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增速全市第17位、渝东北第6位,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7%、13%、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增速全市第6位、渝东北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3.1%、增速全市第2位、渝东北第1位。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新进展。坚持兜牢底线、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齐头并进,不断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防返贫底线持续守牢,整合各类资金6.9亿元,实施项目659个,扎实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清零,对1793户监测户精准落实帮扶措施,消除返贫风险807户2477人;强化金融、产业、消费、就业帮扶,发放产业贷款12.2亿元,完成消费帮扶2.1亿元,4.4万脱贫群众稳岗就业,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2.1%。乡村振兴衔接推进,“1+2+5+10”乡村振兴示范体系成效明显,《通城镇用活“四类资源”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典型经验全市交流推广,全县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东西部协作和衔接资金绩效考核连续三年“两好一优”。和美乡村建设初显成效,15个村试点创建“和美家园”,“五和五美”社会治理经验做法获市委、市政府肯定,入选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典型案例;龙池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茶山村、龙池村、观峰村获评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村,市级美丽宜居村庄达23个。帮扶力量用好用活,479名驻镇驻村工作队员集中轮换,争取到位帮扶资金1.5亿元,推动水利部、吉林省、山东省、市政府办公厅帮扶集团、渝中区帮扶走深走实。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成效。坚持“旅为龙头、农为基础、工业支撑、商贸带动、三产融合”思路,着力推动产业体系迭代升级。生态旅游业加快培育,红池坝“双创”扎实推进,国际滑雪度假村(一期)试运营,景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申报成功;加强宁厂古镇保护修复,大宁盐场遗址等完成修缮;耕歌龙池、兰英天路、一线天评为3A级旅游景区;兰英大峡谷、茶山村成为国家级旅游精品线路,通城镇、兰英村获市级乡村旅游重点镇(村);画家村、杨家坪、红池坝尚康养旅居项目加快推进;巫咸文化旅游季等系列活动精彩纷呈,山地自行车等品牌赛事持续举办,“去巫溪找川西”等文旅话题成网络热搜,“巫溪天地有灵气”播放量突破1亿,全年接待游客1162万人次,旅游收入60.1亿元、增长15.3%。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建成优质粮油示范基地10万亩,粮食产量24万吨,农产品稳产保供;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7.9万亩,原址整改耕地流出问题2万亩,整治撂荒地3.5万亩,耕地保有量51.1万亩;“一主两辅”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国际烤鱼文化节、中医药溯源暨道地药材产业研讨会、巫溪老鹰茶爆品打造专家论证会暨品鉴活动,“巫溪烤鱼”全产业链初步形成,巫溪独活、太白贝母获全市道地优势药材奖,巫溪老鹰茶评为全国名特优新最受欢迎产品;“巫溪臻品”深受市场青睐,云台峰、五谷香白酒获国际烈酒(中国)大奖赛金奖,巫溪洋芋进入全国首批“土特产”推荐名单,绿色优质农产品达121个,实现一产增加值28.2亿元、增长4.7%。绿色工业加快发展,建成园区标准厂房4.5万平方米,江苏永冠新型管材制造项目建成投产,湖南慧泽、聚慧食品、黄小递等龙头企业成功签约,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国能7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东溪河电站主体完工,三峡电力、华电光伏开工建设,盐卤资源勘探初见成效;峰然食品、展华药业、宁河数字实现升规,育才教育装备等企业不断壮大,鸿耀建材产值过亿;工业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8%、10.6%。商贸服务业恢复发展,县域商业体系不断完善,冷链物流中心加快建设,水园商城全面升级,漫滩路烤鱼一条街开市迎客,“万人吃烤鱼”成为网红打卡新地标,大宁古城入选市级夜间消费集聚区;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入围全国100个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创建区县,“统仓共配+客货兼营”获国家级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县内寄递物流成本下降50%,电商交易额突破40亿元;成娃子烤鱼、龙凤木梳成功申报重庆“老字号”;巴绣、晚李、蜜柚、富锶蛋远销境外,农产品自营出口实现“零”突破;商贸促销活动持续举办,“一企一策”做好服务,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7家,社零总额增长6.1%。
(三)匠心打造最美县城彰显新颜值。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持续打造“森林之城、宁静之城、灵动之城”。城市布局不断优化,构建凤凰水城“1+1+6”规划体系,完成大宁古城更新规划等方案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获国家批准。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澜溪别院、北景城建成入住,七安(一期)主体完工,春申云玺、锦绣御府、马镇坝限价定销房等项目加快建设,竣工城镇房屋35.4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和老旧小区4886户。配套功能不断完善,大宁古城漫滩路加快改造,白马大道建成通车,南环大道控制性工程全面开工,马镇坝殡仪馆、县人民医院生命之光广场建成投用,大宁河上游环境综合整治、巫镇高速入城连接道景观绿化基本完工,城区绿地提质10.4万平方米,整治提升雨污管网15公里,建成小微停车位1200余个。城市管理持续加强,深入推进“六项创建”,强化“党建+物业”管理,健全“三色旗”评比机制,落实“门前三包”“五长制”责任,深化马路巡查,获评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典型经验获水利部肯定,创成中国气候宜居县,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创建成果,生态宜居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四)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围绕“内畅外联、补齐短板”建设思路,加快改善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交通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交通投资增长18.7%、创历史新高,巫镇高速建成通车,巫云开高速建设进度过半,安张铁路、两巫高速、巫神路三期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安装农村公路护栏200公里,改造提升工程持续推进,道路通畅水平稳步提升。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凤凰水库启动建设,金鱼和马坪水库主体浇筑施工,柏杨河流域综合治理快速推进,北门沟排洪隧道竣工投用;农村供水保障提升25处、受益14.5万人,万乐村供水模式逐步推广;农配网工程持续推进,天然气长输管道全面建成,移动基站增加312个,千兆宽带重点区域全覆盖,行政村通光纤率达100%。
(五)深化改革开放创新激发新动力。坚持市场导向、资源整合、协同发力,推动深层次改革、高水平开放、大力度创新。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推进,以数字化变革为引领,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5项国家级改革试点通过验收;推进数字重庆建设,核心业务全面梳理,归集公共数据658万条,构建“141”基层智治体系;“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全程网办”事项占比80%,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率90%、评价满意率100%;县属国企改革深化推进,经营收入增长88.8%;农村“三变”改革扩面增效,“三社”融合发展不断推进,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提升至73.7%。区域开放协作不断拓展,谋划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细化落实41项重点举措,推进“四重清单”落地见效;招商引资大力推进,签约风能开发、预制菜加工等重点招商项目48个,正式合同额74亿元,到位资金16.9亿元、增长84.3%;鲁渝协作、吉林对口支援、渝中巫溪协同发展持续深化,实施协作项目39个;渝陕鄂毗邻地区文旅发展联盟组建运行,长江三峡“黄金三角”文旅协同发展示范推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科技项目马铃薯绿色高效轻简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集中攻关,市级中药材野外科学观测站启动建设,巫溪有机独活、野生淫羊藿等地方标准发布实施,阴条岭生物多样性科普馆获市级科普基地,县科协及2023年科普日活动获中国科协通报表扬;新增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58家,绿盛源、宁河刺绣获评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育才午休椅标准正成为国家标准;企业获批知识价值信用贷款258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现“零突破”;选派国家“三区”人才17名、市级科技特派员40名,全年授权专利245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3件,科技创新水平提档进位,综合创新指数提升6.4%。
(六)推进美丽巫溪建设厚植新优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完成营造林14.3万亩,红池坝林场获评全国十佳林场,建成全市首个生物多样性地面观测站,治理水土流失8万亩、石漠化4.1万亩。环境质量持续向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大宁河花台国考断面6个月达到Ⅰ类水质,7个考核评价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市前列;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4天,PM2.5年均浓度下降5微克/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废弃农膜回收率达91.7%,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为98%、85%。生态环境问题扎实整改,中央和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全面整改,主动排查整改问题559个,森林督查、生态流量监管等重点问题有效解决。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率持续提升,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拓展,获批市级气候投融资试点,完成林业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评价,实施储备林8万亩,退化林修复5万亩,非国有林生态赎买1000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
(七)增进民计民生福祉得到新提升。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尖山中学宿舍、职教中心实训基地等加快建设,集团化办学深入实施,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凤凰水城新建学校医院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筹集建设资金8亿元;县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县人民医院完成急救“六大中心”建设,县中医院门急诊住院综合楼主体完工,三级医院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县妇幼保健院创成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古路、徐家卫生院评为一级甲等基层医疗机构,县第三人民医院和尖山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完成建设;“两馆一宫”基本建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平方米,文体惠民活动广泛开展,22件文艺作品获市级以上奖项。社会保障全面加强,城镇新增就业3012人,最低生活保障、重度残疾补贴、养老保险等扩面提标,兑现1.7亿元惠民资金、惠及困难群体3.5万人,发放社保待遇13.3亿元;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建成首批社区老年食堂,“救助通+铁脚板”服务模式获民政部肯定;发放抚恤补助3752万元,180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社会环境更加安全,打好保交楼惠民生攻坚战,282套房屋完成交付;深入推进“平安巫溪”建设,“三查技战法”获公安部表扬,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获全国妇联表彰;法律援助惠民服务成效明显,《短视频IP助力指尖普法》入选全市网络普法十大创新案例;5个危岩治理项目全面完成,地质灾害“四象限法”防治管理初成体系,地灾风险点防治有力有效;应急管理和执法能力不断提升,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亡人数“双下降”;创新“六访”机制下访接访,信访总量下降23.6%,下访事项化解率98.9%,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