构和人员,缺乏对村级护林组织的有效管理,严重影响生态建设。巫溪县林业专家大院建设刚刚起步,基础科研体系尚未形成。

生态建设总体投入不足。林业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国家重点林业项目,随着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连年攀升,林业项目实际建设成本与国家补助标准相差较大,主要依托市级补助资金和县级财政进行配套补充,在经济下行压力和地方债务风险管控的要求下,县级财政无力承担更多配套资金压力,生态建设资金支持严重不足。项目建设未能兼顾“群众受益”与“持续稳定”,没有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再者项目投入缺乏延续性,后期巩固建设成果难度较大,加之林业项目整体呈现周期较长、见效慢、巩固难、效益差的趋势,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急需探索市场化的投融资模式补充资金缺口。

第三节 发展形势

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林业新使命。林业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作为党的重大行动纲领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承担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职责肩负着更加光荣的使命。“十四五”期间,巫溪林业要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金山银山的创造者、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为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生态建设长远发展的指南。

重大发展战略赋予林业新机遇。《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推动种养结合和产业链再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做优做特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打好“三峡牌”,建好“城镇群”,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标杆建设。这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要求全县发展既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又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以林业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绿色产业,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巫溪林业大有可为,也迎来更大机遇。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赋予林业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重庆建设成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巫溪地处三峡腹地、渝陕鄂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巫溪林业肩负着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要使命。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森林质量和改善生态景观,加快城乡绿化美化步伐,扩大城市生态空间,优化城乡生态系统,是巫溪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必然要求。

“碳达峰、碳中和”赋予林业新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方向。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扮演重要战略角色。巫溪森林资源丰富,高质量发展林业有助于守护好三峡库区生态碳库、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引领绿色低碳生活。巫溪林业要把握碳中和新要求,加快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深入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进一步增加森林面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不断提高森林固碳能力,充分发挥山地效益,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科学推进生态修复,持续壮大生态产业,传承创新生态文化,不断强化能力建设,继续深化林草改革,着力构建林草资源安全格局,努力提升林草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擘画山清水秀美丽巫溪新画面,谱写巫溪林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二节 规划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全面落实林长制,保护森林生态系统、重要湿地、生物物种和遗传基因,维护生物多样性。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固碳功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以人为本,兴林惠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林草问题,把兴林惠民作为林草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快城乡绿化和人居环境美化,打造美丽宜居巫溪。合理利用优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

坚持科学治理,分类施策。坚持问题导向,对接巫溪“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上位规划,准确把握林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林业发展各方面,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结合各区域功能定位,科学安排项目措施,分类、分区施策,推动巫溪林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破解林业生态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障碍,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林草发展组织保障、政策保障、法制保障、资金保障等,进一步巩固扩大改革成果,创新林业发展模式和机制,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增加林业发展内生动力,助推巫溪林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三节 发展思路

“十四五”期间,巫溪林业发展将围绕“1235”总体思路,即:以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巫溪为指引,聚焦把“绿水青山”本底做大做优、把“金山银山”实现路径做通做实两大任务,力争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示范区、长江三峡森林康养目的地、秦巴山区“两山论”创新实践基地,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治理能力提升五项重点工作,持续推动巫溪林业高质量发展。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巫溪县立足森林、湿地、草原三大资源,围绕“1235”总体思路,全县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功能显著提升,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完善,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林业富民能力显著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生态文化日益丰富,林业改革创新持续深化,林业智治水平显著提升。到2025年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森林蓄积量达到1600万立方米,力争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示范区、长江三峡森林康养目的地和秦巴山区“两山论”创新实践基地

展望2035,全县森林覆盖率始终稳定在72%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9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湿地、草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显著增强,“碳中和”目标贡献率显著增加,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建成重庆践行“两山论”、探索“两化路”、实现“绿色崛起”的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全面建成山清水秀美丽巫溪

结合巫溪林业发展实际情况,按照约束性和预期性两大指标体系,谋划巫溪县“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指标,详见下表。

巫溪县“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发展指标

2025

指标类型

1

森林覆盖率(%

72

约束性指标

2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1600

约束性指标

3

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率(%

23.8

预期性指标

4

森林乡村(个)

5

预期性指标

5

森林火灾受害控制率(‰)

0.3

预期性指标

6

林草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

市里下达指标

预期性指标

7

“十四五”末林业总产值(亿元)

48

预期性指标

第五节 空间布局

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发展需求,衔接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等上位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合资源分布特点、保护修复重点、分类经营要点、产业培育热点,着力构建巫溪“一心一廊两核七屏”的林业发展总体空间格局,即:

“一心”即城周森林屏障示范中心,以巫溪城区两侧山脉(凤凰山、麒麟山)、马镇坝、赵家坝及柏杨河为整体框架所组成的区域,重点聚焦城周森林屏障建设,全力推动城周森林保护及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城周两山森林质量、城市公园绿化美化品质,突出山水林城交融风貌,彰显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城市特色,着力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的山水宜居林城窗口,突出展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形象。

“一廊”即宁河溪峡生态涵养走廊,以大宁河及其支流(东溪河、西溪河、后溪河、柏杨河、长溪河等河流)沿河两岸山水资源为依托,借助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三峡库区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提高大宁河沿线植被覆盖率,丰富森林景观层次,提高河谷两岸生态涵养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构建宁河溪峡生态涵养走廊。

“东西两核”即东部阴条岭生态核,西部红池坝生态核,包括以界梁子山系、巴岩子河及其支流、阴条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区域组成的东部阴条岭生态核和以红池坝林场、红池坝国家自然公园及其周边的红池坝镇、文峰镇、天元乡、土城镇等区域组成的西部红池坝生态核。两大生态核心区域以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重点,强化区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火建设,有效推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持续营造健康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不断发挥阴条岭、红池坝两大生态核维系区域生态安全的引领示范作用。兼顾林旅融合,在保护的基础上,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打造季相变化分明森林群落,加强区域主要交通廊道生态修复,配套森林步道、崖壁栈道、生态停车场、游览指引标牌等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推动区域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发展。

“七屏”即金鸡岭山、猫儿背山、万倾山、石柱坪山、大泉

山、松涛山和界梁子山生态屏障,生态屏障区建设以森林资源保护修复为重点,主要依托国家储备林、森林质量提升、天然林保护与修复、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等方式,持续推进全域国土绿化美化,有效提高区域森林质量,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和生态安全,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态惠民产业,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巫溪,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三章 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筑牢生态屏障


坚定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严守森林、湿地、草原三大生态红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多措并举推进生态保护。在阴条岭、红池坝等核心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着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森林火灾高风险区、重要水源地、公益林及天然林等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区切实推进森林防火体系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在城镇开发区周边、一般商品林等一般保护区加强森林资源管理,规范建设项目用地审核审批程序,切实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快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第一节 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严格林地保护管理利用。严格按照《重庆市林业局关于印发重庆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35年)编制实施方案重庆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35年)编制操作细则的通知》要求,科学编制巫溪县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高水平引导全县林地分区分级保护,科学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保护利用效率;严格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规范林地审核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督管理,引导集约节约用地,从严把控自然保护地内建设项目用地审核审批。

落实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十四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凭证采伐制度,建立公正透明的采伐指标分配体系和规范便民的采伐体系,进一步推行落实林木采伐“放管服”改革工作,创新森林采伐管理机制;加快林木采伐申请APP在线办理和告知承诺工作制度;探索创新森林采伐差别化管理机制,严控公益林、天然林采伐。

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加大公益林及天然商品林保护力度,持续开展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补助,落实管护责任制,健全管护、监管责任机制,严格保护公益林地,严禁擅自改变公益林性质、擅自调整公益林地面积、范围或保护等级,严厉打击破坏公益林的违法行为。

积极开展森林资源监测。切实履行《森林法》中规定的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制度,依法依规开展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湿地资源监测与评价、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草地资源监测、森林蓄积量年度监测、自然保护地监测、国土绿化成效监测等林草资源专项调查与监测工作。切实加强与国土三调数据、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完善全县林地资源动态数据库,进一步掌握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变化情况,提高森林资源监测准确度和实时性,做到动态精确化监测和信息化管理,为巫溪林草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严厉打击森林破坏行为。强化县林业综合执法支队队伍建设,提高对涉林案件的处置效率与处置水平,严格开展林业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林业行政执法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和遏制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森林资源稳定和生态安全。将森林督查工作常态化,对全县建设项目使用林地采取从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转变,及时介入主动服务,预防破坏林地案件。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开展年度森林卫片执法,从严打击违法违规使用林地行为,限时督促各级林长开展自查自纠和辖区内破坏林地资源违法行为整改工作,力争违法使用林地查处率100%,年度整改完成率90%以上。


专栏1  森林资源保护工程

森林资源监测。组织开展巫溪县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四次复查(一清)、森林资源普查(二调)、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森林蓄积量监测调查、巫溪县第三次湿地资源监测、自然保护地监测、草地资源监测等森林资源监测项目。

森林督察。组织开展年度森林督查,按期完成破坏森林资源案件的查处整改,收回林地、恢复植被。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监测预警。建成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预警系统,安装前端智能监控服务系统1500套,覆盖全县90%以上乡镇、村社及林地,配套建设巫溪县森林资源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及时发现和预警林地林木变化,促使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由人工巡护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变。


第二节 推动草原资源保护管理

立足大官山、红池坝等高山草场特色资源,释放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打造具备南方典型生态特征的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充分发挥草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全县国土“三调”成果为基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草原资源调查监测,摸清本底,建立草原资源管理数据库,及时掌握动态变化,为草甸保护修复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资金,加强对全县6万余亩草原资源保护修复力度。加大对大官山、宁厂镇、白果林场、双阳乡等草场的原生态保护力度,强化对红池坝、田坝镇、红池坝镇等草场的生态保护修复,确保草原面积不减少、草地质量不降低。加强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预测预报,组织开展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工作,加大草原保护执法工作力度,依法查处擅自将草原转变为非草原的违法行为,限期恢复草原植被。


专栏2  草原资源保护修复工程

资源保护修复项目。重点对大官山、宁厂镇、白果林场、红池坝林场等区域3万亩草原资源进行保护、修复。


第三节 着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

开展全县生物物种资源普查。加强与重庆市林科院及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林业调查设计单位,对全县野生植物、动物及外来物种进行普查,摸清陆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分布,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档案,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大巴山生物种质基因库。

实施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以大巴山中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载体,建设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保护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基地。积极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对县域内金雕、川金丝猴、云豹、林麝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光叶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高山杜鹃、红豆杉、巴山榧等珍稀植物实施保护与物种引种繁育研究工程。建立野生动物收容中心,完善动物救助及迁徙廊道建设,对珍稀濒危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配套野生珍稀动植物科研基地及标本馆,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保护泛神农架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依托自然保护地建设,完善各监测站点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红外线视频网络监控系统,建立县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形成乡镇监测点、村社兼职监测员的三级监测防控体系。积极与巫山、城口等毗邻区县开展联防联控工作,做好每年冬春季节野生动物的疫源疫病监测记录工作,发现疫情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阻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源疫情蔓延。

野生动物危害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野生动物危害防控,推动野生动物致害保险业务,积极开展野生动物致害补偿,降低野生动物致害损失。在野猪等野生动物危害严重区域,安装红外线报警装置或高音喇叭等设备,对野生动物进行驱赶减少野生动物对庄稼的危害,确保林区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不受影响。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力度。在全县自然保护地、景区景点、城市公园及中小学校开展野生动植物摄影展览、绘画征文等活动,在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处设置警示牌,积极传播保护知识,结合“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开展一系列野生动植物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宣传报道野生动植物保护信息,切实提高公众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专栏3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建立1处野生动物收容中心,建设野生珍稀动植物科研基地5000亩及标本馆2500平方米,建设救护通道120公里,野生动物救助站点6个,建设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保护、引种、繁育研究中心1处。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建立1个县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配备红外线视频网络监控系统20套,在各重点乡镇、重要卡口设置监测点20个。

野生动物危害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安装红外线报警装置或高音喇叭等设备320套。


第四节 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切实落实国家对自然保护地建设要求,加大自然保护地管控力度,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依据巫溪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在摸底调查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对各自然保护地重叠区域进行整合,进一步优化功能区划,有效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积极申报巫溪县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和重庆巫溪孔梁市级森林自然公园项目,加快完善巫溪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按照《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规范》(GB/T397402020)的要求,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优化整合后的自然保护地按照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设立电子界桩和标识牌。同时完善各自然保护地矢量数据库,推动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

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能力建设。基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加快编制(修编)各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并上报审批实施。按照各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要求,分区制定科学的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方案,加强自然保护地内保护站点与路网、灾害应急处置预防等基础设施及管理能力的建设,依托3S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科技手段,运用林业资源遥感监管平台,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系统提升自然保护地智治能力。


专栏4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

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完成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两处自然保护地2套电子围栏及标识标牌设施建设。

自然保护地能力建设。结合智慧林业建设,完善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两处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公众教育、科研监测、防灾减灾等系统建设,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第五节 强化森林草原防火能力建设

结合《重庆市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巫溪县森林防火阻隔工程(20202025年)建设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及要求,积极构建林火预警系统、森林防火通信系统及信息指挥系统,强化森林消防队伍能力建设、森林防火通道、森林防火宣教系统建设,结合智慧林业完善人防、技防、物防“三防”体系,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森林防火智能处置体系。加强重点林区森林防火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初期火情处理能力。建立健全森林草原防火长效机制,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防火工作信息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火情处理科学化、管理机制规范化,加快实现24小时森林火灾扑灭率95%以上、通讯覆盖率达到95%以上的森林防火目标,确保森林重点火险区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全县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3‰以内等主要目标指标。


专栏5 森林草原防火能力与水平提升工程

林火监测系统建设。在重点林区新建火险预警监测站10个、配备便携式火险监测仪20台、新增森林草原火险观察点1处、新建野外信息发布终端20个;开展无人机监测服务,购置无人机4架。

森林防火通信及信息指挥系统建设。购置车载台4套、便携式背负台8套、卫星电话及对讲机50套,完善森林防火通信系统;配备显示、储存及备份、会议、网络安全及服务器等硬件、软件系统,建设森林防火综合指挥系统。

森林消防队伍及装备能力建设。组建巫溪县国有林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并加强队伍的能力建设,配套物资储备库500平方米;购置消防水车1台,防火巡护车2台,购置扑火工具200套,更新相关扑火设施设备,包括水泵、油锯、移动水池、3号工具、扑火服等。

火灾预防基础保障设施建设。新建防火通道150公里,主要布局在森林资源重点区域;改建防火道路100公里,结合全域旅游建设森林防火步道100公里;新建生物阻隔带200公里;新修停机坪4处、消防水池100口。

森林防火宣传系统建设。在重要林区主要路口设立T型宣传牌30块、宣传碑200座,新建防火检查站(哨卡)50个;配置宣教设备1套,开通短信服务平台29项,印发防火宣传资料、定期举办防火宣传公益活动。


第六节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

坚持政府领导,分级管控,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监测、防治、宣传、检疫等工作,着力构建现代林业有害生物监控体系,使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控制在3‰以内,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确保巫溪森林资源安全。

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及监测。全面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通过采取踏查、标准地调查、定点调查等方法摸清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危害程度以及传播途径等情况,建立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配套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设施设备,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能力。

强化检疫性、补充检疫性、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实施秦巴山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林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加强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预防工作,做好红火蚁、云南松毛虫、落叶松叶峰、华山松大小蠹、核桃长足象、核桃天牛、核桃褐斑病、核桃炭疽病等防控工作,积极应对突发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严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传播与扩散。联合城口、巫山、奉节、开州、云阳及镇坪、竹山、竹溪、神农架林区等周边区县,建立以松材线虫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联防机制,持续推进邻域信息交流、执法检疫、联合检查,严格各地区间木材运输检疫监管,加强疫木管理,严防疫木交叉感染与传播


专栏6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及监测项目。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建立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配套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设施设备,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能力。

重点林区林业有害生物除治项目。积极探索华山松大小蠹、云南松毛虫等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做到当年发生及时防治。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县级林业有害生物检测鉴定实验室1个,并配备配套设施设备。

松材线虫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检疫封锁阻隔。开展10个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查站(卡)建设。

林业有害生物宣传教育。设立宣传标牌10块,组织有害生物防控教育培训5次。


第四章科学推进生态修复,厚植绿色本底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理念,统筹推进巫溪重点生态修复项目,构建以国家储备林基地为基本面,水系和交通生态廊道为重点,山系生态屏障为支撑,城周森林屏障为示范的生态修复格局。突出“城市、道路、河流、荒山”四大系统绿化,以提升森林质量为主线,依托城周森林保护及质量提升工程、国家储备林工程、三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天然林保护修复等工程,加强生态廊道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着力增色补绿提升林相品质,营造健康稳定、季相变化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奠定巫溪全域旅游森林生态基础。

第一节 积极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

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扶持,金融支持、主体担保,企业经营、林农受益”原则,根据《重庆市林业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总体规划(20208月)的通知》《巫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巫溪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相关要求,以重庆巫溪林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依法依规完成集体林地流转收储和国有林地入股,盘活林地资源,理顺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国家储备林对加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推动作用,通过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森林抚育等方式建设国家储备林53.8万亩,调整森林资源结构,增强木材自给能力和森林综合利用水平,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和生态安全。积极开展森林经营,同时依托森林防火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储备林基地配套建设,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休闲康养产业,助力秦巴山区“两山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专栏7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

集体林地收储。依照国家储备林划定相关规范完成50万亩集体林地收储。

国有林场入股。完成红池坝林场、猫儿背林场3.8万亩商品林入股。

集约人工林栽培。5万亩,重点布局在通城、古路、上磺、文峰、城厢等乡镇。主要营造水杉、枫香、金叶刺槐、鹅掌楸、桦木、杉木等中长期和珍贵乡土树种用材林和大径级用材林。

现有林改培。21.8万亩,重点布局在城周以及凤凰、城厢、文峰、塘坊、古路、上磺、蒲连、花台等乡镇,以现有低质低效马尾松林和华山松林以及受灾林分、退化林分、成过熟林为主,辅以部分低效核桃果改材和用果林低质提升,通过带状(块状)更替、间伐、补植、林冠下造林等改培措施,重点补植水杉、桦木、鹅掌楸等阔叶树种和珍贵乡土树种,营造混交林和优质用材林。

森林抚育。27万亩,重点分布在城周以及通城、古路、上磺、胜利、朝阳、文峰、塘坊、尖山、下堡、红池坝镇等乡镇,对现有中幼林采取目标树经营、抚育间伐、修枝割灌等抚育措施,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木生长条件。

基础配套与林产品加工。完善种苗基地、经营道路、防火设施设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设施设备、灌溉设施设备、科技推广等配套内容。加快推进秦巴山区木材交易市场建设,构建木竹胶合板、刨花板、层积板、地板、纤维板等产品加工产业链。

林下经济建设。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探索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不断挖掘林地生产潜力,构建高效林下经济产业体系,强化林业富民增收能力。

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发展项目。依托森林、自然生态村落、特色产业基地等资源禀赋,结合康养景观林、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人家建设,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精品服务,推动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促进全域旅游环线构建。



第二节 加快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加快恢复金鸡岭山、猫儿背山、万倾山、石柱坪山、大泉山、松涛山和界梁子山等主要山体森林生态功能,以城周森林屏障建设为重点,不断强化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持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厚植生态绿色本底,加快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重点聚焦城周森林屏障建设。着力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的山水林城窗口形象,实现“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美好愿景。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和社会投入资金,以绿化美化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全力推动城周森林保护及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对马镇坝、赵家坝沿线城市规划区外到第一层山脊内的森林保护修复,提升城周两山森林质量和生态景观。着力推进区域乡村绿色空间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配套森林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森林人家,助力森林旅游发展,努力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示范区。

不断强化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加快完善天然林管护制度体系,实施天然林用途管制制度和落实天然林保护监管制度,加强管护队伍建设,提升巡护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重庆市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方案》,精心编制《巫溪县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科学开展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强化稀疏退化林分修复、萌生性乔木型幼林人工促进缩短演化期修复和成过熟针叶林分更新改造修复,实现天然林质量持续提高、功能稳步提升。

切实加强灌木林地培育。坚持科学规划、分类经营原则,加快灌木林地培育,通过采取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等营林措施对现有一般灌木林地进行质量精准提升,提高森林质量与产出效益,提高区域森林覆盖率。

持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做好退耕还林后续工作,严格落实退耕还林管护责任,将退耕还林地纳入林地资源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加大监管力度,严禁随意复垦和改变林地用途。持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保存率不高、成效不佳、林分质量低下的退耕还林地进行提质改造,鼓励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以短养长、综合高效的立体复合经营模式,着力推进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富民,使退耕还林工程成为一个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建设的有力结合点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原则,综合运用森林抚育、林相改造、退化林修复等措施,加强对金鸡岭山、猫儿背山、万倾山、石柱坪山、大泉山、松涛山和界梁子山等山系屏障内密度过大、结构不良、遭受自然灾害、林分卫生条件不佳和森林质量低下、功能明显退化的林分,按照近自然林经营原则进行林分质量精准提升,构建起结构合理、健康稳定、季相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

专栏8 巫溪县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城周森林保护及质量提升项目。完成重要区域5万亩的森林质量提升,其中包括森林抚育3万亩,景观林改造2万亩。结合天然林保护修复、森林防火等工程,实施封山育林5万亩,配套完善森林防火道路、消防水池、检查站、监控等基础设施设备,构建区域森林保护体系。对建成区废弃堆码场、弃土场、道路边坡等区域进行修复美化,同时通过补植红梅、樱花、月季等彩化、香化植物,对柏杨河公园、北门公园、龙头山公园、月亮湾山地公园、王家坪森林公园、炮台山山地公园等城市公园景观进行提档升级。实施乡村绿化3000亩,集中建设森林人家150户。配套森林步道100公里、生态停车场8000平方米、休闲设施20处,打造森林康养基地2个。

天然林保护和修复项目。重点对通城、双阳、兰英、天星、宁厂、白鹿、徐家等乡镇25万亩天然次生林采取封禁管理、抚育、补植、改造或其他复合生态修复措施,进行天然林修复提质。

国家特别灌木林地培育。重点对土城、天元、大河、双阳、兰英、白鹿、徐家、乌龙等乡镇20万亩一般灌木林地进行质量精准提升,提高森林质量与产出效益。

退耕还林质量提升项目。实施巩固退耕还林工程20万亩,对全县上一轮退耕还林成果进行提质改造。重点布局在通城、双阳、兰英、城厢、花台、上磺、峰灵、徐家、白鹿、大河、宁厂、天元、土城等乡镇。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项目。实施规模30万亩。对全县主要山系范围内(包括国有林场等重点林区)的马尾松林、华山松林和质量低下林分综合运用目标树经营、抚育间伐、补植、林冠下造林等多种方式进行修复提升。


第三节 全面推进生态廊道修复

统筹谋划好长江支流大宁河及其主要支流以及重要交通道路沿线的生态修复,着力解决河谷两岸水土流失治理难、造林绿化水平低、生态修复困难多、生态涵养功能仍然脆弱等突出问题,全面落实“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程,大力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努力改善区域林分质量、提升森林景观,全力构建水清、岸绿、路美的生态景观廊道和绿色走廊。

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程。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江重庆段“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两岸青山里林带”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巫溪规划实施2.3万亩“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程。以峰灵镇、城厢镇、花台乡三个乡镇大宁河流域沿线18.5千米第一重山脊范围为重点,开展森林数量提升和质量提升,遏制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提高大宁河植被覆盖率,丰富沿线森林景观层次,打造景观示范林,构建宁河溪峡景观廊道,加快推动乡村绿化和特色经济林发展,综合打造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示范片,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贡献林业力量。

专栏9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工程

森林数量提升。完成0.7万亩森林数量提升,其中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造林0.35万亩、农村“四旁”植树0.15万亩、宜林地造林与灌木林地培育0.1万亩、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培育0.1万亩。

森林质量提升。完成森林质量提升1.6万亩,其中景观示范林建设0.1万亩、森林抚育1.1万亩、低效林改造0.4万亩。

三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相关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因林施策、突出特色的原则,综合利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等育林措施,对大宁河及支流、湾滩河、分水河两岸第一层山脊内的天然林实施封禁保护、提高防护林质量,筑牢长江防护林体系,改善石漠化程度,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河谷沿线森林生态涵养功能,打造“水清岸绿”水系生态廊道。加强县域高速、国道、省道等主要交通沿线植被恢复及可视范围内森林景观建设,构建巫溪宁河溪峡生态涵养绿色走廊。

专栏10三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三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以大宁河、分水河、湾滩河、巴岩子河及大宁河支流(东溪河、西溪河、后溪河、柏杨河、长溪河等河流)等水系为重点,实施水系生态廊道建设5万亩,对湿地核心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实施生态保护,同时开展小微湿地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生态廊道景观打造,补植乌桕、红枫、枫香、水杉等乡土彩叶适生树种,加快森林资源提质增量,提高水系周边森林景观。同时对包括宁厂古镇大官山兰英大峡谷旅游道路、S201省道、古红景观公路、田坝红池坝镇滨水景观公路、通城兰英挂壁悬崖景观公路、天元红池坝公路(天红路)、S301(大河土城)、以及在建的巫(溪)镇(坪)高速和巫(溪)云(阳)开(州)高速公路沿线进行复绿修复和断档补缺以及对道路可视范围内的森林进行林相改造10万亩,进行充分彩化、美化。


第五章持续壮大生态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构建循环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绿色产业发展业态,推进区域特色资源向特色产业转化,大力开展核桃及蚕桑等产业标准示范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以核桃、蚕桑、森林食品等特色产品为重点的林产品加工贸易体系,打造国家级万亩核桃产业示范园和国家级智能蚕桑产业园。扎实推进产景结合、林旅融合发展,不断夯实生态、森林景观基础,培育壮大生态旅游,助力构建巫溪“一心一轴、两翼三环”的全域旅游布局。积极推动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提高林地综合产出率。全方位推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价值转化,力争到2025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48亿元,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巫溪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

第一节 全面推动巫溪核桃达产增效

立足巫溪现有核桃资源,参照行业指导、市场运作、协会组织、公司经营、大户带动、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借助东西协作,围绕核桃良种法进行技术突破,按照“品种良种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总体要求,推进核桃标准化基地建设、逐步完善核桃科技支撑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县核桃达产增效,建成国家级万亩核桃产业示范园。通过巩固20万亩在地核桃成果、营造核桃果材兼用林、开展核桃野生种群调查,确保“十四五”期间全县核桃面积达30万亩,成功创建“中国核桃之乡”。

核桃基地建设。借助巫溪核桃产业园、核桃重点村、核桃提质增效、核桃果材兼用林等重点建设项目,配套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全力打造核桃示范基地、建成上古万亩核桃产业示范园,带动全县核桃品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核桃加工体系建设。加快引进或培育管理理念新、质量信誉好、经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核桃加工体系建设,完善核桃发展产业链条,努力将巫溪核桃打造成具有区域特色且前瞻性强的支柱产业。

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借助产品技术展销基地建设平台,设立核桃科技研发中心,通过智力引进与对外联系,与西南大学、重庆市内林业科研机构及国家其他有关核桃科研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从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核桃病虫防治技术、现有林改造技术、核桃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与创新研究,提高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核桃产业科技支撑体系。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巫溪“县、乡、村三级核桃技术服务+基地+新媒体”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逐渐扩大核桃种植管护技术队伍,为核桃产业后续发展储备技术力量。

核桃品牌体系建设。以“原生态、纯天然”为特点,对区域内不同核桃品种和特色核桃,打造核桃拳头产品和标志性产品,推动核桃森林食品认证、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及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申请和认证。在种植过程中注重生产过程管理,按照森林食品、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监控、专业质量检测等来提高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专栏11巫溪县核桃产业发展项目

上古万亩核桃产业示范园。项目涉及上、古路镇,通过新造、补植、管护等营林措施,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结合林旅融合,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观光旅游、文化科普为一体的核桃全产业链,建成上古万亩核桃产业示范园,打造国家级万亩核桃示范基地。

核桃重点村项目。规划在上磺、古路、天元、双阳、田坝、中梁、鱼鳞等乡镇实施核桃重点村项目打造核桃示范基地2.5万亩。

核桃提质增效项目。建设面积8万亩,通过高接换优、综合管护等提质增效措施,对上磺、古路、胜利、中梁、白鹿等乡镇核桃基地进行全面提质增效。

核桃果材兼用林改造项目。通过国家储备林等建设项目,在现有核桃地块上,因地制宜,建设核桃珍贵木材林和果材兼用林2万亩。

龙头企业培育项目。引进培育龙头企业3家,推动核桃加工贸易体系建设。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行为规范、覆盖核桃生产管理全过程的“县、乡(片区)、村三级核桃技术服务+基地+新媒体”和成熟的核桃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技术服务体系。力争在全县核桃重点乡镇培养配备至少1名核桃技术骨干,每个核桃重点村培养配备至少1名核桃技术员,培育1批具备核桃生产管理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县、乡(片区)、村建成三级核桃标准化技术实践实训示范基地。

核桃品牌体系建设。开展核桃森林认证,核桃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巫溪核桃”公用品牌,提高核桃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二节 持续推进蚕桑产业发展

坚持“发展与巩固提高并重、规模与提质增效并举”的原则,全面落实“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品牌化发展”要求,按照“123”发展思路,即建设以菱角镇桐岭村为中心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胜利、花台两个标准化示范园,巩固发展通城镇、城厢镇、凤凰镇三个蚕桑生产基地,不断壮大蚕桑基地建设,优化蚕桑产业结构,着力提高科技养蚕水平,稳定和扩大蚕桑生产规模,提高蚕桑生产质量与效益。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开办蚕桑文化旅游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12巫溪县蚕桑产业发展项目

蚕桑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密植高效桑园面积发展到5万亩,其中管护1.5万亩、新造0.5万亩、改造低效桑园3万亩。全县智能蚕桑生产线发展至10条。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菱角镇、胜利乡、花台乡、通城镇、城厢镇、凤凰镇等地桑园灌溉、生产便道、共育室、蚕沙池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省力蚕桑机械20套。

加工体系建设。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打造智能化加工基地2个,推动绢纺、织绸、印染、服装等精深加工发展;加强桑果、桑枝、蚕沙资源开发利用,促进蚕桑产业生态循环生产模式,推进区域蚕桑产业高效发展。

第三节 不断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县与县、省直辖市区域间合作、交流、学习,利用国内现有林下经济成熟模式,以兴林富民为目标,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农村林业改革为动力,以林地林木资源为依托,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结合全县林下空间现状,科学利用林地资源,探索发展林下经济。深入发掘林地生产潜力,促进林农增收、林地增效,更好发挥林业在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专栏13巫溪县林下经济发展试点项目

探索发展林下种植。借鉴周边区县及国内发展经验,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合理利用未成林造林地、退耕还林地,重点在双阳、兰英、天元、土城、古路等乡镇以及官山林场、猫儿背林场开展党参、黄精、天麻、独活、太白贝母、重楼、黄菊等中药材试点建设,并择优打造中药材示范基地2个,助力全县打造全国最大的独活、太白贝母商品基地和优质种源基地。继续拓展文峰镇食用菌培育产业,在上磺、古路、塘坊等周边镇发展食用菌0.5万亩。发挥薯光公司主体建设地位,利用退耕地、经果林地成林挂果前期,因地制宜在林下发展黄豆、金荞麦、花生、辣椒、魔芋、马铃薯、蔬菜等巫溪特色农业5.0万亩。借鉴桐岭林下种茶试点技术,在上磺、古路、红池坝镇等乡镇开展林下种茶0.5万亩,继续探索“林下种茶”可持续经营模式。

探索发展林下养殖。兼顾生态保护,有效利用高山林下杂草资源,探索圈养、半放养林下养殖模式,重点布局在休闲旅游、森林乡村等区域,布局发展跑山鸡30万只,做大做强宁河生态鸡品牌。并鼓励生猪、牛、羊、中峰等生态养殖业发展,全力构建“绿色、生态”林下养殖体系。

第四节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

立足生态优势,以巩固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打造全国知名森林康养目的地为统揽,结合全县“一心一轴、两翼三环”旅游总体布局,融合生态、交通和旅游功能,继续丰富森林旅游业态,全力打造红池坝康养休闲度假区,保护性利用打造阴条岭特色研学生态旅游区积极推进森林人家、绿色示范村建设,重点建设红池坝镇、通城镇等一批森林康养小镇。持续提升重点景区、景点和旅游公路沿线森林质量,打造森林康养景观林,不断强化林区观景设施配套建设,提升生态旅游基础品质,打造长江三峡森林康养目的地,巫溪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作出贡献

全力打造红池坝康养休闲度假区。立足全球最大的云中花海、西南最大的高山草场、南方最大的冰雪胜地,以及三峡地区最高高山湖泊、最高高山湿地“三大、两高”景观资源优势,加强红池坝景区对红池天谷、红池坝大峡谷、朝阳石林、红池云乡周边景区及乡村旅游发展的拉动效应,合理保护高山草场的基础上,适度推进红池坝景区旅游开发。以原生态、野风情、高海拔为特色,以“养生”文化为内涵,全面提升区域森林质量,不断完善生态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集养生度假、生态休闲、避暑纳凉、文化体验、商务会议、康复疗养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国知名的康养休闲度假区。

合理开发阴条岭特色研学生态旅游区。依托兰英大峡谷,拓展阴条岭、大官山区域,借助崖线、红叶、原始森林、峡谷、亚高山台原等优质山地资源,突出高差和环境生态优势,以重庆第一峰、三峡裂谷及挂壁公路三大地标性景观核心支撑,改善沿线森林景观质量,建设“自然王国”研学科考探险专项廊道、“穿越西神农”主题徒步线路等“三峡屋脊”运动探险项目。开展渝陕界梁—神农架区域大巴山森林步道建设,积极推进大巴山彩叶景观带建设。连接通城镇夏布坪康养避暑小镇、兰英周家坪户外体验营地,建设崖壁步行栈道、露营基地,完善观景平台、生态停车场、生态厕所,打造集观光、研学、体验、运动、休闲为一体的阴条岭特色研学生态旅游区。

重点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特色小镇。依托镇、村特色资源,结合森林人家、绿色示范村、农村四旁植树等建设项目,建设红池坝碑湾、文峰镇思源村高端康养度假小镇,发展红池坝镇茶山九坪、胜利乡洪仙村杨家坪、通城镇中兴村夏布坪康养避暑小镇等一批生态旅游特色小镇,努力推动区域森林养基地建设,促进森林旅游发展。

着力配套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森林景区旅游步道,在重要节点建设观景摄影平台、自驾露营基地、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和相关服务配套等设施,有效促进区域生态旅游发展。

专栏14  巫溪县生态旅游发展项目

生态康养林建设。以绿化彩化、提高林分可进入度、改善森林景观质量为目标,在大官山、红池坝、猫儿背、通城等重点林区和重要景区及旅游公路沿线营造生态康养林5万亩。

森林人家建设。在红池坝镇、天元乡、文峰镇、土城等乡镇配套建设森林人家100户,在兰英、双阳、通城等乡镇以及红池坝景区、大官山场建设森林人家50户,在白鹿、徐家、朝阳、峰灵、菱角、上磺、古路、花台、凤凰、宁厂等乡镇建设森林人家50户。

森林康养基地建设。以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康养休闲度假区、阴条岭生物多样性特色研学生态旅游区为核心,以打造红池坝镇、通城镇森林康养小镇为重点,辐射带动官山林场、白果林场、猫儿背林场、胜利乡、天元乡、土城镇、双阳乡、兰英乡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构建全县康养基地体系。

林旅融合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设集森林巡护、户外探险、自然科普为一体的森林步道180公里,配套完善重要景点观景平台、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露营基地等基础设施。


第六章传承创新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

强化生态文化载体建设,丰富生态文化活动,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引领,不断拓展生态文化传播形式,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明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促进城市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铸就绿色低碳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第一节加快生态文化载体建设

善生态文化空间载体建设。依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建设生态文化长廊,设立常见植物知识展板、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栏、“识花九宫格”翻转宣传牌等设施,配套完善生态文化解说系统和步道,将生态文化长廊打造成为全县人民深入了解国土绿化的“科普课堂”,引导市民共同为家园添绿护绿。在逍遥广场、柏杨河湿地公园等公共区域定期开展生态文化展览,呼吁人民传承和弘扬生态文化。

加快生态文化信息载体建设。利用广场、汽车站、商业中心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广播、大屏幕、展牌等设施,以及地方网站、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传播有关自然文化的诗歌、乐曲、绘画、摄影、短视频等,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网络、社会媒体等信息载体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优势,稳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

第二节加强生态文化宣传力度

加大生态文化传播力度,强化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普及生态知识,培养和提高人民生态素质,加快生态文化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营造全社会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推动生态文化融入群众生活。依托全民植树节、世界森林日、湿地日、生态日、爱鸟周、科普周、野保周等主题活动,在红池坝大官山、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普文化场馆等地依托环保主题摄影展、征文、绘画、“环保同行”普法宣传等活动,引导市民关心、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生态文化融入学生课堂。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优势,在课余时间举办野生动植物识别、生态环境保护、野外生存技能培训等主题鲜明的科普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理念。

推进生态文化融入企业社区。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生态文化教育和科普宣传,通过设立宣教室、开展环保主题讲座、印发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养。

引导生态文化融入农村地区。开展一批“送文化下乡”等乡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态文化宣传活动,在寓教于乐中增强农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营造“家家参与、户户关心、人人受益”的全面生态文化宣传教育良好氛围。

第三节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活动

积极组织形式丰富的生态文化活动,传播生态之美、宣传生态理念、弘扬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心、力践于行,引导全民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生态观。

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倡导义务植树进校园、进单位、进企业,定期组织沿河两岸、城区周边、高速路旁义务植树活动,不断传承“陡崖植树人:森林长在肩背上”的攻坚克难的植绿文化。不断拓展丰富植树尽责形式,推动义务植树向多样化尽责、常态化尽责、全年化尽责转变,加快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保持在95%以上。提高全民义务植树的热情,加快全民形成保护自然意识,推动巫溪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开展古树名木保护活动。配合开展全县范围内古树名木资源补充调查,完善全县771株古树名木基本信息,科学评估古树名木在生态、科研、人文、历史、旅游等方面价值。各级人民政府统筹落实古树名木保护职责,达到古树名木保护率100%目标。完善栅栏、支撑支架、避雷针等保护性设施建设,强化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保育措施。结合 “智慧林业”平台,建立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古树名木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做到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宣传,结合“互联网+”开展古树名木认养活动,呼吁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群众主动保护古树名木资源,守护生态文化历史积淀,弘扬爱绿护绿文化

森林乡村及绿色示范村建设。依托优异的生态环境、深入发掘巫溪特色的“巫文化”,按照分类指导、共建共享原则,根据《国家森林乡村评价认定办法(试行)》中6个方面25项指标,推动达成乡村自然生态风貌保护、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森林质量效益提升、森林绿地建设和乡村生态文化等指标达成,着力建设一批绿色示范村,助力完成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目标。

开展自然教育活动。依托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建设2处自然教育基地,通过展板、宣传栏、报纸杂志、语音视频等传统媒体和二维码、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互联网新媒体开展森林(林地、湿地)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动植物认知等方面的科普教育,提高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自然常识。同时加强自然教育基地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培育自然教育知名专家团队,促进自然教育可持续发展。联合学校、企业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定期举办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青少年自然教育和森林研学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关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建设更深入人心。

专栏15生态文化提升工程

森林乡村及绿色示范村建设。建设10个绿色示范村,打造5个森林乡村。

全民义务植树项目。开展“互联网+植树”“云端森林”、荒山认建领养,“十四五”期间共完成义务植树750万株,力争实现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以上。

古树名木保护修复项目。开展古树名木资源补充调查,制作单一二维码,建立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开展名木古树3年保护行动,对生长状况不佳或已树势衰弱的古树名木进行抢救复壮。

宣传推广与自然教育建设。搭建巫溪林业微信公众号;举办各类科普培训、自然讲座、自然采风有奖艺术征集活动5次;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小学生教育,评选10个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化模范单位、绿化先进工作者等;建设2处自然教育基地。

第七章 不断强化能力建设,促进林业智治

持续加强林草基础能力建设,补齐能力建设短板,积极推进智慧林业建设,建设高质量林业种苗供给体系,推进国有林场现代化建设,提高林草安全生产意识,加强林草执法能力建设,强化林业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全县林草智治水平,加快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巫溪作出新的贡献。

第一节 加快智慧林业建设

依托现有林业信息化资源,加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AI技术、5G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力度,拓展智慧林业应用场景,积极搭建以智慧林业感知体系、林业数据库系统、智慧林业资源监管平台和智慧林长平台为主的总体框架,推动巫溪智慧林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全面提升巫溪林草“智治”水平。

完善智慧林业感知体系。加大与重庆电信、重庆联通、重庆铁塔公司合作力度,整合全县林业视频监控设备,扩大传感设备布设范围,完善其他感知层基础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护林员“防火宝”等移动智能采集终端,积极对接国家和市级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构建巫溪智慧林业感知体系,奠定全县智慧林业基础。

优化林业数据库系统。整合全县林业各类数据库资源,规范林业信息分类、采集、存储、处理、交换和服务的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化、可视化、智能化林业数据管理系统,基于政务网络支持其他职能部门的数据集成和云交换,实现林业信息的共享。

建立智慧林业综合管理平台。建设以智慧林业资源监管系统、智慧林业民生服务系统、智慧林业政务系统为主的林业综合化管理平台,服务全区林业资源监管、森林资源变化监测、营造林管理、林业防灾减灾、产业服务发展,积极推进“智慧林场”建设。

搭建智慧林长规范化管理平台。依托市级天保巡护平台建设“框架统一、数据共享、分级管理”的县级智慧林长综合监管平台,打造操作可视化、考核精细化、业务程序化、信息自动化、预警智能化、指挥科学化、工作常态化的全方位系统,形成各级林长、林业技术人员、护林员上下联动的良好氛围,满足全县林长制建设管理的信息化要求,提高全县林长制工作效率和“智治”水平。

专栏16智慧林业建设工程

智慧林业感知体系。依托森林防火工程,建设无人机巡护站点和林区视频监控网络,新建林业信息管理中心,配备相应设施设备。

林业数据库系统。整合公共基础数据库、林业基础数据库、林业专题数据库、林业综合数据库,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化林业数据库系统。

智慧林业综合管理平台。开发包括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森林湿地资源监管、名木古树管理、生物多样性监管、林业产业发展信息监管、智慧林场、林业政务服务等多元化功能的综合化规范管理平台。

智慧林长规范化管理平台。以市天保巡护平台建立智慧林长规范化管理平台为基础开发巫溪县级智慧林长移动APP,编制使用说明手册,推广至全县各级林长和护林员。

第二节 构建林业种苗供给体系

坚持“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方针,以提高良种壮苗数量、质量、效益、供应为核心,加快推动全县种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造林优质种苗保障能力,构建新时代高质量种苗供给体系,服务好全县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经济林业建设,力争在“十四五”末,培育驯化林木种苗新品种2个,全县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75%

围绕“科研区+科普园+生产区+林苗一体化基地”四个方面开展标准化林业保障性苗圃建设。持续推进红池坝、官山、猫儿背林场三个公益性苗圃,强化新品种培育和外来优良品种引种驯化。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完善巫溪县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建成市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加大林木种苗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贩卖假冒伪劣林木种苗违法行为,推动全县林木种苗质量监管信息化,推动全县实现林木种质资源科学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领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专栏17良种苗圃建设工程

巫溪县标准化林业保障性苗圃建设项目。位于文峰镇三宝村和长兴村,总面积约144亩,主要开展珍贵、濒危苗木、园林绿化苗木、轻基质无纺布等苗木培育,兼具组培苗研究、科普科研、展示展销功能,保障优质苗木产能达100万株。

红池坝、官山、猫儿背公益性苗圃建设项目。新建猫儿背公益性苗圃,在现有红池坝、官山两个公益性苗圃基础上完善苗圃生产道路、排灌系统、育苗系统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适宜巫溪造林绿化的乡土树种、彩叶树种的优质良种壮苗,突破红桦育苗关键技术瓶颈,合理开展栎类和外来适生优质种苗的引种驯化,苗木生产力不低于30万株。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项目:深入开展全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包括野生天然林种质资源和栽培利用林木种质资源,构建巫溪县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标本库及图册,建设一处500亩的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园,并建成一处市级林木种质资源库。

第三节 推进国有林场现代化建设

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巫溪林业生态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努力实现国有林场建设质量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森林资源,积极开展森林多功能经营加快国有林场转型发展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办公条件,重点考虑功能设施,推动智能化智慧化管理实现加快推进绿色林场、科技林场、文化林场、智慧林场建设,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国有林场建设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根据《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提出的“多渠道加大对林场基础设施的投入,切实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根据巫溪县国有林场林区分布区域不同,因地制宜地确定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及规模,完成电力升级改造、危旧管护站房改造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国有林场日常运行和功能发挥。

智慧林场建设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手段,利用三维精确定位摄像系统和森林烟火智能识别软件,整合远程联网监控系统,实现林区图像的清晰采集、智能分析、智能预警,形成林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林发展模式。

开展非国有林生态赎买根据《重庆市林业局关于在重点生态区位开展非国有林生态赎买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渝林改〔20189号),通过国有林场开展非国有林生态赎买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盘活重点生态区域内的林木资源,有效破解重点生态区位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之间的矛盾,实现绿色增收,进乡村振兴。

国有林场示范基地建设。依托红池坝林场丰富生态资源、独特区位优势,探索“森林+自然教育”发展模式,打造红池坝林场生态保护法制教育示范基地;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探索“森林+科学经营”发展模式,打造猫儿背林场木材战略储备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大官山多样化景观资源,探索“森林+康养旅游”发展模式,打造官山林场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凭借大巴山丰富的物种资源优势,探索“森林+生态科研”发展模式,打造白果林场自然科普示范基地。

专栏18  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猫儿背林场场部,新建管护站9处,改扩建管护站6处;新建林区防火道路150km,改建防火道路86km,新建巡护步道250km,改扩建巡护步道20km,配套建设观光亭34个、生态停车场6个;新建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处理站各1处;设置生物隔离带220km;增设消防水池20座(配套给水管网60km),改建消防水池1座;新增变配电器10个(配套输电线路82km,照明系统路灯10km);完善配置官山林场语言播报系统和生态监测系统各1套;设置35个(7个覆盖10km范围的大型监控、28个各路口小型监控)视频监控实现猫儿背林场辖区内森林资源监测全覆盖,并配套信息处理平台终端1套;配备无线通讯设备102台;新增通讯基站13个;配备消防车1台。

智慧林场建设。采用“1+1+N”建设模式,搭建巫溪县国有林场智慧化管理平台。

1”张林场三维全息“一张图”,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融合林场大数据,形成三维全息“一张图”。

1”个地理信息底层平台:作为各项智慧化应用的支撑。

N”项智慧化应用:在电脑PC端实现森林资源一张图、智慧林长一张图、应急管理一张图、监测管理一张图,移动端APP实现移动巡护,建立IOC展示系统等。

开展非国有林生态赎买。开展非国有林生态赎买3.19万亩,其中:白果场2万亩、官山林场0.79万亩、猫儿背林场0.4万亩。

第四节 强化林业安全生产

压实林业安全生产责任,开展林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立健全林业安全生产工作机制,编制县级林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隐患治理督办制度,完善林业安全生产事故举报奖励制度。广泛开展林业安全生产宣传,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开展警示教育,增强安全意识。通过努力,全县林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严密、安全监管体系更加完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林业安全意识显著提高,不发生重特大林业安全生产事故,实现全县林草行业平稳健康发展。

第五节 加强林草执法能力建设

强化县林业综合执法支队队伍建设,严格开展林业行政执法,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建立健全林业行政执法长效机制,预防打击各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提高涉林案件处置效率与处置水平,切实维护森林资源稳定和生态安全。

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按照机构改革方案要求,不断强化县林业综合执法支队队伍建设,划分职能主体职责权限,定期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开展培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最新政策,并邀请国家和市级有关专家领导传达先进理念和上级精神,确保林业执法人员精确领会掌握执法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建立林业行政执法长效机制。根据国家林草局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精神和市政府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要求,创新执法运行机制,完善执法监管方式,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按照统一执法主体、统一组织、统一审核、统一审批、统一处罚标准、统一文书格式的要求办理林业行政案件。县林业行政执法支队执法活动同时接受县人民政府法制部门、县林业局监督,建立林业行政执法机构与公检法系统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细化并严格执行执法协作相关规定。

强化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和社会监督。实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将执法机构职责、执法依据、处罚标准、运行流程和监督途径通过政府网站、林业局网站、渝快办等方式向社会公开。畅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渠道,增加执法透明度。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探索实行“互联网+”的监管执法模式。

第六节 强化林业科技支撑

强化林业科技创新驱动,发挥巫溪县林业科技专家大院重要作用,以支撑生态建设、引领产业升级、服务社会民生为核心,强化林业科技创新,聚焦林业科技关键领域技术革新,重点实施科研创新、装备研发创新、产业技术革新、科技推广与成果转化等项目,完善林业创新体系,提升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加强示范推广应用,以科技引领林业高质量发展,彰显林业发展新活力。

林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持续深化与重庆市林科院、山东农业大学、泰山林科院合作,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力培育创建县级重点实验室(巫溪林业科技专家大院)、市级林业科技专家服务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成县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入融合。

推进林机装备创新研发。加快设施林业技术和智能林机装备研发,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林业装备龙头企业,重点围绕林果采收和加工、森林营造、林木采伐和竹木产品等,开展机械装备和自动化研发与应用,重点攻克山地小型轻型机械装备、经济林果采收加工装备、森林资源信息化监测管护装备等林业装备关键制造技术,提高林业科技应用水平。积极开展林机装备应用示范与推广,探索将林机装备产品列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持续产业技术革新。“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核桃丰产栽培及经营管护的集成研究,在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丰产栽培管理技术、现有林改造技术、核桃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与创新研究。围绕蚕业发展亟需解决的共性技术难题,继续开展蚕桑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加大蚕桑重大病虫防控与安全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强与市农科院、林科院、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做好优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建设蚕桑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个。推进特色经济林高效集约经营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优良珍贵乡土树种为主的良种选育关键技术研究,解决2个以上的现代林业发展技术难题。

强化林业科技及技术推广。围绕林业经济发展,开展机制体制创新探索及管理研究,编制巫溪核桃、蚕桑、林下中药材种植等特色经济作物栽植技术手册,加大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集成现有科技成果,集成应用探索建立“手机APP”林业科技技术推广系统。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前沿技术推广,开展“林业技术推广科技周”、科技下乡等宣传活动,建成2个万亩以上的林业科技示范林基地和2个林业科技示范企业,切实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广效果。力争“十四五”期间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以上,推广应用5个以上林木优良品种和林业先进实用技术。

加强森林认证宣传与推广。加强对经营管理者、技术人员及相关企业的培训,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普及森林认证知识,扩大森林认证影响,引进先进育林技术和经验,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展12项森林认证试点研究工作。

第七节 壮大林业人才队伍

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人才培育机制,科学引进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增加基层林业技术人员数量,强化县林业局、国有林场和各乡镇街道林业管理人员林业科技培训,全面提高林业管理人员及广大林农的科技素质,充分发挥其在林业科技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展现人才强林新动能。

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制度。探索、建立、完善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机制,激励现有人才奋发进取,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能才干,建立和完善单位干部人事制度,强化人才队伍管理规范,建立人才考核和激励机制,盘活现有人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队伍管理的新办法、新途径,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精神逐步完善单位收入分配制度,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标准,把绩效考评结果与部门和个人的评先评优、福利待遇、干部晋升推荐等挂钩,适时提供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人才去国内外培训、考察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不断完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拓宽渠道,广聚人才。抓好各项人才引进政策的落实,加大力度吸引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是专家级学科带头人、关键岗位紧缺型人才,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进入渠道;增加紧缺、急需专业编制,采用多渠道招聘方式,深入重点院校,大力引进部门所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其他特需高层次人才,增加基层林业技术人员数量,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特别是经费、待遇和工作条件,稳定林业科技推广队伍;积极支持人才“柔性”流动,采取聘请顾问、交流讲学、合作研究、共同开发等方式扩大智力引进,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林业发展。

加强技术培训,拓展人才队伍素质建设。定期选送各岗位中青年尖子到重庆市林业局、西南大学、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西北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内科研高等院校进修学习,强化专业人员业务能力,提升新技术应用、学术创新及科研水平,增强林业系统核心成员专业技术能力,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依托林业科技专家大院,加强对巫溪县乡镇林业站、基层林业人员、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各类林业企业总经理、种植大户、林业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基层社会人员业务培训,并不定期邀请核桃、蚕桑、党参、贝母等特色产业培育专家开展产业发展状况和种植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培训,逐渐扩大管护技术队伍,强化人才、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动现代林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八章深化林草机制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深化林草管理机制改革,不断激发林草行业内在活力,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保护发展森林湿地资源目标责任制,精准把握、精细解决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从监管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激发林业发展内生动力。

第一节 全面推行林长制

深入贯彻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精神,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林长制,进一步加强森林、草原及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全面落实全县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主体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构建起责权明确、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山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

落实三级林长+网格护林员组织体系。以行政区域划分为主,建立县级、乡镇(街道、林场)、村(社区、管护站)+网格护林员组织体系,明确三级林长名单、责任区域及责任清单。设立县级、乡镇级林长制工作办公室。县总林长办统筹协调全县实施林长制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由县政府分管林业的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县林业局局长任常务副主任,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县委组织部、县法院、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县生态环境局等单位为县林长办公室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林场)设立乡镇级林长制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本级分管林业的领导或林场负责人担任。

建立健全林长制配套机制。制定林长巡林工作制度、县总林长办公室会议制度、林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联系制度、林长制信息工作制度、林长制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林长+”协作机制等林长制配套制度,细化林长制工作内容,压实县级和乡镇两级党委保护发展山林资源的主体责任,加强县内各个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力量,把林长制工作落到实处。

加快智慧林长建设。依托市天保巡护平台搭建的“智慧林长”APP,结合全县智慧林业建设,搭建智慧林长管理平台,以森林生态资源保护为核心,统筹推动生态系统修复,提高森林综合效益,履行“护绿”“增绿”“活绿”的职责,确保更高的治理水平、更好的管理理念服务于林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坚持“放字当头、管字同步、服字跟上”的原则,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巫溪林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放”字当头,精简涉林办事流程。按照市政府办公厅“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要求,大力推行网上办事,用好“渝快办”服务平台、林木采伐APP扩大网上办事宣传力度,真正做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审批手续、精简办事材料,缩短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效率。

坚持“管”字同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的部署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从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转变。对审批办结事项实施进度密切关注,项目随机抽查与督查稽查相结合,跟进指导,发现问题及时介入,积极督促整改。

坚持“服”字跟上,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实行首问负责制,推行现场办结制,细化工作举措,做细做实办事指南,提升林业服务水平,让群众不再办事难。积极促进林业重点项目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结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促进林业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林区社会经济发展、民生服务有机结合,提升林业的社会效应和公益属性,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积极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涉林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申报专项补贴、专利等,为推动全县林业生态产业发展做好服务。

第三节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监管机制

完善生态保护监管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林业生态保护责任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完备、规范高效、保护有力的制度体系。积极配合县综合执法部门工作,做好业务指导,技术配合工作。同时依托林长制,定期开展自查自纠,整治乱侵占、乱搭建、乱采挖、乱捕食等涉林领域乱象。

第四节 建立健全生态修复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机制作用,切实把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落到实处,实现想种树、能经营,可流转、可处置,有权属、有收益,鼓励社会各种主体参与生态修复。探索“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认建认养、先造后补、以奖代补、赎买租赁等机制,引导全社会以多种方式进行国土绿化。落实“谁造谁有”政策,凡是在宜林荒山、荒地、荒滩、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等地块种植的林木,可以依法申办不动产登记证书,可以享有林木收益,可以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可以流转给其他主体。依法自主经营商品林,在符合生态区位保护要求和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经济、发展森林旅游,拓宽“金山银山”实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第五节 建立健全生态价值实现机制

持续推动全县林业经营体制、生态效益补偿、横向生态效益补偿、林票制度、碳汇交易等林业机制改革相关工作,继续在放活经营权、促进规模经营、林业投融资、完善生态补偿等方面创新机制,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深入林业机制改革,拓展生态价值转化通道。

积极探索林票机制。为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自然资本保值增值,协调好建设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缓解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压力,在严格落实林地占用定额控制的前提下,配合全市开展探索“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林票机制。“十四五”期间,由县林业局牵头,以国土三调和全县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开展林票交易空间总量调查,建立林票可交易空间数据库。另外对现有自然保留地以及不适宜转变为农耕地及建设用地的土地进行详细调查,适宜转变为林地的纳入全县可交易林票空间总量,推动闲置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着力开展非国有林生态赎买改革。探索非国有林生态赎买改革,着力破解重点生态区位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之间的矛盾。选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区位内及其周边连片的非国有林,对周围群众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和引导工作,提高群众主动参与非国有林赎买积极性。完善补偿制度,让林权所有者、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障。重点生态区位非国有林生态赎买后,确认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收归国有,交由区县国有林场统一经营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实行集中统一管护,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继续开展生态效益补偿。发挥政府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中的引导作用,健全林业生态补偿制度,对公益林、天然林按照国家和全市相关规定和要求开展生态效益补助,对森林经营主体做好生态效益补偿服务,要主动公示公开补偿对象和补偿标准,促进各森林经营主体自觉保护森林生态。

持续深化横向生态效益补偿。至202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以上,远超市级目标,届时巫溪县森林资源富余,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横向生态补偿和《重庆市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可与江北、永川、涪陵、璧山、经开区等区县签订《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推动区县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拓展补充巫溪林业发展资金途径,真正实现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继续强化林业经营体制改革。培育壮大现代林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发展股份合作社、家庭林场等经营主体,鼓励合作社与社会资本、国有林场等开展项目合作;继续深入开展林地三变改革,加快构建农村集体林业经济发展新主体,发挥股权纽带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盘活生产资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积极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碳汇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有效路径,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与交易,有利于促进巫溪低碳旅游,创新碳汇稳贫工作。基于巫溪森林资源优势,“十四五”期间,巫溪将积极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工作,认真开展外业调查摸清全县碳汇储备量,科学编制项目建设方案,配合林交所开展碳汇评估、审核等相关工作,积极寻找市场,探索碳汇开发交易新模式,力争2025年前实现碳汇交易收益。

第九章投资估算

第一节 投资估算

巫溪县“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总投资为318966万元。其中:生态保护投资为67931万元,占总投资的21.30%;生态修复投资为166040万元,占总投资的52.06%(其中国家储备林项目投资103740万元,占总投资的32.52%);生态产业投资为41720万元,占总投资的13.08%生态文化投资为2950万元,占总投资的0.92%; 能力建设投资为38375万元,占总投资的12.03%;改革创新投资为1950万元,占总投资的0.61%

第二节 资金筹措

经测算,“十四五”期间巫溪林业总投资318966万元,可争取中央专项资金87591万元,占总投资的27.46%;可争取市级投资91870万元,占总投资的28.80%;争取县级财政资金投资4995万元,占总投资的1.57%,社会投资134510万元,占总投资的42.17%
    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主要依托国家生态工程和项目资金,用于生态保护、恢复和修复,对林业产业基地的资金补贴,以及“智慧林业”建设、基础保障建设等。社会投资主要通过政府补助性投入拉动社会业主参与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生态惠民产业发展工程、林草基础保障建设等。

第十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加强对林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常抓不懈。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生态建设全面负责,党政主要领导为生态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生态建设的主要责任人,林业主管部门负统一监督管理责任,各有关部门履行“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建立健全林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生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深入推行“林长制”,把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森林保护等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实行任期目标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考核、严格奖惩。

第二节 资金保障

资金投入是推动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保障,要从政府、金融、社会、个人等多个层面打通制度障碍,拓展多元化资金投入渠道,形成高效稳定的资金保障:在落实重点工程资金的基础上,全力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项目配套,形成生态产业发展的资金骨架。整合财政资金,同时积极创新林业改革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机制,采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林业发展。对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其他行业部门国家和重庆相关重点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国土整治等,共同促进林业设施共建共享。依托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等试点以撬动林业绿色金融杠杆,拓展资金渠道,特别涉林生态产业重点项目要积极争取地方专项债券的投融资模式,以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发挥金融对产业的促进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开农村林权抵押贷款的症结,疏通农户的小额贷款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生态产业,培育壮大新型林业市场经营主体,积极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鼓励林业企业、合作社及专业协会以租赁、联营、股份合作等发展形式,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资金注入到林业生产建设中

第三节 用地保障

根据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和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土地适宜性等因素,科学划定林业建设用地,实行精准化管理。依法合规开展铁路、公路、河渠两侧,湖库周边等绿化建设,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确需占用的必须依法依规严格履行审批手续,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对于乡村振兴、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新产业、新业态等党和国家大力支持的项目,按照《关于支持旅游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关于做好点状用地审查报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积极转变传统片状供地方式,探索创新采用点状供地模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缓解地方用地指标紧张局面。促进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均衡搭配,推动建筑与森林融为一体。

第四节 宣传保障

不断丰富宣传形式,创新多元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围绕营造林工程建设、森林资源管护、林业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林草制度改革等工作,采取新闻、广告、网络、短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多种宣传形式,依靠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展开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开展森林乡村、绿色单位、绿色学校创建评选等活动,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到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事业中来,推广义务植树,激发全民参与林业建设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