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重大决策预公开>2021年>决策草案
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征求意见稿)
日期:2020-12-20


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征求意见稿)

目 录

第一篇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二节 机遇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发展目标

第一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

第二篇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网络体系

第四章 构建渝陕鄂门户综合交通枢纽

第一节 突破对外交通瓶颈

第二节 畅通县内交通网络

第三节 健全运输服务体系

第五章 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第一节 构建城乡一体化水资源配置网络

第二节 加快补齐水旱灾害防御短板

第六章 构建能源保障体系

第一节 加强电力保障能力

第二节 加大油气保障力度

第三节 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第七章 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

第一节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篇 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第八章 把旅游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

第一节 优化旅游业发展布局

第二节 推进旅游业融合发展

第三节 提升旅游服务配套水平

第四节 创新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

第九章 做大做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第一节 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二节 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

第三节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十章 大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做强做优四大特色产业

第二节 打造“一园多组团”工业发展平台

第三节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第十一章 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节 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二章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第一节 推动数字产业化

第二节 促进产业数字化

第三节 强化数字化治理

第四篇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第十三章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消费

第一节 推动消费供给升级

第二节 优化消费需求侧管理

第十五章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第一节 优化投资结构

第二节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第五篇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六章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 建设高品质宜居小城

第二节 打造红池坝“生态旅游发展区”

第三节 加快发展中心城镇群

第四节 差异发展特色乡镇群

第十七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二节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第三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六篇 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打造渝陕鄂川边区纵深开放重要门户

第十八章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一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第二节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四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五节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第十九章 全面推进区域开放合作

第一节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二节 推动渝陕鄂毗邻地区联动发展

第三节 积极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第二十章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一节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第二节 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四节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七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第二十一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十二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二十三章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第八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巫溪

第二十四章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第一节 合理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第二节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第二十五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一节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二节 改善水环境质量

第三节 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第二十六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节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第二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第三节 探索绿色发展示范

第二十七章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一节 推动能源节约高效利用

第二节 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三节 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节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第九篇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第二十八章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一节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第二节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第二十九章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第一节 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第二节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第三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三十章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第一节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二节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第三节 加快完善教育治理体系

第三十一章 健全多层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节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第四节 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

第三十二章 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巫溪行动

第一节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第二节 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第三节 推动中医传承与创新

第四节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第三十三章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第一节 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

第二节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第三十四章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第二节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能力

第十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第三十五章 全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一节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二节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第三节 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

第三十六章 突出抓好经济安全

第一节 建立健全金融防控体系

第二节 加强战略物资储备

第三十七章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第一节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第二节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第三节 提高事故害灾防范应对能力

第三十八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一节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第十一篇 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第三十九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第四十章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第四十一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第四十二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第四十三章 推进全面依法治县

第四十四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第一节 建立统一规划体系

第二节 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

第三节 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


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巫溪县委关于制定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政府关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及政策取向、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十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全市经济工作会、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和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会要求,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着眼长远、把握大势,描绘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1336”工作思路和“1234”工作目标,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推动巫溪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全县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昂扬向上,社会大局稳定和谐。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量质齐升,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预计二〇二〇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14.4 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56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服务业占比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12.9%。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0亿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渝陕鄂川边区改革开放重要门户建设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投入各类资金81亿元,硬化农村公路3100公里,改造农村 CD级危房1.68万户、整治提升旧房9000户、易地搬迁贫困群众6685户,升级改造农村电网130个,修建饮水安全工程900处,贫困群众义务教育有保障,八重医疗政策全面落实,精准解决贫困群众致贫难题。全县累计 10.65万人减贫、150 个贫困村销号,成功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甩掉 31年的贫困县帽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交通瓶颈取得实质性突破。抢抓全市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机遇,全力以赴打通对内对外交通网络。巫镇高速全速推进建设,巫开、两巫高速相继开工,巫奉利、巫城高速全力推进前期工作, 一环八射高速路网全面拉开。升级改造国省干线、重要连接道 580 公里,古路至红池坝快速通道建成通车,红池坝镇一横一纵干线公路全面贯通,县内骨干路网提质增量。累计完成交通项目投资91.4 亿元,全县公路里程达 7351 公里,比十二五末净增 3316 公里、增量全市第一,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正在构建,交通条件极大改善。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大力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凤马大道、漫滩路三期、交通大桥等城市路网建成通车,一城三组团城市骨架全面铺开,城镇建成区面积达9.92 平方公里,比十二五末扩大2.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 年的32.6%提高到39.7%。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复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城市名片更加响亮。统筹推进宜居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全面启动,13 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庄、4个大美乡村示范片、2400个美丽庭院全面建成,设施完善、景美业新、文明和谐的新农村逐步呈现,乡村后花园更加靓丽。

特色产业发展亮点纷呈。全力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红池坝景区获评第二届重庆文旅新地标,宁厂古镇获评首届重庆最美历史文化古迹;成功举办华侨城·红池坝文化旅游节、大宁河国际漂流大赛、红池坝山地自行车大赛等节庆赛事活动,上古盐都·心旅巫溪旅游品牌不断唱响。山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国家级有机食品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累计新增三品一标一名牌”**余项,巫溪独活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巫溪洋芋入选首批 100 个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工业经济不断发力,基本形成以清洁能源、环保建材、服装鞋帽、食品医药为特色的生态工业体系;兼善光伏、鸿驰鞋业、隍赐建材、同利中药材、启翔塑胶等企业实现升规,龙凤工艺等企业在重庆市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互联网+中小企业信息平台推广运用,数字经济起步发展。商贸服务业持续发力,渝陕鄂区域性边贸中心加快建设,电子商务、现代金融、仓储物流等服务业加快培育。

绿色本底更加厚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全力守护生态屏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972平方公里,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土绿化工程,实施龙头山危岩、凤凰山等40余个地灾等重点生态治理保护。加大造林护林力度,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63.6%提升至70.1%。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五水共治,实施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县内主次河流水域功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大宁河干流城区以上段及主要支流保持II类水质标准。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7天。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积极实施生态地票交易,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加快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巩固在 95%以上;教育经费投入 55.82 亿元,较十二五提高 89.67%,年均增长 17.93%;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妇幼保健院如期搬迁并提档升级;居民人均寿命提高到76.28岁;建成保障性住房 40.6 万平方米,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困难群众生活有效保障;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和谐稳定,民主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成效明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发展极不平凡、卓有成效的五年,是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交通瓶颈取得实质性突破,翘首以盼的“高铁梦”触手可及;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加彰显;社会福祉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1-1十三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属性

2020年目标

2020年预计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预期性

130

114.4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预期性

10*

5.4*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

亿元

预期性

1000

440

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预期性

100

13.5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预期性

10.87

7.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预期性

10

1.6

一、创新发展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46

46

6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1.8

0.16

7

互联网普及率

%

预期性

80

81.84

二、协调发展

8

旅游业总收入

亿元

预期性

38

37.41

9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3

10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预期性

38

11

公路通车总里程

公里

预期性

6300

7351

#等级公路

公里

预期性

4500

6698

12

农村公路通畅率(行政村)

%

预期性

100

100

13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约束性

90

三、绿色发展

14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70

70.1

15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约束性

1300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五年累计)

%

约束性

市下达

完成

17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COD等四指标)

%

约束性

市下达

完成

18

大宁河水质标准

约束性

19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约束性

≧95

2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约束性

≧98

21

城区空气质量(PM2.5)优良天数比例

%

约束性

≧90

95.6

22

净增建设用地总量

公顷

约束性

850

四、开放发展

23

进出口总额

万元

预期性

5000

200

24

实际利用内资(5年累计)

亿元

预期性

300

五、共享发展

25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19481

17738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30290

28873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12550

11210

26

减少贫困人口数*

万人

约束性

6

27

城镇调查失业率

%

预期性

≦6.5

5

28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

约束性

11

11.2

29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预期性

79

76.28

30

有标准化卫生室行政村比例

%

约束性

100

257

31

群众安全感指数

%

约束性

≧90

——

注:指标待与统计局进一步核实。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纵观十四五时期,巫溪将步入交通区位加速改善期、发展动能加快转换期、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期、城乡融合提质增效期、产业培育突破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多重战略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高质量发展具备多方面优势和有利条件。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两新一重”建设深入推进和国家应对疫情影响的一揽子政策,有利于巫溪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有利于推动巫溪在更大范围扩大开放,为巫溪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特别是渝东北与川东北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有利于巫溪发挥地处渝陕鄂交界地区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在推进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补链成群、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中拓展协作新空间,打造发展新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巫溪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向智能化发展创造契机和条件。“十四五”期间,巫溪将进一步加快以交通互联互通为主的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将迎来全高速时代,同时也将开启高铁时代,彻底打破对外交通瓶颈,有利于带动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加快汇聚,构建区域性物流、旅游等集聚枢纽和中心,进一步拓展巫溪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我县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临一系列老难题和新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从全市看,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基本市情尚未改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依然突出,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能级不够高,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从自身看,我县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基础设施短板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人民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这给巫溪高质量发展形成阻碍、带来挑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谋划我县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确保巫溪各项事业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奋力前进。

第二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生态优势,打好三峡牌、走好两化路、唱好旅游戏、建好宜居地,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县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创造性,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提高旅游开放水平,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对表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安排,充分考虑巫溪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提出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一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我县将与全国、全市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县将全面建成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成为重庆践行两山论、探索两化路,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实践标杆。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道路越走越宽,城市规模、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渝陕鄂川边区改革开放重要门户,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融入全国全市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初步建成;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平安巫溪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旅游强县、科教强县、文化强县和健康巫溪基本建成,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全面建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筑牢,山清水秀美丽巫溪和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全面建成;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全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基本建成。到那时,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现代化新巫溪将崛起在巴渝大地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要咬定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实现交通建设、旅游发展两大突破,确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渝陕鄂川边区改革开放重要门户、全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四大定位,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特色城市、生态文明、改革开放、社会民生六项重点工作(简称“1246”总体工作思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新更大发展,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创新动力进一步提升,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聚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显著进展。推进对外大通道建设,加快建设“一环八射”高速公路发展格局,全力争取开工建设安张铁路(巫溪—奉节段),继续推进郑万高铁巫溪支线前期工作,推进通用机场、航运港口建设,以交通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瓶颈彻底打破,形成“1小时周边县城、2小时重庆主城交通圈。城乡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宜居、宜业、宜游互动并进,推动特色城市提档升级,山环水绕的公园城市特色彰显、成为全市产城景融合新典范,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45%左右。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现。

——聚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步伐,经济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经济实力整体提升、迈上新的台阶; GDP年均增长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万元左右。

——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显著进步。森林覆盖率、水质达标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居于全市前列,绿色本底更加夯实,居民绿色生活理念进一步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建成绿色低碳、绿水青山、幸福宜居的生态文明示范县,打造渝东北绿色崛起新标杆。

——聚焦民生福祉改善,美丽幸福巫溪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覆盖更为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 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显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聚焦防范重大风险,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进步。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有效防范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风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平安巫溪”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1-2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单位

2020

2025

指标属性

推动高质量发 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5.4*

6.5*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20年价)

万元

预期性

3

*t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

亿元

440

预期性

4

*t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

12.9*

7*

预期性

5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0.16

1

预期性

6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7

3

预期性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

7

t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

23.5

144.8

预期性

8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9.7

45

预期性

9

t城镇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9.92

预期性

10

城乡居民收入比

——

2.56:1

2.451

预期性

绿色产业体系构建

11

t旅游综合收入

亿元

37.41

80

预期性

12

t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3.5

25

预期性

13

t园区工业用地产出强度

亿元/平方公里

——

50

预期性

14

t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值

亿元

——

32

预期性

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约束性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约束性

17

t大宁河水质标准

约束性

18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344

345

约束性

19

森林覆盖率

%

70.1

72

约束性

民生福祉改善

20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9.9*

8*

预期性

21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

≦4.5

预期性

22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2

11.9

预期性

23

平均预期寿命

76.28

78

预期性

24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5

预期性

25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0.82

2

预期性

26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1.79

2.8

预期性

安全发展

27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约束性

28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

约束性

备注:1.*为规划期平均数;2.带【】为五年累计数;3.t为我县调整、新增指标;3.指标待与统计局进一步核实。

第二篇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网络体系

聚焦重大基础设施补短板,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四章 构建渝陕鄂门户综合交通枢纽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123”交通圈,着力构建铁公水空四位一体交通网,彻底打破巫溪交通瓶颈。

第一节 突破对外交通瓶颈

主动外接“大循环”,围绕切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和周边区域路网,着力建设“米”字形铁路网和“一环八射”高速路网。全力争取开工建设安张铁路(巫溪—奉节段)、郑万高铁巫溪支线北延伸线(巫城高铁),继续推进郑万高铁巫溪支线前期工作,研究论证万州—巫溪—十堰、达州—开州—巫溪—兴山高铁、达(州)开(州)巫(溪)襄(阳)铁路、巫神旅游铁路等项目。尽快建成巫溪—镇坪、巫溪—巫山和巫溪—云阳—开州等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城口—巫溪、巫溪金盆—利川等高速公路,谋划推动巫溪尖山至平昌、巫溪至十堰、菱角至中梁等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开工建设通用机场,研究发展连接重庆主城都市区及巫溪周边区域的空中快速通道。加快花台等港口建设,改造提升大宁河航道,强化与长江黄金水道联接。继续推进巫神路(三期)工程,新建和改建一批出境道路,加快形成“1小时周边县城、2小时重庆主城交通圈。

图2-1 巫溪“米”字形铁路规划布局示意

图2-2 巫溪“一环八射”高速公路规划布局示意图

第二节 畅通县内交通网络

着力内畅“小循环”,持续优化完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建好“旅游路、产业路、便民路、招商路”,基本实现全部乡镇县内1小时通达,促进产城景深度融合。实施G347尖山至云阳界、S301两河口至寒风垭等9297公里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及新建项目,全面提升干线公路网络对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的支撑能力。以乡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实施县乡道及重要连接道公路改造200公里,畅返不畅公路建设500公里,窄路拓宽改造工程450公里,进村入户工程400公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农村公路。

第三节 健全运输服务体系

持续优化城乡客运及长途客运交通换乘枢纽,构建群众便捷出行的接驳与换乘体系,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综合旅游、通勤需求,形成公交、出租、班线客车、旅游包车等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客运体系。将绿色、景观、人文融入公路建设,推进人畅其行人悦其行转变,打造景观公路、人文巫溪。根据巫溪高铁站点选址,规划建设公铁空衔接综合枢纽、县旅游集散中心。升级县内重要客运站场,优化公交线路,到2025年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加快建设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完善配套集疏运体系。创新发展城乡配送,推动交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慧绿色交通,完善公共智能交通系统。

专栏2-1交通建设重点项目

铁路。全力争取开工建设安张铁路(巫溪—奉节段)、郑万高铁巫溪支线北延伸线(巫城高铁);研究论证万州—巫溪—十堰、达(州)开(州)巫(溪)襄(阳)铁路、达州—开州—巫溪—兴山高铁、巫神旅游铁路等项目。新建巫溪综合客运枢纽。

高速公路。力争建成巫溪—镇坪高速、巫溪—巫山高速、巫溪—云阳—开州高速;开工建设城口—巫溪高速、巫溪金盆—利川高速;开展巫溪尖山—平昌、巫溪—十堰高速、菱角—中梁等高速前期工作。

水运。建设大宁河庙溪航电枢纽,新建马莲溪客货运码头、花台旅游码头,升级扩容孝子溪等货运码头,推动大宁河航道整治。

通用航空。建设巫溪通用航空机场。

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国道65公里,升级改造省道232公里;实施县乡道及重要连接线升级改造132公里,实施路面改造24公里。

客运场站。新建黄家湾长途客运站和花台旅游客运码头,升级改造巫溪客运中心(二级)、县域内短途客运汽车中心站及乡镇(街道)客运站,开展马莲溪口旅游观光客运码头前期论证。

货运物流节点。规划建设赵家坝物流基地,新建花台、文峰、徐家、古路、朝阳等物流中心。

第五章 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把生态水利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结合城市提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人口集聚、防洪减灾等重点需求,加快构建多层次水利保障体系。

第一节 构建城乡一体化水资源配置网络

围绕全域灌溉、安全饮水目标,加强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大宁河“一库一站”补水工程落地。力争峡郡水库纳入国家部委项目建设库。新建凤凰、咸水等一批中小型水库,稳步推进山坪塘整治、灌区建设、引提连通工程,有效解决工程性缺水与农业灌溉用水。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巫溪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新城区城市供水工程配套及乡镇标准化水厂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强化城乡饮水保障。继续完善凤凰等工业园区生产性用水设施,推进红池坝等核心景区的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到2025年,全县新增年供水能力***立方米左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

第二节 加快补齐水旱灾害防御短板

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加快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沟治理,排查整治防洪薄弱点,城市、乡镇防洪达标率达到95%以上,山洪灾害防治实现常态化,病险水利工程整治率达到100%。加快推动水文监测站网、山洪灾害监测、河流水域监管及旱情监管等预警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水文洪旱预测预报水平,提高防汛抢险及应急抗旱能力。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抗旱应急水源建设。构建安全稳定、响应快捷、科学有效的防洪减灾体系。

专栏2-2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

水资源配置。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大宁河一库一站补水工程和县内重要河库水系连通工程;积极争取建设峡郡水库(大二型);新建凤凰、咸水等中型水库,三匹剑等小一型水库,以及蚂蟥湾、石鼓洞等小二型水库,改扩建西流溪等水库;实施上磺、古路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城乡供水。新建红池坝水厂至文峰胜利等引提水工程,新建(提质改造)一批城乡水厂,实施农村安全饮补水工程。

防洪排涝。实施黄阳坝等防洪排洪工程,以及东溪河、大宁河、西溪河、梅溪河等河堤整治工程,推进北门沟、大河坝等山洪沟治理。

其他。实施中小型灌区建设、县城机关节水改造等建设项目。

第六章 构建能源保障体系

坚持适度超前、节能优先、优化结构、综合平衡原则,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和干线油气管道建设,积极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构筑经济、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第一节 加强电力保障能力

新建输电线路和变电站,优化送电通道布局,改造老旧线路,提升电网运行效率和电网安全可靠性。加大电力调度力度,统筹降低用电价格,破解当前用电制约。完善输变电设施,“十四五”初期建成投运塘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黑草坝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新分水河电站110千伏送出工程等。新建安张铁路(奉节—巫溪段)牵引站外部供电工程、巫溪—镇泉双回线路110千伏主干输电工程。加快镇泉110千伏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实施进度,加快布局后山坪、花台等35千伏输变电工程及其配套送出工程。推动城市老旧小区线网扩容改造,继续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加强电力提质保障力度。积极配合推动渝陕鄂毗邻地区电网联网工程、跨省际联络线增容工程,提升区域电力共保水平。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动电力设备和用电终端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到 2025 年,全县配电网供电能力基本充裕,自动化水平及供电能力显著提高,实现全域电网智能化。

第二节 加大油气保障力度

加强油气输送管道建设,建设完善城市天然气管网。推进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向建制镇延伸,构建覆盖城乡、稳定安全的天然气供应网络。优化布局城乡油气站,依托干线公路、旅游环线、重点景区建设一批加油站、CNGLNG 加气站。强化安全管理工作,充分做好用气调度,推进天然气调峰储气设施建设,提升安全、稳定的供气能力。加强成品油储运设施建设,提高成品油保障能力。推动渝陕鄂毗邻地区节点天然气管道连通对接,加强省际间管网连通覆盖。

第三节 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强分布式能源等能源供给设施规划布局。依托工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屋顶、产业园区实施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光伏、风能发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智慧能源,加强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快环保和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新能源微电网、能源物联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等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培育能源新业态、新生态,推动绿色化能源变革。

专栏2-3能源保障体系重点工程项目

电力设施。实施西门片区二段、赵家坝南岸一段、赵家坝北岸四段、人民社区宿舍楼、赵家坝南岸三段、县广场社区宿舍楼、凤凰社区一段等老旧小区电网改造工程,建设塘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黑草坝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分水河电站110千伏送出工程、安张铁路(奉节—巫溪段)牵引站220kV外部供电工程、巫溪镇泉双回线路110千伏主干输电工程、镇泉110千伏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山坪35千伏输变电工程、花台35千伏输变电工程。

油气管网。新实施奉节至巫溪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巫溪段)、乡镇天然气供应工程、保障性住房天然气管道到户建设工程、城区燃气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重点管网工程,新建红池坝、马镇坝、双溪、高速公路出口等加油站项目和柏杨街道LNG应急储配站项目。

新能源。续建跌水电站、摇家沟电站等建设项目,策划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第七章 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

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应用,适度超前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高水平打造数字基建。统筹通信基站、机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快建设5G、千兆光纤、IPv6等基础网络,扎实推进巫溪县城和城镇重点区域实现5G全覆盖,加快布局千兆光纤宽带。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谋划布局一批信息安全监测、防护、测试、演练平台,健全信息安全基础体系。

第二节 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构建数据存储基础设施体系和物联网多源数据采集,共享交换体系,加快建设城市智能中枢体系。推动交通、水利、能源、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实现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多场景应用。有序提升城市公共充电桩、换电站覆盖能力,强化公共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供超低时延、超高可靠、超大宽带的车路协同网络。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水资源管理深度融合,建设水利大数据资源平台,构建水利物联感知体系。推进智慧医院标准化建设,健全重大疫情监控网络,建设新型公共设施。

第三节 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体系。支持企业加强与市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5G、区块链等复杂场景的应用试验承接基地。鼓励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建设专家大院(特派员工作站)、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依托巫溪丰富的生物、气候、地质资源,积极争取高校、科研院所来巫溪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重要种质资源库。

专栏2-4新型基础设施项目

信息基础设施。完成5G机房建设,新建5G基站1510个。

融合基础设施。新建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及智能公共配送中心、智慧城市运管中心等融合基础设施项目。

创新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应用试验基地建设。

第三篇 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坚持发展实体经济,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新路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形成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第八章 把旅游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

积极融入长江三峡黄金旅游核心带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唱响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全力打造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

第一节 优化旅游业发展布局

结合文旅资源的分布特征,构建巫溪文旅“一心一轴、两翼三环”发展格局。“一心”,推进巫溪县城文旅发展中心建设,将其发展壮大为巫溪及渝陕鄂川旅游集散中心,增强聚集辐射能力。“一轴”,打造大宁巫文化旅游发展主轴,增强远古宁河溪峡风光游憩走廊及远古宁巫历史文化的体验感。“两翼”,建设以红池牧原·人文生态休闲度假为主导的西翼和以西神农·生态岭壑运动探险为主导的东翼。“三环”,打造全域旅游整合与联动大环、西部生态休闲度假拉动环和东部生态运动探险整合环。

加快重点景区景点建设,举全县之力推动红池坝提档升级,推进红池坝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建成红池小镇综合接待区和国际滑雪度假村,打造中国南方康养基地、中国南方最大冰雪产业基地和中国南方高山体育训练基地,让红池坝成为巫溪旅游极核、全市旅游高地。有序推进大宁古城历史文化名街等创建4A景区,积极推进中梁湖水利风景区等创建3A级景区建设,大力推动全域景区景点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着力提升巫溪旅游的美誉度和吸引力。到2025年,形成10个左右3A级以上旅游景区矩阵。




图3-1 巫溪“一心一轴、两翼三环”旅游布局示意图

二节 推进旅游业融合发展

深化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文旅”“体旅”“农旅”“康旅”“城旅”等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业态复合发展,丰富产品供给,打造巫溪旅游业发展升级版。规划建设红池坝镇茶山九坪、胜利乡洪仙村杨家坪、通城镇中兴村夏布坪、文峰镇思源村康养避暑旅游小镇,重点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特色镇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策划全域全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乡村旅游,推出一批乡村休闲体验“打卡地”。以健康产业为核心,以户外运动为重要拉动,以“红池坝”品牌为引领,积极培育巫溪体旅、康旅产业。同步发展自驾游、研学游、探险游、驴友游、健康游、亲子游、文化游、云旅游、科创游等。持续办好巫文化旅游节、长江三峡非遗龙舟邀请赛、红池坝国际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等品牌文旅活动,积极申办全国性、区域性和全市性文体旅赛事活动,支持乡镇办好乡村文化旅游节会活动。打造一系列有温度、有故事、有品位、有体验的文旅演艺精品。推动城景融合,打造美食文化街、民俗风情街、特色购物街等。

三节 提升旅游服务配套水平

加快规划实施一批城景通、景景通工程,合理布局旅游专线,着力打造旅游风景道,构建高效、便捷的“快旅慢游”交通体系。依托巫溪重点旅游资源及交通枢纽,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构建“县城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旅游区/乡镇/交通枢纽游客中心+旅游服务点”的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推进住宿接待、特色餐饮、购物、旅游标识系统等文旅要素配套体系提档升级。实施厕所革命,推动旅游厕所提档升级。全面推进智慧文旅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推广“一点游巫溪”。开展旅游、应急、卫生等部门数据共享,提升旅游管理服务与应急救援水平。整治旅游环境,营造舒心开心快乐的旅游业发展氛围。

四节 创新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规格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管理指导制度。加强旅游领域政策、规划、标准的长远谋划和落地落实,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步骤,有序稳步推进资源、平台、工程、项目、活动等整合对接。完善旅游宣传联动机制,提炼巫溪旅游总体品牌概念,突出大美山水、三峡屋脊特色,唱响上古盐都·心旅巫溪品牌,创意设计巫溪旅游IP形象、打造特色品牌产品、营造良好旅游氛围、制作旅游宣传片和微电影,整合营销策划,面向市场系统推出巫溪品牌新形象,形成线上与线下、传统与新媒体全方位联动营销推广。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

专栏3-1旅游业发展重大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三级旅游集散中心、文旅商品体验中心、全域旅游导览系统、全域旅游综合服务站等项目。

国家度假区及5A景区创建。红池坝景区。

4A景区创建。大宁古城历史文化名街、宁厂古镇、兰英大峡谷旅游区、大宁河庙峡景区、柏杨河巫咸文化景区。

3A景区创建。中梁湖水利风景区、一线天景区、红池天谷景区、红池坝大峡谷景区、周家坪景区、灵巫洞景区、朝阳石林景区、汉风神谷景区。

新品文旅项目建设。红池坝特色康养基地、大宁河巫盐古栈道项目、胜利乡旅游风情小镇、红池坝镇乡村旅游综合开发、通城镇全国乡村旅游示范镇、上磺镇碧波湾水世界乡村旅游、鸡心岭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大河乡令牌石传统村落民宿保护开发、万古寺旅游开发、土城镇和平村渔旅乡村旅游等乡村旅游,以及文峰镇后溪河上游生态经济走廊乡村旅游改扩建项目。

文化旅游节会。巫文化旅游节、长江三峡非遗龙舟邀请赛、红池坝冰雪嘉年华、红池坝国际山地自行车赛,花样白鹿油菜花节、红池坝镇采茶节等。

第九章 做大做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实施三品提升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有效遏制耕地非粮化、农地非农化。实施千年良田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田宜机化改造。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保证口粮绝对安全,大力发展高山错季蔬菜,强化蔬菜保供和外销,打造重庆市高山蔬菜保供基地县。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建设农业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全力推动马铃薯等重要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和局部地区集中连片全面机械化跨越式提升,到2025年,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农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升。

第二节 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

积极融入三峡农家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按照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发展方向,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构建“5+N”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着力培育发展马铃薯、生态畜牧、中药材、特色经果、乡村旅游等5个十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蔬菜、大宁河鸡、生态鱼、中蜂、茶叶、核桃、蚕桑、烤烟、魔芋、油菜等特色产业。坚持高标准建设、规模化发展、全链式融合,打造农业现代化发展示范平台和样板。

加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优化提升农产品品种,加快道地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建设一批现代良种繁育场,扶持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强化农业品牌培育和保护,实施巫溪洋芋”“巫溪独活等国家地标、商标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推动粮油商标品牌培育和保护,联合打造大三峡区域生态绿色产品公共品牌和地标产品。围绕薯类、肉类、茶叶、特色经果等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等农产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打造重庆市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主要农产品总体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创建全国安全优质农特产品产地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把巫溪独活、巫溪太白贝母打造成全国最大商品基地和优质种源基地。

第三节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和促进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培育壮大马铃薯、生态畜牧、中药材、特色经果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信用社三社融合发展,以三社三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推广茶叶产业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模式,探索投入巫溪洋芋、道地中药材等财政等项目开展股权化改革,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创办各类股份合作组织,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重点培育一批综合性服务组织,开展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四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围绕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社会管理的深度融合。

专栏3-2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

高标准农田。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总量达25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健全建后管护机制。

农产品加工。培育XX家产值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现代种业。重点培育优质马铃薯、优良畜禽及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品种,创建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改扩建畜禽良种场3个。

农业品牌。培育县级区域公共品牌1个、15个重庆名牌农产品,有效期内的二品一标等品牌农产品认证保持在150个以上。

农产品质量。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和质量风险监测体系,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站XX个。

新型经营主体。2025年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200个,专业化大户600户,家庭农场500户,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00家,农民合作社达到500家以上。

第十章 大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坚持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重点,建强产业链、补齐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拓展生态链,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三峡制造绿色工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第一节 做强做优四大特色产业

清洁能源。适度合理开发利用水电能源,积极推动风电开发项目建设,加快太阳能利用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打造重庆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

环保建材。围绕大理石、页岩陶粒、碳酸钙粉、碎石发展“四石”产业集群,强化大理石资源生态化综合利用,推动页岩矿勘探开发和页岩陶粒产品研发生产,推动碳酸钙粉加工,有序推进碎石开采和加工,打造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绿色石材加工基地。

生物医药。立足中药材品种齐全、珍贵稀有的资源禀赋优势,推动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加快发展肉独活加工产业,保护开发大宁党参、巫溪太白贝母、款冬花等中药材,重点发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推进中药材科技产业园建设,形成集基地种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打造渝东北中药材加工示范县。

现代轻工纺织。加快推进教玩具生产,打造重庆市教育装备生产基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壮大服装、鞋帽、饰品等加工产业。大力开发以工艺木梳及木雕、刺绣、古生物化石为主的工艺美术品和旅游产品,创新发展工艺美术制造业。

二节 打造一园多组团工业发展平台

坚持工业集中集约布局,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提升产业生成能力与经济产出能力,全力打造县域经济重要增长极。重点建设凤凰组团,转型发展花台、尖山组团,根据发展需要实施拓展园区,着力打造一园多组团产业集聚地,逐步形成各组团规范化、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格局。其中,凤凰工业园重点发展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制药、环保建材、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花台组团充分发挥水运港口的功能,加快发展物流加工、仓储中转等产业;尖山组团重点发展石材加工、鞋业加工产业。其他乡镇根据自身资源现状基础,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到2025年,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图3-2 巫溪“一园多组团”工业发展平台布局图

三节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补链、延链、强链步伐,在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推进链长制,分链条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深化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建设质量强县,提升制造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统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大手拉小手”行动,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集聚发展,加强国际国内产业合作,努力构建安全高效、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人力资源、现代金融等要素支撑。到2025年,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专栏3-3 工业发展重点项目

清洁能源。风电开发建设项目、光伏发电开发建设项目。

环保建材。大理石加工项目、绿色建材装配式产业园建设项目、建筑骨料生产线建设项目、钙粉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生物医药道地中药材精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现代轻工纺织。教育用品加工基地建设项目;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服装、鞋帽、饰品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第十一章 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动物流通道建设,加快物流枢纽网络建设,构建多元化、高水平物流产业体系,打造渝陕鄂川边贸物流中心。推动渝陕川鄂边贸物流园区、县商贸物流拓展园区(古路、文峰)、县物流集散中心、花台港口物流园区、薯光仓储物流中心的建设。

着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大力引进培育金融机构和要素市场,支持银行、保险、证券和中介等金融机构在巫溪设立功能性机构、业务管理中心,鼓励金融组织网点和机构向农村延伸,建设普惠金融服务到村基地,构建宽领域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现代会展业发展,推动渝陕鄂边贸会展中心的建设,积极推动会展业和商业、体育、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咨询、智库服务等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相关的中介服务业。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推动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科技研发与设计的发展。

二节 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优化城市商圈布局,合理配置商业网点,重点推进文峰、上磺、古路、尖山、徐家、下堡、通城等县级二级商圈建设。推进传统商贸业态模式创新,鼓励和支持商贸企业触网升级,利用互联网拓展新空间。推动商品市场向全渠道平台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多种集成服务转型,鼓励零售业向体验式、社交化、智能化等转型,引导住宿餐饮服务向高品质、精细化转型。优化城乡配送体系,丰富完善城乡社区商业服务,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智能化水平。

积极培育健康服务业。优化健康产业结构,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大健康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业,打造渝陕鄂川边区医疗卫生高地。培育健身康体业,推进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养生养老业,推动大健康与大文旅融合,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多元化发展社会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家政、社区、育幼、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打造规范化、品质化家政服务体系。发展社区便民服务,合理布局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完善便民服务措施,推进物业管理、安保、快递配送等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连锁化、专业化托育托幼机构,丰富普惠性和多元化托育托幼服务。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育体系,培育引进高水平教育培训机构。

专栏3-4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现代物流业。渝陕川鄂边贸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商贸物流拓展园区建设项目(古路、文峰)、县物流集散中心建设项目、花台港口物流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薯光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项目、农产品仓储物流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

商贸服务业。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和改造提升项目、渝陕川鄂石材专业市场建设项目、渝陕鄂农特产品(山货)批发交易市场建设项目、渝陕川鄂二手车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巫溪县秦巴山区道地药材集散中心建设项目、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

第十二章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积极拓展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强化数字化治理,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第一节 推动数字产业化

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培育发展,规划建设医疗、教育等领域大数据中心,鼓励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电商平台,推动数字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激发数字文创发展活力,丰富数字产品和服务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积极培育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新兴产业。加快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

第二节 促进产业数字化

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深度应用,全面提升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和传统行业提质赋能发展,打造行业型、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产业转型促进平台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综合体。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培育引进综合型、行业型、专业型、特色型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打造数字技术典型示范应用场景,围绕建材生产、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教育装备生产等领域,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工业园区建设,培育数字化管理、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努力打造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应用和试点示范项目。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特色农业工程,加快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加大农业物联网推广示范,开展农机装备智能化应用,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服务业线上线下整合发展,探索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智慧零售、智慧会展、众包设计、数字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

第三节 强化数字化治理

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开发培育智能化应用场景,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推动居家生活、就业创业、旅游休闲、购物消费、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深入实施“云长制”,统筹推动管云、管数、管用,持续深化政务数据资源聚通用,加快一体化数据共享开放平台建设,强化与企业数据平台对接,有序扩大公共数据开放。加强数据安全监管,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专栏3-5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重点项目

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工业园区凤凰组团中小企业孵化中心的智慧服务中心和数字化控制中心建设项目、智慧农业平台建设项目、智慧旅游建设项目、智慧医院建设项目、智慧教育平台建设项目。

数字化治理。智慧城管系统建设项目、智慧人社建设项目、交通信息化建设项目、智慧林业建设项目、智慧水务建设项目、智能应急体系建设项目、平安乡村·智惠农家智能防控系统建设项目。

第四篇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全面促进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第十三章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立足国内大循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发挥生态人文旅游、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供给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产业、人口和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充分释放内需潜力,让更多巫溪制造进入双循环流通体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参与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做好服务。加强与陕西、湖北等的著名旅游景区联动,推动片区旅游向腹地纵深延伸,形成渝陕鄂川大旅游发展格局。用好对口帮扶机制,加强与吉林省、山东泰安市、重庆渝中区全方位对接互动,携手推进产业协同、城乡互动、科技协作、市场互通。

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消费

顺应消费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服务化升级趋势,全面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提升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节      推动消费供给升级

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传承振兴巫溪老字号,实施巫溪烤鱼等地域特色品牌提升宣介行动和放心消费工程,开辟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发展参与式、体验式、个性化定制等消费模式和业态,增加文化艺术、康养休闲、旅游等绿色消费供给,开发音乐演艺、体育运动、温泉等消费产品。提升智能产品和数字内容服务供给,促进数字化消费。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美丽经济。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推进城市商圈向场景化、智能化、特色化开级。依托山水人文资源、特色美食等建设特色消费集聚区,打造一批具有巫溪风土人情的特色名街名镇。丰富夜间经济、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消费新场景。建立现代流通体系,积极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引导城市消费下乡。

第二节 优化消费需求侧管理

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着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规范发展消费金融。试点商圈和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制度,在有条件的街道开展“外摊位”“跨门经营”。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深入挖掘居民消费潜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促进节假日消费。加强市场质量监管,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消费共同治理机制,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强化消费领域信用建设,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强化社会监督。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鼓励线下实体店主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责任制和赔偿先付制度。完善消费领域信息监管体系,确保消费者安全消费。

第十五章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领域,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合理持续较快增长,培育新发展动能,以高质量投资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优化投资结构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努力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紧紧围绕两新一重重点领域,策划、包装、储备、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重大项目落地巫溪。扎实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统筹考虑项目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坚决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完善四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建设科学调度,确保尽快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增强投资有效性,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质资产、产业投资形成实体企业、民生投资形成消费潜力。

第二节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强化“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推动资金资产资源“三资融合”。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盘活存量资产,用好用活政府债券投资、PPP模式、政府股权投资等方式,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参与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实施综合开发投资模式,支持重大非经营性项目与相关产业类项目进行一体化开发,推进项目建设实施。支持长期机构资金参与重大工程项目投资,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坚持突出特色、差异竞争与全市协同,精准对接本地优势和招商对象需求,提高招商引资落地率。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投资要素与有效投资领域紧密衔接,增强企业投资服务效能,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五篇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统筹推进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第十六章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有序推进城市空间组团式、网络化发展,优化完善城镇体系,处理好县城和县域发展的关系,做强特色镇乡,推进乡镇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以红池坝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区为重要支撑,以南北和东西方向的交通干线为两轴,以上磺、古路、尖山、城厢、通城、白鹿、徐家、宁厂、大河、下堡、塘坊等中心城镇群为重要节点,以花台、菱角等其他特色乡镇群




为依托的“一心一区、两轴两群”城镇空间格局。

图5-1巫溪“一心一区、两轴两群”城镇空间结构图

第一节 建设高品质宜居小城

突出自然山水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围绕提升城市规模和发展能级,推动城市组团式、特色化布局,重点建设老城、赵家坝、马镇坝和凤凰等组团构成的中心城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打造精致美丽的高品质宜居小城。

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按照产城融合、交通便利、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的原则和“打造老城、开发南岸、向西进军、环绕东西”的思路,高质量建设巫溪县域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和品质,强化城市对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打造全县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依托优美的山水生态资源和深厚的人文资源,推进产城景深度融合发展,按照城区即景区的发展思路提升城市风貌品质,打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加快老城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步伐,着力健全停车库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加强历史文化建筑修复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打造完整社区”“绿色社区,实现功能美、和谐美、特色美。打造以巫盐文化、巴渝民俗风情、原乡慢生活深度体验为特色的大宁古城。提升赵家坝、马镇坝和凤凰片区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依托穿城而过的大宁河、柏杨河,环绕县城的山脉和镶嵌城区的山丘,规划布局一批亲水空间、城市绿道和观景平台,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构建依山傍水、山水相融、品质宜居、文化旅游复合发展的新城区。到2025年,力争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4万人。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让城市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居宜业宜游。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系统推进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扎实做好城市建筑高度、密度分区,注重留白”“增绿”“添景,严格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控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建筑软硬件改造,有机更新城市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5G、物联网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应用,赋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幸福体验,打造绿色智慧城市。持续推进城市创建,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等创建成果,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入选中国天然氧吧,力争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第二节 打造红池坝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区

立足红池坝资源优势,坚持以旅游产业为支撑,以核心景区打造为引领,将文峰镇、红池坝镇、朝阳镇、天元乡、中梁乡与红池坝景区整体规划、一体打造,以景区带动周边城镇发展,让城镇为景区服务,着力建设新兴特色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区,充分发挥对带动县域城镇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引擎作用。加快资源整合,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加快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突出旅游+”“+旅游,走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之路,重点培育高端旅游、特色康养、休闲度假、山地农业、民俗文化、乡村民宿等产业,早日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突出产业和城镇配套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景镇融合发展格局。重点发挥文峰镇交通区位独特、发展基础较好等优势,依托红池坝景区旅游龙头,完善公共服务、旅游接待和特色美食街区等功能配套,打造全县重要的游客集散中心;支持朝阳镇发展特色种植业、乡村旅游和完善场镇配套服务;结合开展全市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试点工作,积极推动红池坝镇、天元乡、中梁乡农旅融合和景镇融合发展。

第三节 加快发展中心城镇群

立足“西拓东控、南融北联”发展导向,以南北和东西两大重要交通干线为依托,选择上磺、白鹿、尖山等11个交通区位好、经济发展基础好、未来发展前景好的城镇,加强资源要素配置,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建设城乡发展差距小、和谐幸福指数高的中心城镇群。推进古路、上磺一体化建设,积极承接人口和产业转移,高标准建设巫溪新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集聚区,打造巫溪向南与奉节开展合作的门户和桥头堡。将塘坊打造成绿色产品生产基地。推进白鹿、徐家一体化发展,建设成渝陕鄂毗邻地区生态边贸与风情旅游示范乡镇。将尖山打造成西部新型建材基地。将宁厂、大河连片打造成大宁河巫盐文化旅游发展主轴的文旅融合风情小镇。将下堡打造成山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将城厢、通城打造为县域东部特色旅游服务镇和有机农产品、中药材生产基地。

第四节 差异发展特色乡镇群

发挥花台、峰灵、菱角、田坝、土城等15个乡镇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按照一乡(镇)一品的思路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一批特色乡镇群。提升花台港的城市港航功能,形成具有边贸特色的航运物流基地和加工基地。支持菱角积极发展高山生态旅游休闲业和山地特色农产品生产。推进峰灵、蒲莲、田坝、乌龙、鱼鳞、胜利、土城、中梁、长桂、天星、大河、兰英、双阳等其它各镇乡因地制宜做优做强特色种植养殖、中药材生产、旅游休闲、健康疗养、文化民俗、特色商贸、绿色加工等特色产业,提升城镇空间承载能力,让群众就地就近分享城镇化成果。

专栏5-1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

城市功能完善及品质提升。新建两巫高速入城连接道等市政道路,续建白马大道等市政道路,实施重要地段市政道路综合改造;在重点街道新建一批农贸市场、城市公共配送中心和脏车入城强制冲洗站,实施城市公厕建设改造、城市消防栓普查及整治、城市中水回用系统建设;推进重点城市组团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老旧社区改造提升。

城市公共空间。实施滨水景观、城市公园、森林公园等城市生态绿地建设,续建体育馆、游泳馆、青少年宫,新建城市健身运动中心等体育设施。

场镇功能提升。实施重点场镇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第十七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五个振兴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第一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动城乡一体规划。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细化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发展重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全面推进行政村规划编制全覆盖,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统筹好山水、田园、乡村资源,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引导各类村庄有序发展,打造大美乡村示范片和美丽宜居村庄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环卫等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实施县域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放大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规模效应。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着力打造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

第二节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丰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股权合作机制和农业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巩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动三社融合发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推进农业科技制度和农村金融改革,打造普惠金融示范县,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安居,平等享受教育、就业、社保、住房保障等城镇公共服务。取消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门槛,建立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乡差额补贴机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和文化培训,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融入城镇的能力。

第三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完善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保持财政投入、资金支持和帮扶力量力度总体稳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转变,有序提档升级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和防止返贫监测机制,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实施乡村振兴重大工程,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镇村予以重点支持,集中力量打造有看点、有亮点的综合示范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加强脱贫群众培训引导,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专栏5-2乡村振兴重大工程

农村基础设施。实施县乡道及重要连接道公路改造200公里,畅返不畅公路建设500公里,窄路拓宽改造工程500公里,进村入户工程400公里。规划建设渔沙至朝阳隧道,天星至凤凰隧道等连接工程。建设普惠性、均等化的农村客运体系,推动农村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和公交化运行。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旧房整治提升工程50万平方米,按照五改一亮化的标准实施。实施农村改厕20000户,新建公厕300座,建1-3.5米入户路3000公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500户,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50个。

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30万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30万亩以上。开展260个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建设。

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指导支持2个乡镇实施乡村振兴重大示范工程,重点支持6个村的示范建设。

第六篇 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打造渝陕鄂川边区纵深开放重要门户

着眼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对外开放迈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力度,积极融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打造渝陕鄂川边区改革开放重要门户

第十八章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一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国有企业健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建立高度市场化和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构建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现代企业激励机制,推进国有企业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县属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改革步伐,围绕服务全市发展战略和全县发展方略,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经营机制,推动国资监管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节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切实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救助补偿机制,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困难。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培优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个体工商户繁荣发展。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三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实现政府职责清单制度。推进重大政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实行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加强市场监管改革创新,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高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健全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 照后减证,优化完善商事主体登记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渝快办”效能,加快推广“渝快政”, 推行“最多跑一次”,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促进政府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四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加快清理废除阻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壮大巫溪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增强区域性聚集辐射能力。

第五节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财政中期管理,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衔接机制。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严格预算控制。完善财力分配机制。优化税制结构,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深化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巩固减税降费成效,持续推动企业降本减负。加强风险防控,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九章 全面推进区域开放合作

锚定打造渝陕鄂川边区改革开放重要门户目标,聚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陕鄂毗邻地区联动发展、“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切实促进区域深度合作与交流,着力建设开放合作不断深化的新巫溪。

一节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深化与川渝非毗邻地区的合作,让“远邻”成“近亲”,推动环保建材、生物医药、现代轻工纺织、绿色食品等产业主动融入成渝地区产业链。加快陶粒页岩开发及绿色建材装配式产业园建设步伐。积极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缔结与四川省宣汉县的友好合作,开展产业协同、市场共建、人才共享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不断增强合作实效。探索推进研发在重庆和成都,生产配套在巫溪的产业共享发展模式,积极承接成渝地区汽摩、智能家居制造、安防、医药康养等产业的梯度转移,打造成渝地区产业转移巫溪承接基地。

二节 推动渝陕鄂毗邻地区联动发展

探索与陕西、湖北毗邻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模式,让“个体”成“联合体”,促进毗邻地区联动发展。健全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实现区域人才、土地、科技、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强科技开放合作,整合毗邻地区科技资源,加快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搭建与渝陕鄂毗邻地区商会综合服务平台,举办毗邻地区经济合作发展论坛和会展活动,开展旅游、农特产品、消费品宣传推广,持续提升巫溪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三节 积极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积极融入万开云板块发展,把推进长江三峡黄金三角文旅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作为融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的重要载体,努力提高参与区域性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进一步健全黄金三角一体化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规划、政策、项目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资源要素流转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实现“奉—巫—巫”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资源要素顺畅流转,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圈。

第二十章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着力在建平台、聚资源、强机制上下功夫,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能力,加快建设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示范集聚区。

一节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综合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开放协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引育一批发展前景好、核心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巫溪。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创新支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争取建设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各类创新平台,完善平台服务功能,提档升级一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

二节 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方式,切实加大人才外引内培力度,着力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围绕大数据、现代农业、生物制药等重点领域,引进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集群发展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建立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资源库。引进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带动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落户巫溪。围绕绿色工业、山地农业、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借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帮带培养行业骨干力量。引导高层次人才向科研、生产和基层一线流动,开展百名专家服务基层、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等活动。

三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政策环境。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提高全社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健全县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带动企业、社会加大R&D投入。优化整合各类县级部门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发挥资金合力。积极引导社会团体、科研院所、民间个人以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形式,投资科技领域。

四节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作为重中之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积极争取更多优质的科技成果在巫溪落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发挥巫溪洋芋中欧互认证的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优势,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马铃薯种源基地和优质商品薯基地。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以大数据智能化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在政府管理、民生服务、公共产品、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

专栏6-1巫溪科技创新重点项目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研发中心建设与提升;陶粒页岩科技开发与利用。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巫溪县清洁能源、环保建材、食品轻纺、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通过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专家大院(特派员工作站)、众创空间、星创天地。

第七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提高我县文化软实力。

第二十一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增加意识形态内容)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等重大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普及、研究阐释。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第二十二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巫溪县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建设巫盐文化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建立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全面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升乡镇(街道)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水平,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数字化,运行好应急广播体系。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复建红三军司令部旧址,规划建设小长征纪念馆(园)、县革命历史陈列馆、红池坝红色纪念馆,打造一批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巫文化遗址、盐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古镇、传统古村落、古建筑等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利用工作,积极申创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巫文化、盐文化和民俗文化。加强全民健身场地建设,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第二十三章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探索技艺、民俗、节庆、礼仪等非遗项目产业化传承。扶持文艺原创生产,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积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巫溪文化主题原创内容向文化产品转化。实施互联网+文化产业行动,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加强文化品牌塑造,培育彰显巫溪特色的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文化服务产品数字化、网络化。积极规划建设巫溪县文化产业园,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积极适应居民发展型和享受型文化消费的新变化、新需求,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水平,建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巫溪代表性文化资源,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专栏7-1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重点集镇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

文化体育(产业)建设。建设大宁河巫咸文化国际艺术中心、宁厂古镇巫盐文化博物馆、大宁盐场遗址公园、巫溪县非遗展示体验馆、马镇坝柏杨河体育公园、赵家坝全民体育健身中心、红池坝南方体育训练基地。

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建设小长征纪念馆(园)、红池坝红色文化纪念园、川东游击队英烈暨巫溪县烈士纪念园、巫溪县革命历史陈列馆、复建红三军司令部旧址。

第八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巫溪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精准性,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二十四章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加快建设天蓝水碧、山青水静、风光优美、功能突出的生态屏障,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一节 合理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综合全县生态资源分布特点,着力构建“七山九水、东西两核、多廊多点”的全域生态空间格局。“七山九水”,打造金鸡岭山系、猫儿背山系、万倾山山系、石柱坪山系等七座山系,大宁河、分水河、湾滩河等九条河流以及沿线带状绿化空间,发挥其对维系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东西两核”,打造梁子山系、巴岩子河及其支流、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阴条岭区域,红池坝林场、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等西部的红池坝区域,发挥其对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廊多点”,沿重点交通干线和市政管线建设多条生态廊道,发挥其联系区域生态斑块的生态屏障功能。

第二节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把共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实施河湖长制,严格实施长江流域大宁河干流“十年禁渔”专项行动,以大宁河等水源地保护为重点,扎实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加强以红池坝、阴条岭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稳妥推进生态敏感区域人口迁移。围绕林木安全,全面推行林长制,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建立健全天然林用途管治和保护监督制度,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强化森林防火能力。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重点工程,推进陡坡耕地、重要水源耕地、污染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推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扩大生态效益,推动增收又增绿。突出“城市、道路、河流、荒山”四大系统绿化,推进受损山体恢复自然形态,加强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保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第二十五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实施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法治,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成水清岸绿天蓝水净生态宜居新巫溪。

第一节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持续巩固深化蓝天保卫战成果,坚持攻坚战和持久战相结合,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深化“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打好高排放车辆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重点移动源污染治理。全面执行施工工地扬尘控制规范,建立施工单位扬尘控制“黑名单”,严格执行控制城市道路扬尘要求。控制生活污染,继续深化餐饮油烟治理,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完善区域大气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建立空气网格化监测及排名机制。

第二节 改善水环境质量

统筹推进区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面落实落细“一河(库)一策”方案,确保国控市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考核要求。加大排污口监测力度,提高水质监测预警能力。加快消除管网错接漏接混接,降低河流水系污染负荷。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建立健全水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推广监测通报制度。着力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规范化建设,持续改善饮用水水源和水质,确保全县水环境质量居于全市先进水平。

第三节 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治理

建立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以工业园区、矿山企业、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和地下水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突出问题综合治理。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提升源头减量和资源利用化水平。推动镇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全覆盖。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改造提升现有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加快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加快建设城镇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专栏8-1生态环保重大项目

生态建设项目。城周森林保护及质量提升、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林及天然商品林质量提升、100万亩国家储备林、后溪河级水源地涵养保护、退耕还林质量提升、西溪河湿地公园、大宁河湿地保护修复、森林防火配套设施、低效(防护)林改造项目、森林抚育、黑水河自然保护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生态建设项目。

林业产业项目。森林旅游康养、秦巴山区木材交易市场、林木深加工、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等林业产业建设项目。

生态治理项目。污水管网普查及修复、垃圾焚烧发电、农村环境整治、城镇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土壤综合防治与修复、再生水综合利用、垃圾填埋场生态化改造、建筑垃圾消纳场、水域垃圾清漂码头等生态治理设项目。

流域治理项目。大宁古城、城区、柏杨河、西流溪、湾滩河、桐元河流域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柏杨河、羊桥河、东溪河、汾水河、西溪河、湾滩河、巴岩子河等流域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汤溪河尖山镇重点中小河流、柏杨河古路镇河段、花台乡川主村消落区、汤溪河塘坊镇河段、梅溪河文峰镇(南桥下段)重点中小河流等综合治理项目工程。

第二十六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绿色创新发展,持续壮大绿色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一节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进一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和污染治理技术升级,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矿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等,把空气变财气、青山变金山、绿水变富水、林地变宝地。加快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建设。

第二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建立完善的绿色生活制度,引导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向绿色化转变,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完善自行车、步行通道,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大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示范创建活动,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增加绿色建材、绿色物流、绿色出行等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提倡绿色办公,创建节约型机关和节水型单位,坚决抵制和反对铺张浪费。

第三节 探索绿色发展示范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探索长江经济带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绿色发展路径,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样板。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和补偿、绿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尽快突破,走出整体保护与局部开发平衡互促的新路径,在保护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中发挥更大作用。完善生态治理机制,建立排污许可交易制度和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推进碳排放权、生态权益交易试点示范,继续实施林票交易、地票交易。

第二十七章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第一节 推动能源节约高效利用

科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增长,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落实能效标识制度。推动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节能,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加大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管理,落实节能目标责任。

第二节 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落实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把用地“预审、报批、供地”三大关口,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耕地总量控制,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坚持在不破坏土地生态环境前提下,适度开发宜农后备资源。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荒山、荒沟和荒坡地。

第三节 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需,严格水资源管理,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取、供、输、用、排水各个环节,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节水配套设施建设,推广节水产品和器具应用。加强再生水、矿井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利用,构建促进水耗、能耗、物耗降低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第四节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充分利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快建立实现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冶)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

第九篇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十八章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一节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以高质量就业带动收入稳定增长,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落实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健全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力争农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增速。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工资指导、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等政策。完善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建立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二节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鼓励勤劳守法致富,保护居民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积极落实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税费负担。落实再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二十九章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第一节 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把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完善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坚持产业升级和扩大就业规模、调整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联动推进,加大对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拓展劳动者就业和创业空间。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智能化、标准化、便民化建设。规划建设巫溪县人力资源产业园,推动人力资源市场、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与行政中心的一体化。

第二节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加强对劳务输出的引导和服务,坚持异地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相结合,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提升。精准开发公益性岗位,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职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平台就业、网络就业、共享用工等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消除。

第三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全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和谐劳动示范区。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优化职能整合,将劳动保障、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就业创业等行政检查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处罚权等归集,成立统一的执法机构,健全根治欠薪长效机制。完善3A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联合激励机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充分发挥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机制。

第三十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综合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全民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优质多元教育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节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适应县域人口变化,全面优化基本公共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推动基础教育由基本均衡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学前教育体系,增加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幼儿入园比例,健全幼儿园准入、督导和经费保障机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8%以上,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启动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建设白马小学、先锋小学、马镇坝南岸小学、凤凰第二小学、文峰第二小学及部分学校扩容,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边远乡镇、乡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建设,建设一批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优化高中学校布局,完善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扩建巫溪中学、白马中学,新建柏杨中学,增加高中容量,普及高中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化发展。实施智慧+教育工程,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推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强化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健全“五类主体”教育评价体系。完善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保障机制。

第二节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围绕产业布局和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培育建设重点、特色专业,重点打造现代农艺、农业机械、建筑、服务类等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持续开展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制度试点,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推动中职与普通高中在教学资源、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融合互通,推进中职与高职的有效衔接。结合服务乡村振兴和巫溪旅游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农业、旅游类高职院校在巫溪办学,大力培养智能人才、技能人才,构建产教融合发展体系。整合职教资源,加大社会创新创业、职业技能、新型技术等培训力度,增强职业教育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区发展的能力。

第三节 加快完善教育治理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学校能动的教育治理体系。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和法制教育,建设依法治校示范校。落实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机制,夯实教育发展的财力基础,着力补齐教育短板。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完善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等各类主体的评价标准,建立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完善多元参与、平等协商、合作共治机制。推进教育法治化进程,赋予学校更大办学自主权,激发各类学校办学活力。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着力化解教育资源不足和优质资源紧缺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建立健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全体市民的终身学习体制,建设学习型社会。

专栏9-1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项目

学前教育。巫溪县幼儿园、赵家坝童赟幼儿园、文峰幼儿园、赵家坝幼儿园等17个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项目。

义务教育。白马小学校、马镇坝南岸小学、先锋小学、凤凰第二小学、文峰第二小学、特殊教育新建项目等16个义务教育新建、续建、改扩建项目。

高中及职业教育。扩建巫溪中学、白马中学,建设巫溪县柏杨中学校、职教中心学生宿舍及食堂等4个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项目。

其他。智慧+教育项目,巫溪县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

第三十一章 健全多层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

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着力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水平,贯彻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改革的有序对接。推进社保转移接续,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形成多层次、多支柱的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额控制下的以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付费医保支付机制,完善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建立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特点的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深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合理确定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稳步扩大基本生活救助范围,规范保障标准调整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加强急难社会救助,全面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加大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兜底保障力度。强化特殊救助帮扶,加强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慈善捐赠,构建全民共同参与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机制。逐步扩大殡葬惠民政策覆盖面,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丧葬需求。加快杨家寨陵园、马镇坝殡仪馆、巫溪县火化殡仪馆建设,科学划分可葬区域,推动殡葬改革。

三节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完善住房保障方式,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继续完善住房保障工作体系,加快解决城镇居民基本住房问题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强化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推进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满足城乡困难居民基本住房需求。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研究共有产权住房,规范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将常住人口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

四节 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提升妇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女性素质,促进就业性别平等。完善留守妇女、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加强儿童早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关心爱护残疾人,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残疾人补贴标准,不断解决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快发展重度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推进残疾人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完善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

专栏9-2民政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残疾人设施。建设巫溪县残疾人康复托管中心、巫溪县第二失能特困供养中心、巫溪县贫困重度精神病人养护中心等。

丧葬设施。建设巫溪县杨家寨陵园、马镇坝殡仪馆、巫溪县火化殡仪馆、20个乡镇殡仪服务站、15个农村公益性公墓、50个村集中安葬点等。

第三十二章 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巫溪行动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并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第一节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稳定的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疾控中心建设,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积极防治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

专栏9-3健康中国巫溪行动重点项目

综合医院建设。建设巫溪县人民医院二期住院楼、县人民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荣誉军人优抚医院项目等11个综合医院。

专科医院建设。巫溪县中医院迁建、巫溪县精神卫生保健院综合楼建设等6个建设项目。

卫生应急。巫溪县疾控中心提升工程、巫溪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

妇幼保健。巫溪县妇女儿童医院等3个妇幼保健建设项目。

卫生院。巫溪县文峰中心卫生院综合大楼、上磺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等7个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

专科建设。巫溪县卫生医疗物资储备库综合业务楼、巫溪县健康教育科普知识中心、巫溪县中心血库综合业务楼等7个专科建设项目。

其他。巫溪县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巫溪县美丽医院等2个附属设施建设项目。

第二节 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城乡均衡布局,推进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三级医院创建工作。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实做强县级医联体和县乡医共体。支持社会办医,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推广远程医疗。坚持以健康需求和健康问题为导向,加强疾病综合预防,实现医防协同。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第三节 推动中医传承与创新

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开展中医特色医院建设,完善县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提升中医应急和救治能力,积极创建全国先进中医药单位。加快中西医结合发展,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提升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名医学术经验传承。

第四节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县城、中心场镇全民体育健身中心建设,建成并高质量运营两馆一宫。建设完善乡镇农民文化体育广场,增加小型运动场、篮球场、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大众体育场所。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探索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强化学校体育教育。

第三十三章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加快构建以生育政策、养老服务、健康保障、环境支撑、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 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

抓实国家生育政策,适度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完善生育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提升生育意愿。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结构改善。建立健全托育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托育服务,鼓励和支持多元共建托育服务机构。加强托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健康家庭及发展能力建设,营造生育友好的家庭环境。

第二节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推进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发展智慧养老。推动公建民营、民建公助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大街道和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农村互助养老点建设,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高。深入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专栏9-4生育托育和养老服务业设施重点项目

社区居家养老。巫溪县社区居家养老全覆盖设施建设项目,建设30个乡镇的养老服务中心、200个村级养老互助点。

敬老院改造升级。对全县20家敬老院进行消防改造、房屋内部提档升级等。

巫溪县老年颐养中心。规划300个床位,建设用地约15000平方米。

第三十四章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构建新时代巫溪城乡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提升党组织领导协调基层政权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能力。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建优配强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搭建各类村级协商议事平台,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渠道。巩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打造全市乃至全国信用高地。

第二节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能力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推进基层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深化枫桥经验的巫溪实践,加快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完善信访制度和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打造巫溪县域社会治理特色品牌。推进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加快社会治理智能化网络化共治平台建设,提升智慧治理能力。

专栏9-5社会治理重点项目

巫溪县各乡镇(街道)群众来访接待服务站、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含信访办机关)、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建设、雪亮工程、基层法庭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智慧政法、智慧公安、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司法、智慧信访建设等项目;对10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加强基层政权阵地建设。

第十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扎实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巫溪。

第三十五章 全力维护国家安全

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第一节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和国家安全审查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健全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跨部门会商、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危机管控等专项工作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体系,强化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资金、物资、技术、装备等方面保障能力。用好巫溪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二节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坚决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政治安全,深入抓好政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扎实开展反邪教斗争,依法处置宗教非法活动。严格落实党委(党组、党工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依法坚决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和有害信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第三节 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

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要求,健全政策制度体系、领导管理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巩固强化党管武装、党管国防动员的职能定位。持续夯实民兵队伍建设,建强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拓展新域、新质、新兴潜力资源和力量体系建设,推动实战化训练演练与信息手段集成应用,整体提升应战应急保障能力。推动重大基础项目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实现国防动员建设高质量发展。聚力抓实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培养国防动员人才,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

第三十六章 突出抓好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确保金融、重要产业、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

第一节 建立健全金融防控体系

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体系,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稳妥处置重大非法集资案件,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责约束和管理,积极稳妥推动“僵尸企业”处置,防止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稳妥化解重点企业信用风险,防止信贷违约风险集中爆发,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保持银行业不良率处于合理区间。

第二节 加强战略物资储备

坚持平战结合,统筹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的新型战略物资储备体系,统筹军地重要物资储备,强化交通、生活、医疗等战略物资保障。坚决维护粮食安全,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以提升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为重点,推进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场所和设施建设,加大粮食应急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构建互补共享的储备格局,完善重要商品应急保供重点企业制度。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科学调整应急储备品种和规模结构,提高快速调配和紧急运输能力。

专栏10-1应急战略物质储备项目建设

建设立足本县、服务渝陕鄂川边区,以医疗器材、能源、粮食等为重点的溪县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巫溪县应急避难场所和转移安置点、巫溪县应急体验训练基地等。

第三十七章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织密织牢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一节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加强危险化学品、矿山、交通运输、建设施工、危险废物、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消防生命通道等重大安全风险控制工程。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完善事故信息发布机制。完善安全生产执法体系,提升安全生产治理基础保障能力。推进安全风险网络化管理,强化城市安全保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第二节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完善食品药品治理体系,建立健全覆盖生产、流通、储存、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全链式、可追溯管理机制。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完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健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强化检验检测、审评认证、风险监测等药品安全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体系,加强疫苗监管,坚守生命红线和健康底线。

第三节 提高事故害灾防范应对能力

构建完善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全县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跨区域、跨流域灾害事故应急协同联动。加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重点地区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完善重庆市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巫溪子库。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加强防御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急救援、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军地协调、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和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专业应急救援综合抢险救灾能力。

第三十八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推进智慧信访建设,完善信访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各类调节联动工作体系。巩固充实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社示范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推动扫黑除恶常治长效,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新型网络犯罪和毒品犯罪。以“雪亮工程”建设为牵引,加强智慧警务建设,深入推动社会面智能安防,强化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等治安防控支点建设。加强社会面圈层查控、县域单元防控、治安要素管控、基础工程建设,规范快递物流、网约车等新业态安全监管,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第十一篇 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三十九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有效落实。强化党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创新理念,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分析和精准研判,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

第四十章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回头看,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深化拓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监管、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风,发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促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第四十一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发现培养选拔年轻优秀干部,着力把符合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大村(社区)等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落实激励干部充分展现才干、大力创新创业措施,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十二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巫溪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积极开展协商议政,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重大决策事项决策前听取政协意见制度,促进协商意见成果转化。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效果评价机制,提高民主监督实效。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深耕基层、深耕经贸、深耕人文。加强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企业家、工人、青年等各界人士增强爱国情怀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共同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第四十三章 推进全面依法治县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扎实推动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法治政府,扎实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行政公益诉讼工作。提高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广泛开展市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抓好八五普法工作,建立健全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准确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对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行为惩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第四十四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保障机制,确保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建立统一规划体系

建立以经济社会规划纲要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1+1+1+15”规划体系。根据全县发展规划提出的战略任务,同步编制和实施一批县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空间规划。强化本纲要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安排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加强年度计划与纲要的衔接,建立重大项目库和重大招商项目库,进一步细化分解各年度任务目标,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第二节 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

强化政府目标责任,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任务,是政府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要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强化纲要对政府公共预算、金融资本运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引导和协调。科学引导市场行为,落实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

第三节 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

创新监测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有效整合互联网数据和统计数据,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创新评估方式,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县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过程中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时,按程序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附:名词解释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四个自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两个维护:指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新发展理念: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指构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三大攻坚战”: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风险防控攻坚战。

“一带一路”: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市区(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来的,从中国经东南亚延伸至印度洋、阿拉伯海和海湾地区,是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普惠经济带,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省市,横跨全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

五个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一区两群:“一区”指主城都市区,该区域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21个区和万盛经开区,面积2.9万平方公里。“两群”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包括万州、梁平、开州、城口、丰都、垫江、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11个区县,面积3.4万平方公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包括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6个区县(自治县),面积2.0万平方公里。

“两点”定位:即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上。

“两地”“两高”目标: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两高”即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三个作用”:即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1246”总体工作思路:十四五时期,要咬定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实现交通建设、旅游发展两大突破,确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渝陕鄂川边区改革开放重要门户、全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四大定位,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特色城市、生态文明、改革开放、社会民生六项重点工作。

“一环八射”高速公路:一环为:巫镇高速巫溪县城至大河段,巫城高速大河至中梁段,菱角至长桂至中梁高速、巫云开高速菱角至巫溪县城段;八射为:巫奉高速、巫溪尖山至平昌高速、巫溪金盆至利川高速、巫云开高速、巫城高速、巫镇高速、巫溪至十堰高速、两巫高速。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3个方面内容。

四好农村路: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一心一轴、两翼三环”旅游业布局:巫溪及渝陕鄂川旅游集散中心。“一轴”,打造大宁巫文化旅游发展主轴,增强远古宁河溪峡风光游憩走廊及远古宁巫历史文化的体验感。“两翼”,以红池牧原·人文生态休闲度假为主导的西翼和以西神农·生态岭壑运动探险为主导的东翼。“三环”,全域旅游整合与联动大环、西部生态休闲度假拉动环和东部生态运动探险整合环。

“一园四区多基地”现代农业布局:“一园”,即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四区”,即优质马铃薯产业示范区、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区、特色经果产业示范区和道地中药材产业示范区;“多基地”,即在全县28个乡镇实施农业主导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一园多组团:即由凤凰组团,花台、尖山组团构成的巫溪特色工业集聚发展平台。

“一心一区、两轴两群”城镇化空间布局局:“一心”,即县城;“一区”,即红池坝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区;两轴即以南北和东西两大城镇发展轴;以上磺、古路、尖山、城厢、通城、白鹿、徐家、宁厂、大河、下堡等中心城镇群为重要节点,以花台、塘坊、菱角等其他特色乡镇群为补充的两个城镇群。

“三社”融合:即农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等三社,分别利用生产管理、市场渠道、金融支撑等优势融合发展,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

“三变”改革:农村三变改革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

三权分置:是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在三权分置下,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既存在整体效用,又有各自功能。

证照分离:指在涉企备案、登记类证照事项充分整合、取消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推动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由审批改为备案,推动一批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将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营业执照和能分离的许可类证相分离。

“互联网+”:指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层面的广泛应用,通过构建城市物理世界、网络虚拟空间的一一对应、相互映射、协同交互的复杂巨系统,在网络空间再造一个与之匹配、对应的“孪生城市”,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城市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形成物理维度上的实体世界和信息维度上的虚拟世界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城市发展格局。

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海绵城市: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进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无废城市:是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规范和完善的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股份有限公司为重点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

云长制:围绕大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而提出,是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上云后需要进行有效管理。

渝快办: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首批推出315项老百姓最关心的服务事项,集合了身份证、社保卡结婚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等证照服务,还涉及公积金、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民生服务等16类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如社保参保信息、公积金查询和缴费等。

一网通办:是指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网上办事标准、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搭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整合政府服务数据资源、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只登录一次即可全网通办。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

县管校聘:指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特别是统一定期强制流动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

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具有不论资质、不设门槛、选贤举能、惟求实效的特征。揭榜挂帅依托于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有利于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医联体: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

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林长制:指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各级林长负责督促指导本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大问题,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雪亮工程:即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三个区分开来: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附件1:

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征求意见稿)

目 录

第一篇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二节 机遇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发展目标

第一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

第二篇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网络体系

第四章 构建渝陕鄂门户综合交通枢纽

第一节 突破对外交通瓶颈

第二节 畅通县内交通网络

第三节 健全运输服务体系

第五章 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第一节 构建城乡一体化水资源配置网络

第二节 加快补齐水旱灾害防御短板

第六章 构建能源保障体系

第一节 加强电力保障能力

第二节 加大油气保障力度

第三节 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第七章 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

第一节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篇 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第八章 把旅游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

第一节 优化旅游业发展布局

第二节 推进旅游业融合发展

第三节 提升旅游服务配套水平

第四节 创新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

第九章 做大做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第一节 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第二节 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

第三节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十章 大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做强做优四大特色产业

第二节 打造“一园多组团”工业发展平台

第三节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第十一章 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节 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二章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第一节 推动数字产业化

第二节 促进产业数字化

第三节 强化数字化治理

第四篇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第十三章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消费

第一节 推动消费供给升级

第二节 优化消费需求侧管理

第十五章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第一节 优化投资结构

第二节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第五篇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六章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 建设高品质宜居小城

第二节 打造红池坝“生态旅游发展区”

第三节 加快发展中心城镇群

第四节 差异发展特色乡镇群

第十七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二节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第三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六篇 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打造渝陕鄂川边区纵深开放重要门户

第十八章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一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第二节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四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五节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第十九章 全面推进区域开放合作

第一节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二节 推动渝陕鄂毗邻地区联动发展

第三节 积极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第二十章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一节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第二节 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第四节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七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第二十一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十二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二十三章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第八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巫溪

第二十四章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第一节 合理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第二节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第二十五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一节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二节 改善水环境质量

第三节 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第二十六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一节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第二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第三节 探索绿色发展示范

第二十七章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一节 推动能源节约高效利用

第二节 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第三节 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节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第九篇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第二十八章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一节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第二节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第二十九章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第一节 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第二节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第三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三十章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第一节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二节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第三节 加快完善教育治理体系

第三十一章 健全多层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节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第四节 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

第三十二章 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巫溪行动

第一节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第二节 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第三节 推动中医传承与创新

第四节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第三十三章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第一节 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

第二节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第三十四章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第二节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能力

第十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第三十五章 全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一节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二节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第三节 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

第三十六章 突出抓好经济安全

第一节 建立健全金融防控体系

第二节 加强战略物资储备

第三十七章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第一节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第二节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第三节 提高事故害灾防范应对能力

第三十八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一节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第十一篇 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第三十九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第四十章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第四十一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第四十二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第四十三章 推进全面依法治县

第四十四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第一节 建立统一规划体系

第二节 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

第三节 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


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巫溪县委关于制定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政府关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及政策取向、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十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全市经济工作会、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和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会要求,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着眼长远、把握大势,描绘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心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1336”工作思路和“1234”工作目标,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推动巫溪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全县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昂扬向上,社会大局稳定和谐。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量质齐升,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预计二〇二〇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14.4 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56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元,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服务业占比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12.9%。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0亿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渝陕鄂川边区改革开放重要门户建设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投入各类资金81亿元,硬化农村公路3100公里,改造农村 CD级危房1.68万户、整治提升旧房9000户、易地搬迁贫困群众6685户,升级改造农村电网130个,修建饮水安全工程900处,贫困群众义务教育有保障,八重医疗政策全面落实,精准解决贫困群众致贫难题。全县累计 10.65万人减贫、150 个贫困村销号,成功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甩掉 31年的贫困县帽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交通瓶颈取得实质性突破。抢抓全市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机遇,全力以赴打通对内对外交通网络。巫镇高速全速推进建设,巫开、两巫高速相继开工,巫奉利、巫城高速全力推进前期工作, 一环八射高速路网全面拉开。升级改造国省干线、重要连接道 580 公里,古路至红池坝快速通道建成通车,红池坝镇一横一纵干线公路全面贯通,县内骨干路网提质增量。累计完成交通项目投资91.4 亿元,全县公路里程达 7351 公里,比十二五末净增 3316 公里、增量全市第一,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正在构建,交通条件极大改善。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大力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凤马大道、漫滩路三期、交通大桥等城市路网建成通车,一城三组团城市骨架全面铺开,城镇建成区面积达9.92 平方公里,比十二五末扩大2.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5 年的32.6%提高到39.7%。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复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城市名片更加响亮。统筹推进宜居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全面启动,13 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庄、4个大美乡村示范片、2400个美丽庭院全面建成,设施完善、景美业新、文明和谐的新农村逐步呈现,乡村后花园更加靓丽。

特色产业发展亮点纷呈。全力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红池坝景区获评第二届重庆文旅新地标,宁厂古镇获评首届重庆最美历史文化古迹;成功举办华侨城·红池坝文化旅游节、大宁河国际漂流大赛、红池坝山地自行车大赛等节庆赛事活动,上古盐都·心旅巫溪旅游品牌不断唱响。山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国家级有机食品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累计新增三品一标一名牌”**余项,巫溪独活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巫溪洋芋入选首批 100 个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工业经济不断发力,基本形成以清洁能源、环保建材、服装鞋帽、食品医药为特色的生态工业体系;兼善光伏、鸿驰鞋业、隍赐建材、同利中药材、启翔塑胶等企业实现升规,龙凤工艺等企业在重庆市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互联网+中小企业信息平台推广运用,数字经济起步发展。商贸服务业持续发力,渝陕鄂区域性边贸中心加快建设,电子商务、现代金融、仓储物流等服务业加快培育。

绿色本底更加厚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全力守护生态屏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972平方公里,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土绿化工程,实施龙头山危岩、凤凰山等40余个地灾等重点生态治理保护。加大造林护林力度,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63.6%提升至70.1%。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五水共治,实施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县内主次河流水域功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大宁河干流城区以上段及主要支流保持II类水质标准。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7天。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积极实施生态地票交易,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试点,加快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巩固在 95%以上;教育经费投入 55.82 亿元,较十二五提高 89.67%,年均增长 17.93%;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妇幼保健院如期搬迁并提档升级;居民人均寿命提高到76.28岁;建成保障性住房 40.6 万平方米,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困难群众生活有效保障;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和谐稳定,民主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成效明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发展极不平凡、卓有成效的五年,是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与全国人民一道,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交通瓶颈取得实质性突破,翘首以盼的“高铁梦”触手可及;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加彰显;社会福祉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1-1十三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属性

2020年目标

2020年预计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预期性

130

114.4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预期性

10*

5.4*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

亿元

预期性

1000

440

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预期性

100

13.5

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预期性

10.87

7.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预期性

10

1.6

一、创新发展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46

46

6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预期性

1.8

0.16

7

互联网普及率

%

预期性

80

81.84

二、协调发展

8

旅游业总收入

亿元

预期性

38

37.41

9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3

10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预期性

38

11

公路通车总里程

公里

预期性

6300

7351

#等级公路

公里

预期性

4500

6698

12

农村公路通畅率(行政村)

%

预期性

100

100

13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约束性

90

三、绿色发展

14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

70

70.1

15

森林蓄积量

万立方米

约束性

1300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率(五年累计)

%

约束性

市下达

完成

17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COD等四指标)

%

约束性

市下达

完成

18

大宁河水质标准

约束性

19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约束性

≧95

2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约束性

≧98

21

城区空气质量(PM2.5)优良天数比例

%

约束性

≧90

95.6

22

净增建设用地总量

公顷

约束性

850

四、开放发展

23

进出口总额

万元

预期性

5000

200

24

实际利用内资(5年累计)

亿元

预期性

300

五、共享发展

25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19481

17738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30290

28873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预期性

12550

11210

26

减少贫困人口数*

万人

约束性

6

27

城镇调查失业率

%

预期性

≦6.5

5

28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

约束性

11

11.2

29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预期性

79

76.28

30

有标准化卫生室行政村比例

%

约束性

100

257

31

群众安全感指数

%

约束性

≧90

——

注:指标待与统计局进一步核实。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时期。纵观十四五时期,巫溪将步入交通区位加速改善期、发展动能加快转换期、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期、城乡融合提质增效期、产业培育突破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多重战略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高质量发展具备多方面优势和有利条件。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两新一重”建设深入推进和国家应对疫情影响的一揽子政策,有利于巫溪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有利于推动巫溪在更大范围扩大开放,为巫溪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特别是渝东北与川东北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有利于巫溪发挥地处渝陕鄂交界地区的独特地理区位优势,在推进国土空间优化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补链成群、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中拓展协作新空间,打造发展新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巫溪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向智能化发展创造契机和条件。“十四五”期间,巫溪将进一步加快以交通互联互通为主的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将迎来全高速时代,同时也将开启高铁时代,彻底打破对外交通瓶颈,有利于带动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加快汇聚,构建区域性物流、旅游等集聚枢纽和中心,进一步拓展巫溪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我县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临一系列老难题和新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从全市看,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基本市情尚未改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依然突出,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能级不够高,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从自身看,我县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基础设施短板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人民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这给巫溪高质量发展形成阻碍、带来挑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谋划我县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确保巫溪各项事业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奋力前进。

第二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立足生态优势,打好三峡牌、走好两化路、唱好旅游戏、建好宜居地,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县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充分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创造性,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特色产业发展,提高旅游开放水平,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对表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安排,充分考虑巫溪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提出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我县将与全国、全市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县将全面建成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成为重庆践行两山论、探索两化路,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实践标杆。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以上,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道路越走越宽,城市规模、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渝陕鄂川边区改革开放重要门户,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融入全国全市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初步建成;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平安巫溪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旅游强县、科教强县、文化强县和健康巫溪基本建成,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全面建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筑牢,山清水秀美丽巫溪和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全面建成;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全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基本建成。到那时,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现代化新巫溪将崛起在巴渝大地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第二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要咬定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实现交通建设、旅游发展两大突破,确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渝陕鄂川边区改革开放重要门户、全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四大定位,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特色城市、生态文明、改革开放、社会民生六项重点工作(简称“1246”总体工作思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新更大发展,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创新动力进一步提升,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聚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显著进展。推进对外大通道建设,加快建设“一环八射”高速公路发展格局,全力争取开工建设安张铁路(巫溪—奉节段),继续推进郑万高铁巫溪支线前期工作,推进通用机场、航运港口建设,以交通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瓶颈彻底打破,形成“1小时周边县城、2小时重庆主城交通圈。城乡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宜居、宜业、宜游互动并进,推动特色城市提档升级,山环水绕的公园城市特色彰显、成为全市产城景融合新典范,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45%左右。乡村振兴高质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现。

——聚焦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步伐,经济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现经济实力整体提升、迈上新的台阶; GDP年均增长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万元左右。

——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显著进步。森林覆盖率、水质达标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居于全市前列,绿色本底更加夯实,居民绿色生活理念进一步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建成绿色低碳、绿水青山、幸福宜居的生态文明示范县,打造渝东北绿色崛起新标杆。

——聚焦民生福祉改善,美丽幸福巫溪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覆盖更为广泛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 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显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聚焦防范重大风险,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进步。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有效防范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风险,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平安巫溪”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1-2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单位

2020

2025

指标属性

推动高质量发 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

5.4*

6.5*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20年价)

万元

预期性

3

*t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

亿元

440

预期性

4

*t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

12.9*

7*

预期性

5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0.16

1

预期性

6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7

3

预期性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

7

t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

23.5

144.8

预期性

8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9.7

45

预期性

9

t城镇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

9.92

预期性

10

城乡居民收入比

——

2.56:1

2.451

预期性

绿色产业体系构建

11

t旅游综合收入

亿元

37.41

80

预期性

12

t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3.5

25

预期性

13

t园区工业用地产出强度

亿元/平方公里

——

50

预期性

14

t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值

亿元

——

32

预期性

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

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约束性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约束性

17

t大宁河水质标准

约束性

18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344

345

约束性

19

森林覆盖率

%

70.1

72

约束性

民生福祉改善

20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9.9*

8*

预期性

21

城镇调查失业率

%

≦5

≦4.5

预期性

22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2

11.9

预期性

23

平均预期寿命

76.28

78

预期性

24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5

预期性

25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0.82

2

预期性

26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1.79

2.8

预期性

安全发展

27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约束性

28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

约束性

备注:1.*为规划期平均数;2.带【】为五年累计数;3.t为我县调整、新增指标;3.指标待与统计局进一步核实。

第二篇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网络体系

聚焦重大基础设施补短板,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四章 构建渝陕鄂门户综合交通枢纽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123”交通圈,着力构建铁公水空四位一体交通网,彻底打破巫溪交通瓶颈。

第一节 突破对外交通瓶颈

主动外接“大循环”,围绕切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和周边区域路网,着力建设“米”字形铁路网和“一环八射”高速路网。全力争取开工建设安张铁路(巫溪—奉节段)、郑万高铁巫溪支线北延伸线(巫城高铁),继续推进郑万高铁巫溪支线前期工作,研究论证万州—巫溪—十堰、达州—开州—巫溪—兴山高铁、达(州)开(州)巫(溪)襄(阳)铁路、巫神旅游铁路等项目。尽快建成巫溪—镇坪、巫溪—巫山和巫溪—云阳—开州等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城口—巫溪、巫溪金盆—利川等高速公路,谋划推动巫溪尖山至平昌、巫溪至十堰、菱角至中梁等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开工建设通用机场,研究发展连接重庆主城都市区及巫溪周边区域的空中快速通道。加快花台等港口建设,改造提升大宁河航道,强化与长江黄金水道联接。继续推进巫神路(三期)工程,新建和改建一批出境道路,加快形成“1小时周边县城、2小时重庆主城交通圈。

图2-1 巫溪“米”字形铁路规划布局示意图

图2-2 巫溪“一环八射”高速公路规划布局示意图

第二节 畅通县内交通网络

着力内畅“小循环”,持续优化完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建好“旅游路、产业路、便民路、招商路”,基本实现全部乡镇县内1小时通达,促进产城景深度融合。实施G347尖山至云阳界、S301两河口至寒风垭等9297公里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及新建项目,全面提升干线公路网络对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的支撑能力。以乡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实施县乡道及重要连接道公路改造200公里,畅返不畅公路建设500公里,窄路拓宽改造工程450公里,进村入户工程400公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农村公路。

第三节 健全运输服务体系

持续优化城乡客运及长途客运交通换乘枢纽,构建群众便捷出行的接驳与换乘体系,进一步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综合旅游、通勤需求,形成公交、出租、班线客车、旅游包车等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客运体系。将绿色、景观、人文融入公路建设,推进人畅其行人悦其行转变,打造景观公路、人文巫溪。根据巫溪高铁站点选址,规划建设公铁空衔接综合枢纽、县旅游集散中心。升级县内重要客运站场,优化公交线路,到2025年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加快建设多式联运货运枢纽,完善配套集疏运体系。创新发展城乡配送,推动交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慧绿色交通,完善公共智能交通系统。

专栏2-1交通建设重点项目

铁路。全力争取开工建设安张铁路(巫溪—奉节段)、郑万高铁巫溪支线北延伸线(巫城高铁);研究论证万州—巫溪—十堰、达(州)开(州)巫(溪)襄(阳)铁路、达州—开州—巫溪—兴山高铁、巫神旅游铁路等项目。新建巫溪综合客运枢纽。

高速公路。力争建成巫溪—镇坪高速、巫溪—巫山高速、巫溪—云阳—开州高速;开工建设城口—巫溪高速、巫溪金盆—利川高速;开展巫溪尖山—平昌、巫溪—十堰高速、菱角—中梁等高速前期工作。

水运。建设大宁河庙溪航电枢纽,新建马莲溪客货运码头、花台旅游码头,升级扩容孝子溪等货运码头,推动大宁河航道整治。

通用航空。建设巫溪通用航空机场。

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国道65公里,升级改造省道232公里;实施县乡道及重要连接线升级改造132公里,实施路面改造24公里。

客运场站。新建黄家湾长途客运站和花台旅游客运码头,升级改造巫溪客运中心(二级)、县域内短途客运汽车中心站及乡镇(街道)客运站,开展马莲溪口旅游观光客运码头前期论证。

货运物流节点。规划建设赵家坝物流基地,新建花台、文峰、徐家、古路、朝阳等物流中心。

第五章 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把生态水利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结合城市提升、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人口集聚、防洪减灾等重点需求,加快构建多层次水利保障体系。

第一节 构建城乡一体化水资源配置网络

围绕全域灌溉、安全饮水目标,加强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大宁河“一库一站”补水工程落地。力争峡郡水库纳入国家部委项目建设库。新建凤凰、咸水等一批中小型水库,稳步推进山坪塘整治、灌区建设、引提连通工程,有效解决工程性缺水与农业灌溉用水。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巫溪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推进新城区城市供水工程配套及乡镇标准化水厂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强化城乡饮水保障。继续完善凤凰等工业园区生产性用水设施,推进红池坝等核心景区的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到2025年,全县新增年供水能力***立方米左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

第二节 加快补齐水旱灾害防御短板

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加快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沟治理,排查整治防洪薄弱点,城市、乡镇防洪达标率达到95%以上,山洪灾害防治实现常态化,病险水利工程整治率达到100%。加快推动水文监测站网、山洪灾害监测、河流水域监管及旱情监管等预警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水文洪旱预测预报水平,提高防汛抢险及应急抗旱能力。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抗旱应急水源建设。构建安全稳定、响应快捷、科学有效的防洪减灾体系。

专栏2-2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

水资源配置。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大宁河一库一站补水工程和县内重要河库水系连通工程;积极争取建设峡郡水库(大二型);新建凤凰、咸水等中型水库,三匹剑等小一型水库,以及蚂蟥湾、石鼓洞等小二型水库,改扩建西流溪等水库;实施上磺、古路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城乡供水。新建红池坝水厂至文峰胜利等引提水工程,新建(提质改造)一批城乡水厂,实施农村安全饮补水工程。

防洪排涝。实施黄阳坝等防洪排洪工程,以及东溪河、大宁河、西溪河、梅溪河等河堤整治工程,推进北门沟、大河坝等山洪沟治理。

其他。实施中小型灌区建设、县城机关节水改造等建设项目。

第六章 构建能源保障体系

坚持适度超前、节能优先、优化结构、综合平衡原则,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和干线油气管道建设,积极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构筑经济、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第一节 加强电力保障能力

新建输电线路和变电站,优化送电通道布局,改造老旧线路,提升电网运行效率和电网安全可靠性。加大电力调度力度,统筹降低用电价格,破解当前用电制约。完善输变电设施,“十四五”初期建成投运塘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黑草坝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新分水河电站110千伏送出工程等。新建安张铁路(奉节—巫溪段)牵引站外部供电工程、巫溪—镇泉双回线路110千伏主干输电工程。加快镇泉110千伏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实施进度,加快布局后山坪、花台等35千伏输变电工程及其配套送出工程。推动城市老旧小区线网扩容改造,继续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加强电力提质保障力度。积极配合推动渝陕鄂毗邻地区电网联网工程、跨省际联络线增容工程,提升区域电力共保水平。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动电力设备和用电终端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到 2025 年,全县配电网供电能力基本充裕,自动化水平及供电能力显著提高,实现全域电网智能化。

第二节 加大油气保障力度

加强油气输送管道建设,建设完善城市天然气管网。推进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向建制镇延伸,构建覆盖城乡、稳定安全的天然气供应网络。优化布局城乡油气站,依托干线公路、旅游环线、重点景区建设一批加油站、CNGLNG 加气站。强化安全管理工作,充分做好用气调度,推进天然气调峰储气设施建设,提升安全、稳定的供气能力。加强成品油储运设施建设,提高成品油保障能力。推动渝陕鄂毗邻地区节点天然气管道连通对接,加强省际间管网连通覆盖。

第三节 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强分布式能源等能源供给设施规划布局。依托工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屋顶、产业园区实施一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光伏、风能发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智慧能源,加强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快环保和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新能源微电网、能源物联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等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培育能源新业态、新生态,推动绿色化能源变革。

专栏2-3能源保障体系重点工程项目

电力设施。实施西门片区二段、赵家坝南岸一段、赵家坝北岸四段、人民社区宿舍楼、赵家坝南岸三段、县广场社区宿舍楼、凤凰社区一段等老旧小区电网改造工程,建设塘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黑草坝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分水河电站110千伏送出工程、安张铁路(奉节—巫溪段)牵引站220kV外部供电工程、巫溪镇泉双回线路110千伏主干输电工程、镇泉110千伏变电站主变增容工程、山坪35千伏输变电工程、花台35千伏输变电工程。

油气管网。新实施奉节至巫溪长输天然气管道工程(巫溪段)、乡镇天然气供应工程、保障性住房天然气管道到户建设工程、城区燃气管道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重点管网工程,新建红池坝、马镇坝、双溪、高速公路出口等加油站项目和柏杨街道LNG应急储配站项目。

新能源。续建跌水电站、摇家沟电站等建设项目,策划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第七章 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

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应用,适度超前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高水平打造数字基建。统筹通信基站、机房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快建设5G、千兆光纤、IPv6等基础网络,扎实推进巫溪县城和城镇重点区域实现5G全覆盖,加快布局千兆光纤宽带。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谋划布局一批信息安全监测、防护、测试、演练平台,健全信息安全基础体系。

第二节 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构建数据存储基础设施体系和物联网多源数据采集,共享交换体系,加快建设城市智能中枢体系。推动交通、水利、能源、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实现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多场景应用。有序提升城市公共充电桩、换电站覆盖能力,强化公共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供超低时延、超高可靠、超大宽带的车路协同网络。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行、水资源管理深度融合,建设水利大数据资源平台,构建水利物联感知体系。推进智慧医院标准化建设,健全重大疫情监控网络,建设新型公共设施。

第三节 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体系。支持企业加强与市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5G、区块链等复杂场景的应用试验承接基地。鼓励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建设专家大院(特派员工作站)、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依托巫溪丰富的生物、气候、地质资源,积极争取高校、科研院所来巫溪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重要种质资源库。

专栏2-4新型基础设施项目

信息基础设施。完成5G机房建设,新建5G基站1510个。

融合基础设施。新建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以及智能公共配送中心、智慧城市运管中心等融合基础设施项目。

创新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应用试验基地建设。

第三篇 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坚持发展实体经济,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新路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形成绿色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第八章 把旅游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

积极融入长江三峡黄金旅游核心带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唱响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全力打造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

第一节 优化旅游业发展布局

结合文旅资源的分布特征,构建巫溪文旅“一心一轴、两翼三环”发展格局。“一心”,推进巫溪县城文旅发展中心建设,将其发展壮大为巫溪及渝陕鄂川旅游集散中心,增强聚集辐射能力。“一轴”,打造大宁巫文化旅游发展主轴,增强远古宁河溪峡风光游憩走廊及远古宁巫历史文化的体验感。“两翼”,建设以红池牧原·人文生态休闲度假为主导的西翼和以西神农·生态岭壑运动探险为主导的东翼。“三环”,打造全域旅游整合与联动大环、西部生态休闲度假拉动环和东部生态运动探险整合环。

加快重点景区景点建设,举全县之力推动红池坝提档升级,推进红池坝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建成红池小镇综合接待区和国际滑雪度假村,打造中国南方康养基地、中国南方最大冰雪产业基地和中国南方高山体育训练基地,让红池坝成为巫溪旅游极核、全市旅游高地。有序推进大宁古城历史文化名街等创建4A景区,积极推进中梁湖水利风景区等创建3A级景区建设,大力推动全域景区景点提档升级、提质增效,着力提升巫溪旅游的美誉度和吸引力。到2025年,形成10个左右3A级以上旅游景区矩阵。




图3-1 巫溪“一心一轴、两翼三环”旅游布局示意图

第二节 推进旅游业融合发展

深化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文旅”“体旅”“农旅”“康旅”“城旅”等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业态复合发展,丰富产品供给,打造巫溪旅游业发展升级版。规划建设红池坝镇茶山九坪、胜利乡洪仙村杨家坪、通城镇中兴村夏布坪、文峰镇思源村康养避暑旅游小镇,重点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特色镇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策划全域全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发展乡村旅游,推出一批乡村休闲体验“打卡地”。以健康产业为核心,以户外运动为重要拉动,以“红池坝”品牌为引领,积极培育巫溪体旅、康旅产业。同步发展自驾游、研学游、探险游、驴友游、健康游、亲子游、文化游、云旅游、科创游等。持续办好巫文化旅游节、长江三峡非遗龙舟邀请赛、红池坝国际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等品牌文旅活动,积极申办全国性、区域性和全市性文体旅赛事活动,支持乡镇办好乡村文化旅游节会活动。打造一系列有温度、有故事、有品位、有体验的文旅演艺精品。推动城景融合,打造美食文化街、民俗风情街、特色购物街等。

第三节 提升旅游服务配套水平

加快规划实施一批城景通、景景通工程,合理布局旅游专线,着力打造旅游风景道,构建高效、便捷的“快旅慢游”交通体系。依托巫溪重点旅游资源及交通枢纽,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构建“县城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旅游区/乡镇/交通枢纽游客中心+旅游服务点”的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推进住宿接待、特色餐饮、购物、旅游标识系统等文旅要素配套体系提档升级。实施厕所革命,推动旅游厕所提档升级。全面推进智慧文旅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推广“一点游巫溪”。开展旅游、应急、卫生等部门数据共享,提升旅游管理服务与应急救援水平。整治旅游环境,营造舒心开心快乐的旅游业发展氛围。

第四节 创新旅游业发展体制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规格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管理指导制度。加强旅游领域政策、规划、标准的长远谋划和落地落实,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步骤,有序稳步推进资源、平台、工程、项目、活动等整合对接。完善旅游宣传联动机制,提炼巫溪旅游总体品牌概念,突出大美山水、三峡屋脊特色,唱响上古盐都·心旅巫溪品牌,创意设计巫溪旅游IP形象、打造特色品牌产品、营造良好旅游氛围、制作旅游宣传片和微电影,整合营销策划,面向市场系统推出巫溪品牌新形象,形成线上与线下、传统与新媒体全方位联动营销推广。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

专栏3-1旅游业发展重大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三级旅游集散中心、文旅商品体验中心、全域旅游导览系统、全域旅游综合服务站等项目。

国家度假区及5A景区创建。红池坝景区。

4A景区创建。大宁古城历史文化名街、宁厂古镇、兰英大峡谷旅游区、大宁河庙峡景区、柏杨河巫咸文化景区。

3A景区创建。中梁湖水利风景区、一线天景区、红池天谷景区、红池坝大峡谷景区、周家坪景区、灵巫洞景区、朝阳石林景区、汉风神谷景区。

新品文旅项目建设。红池坝特色康养基地、大宁河巫盐古栈道项目、胜利乡旅游风情小镇、红池坝镇乡村旅游综合开发、通城镇全国乡村旅游示范镇、上磺镇碧波湾水世界乡村旅游、鸡心岭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大河乡令牌石传统村落民宿保护开发、万古寺旅游开发、土城镇和平村渔旅乡村旅游等乡村旅游,以及文峰镇后溪河上游生态经济走廊乡村旅游改扩建项目。

文化旅游节会。巫文化旅游节、长江三峡非遗龙舟邀请赛、红池坝冰雪嘉年华、红池坝国际山地自行车赛,花样白鹿油菜花节、红池坝镇采茶节等。

第九章 做大做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实施三品提升工程,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持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有效遏制耕地非粮化、农地非农化。实施千年良田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田宜机化改造。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保证口粮绝对安全,大力发展高山错季蔬菜,强化蔬菜保供和外销,打造重庆市高山蔬菜保供基地县。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建设农业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全力推动马铃薯等重要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和局部地区集中连片全面机械化跨越式提升,到2025年,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农产品科技含量显著提升。

第二节 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

积极融入三峡农家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按照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发展方向,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质量效益。构建“5+N”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着力培育发展马铃薯、生态畜牧、中药材、特色经果、乡村旅游等5个十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蔬菜、大宁河鸡、生态鱼、中蜂、茶叶、核桃、蚕桑、烤烟、魔芋、油菜等特色产业。坚持高标准建设、规模化发展、全链式融合,打造农业现代化发展示范平台和样板。

加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建设,优化提升农产品品种,加快道地种质资源挖掘与利用,建设一批现代良种繁育场,扶持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强化农业品牌培育和保护,实施巫溪洋芋”“巫溪独活等国家地标、商标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推动粮油商标品牌培育和保护,联合打造大三峡区域生态绿色产品公共品牌和地标产品。围绕薯类、肉类、茶叶、特色经果等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等农产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打造重庆市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主要农产品总体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创建全国安全优质农特产品产地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把巫溪独活、巫溪太白贝母打造成全国最大商品基地和优质种源基地。

第三节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和促进家庭农场规范发展,培育壮大马铃薯、生态畜牧、中药材、特色经果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信用社三社融合发展,以三社三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推广茶叶产业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模式,探索投入巫溪洋芋、道地中药材等财政等项目开展股权化改革,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创办各类股份合作组织,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重点培育一批综合性服务组织,开展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四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围绕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社会管理的深度融合。

专栏3-2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项目

高标准农田。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总量达25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健全建后管护机制。

农产品加工。培育XX家产值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现代种业。重点培育优质马铃薯、优良畜禽及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品种,创建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5万亩,改扩建畜禽良种场3个。

农业品牌。培育县级区域公共品牌1个、15个重庆名牌农产品,有效期内的二品一标等品牌农产品认证保持在150个以上。

农产品质量。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和质量风险监测体系,建设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站XX个。

新型经营主体。2025年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200个,专业化大户600户,家庭农场500户,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00家,农民合作社达到500家以上。

第十章 大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坚持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重点,建强产业链、补齐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拓展生态链,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三峡制造绿色工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第一节 做强做优四大特色产业

清洁能源。适度合理开发利用水电能源,积极推动风电开发项目建设,加快太阳能利用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打造重庆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

环保建材。围绕大理石、页岩陶粒、碳酸钙粉、碎石发展“四石”产业集群,强化大理石资源生态化综合利用,推动页岩矿勘探开发和页岩陶粒产品研发生产,推动碳酸钙粉加工,有序推进碎石开采和加工,打造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绿色石材加工基地。

生物医药。立足中药材品种齐全、珍贵稀有的资源禀赋优势,推动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加快发展肉独活加工产业,保护开发大宁党参、巫溪太白贝母、款冬花等中药材,重点发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推进中药材科技产业园建设,形成集基地种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打造渝东北中药材加工示范县。

现代轻工纺织。加快推进教玩具生产,打造重庆市教育装备生产基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壮大服装、鞋帽、饰品等加工产业。大力开发以工艺木梳及木雕、刺绣、古生物化石为主的工艺美术品和旅游产品,创新发展工艺美术制造业。

第二节 打造一园多组团工业发展平台

坚持工业集中集约布局,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提升产业生成能力与经济产出能力,全力打造县域经济重要增长极。重点建设凤凰组团,转型发展花台、尖山组团,根据发展需要实施拓展园区,着力打造一园多组团产业集聚地,逐步形成各组团规范化、差异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格局。其中,凤凰工业园重点发展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制药、环保建材、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花台组团充分发挥水运港口的功能,加快发展物流加工、仓储中转等产业;尖山组团重点发展石材加工、鞋业加工产业。其他乡镇根据自身资源现状基础,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到2025年,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图3-2 巫溪“一园多组团”工业发展平台布局图

第三节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补链、延链、强链步伐,在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推进链长制,分链条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深化品牌、标准化、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建设质量强县,提升制造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统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大手拉小手”行动,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集聚发展,加强国际国内产业合作,努力构建安全高效、分工协作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强化人力资源、现代金融等要素支撑。到2025年,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专栏3-3 工业发展重点项目

清洁能源。风电开发建设项目、光伏发电开发建设项目。

环保建材。大理石加工项目、绿色建材装配式产业园建设项目、建筑骨料生产线建设项目、钙粉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生物医药。道地中药材精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现代轻工纺织。教育用品加工基地建设项目;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服装、鞋帽、饰品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第十一章 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动物流通道建设,加快物流枢纽网络建设,构建多元化、高水平物流产业体系,打造渝陕鄂川边贸物流中心。推动渝陕川鄂边贸物流园区、县商贸物流拓展园区(古路、文峰)、县物流集散中心、花台港口物流园区、薯光仓储物流中心的建设。

着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大力引进培育金融机构和要素市场,支持银行、保险、证券和中介等金融机构在巫溪设立功能性机构、业务管理中心,鼓励金融组织网点和机构向农村延伸,建设普惠金融服务到村基地,构建宽领域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现代会展业发展,推动渝陕鄂边贸会展中心的建设,积极推动会展业和商业、体育、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咨询、智库服务等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相关的中介服务业。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推动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科技研发与设计的发展。

第二节 升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优化城市商圈布局,合理配置商业网点,重点推进文峰、上磺、古路、尖山、徐家、下堡、通城等县级二级商圈建设。推进传统商贸业态模式创新,鼓励和支持商贸企业触网升级,利用互联网拓展新空间。推动商品市场向全渠道平台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多种集成服务转型,鼓励零售业向体验式、社交化、智能化等转型,引导住宿餐饮服务向高品质、精细化转型。优化城乡配送体系,丰富完善城乡社区商业服务,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智能化水平。

积极培育健康服务业。优化健康产业结构,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大健康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业,打造渝陕鄂川边区医疗卫生高地。培育健身康体业,推进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养生养老业,推动大健康与大文旅融合,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多元化发展社会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家政、社区、育幼、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发展员工制家政企业,打造规范化、品质化家政服务体系。发展社区便民服务,合理布局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完善便民服务措施,推进物业管理、安保、快递配送等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连锁化、专业化托育托幼机构,丰富普惠性和多元化托育托幼服务。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培育体系,培育引进高水平教育培训机构。

专栏3-4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现代物流业。渝陕川鄂边贸物流园区建设项目、商贸物流拓展园区建设项目(古路、文峰)、县物流集散中心建设项目、花台港口物流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薯光仓储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项目、农产品仓储物流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

商贸服务业。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和改造提升项目、渝陕川鄂石材专业市场建设项目、渝陕鄂农特产品(山货)批发交易市场建设项目、渝陕川鄂二手车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巫溪县秦巴山区道地药材集散中心建设项目、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

第十二章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积极拓展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强化数字化治理,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第一节 推动数字产业化

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培育发展,规划建设医疗、教育等领域大数据中心,鼓励布局大数据、云计算、电商平台,推动数字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激发数字文创发展活力,丰富数字产品和服务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积极培育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新兴产业。加快区块链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

第二节 促进产业数字化

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深度应用,全面提升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和传统行业提质赋能发展,打造行业型、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产业转型促进平台和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综合体。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培育引进综合型、行业型、专业型、特色型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打造数字技术典型示范应用场景,围绕建材生产、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教育装备生产等领域,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智慧工业园区建设,培育数字化管理、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努力打造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应用和试点示范项目。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特色农业工程,加快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加大农业物联网推广示范,开展农机装备智能化应用,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服务业线上线下整合发展,探索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智慧零售、智慧会展、众包设计、数字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

第三节 强化数字化治理

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开发培育智能化应用场景,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推动居家生活、就业创业、旅游休闲、购物消费、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深入实施“云长制”,统筹推动管云、管数、管用,持续深化政务数据资源聚通用,加快一体化数据共享开放平台建设,强化与企业数据平台对接,有序扩大公共数据开放。加强数据安全监管,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专栏3-5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重点项目

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工业园区凤凰组团中小企业孵化中心的智慧服务中心和数字化控制中心建设项目、智慧农业平台建设项目、智慧旅游建设项目、智慧医院建设项目、智慧教育平台建设项目。

数字化治理。智慧城管系统建设项目、智慧人社建设项目、交通信息化建设项目、智慧林业建设项目、智慧水务建设项目、智能应急体系建设项目、平安乡村·智惠农家智能防控系统建设项目。

第四篇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全面促进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在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第十三章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立足国内大循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发挥生态人文旅游、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供给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产业、人口和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充分释放内需潜力,让更多巫溪制造进入双循环流通体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参与国内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做好服务。加强与陕西、湖北等的著名旅游景区联动,推动片区旅游向腹地纵深延伸,形成渝陕鄂川大旅游发展格局。用好对口帮扶机制,加强与吉林省、山东泰安市、重庆渝中区全方位对接互动,携手推进产业协同、城乡互动、科技协作、市场互通。

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消费

顺应消费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服务化升级趋势,全面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提升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节      推动消费供给升级

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传承振兴巫溪老字号,实施巫溪烤鱼等地域特色品牌提升宣介行动和放心消费工程,开辟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发展参与式、体验式、个性化定制等消费模式和业态,增加文化艺术、康养休闲、旅游等绿色消费供给,开发音乐演艺、体育运动、温泉等消费产品。提升智能产品和数字内容服务供给,促进数字化消费。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美丽经济。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推进城市商圈向场景化、智能化、特色化开级。依托山水人文资源、特色美食等建设特色消费集聚区,打造一批具有巫溪风土人情的特色名街名镇。丰富夜间经济、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消费新场景。建立现代流通体系,积极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引导城市消费下乡。

第二节 优化消费需求侧管理

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着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规范发展消费金融。试点商圈和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制度,在有条件的街道开展“外摊位”“跨门经营”。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深入挖掘居民消费潜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促进节假日消费。加强市场质量监管,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消费共同治理机制,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强化消费领域信用建设,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强化社会监督。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鼓励线下实体店主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责任制和赔偿先付制度。完善消费领域信息监管体系,确保消费者安全消费。

第十五章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领域,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合理持续较快增长,培育新发展动能,以高质量投资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优化投资结构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努力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紧紧围绕两新一重重点领域,策划、包装、储备、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重大项目落地巫溪。扎实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统筹考虑项目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坚决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完善四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建设科学调度,确保尽快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增强投资有效性,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质资产、产业投资形成实体企业、民生投资形成消费潜力。

第二节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强化“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推动资金资产资源“三资融合”。创新投融资模式,多渠道盘活存量资产,用好用活政府债券投资、PPP模式、政府股权投资等方式,以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参与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实施综合开发投资模式,支持重大非经营性项目与相关产业类项目进行一体化开发,推进项目建设实施。支持长期机构资金参与重大工程项目投资,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坚持突出特色、差异竞争与全市协同,精准对接本地优势和招商对象需求,提高招商引资落地率。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投资要素与有效投资领域紧密衔接,增强企业投资服务效能,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五篇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健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统筹推进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第十六章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有序推进城市空间组团式、网络化发展,优化完善城镇体系,处理好县城和县域发展的关系,做强特色镇乡,推进乡镇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以红池坝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区为重要支撑,以南北和东西方向的交通干线为两轴,以上磺、古路、尖山、城厢、通城、白鹿、徐家、宁厂、大河、下堡、塘坊等中心城镇群为重要节点,以花台、菱角等其他特色乡镇群




为依托的“一心一区、两轴两群”城镇空间格局。

图5-1巫溪“一心一区、两轴两群”城镇空间结构图

第一节 建设高品质宜居小城

突出自然山水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围绕提升城市规模和发展能级,推动城市组团式、特色化布局,重点建设老城、赵家坝、马镇坝和凤凰等组团构成的中心城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打造精致美丽的高品质宜居小城。

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按照产城融合、交通便利、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的原则和“打造老城、开发南岸、向西进军、环绕东西”的思路,高质量建设巫溪县域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和品质,强化城市对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打造全县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依托优美的山水生态资源和深厚的人文资源,推进产城景深度融合发展,按照城区即景区的发展思路提升城市风貌品质,打造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加快老城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步伐,着力健全停车库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加强历史文化建筑修复保护,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打造完整社区”“绿色社区,实现功能美、和谐美、特色美。打造以巫盐文化、巴渝民俗风情、原乡慢生活深度体验为特色的大宁古城。提升赵家坝、马镇坝和凤凰片区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依托穿城而过的大宁河、柏杨河,环绕县城的山脉和镶嵌城区的山丘,规划布局一批亲水空间、城市绿道和观景平台,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构建依山傍水、山水相融、品质宜居、文化旅游复合发展的新城区。到2025年,力争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4万人。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让城市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居宜业宜游。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系统推进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扎实做好城市建筑高度、密度分区,注重留白”“增绿”“添景,严格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控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建筑软硬件改造,有机更新城市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5G、物联网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应用,赋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幸福体验,打造绿色智慧城市。持续推进城市创建,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等创建成果,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入选中国天然氧吧,力争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第二节 打造红池坝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区

立足红池坝资源优势,坚持以旅游产业为支撑,以核心景区打造为引领,将文峰镇、红池坝镇、朝阳镇、天元乡、中梁乡与红池坝景区整体规划、一体打造,以景区带动周边城镇发展,让城镇为景区服务,着力建设新兴特色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区,充分发挥对带动县域城镇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引擎作用。加快资源整合,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加快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突出旅游+”“+旅游,走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之路,重点培育高端旅游、特色康养、休闲度假、山地农业、民俗文化、乡村民宿等产业,早日建成国际知名的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突出产业和城镇配套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景镇融合发展格局。重点发挥文峰镇交通区位独特、发展基础较好等优势,依托红池坝景区旅游龙头,完善公共服务、旅游接待和特色美食街区等功能配套,打造全县重要的游客集散中心;支持朝阳镇发展特色种植业、乡村旅游和完善场镇配套服务;结合开展全市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试点工作,积极推动红池坝镇、天元乡、中梁乡农旅融合和景镇融合发展。

第三节 加快发展中心城镇群

立足“西拓东控、南融北联”发展导向,以南北和东西两大重要交通干线为依托,选择上磺、白鹿、尖山等11个交通区位好、经济发展基础好、未来发展前景好的城镇,加强资源要素配置,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建设城乡发展差距小、和谐幸福指数高的中心城镇群。推进古路、上磺一体化建设,积极承接人口和产业转移,高标准建设巫溪新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集聚区,打造巫溪向南与奉节开展合作的门户和桥头堡。将塘坊打造成绿色产品生产基地。推进白鹿、徐家一体化发展,建设成渝陕鄂毗邻地区生态边贸与风情旅游示范乡镇。将尖山打造成西部新型建材基地。将宁厂、大河连片打造成大宁河巫盐文化旅游发展主轴的文旅融合风情小镇。将下堡打造成山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将城厢、通城打造为县域东部特色旅游服务镇和有机农产品、中药材生产基地。

第四节 差异发展特色乡镇群

发挥花台、峰灵、菱角、田坝、土城等15个乡镇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按照一乡(镇)一品的思路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一批特色乡镇群。提升花台港的城市港航功能,形成具有边贸特色的航运物流基地和加工基地。支持菱角积极发展高山生态旅游休闲业和山地特色农产品生产。推进峰灵、蒲莲、田坝、乌龙、鱼鳞、胜利、土城、中梁、长桂、天星、大河、兰英、双阳等其它各镇乡因地制宜做优做强特色种植养殖、中药材生产、旅游休闲、健康疗养、文化民俗、特色商贸、绿色加工等特色产业,提升城镇空间承载能力,让群众就地就近分享城镇化成果。

专栏5-1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

城市功能完善及品质提升。新建两巫高速入城连接道等市政道路,续建白马大道等市政道路,实施重要地段市政道路综合改造;在重点街道新建一批农贸市场、城市公共配送中心和脏车入城强制冲洗站,实施城市公厕建设改造、城市消防栓普查及整治、城市中水回用系统建设;推进重点城市组团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老旧社区改造提升。

城市公共空间。实施滨水景观、城市公园、森林公园等城市生态绿地建设,续建体育馆、游泳馆、青少年宫,新建城市健身运动中心等体育设施。

场镇功能提升。实施重点场镇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第十七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五个振兴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第一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动城乡一体规划。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突出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细化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发展重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全面推进行政村规划编制全覆盖,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统筹好山水、田园、乡村资源,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引导各类村庄有序发展,打造大美乡村示范片和美丽宜居村庄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环卫等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实施县域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放大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规模效应。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着力打造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

第二节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推动城乡要素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丰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股权合作机制和农业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巩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动三社融合发展,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推进农业科技制度和农村金融改革,打造普惠金融示范县,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探索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安居,平等享受教育、就业、社保、住房保障等城镇公共服务。取消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门槛,建立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城乡差额补贴机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技能和文化培训,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制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和融入城镇的能力。

第三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完善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保持财政投入、资金支持和帮扶力量力度总体稳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转变,有序提档升级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和防止返贫监测机制,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实施乡村振兴重大工程,确定一批乡村振兴镇村予以重点支持,集中力量打造有看点、有亮点的综合示范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加强脱贫群众培训引导,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专栏5-2乡村振兴重大工程

农村基础设施。实施县乡道及重要连接道公路改造200公里,畅返不畅公路建设500公里,窄路拓宽改造工程500公里,进村入户工程400公里。规划建设渔沙至朝阳隧道,天星至凤凰隧道等连接工程。建设普惠性、均等化的农村客运体系,推动农村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和公交化运行。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旧房整治提升工程50万平方米,按照五改一亮化的标准实施。实施农村改厕20000户,新建公厕300座,建1-3.5米入户路3000公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500户,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50个。

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30万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30万亩以上。开展260个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建设。

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指导支持2个乡镇实施乡村振兴重大示范工程,重点支持6个村的示范建设。

第六篇 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打造渝陕鄂川边区纵深开放重要门户

着眼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对外开放迈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力度,积极融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打造渝陕鄂川边区改革开放重要门户。

第十八章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一节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国有企业健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建立高度市场化和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构建激励和约束并重的现代企业激励机制,推进国有企业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县属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改革步伐,围绕服务全市发展战略和全县发展方略,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经营机制,推动国资监管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节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切实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救助补偿机制,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困难。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培优行动,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个体工商户繁荣发展。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

第三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实现政府职责清单制度。推进重大政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实行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加强市场监管改革创新,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高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健全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 照后减证,优化完善商事主体登记制度。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渝快办”效能,加快推广“渝快政”, 推行“最多跑一次”,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促进政府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第四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加快清理废除阻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化要素配置机制,壮大巫溪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增强区域性聚集辐射能力。

第五节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财政中期管理,完善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衔接机制。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严格预算控制。完善财力分配机制。优化税制结构,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深化非税收入收缴改革,巩固减税降费成效,持续推动企业降本减负。加强风险防控,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支持中小银行持续健康发展。

第十九章 全面推进区域开放合作

锚定打造渝陕鄂川边区改革开放重要门户目标,聚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陕鄂毗邻地区联动发展、“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切实促进区域深度合作与交流,着力建设开放合作不断深化的新巫溪。

第一节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深化与川渝非毗邻地区的合作,让“远邻”成“近亲”,推动环保建材、生物医药、现代轻工纺织、绿色食品等产业主动融入成渝地区产业链。加快陶粒页岩开发及绿色建材装配式产业园建设步伐。积极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化缔结与四川省宣汉县的友好合作,开展产业协同、市场共建、人才共享等领域的深层次合作,不断增强合作实效。探索推进研发在重庆和成都,生产配套在巫溪的产业共享发展模式,积极承接成渝地区汽摩、智能家居制造、安防、医药康养等产业的梯度转移,打造成渝地区产业转移巫溪承接基地。

第二节 推动渝陕鄂毗邻地区联动发展

探索与陕西、湖北毗邻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模式,让“个体”成“联合体”,促进毗邻地区联动发展。健全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实现区域人才、土地、科技、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强科技开放合作,整合毗邻地区科技资源,加快建设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搭建与渝陕鄂毗邻地区商会综合服务平台,举办毗邻地区经济合作发展论坛和会展活动,开展旅游、农特产品、消费品宣传推广,持续提升巫溪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第三节 积极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积极融入万开云板块发展,把推进长江三峡黄金三角文旅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作为融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建设的重要载体,努力提高参与区域性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进一步健全黄金三角一体化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加强规划、政策、项目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资源要素流转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实现“奉—巫—巫”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资源要素顺畅流转,共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圈。

第二十章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着力在建平台、聚资源、强机制上下功夫,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能力,加快建设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示范集聚区。

第一节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综合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开放协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引育一批发展前景好、核心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巫溪。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创新支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争取建设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各类创新平台,完善平台服务功能,提档升级一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

第二节 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方式,切实加大人才外引内培力度,着力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围绕大数据、现代农业、生物制药等重点领域,引进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集群发展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建立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资源库。引进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带动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落户巫溪。围绕绿色工业、山地农业、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借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帮带培养行业骨干力量。引导高层次人才向科研、生产和基层一线流动,开展百名专家服务基层、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等活动。

第三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政策环境。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提高全社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健全县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撬动作用,带动企业、社会加大R&D投入。优化整合各类县级部门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发挥资金合力。积极引导社会团体、科研院所、民间个人以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形式,投资科技领域。

第四节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作为重中之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积极争取更多优质的科技成果在巫溪落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发挥巫溪洋芋中欧互认证的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优势,打造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马铃薯种源基地和优质商品薯基地。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以大数据智能化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在政府管理、民生服务、公共产品、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

专栏6-1巫溪科技创新重点项目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研发中心建设与提升;陶粒页岩科技开发与利用。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巫溪县清洁能源、环保建材、食品轻纺、生物医药四大产业,通过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专家大院(特派员工作站)、众创空间、星创天地。

第七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县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提高我县文化软实力。

第二十一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增加意识形态内容)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等重大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普及、研究阐释。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维护社会公序良俗。

第二十二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巫溪县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建设巫盐文化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建立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全面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提升乡镇(街道)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水平,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数字化,运行好应急广播体系。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复建红三军司令部旧址,规划建设小长征纪念馆(园)、县革命历史陈列馆、红池坝红色纪念馆,打造一批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巫文化遗址、盐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古镇、传统古村落、古建筑等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利用工作,积极申创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巫文化、盐文化和民俗文化。加强全民健身场地建设,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第二十三章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探索技艺、民俗、节庆、礼仪等非遗项目产业化传承。扶持文艺原创生产,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积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巫溪文化主题原创内容向文化产品转化。实施互联网+文化产业行动,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加强文化品牌塑造,培育彰显巫溪特色的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文化服务产品数字化、网络化。积极规划建设巫溪县文化产业园,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积极适应居民发展型和享受型文化消费的新变化、新需求,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水平,建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巫溪代表性文化资源,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专栏7-1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重点集镇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

文化体育(产业)建设。建设大宁河巫咸文化国际艺术中心、宁厂古镇巫盐文化博物馆、大宁盐场遗址公园、巫溪县非遗展示体验馆、马镇坝柏杨河体育公园、赵家坝全民体育健身中心、红池坝南方体育训练基地。

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建设小长征纪念馆(园)、红池坝红色文化纪念园、川东游击队英烈暨巫溪县烈士纪念园、巫溪县革命历史陈列馆、复建红三军司令部旧址。

第八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巫溪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精准性,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二十四章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加快建设天蓝水碧、山青水静、风光优美、功能突出的生态屏障,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一节 合理优化生态空间布局

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综合全县生态资源分布特点,着力构建“七山九水、东西两核、多廊多点”的全域生态空间格局。“七山九水”,打造金鸡岭山系、猫儿背山系、万倾山山系、石柱坪山系等七座山系,大宁河、分水河、湾滩河等九条河流以及沿线带状绿化空间,发挥其对维系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东西两核”,打造梁子山系、巴岩子河及其支流、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阴条岭区域,红池坝林场、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等西部的红池坝区域,发挥其对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廊多点”,沿重点交通干线和市政管线建设多条生态廊道,发挥其联系区域生态斑块的生态屏障功能。

第二节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把共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实施河湖长制,严格实施长江流域大宁河干流“十年禁渔”专项行动,以大宁河等水源地保护为重点,扎实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加强以红池坝、阴条岭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稳妥推进生态敏感区域人口迁移。围绕林木安全,全面推行林长制,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建立健全天然林用途管治和保护监督制度,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强化森林防火能力。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重点工程,推进陡坡耕地、重要水源耕地、污染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推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扩大生态效益,推动增收又增绿。突出“城市、道路、河流、荒山”四大系统绿化,推进受损山体恢复自然形态,加强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保护,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第二十五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实施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法治,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成水清岸绿天蓝水净生态宜居新巫溪。

第一节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持续巩固深化蓝天保卫战成果,坚持攻坚战和持久战相结合,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深化“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打好高排放车辆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重点移动源污染治理。全面执行施工工地扬尘控制规范,建立施工单位扬尘控制“黑名单”,严格执行控制城市道路扬尘要求。控制生活污染,继续深化餐饮油烟治理,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完善区域大气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建立空气网格化监测及排名机制。

第二节 改善水环境质量

统筹推进区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全面落实落细“一河(库)一策”方案,确保国控市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考核要求。加大排污口监测力度,提高水质监测预警能力。加快消除管网错接漏接混接,降低河流水系污染负荷。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建立健全水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全面推广监测通报制度。着力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规范化建设,持续改善饮用水水源和水质,确保全县水环境质量居于全市先进水平。

第三节 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治理

建立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以工业园区、矿山企业、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和地下水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突出问题综合治理。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提升源头减量和资源利用化水平。推动镇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全覆盖。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改造提升现有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加快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加快建设城镇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专栏8-1生态环保重大项目

生态建设项目。城周森林保护及质量提升、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林及天然商品林质量提升、100万亩国家储备林、后溪河级水源地涵养保护、退耕还林质量提升、西溪河湿地公园、大宁河湿地保护修复、森林防火配套设施、低效(防护)林改造项目、森林抚育、黑水河自然保护区、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生态建设项目。

林业产业项目。森林旅游康养、秦巴山区木材交易市场、林木深加工、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等林业产业建设项目。

生态治理项目。污水管网普查及修复、垃圾焚烧发电、农村环境整治、城镇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土壤综合防治与修复、再生水综合利用、垃圾填埋场生态化改造、建筑垃圾消纳场、水域垃圾清漂码头等生态治理设项目。

流域治理项目。大宁古城、城区、柏杨河、西流溪、湾滩河、桐元河流域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柏杨河、羊桥河、东溪河、汾水河、西溪河、湾滩河、巴岩子河等流域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汤溪河尖山镇重点中小河流、柏杨河古路镇河段、花台乡川主村消落区、汤溪河塘坊镇河段、梅溪河文峰镇(南桥下段)重点中小河流等综合治理项目工程。

第二十六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绿色创新发展,持续壮大绿色产业,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一节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进一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和污染治理技术升级,强化清洁生产审核。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矿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气候经济、山上经济、水中经济、林下经济等,把空气变财气、青山变金山、绿水变富水、林地变宝地。加快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建设。

第二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建立完善的绿色生活制度,引导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向绿色化转变,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完善自行车、步行通道,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大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示范创建活动,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增加绿色建材、绿色物流、绿色出行等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提倡绿色办公,创建节约型机关和节水型单位,坚决抵制和反对铺张浪费。

第三节 探索绿色发展示范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探索长江经济带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绿色发展路径,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样板。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和补偿、绿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尽快突破,走出整体保护与局部开发平衡互促的新路径,在保护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中发挥更大作用。完善生态治理机制,建立排污许可交易制度和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推进碳排放权、生态权益交易试点示范,继续实施林票交易、地票交易。

第二十七章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第一节 推动能源节约高效利用

科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抑制高耗能产业增长,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落实能效标识制度。推动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节能,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应用。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加大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管理,落实节能目标责任。

第二节 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落实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把用地“预审、报批、供地”三大关口,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耕地总量控制,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坚持在不破坏土地生态环境前提下,适度开发宜农后备资源。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荒山、荒沟和荒坡地。

第三节 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需,严格水资源管理,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取、供、输、用、排水各个环节,建设节水型社会。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节水配套设施建设,推广节水产品和器具应用。加强再生水、矿井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利用,构建促进水耗、能耗、物耗降低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第四节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充分利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体系,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快建立实现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开展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冶)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

第九篇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十八章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一节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以高质量就业带动收入稳定增长,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落实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健全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力争农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增速。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工资指导、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等政策。完善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建立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二节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鼓励勤劳守法致富,保护居民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积极落实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税费负担。落实再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第二十九章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第一节 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把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完善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制,坚持产业升级和扩大就业规模、调整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联动推进,加大对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拓展劳动者就业和创业空间。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智能化、标准化、便民化建设。规划建设巫溪县人力资源产业园,推动人力资源市场、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与行政中心的一体化。

第二节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加强对劳务输出的引导和服务,坚持异地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相结合,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提升。精准开发公益性岗位,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职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平台就业、网络就业、共享用工等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消除。

第三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全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和谐劳动示范区。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优化职能整合,将劳动保障、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就业创业等行政检查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处罚权等归集,成立统一的执法机构,健全根治欠薪长效机制。完善3A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联合激励机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充分发挥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机制。

第三十章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综合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各领域。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全民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优质多元教育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节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适应县域人口变化,全面优化基本公共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推动基础教育由基本均衡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学前教育体系,增加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幼儿入园比例,健全幼儿园准入、督导和经费保障机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8%以上,公办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启动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建设白马小学、先锋小学、马镇坝南岸小学、凤凰第二小学、文峰第二小学及部分学校扩容,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边远乡镇、乡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建设,建设一批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优化高中学校布局,完善高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扩建巫溪中学、白马中学,新建柏杨中学,增加高中容量,普及高中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化发展。实施智慧+教育工程,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推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强化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健全“五类主体”教育评价体系。完善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保障机制。

第二节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围绕产业布局和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培育建设重点、特色专业,重点打造现代农艺、农业机械、建筑、服务类等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持续开展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制度试点,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推动中职与普通高中在教学资源、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融合互通,推进中职与高职的有效衔接。结合服务乡村振兴和巫溪旅游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农业、旅游类高职院校在巫溪办学,大力培养智能人才、技能人才,构建产教融合发展体系。整合职教资源,加大社会创新创业、职业技能、新型技术等培训力度,增强职业教育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区发展的能力。

第三节 加快完善教育治理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学校能动的教育治理体系。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和法制教育,建设依法治校示范校。落实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机制,夯实教育发展的财力基础,着力补齐教育短板。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完善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等各类主体的评价标准,建立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完善多元参与、平等协商、合作共治机制。推进教育法治化进程,赋予学校更大办学自主权,激发各类学校办学活力。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着力化解教育资源不足和优质资源紧缺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建立健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全体市民的终身学习体制,建设学习型社会。

专栏9-1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项目

学前教育。巫溪县幼儿园、赵家坝童赟幼儿园、文峰幼儿园、赵家坝幼儿园等17个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项目。

义务教育。白马小学校、马镇坝南岸小学、先锋小学、凤凰第二小学、文峰第二小学、特殊教育新建项目等16个义务教育新建、续建、改扩建项目。

高中及职业教育。扩建巫溪中学、白马中学,建设巫溪县柏杨中学校、职教中心学生宿舍及食堂等4个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项目。

其他。智慧+教育项目,巫溪县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

第三十一章 健全多层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体系

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着力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水平,贯彻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改革的有序对接。推进社保转移接续,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形成多层次、多支柱的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额控制下的以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付费医保支付机制,完善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建立适合灵活就业人员特点的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深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合理确定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稳步扩大基本生活救助范围,规范保障标准调整机制,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加强急难社会救助,全面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加大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兜底保障力度。强化特殊救助帮扶,加强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慈善捐赠,构建全民共同参与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机制。逐步扩大殡葬惠民政策覆盖面,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丧葬需求。加快杨家寨陵园、马镇坝殡仪馆、巫溪县火化殡仪馆建设,科学划分可葬区域,推动殡葬改革。

第三节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完善住房保障方式,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继续完善住房保障工作体系,加快解决城镇居民基本住房问题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强化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推进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满足城乡困难居民基本住房需求。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研究共有产权住房,规范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将常住人口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

第四节 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提升妇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女性素质,促进就业性别平等。完善留守妇女、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加强儿童早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关心爱护残疾人,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残疾人补贴标准,不断解决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快发展重度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推进残疾人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完善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

专栏9-2民政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残疾人设施。建设巫溪县残疾人康复托管中心、巫溪县第二失能特困供养中心、巫溪县贫困重度精神病人养护中心等。

丧葬设施。建设巫溪县杨家寨陵园、马镇坝殡仪馆、巫溪县火化殡仪馆、20个乡镇殡仪服务站、15个农村公益性公墓、50个村集中安葬点等。

第三十二章 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巫溪行动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并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第一节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稳定的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疾控中心建设,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建设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积极防治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

专栏9-3健康中国巫溪行动重点项目

综合医院建设。建设巫溪县人民医院二期住院楼、县人民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荣誉军人优抚医院项目等11个综合医院。

专科医院建设。巫溪县中医院迁建、巫溪县精神卫生保健院综合楼建设等6个建设项目。

卫生应急。巫溪县疾控中心提升工程、巫溪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

妇幼保健。巫溪县妇女儿童医院等3个妇幼保健建设项目。

卫生院。巫溪县文峰中心卫生院综合大楼、上磺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等7个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

专科建设。巫溪县卫生医疗物资储备库综合业务楼、巫溪县健康教育科普知识中心、巫溪县中心血库综合业务楼等7个专科建设项目。

其他。巫溪县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巫溪县美丽医院等2个附属设施建设项目。

第二节 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城乡均衡布局,推进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三级医院创建工作。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实做强县级医联体和县乡医共体。支持社会办医,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推广远程医疗。坚持以健康需求和健康问题为导向,加强疾病综合预防,实现医防协同。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第三节 推动中医传承与创新

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开展中医特色医院建设,完善县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提升中医应急和救治能力,积极创建全国先进中医药单位。加快中西医结合发展,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提升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和创新团队,开展名医学术经验传承。

第四节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县城、中心场镇全民体育健身中心建设,建成并高质量运营两馆一宫。建设完善乡镇农民文化体育广场,增加小型运动场、篮球场、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大众体育场所。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探索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强化学校体育教育。

第三十三章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加快构建以生育政策、养老服务、健康保障、环境支撑、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 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

抓实国家生育政策,适度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完善生育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提升生育意愿。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结构改善。建立健全托育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托育服务,鼓励和支持多元共建托育服务机构。加强托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健康家庭及发展能力建设,营造生育友好的家庭环境。

第二节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推进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发展智慧养老。推动公建民营、民建公助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大街道和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农村互助养老点建设,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高。深入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专栏9-4生育托育和养老服务业设施重点项目

社区居家养老。巫溪县社区居家养老全覆盖设施建设项目,建设30个乡镇的养老服务中心、200个村级养老互助点。

敬老院改造升级。对全县20家敬老院进行消防改造、房屋内部提档升级等。

巫溪县老年颐养中心。规划300个床位,建设用地约15000平方米。

第三十四章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构建新时代巫溪城乡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提升党组织领导协调基层政权组织、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能力。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建优配强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搭建各类村级协商议事平台,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渠道。巩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打造全市乃至全国信用高地。

第二节 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能力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推进基层综治中心标准化、实体化建设,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深化枫桥经验的巫溪实践,加快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完善信访制度和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打造巫溪县域社会治理特色品牌。推进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加快社会治理智能化网络化共治平台建设,提升智慧治理能力。

专栏9-5社会治理重点项目

巫溪县各乡镇(街道)群众来访接待服务站、群众来访接待中心(含信访办机关)、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建设、雪亮工程、基层法庭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智慧政法、智慧公安、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司法、智慧信访建设等项目;对10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加强基层政权阵地建设。

第十篇 统筹发展和安全,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扎实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巫溪。

第三十五章 全力维护国家安全

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第一节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工作领导体制和国家安全审查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健全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跨部门会商、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危机管控等专项工作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体系,强化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资金、物资、技术、装备等方面保障能力。用好巫溪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二节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坚决维护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政治安全,深入抓好政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扎实开展反邪教斗争,依法处置宗教非法活动。严格落实党委(党组、党工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依法坚决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和有害信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第三节 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

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要求,健全政策制度体系、领导管理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巩固强化党管武装、党管国防动员的职能定位。持续夯实民兵队伍建设,建强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拓展新域、新质、新兴潜力资源和力量体系建设,推动实战化训练演练与信息手段集成应用,整体提升应战应急保障能力。推动重大基础项目建设贯彻国防需求,实现国防动员建设高质量发展。聚力抓实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培养国防动员人才,开创军政军民团结新局面。

第三十六章 突出抓好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确保金融、重要产业、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

第一节 建立健全金融防控体系

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健全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体系,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稳妥处置重大非法集资案件,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责约束和管理,积极稳妥推动“僵尸企业”处置,防止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稳妥化解重点企业信用风险,防止信贷违约风险集中爆发,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保持银行业不良率处于合理区间。

第二节 加强战略物资储备

坚持平战结合,统筹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的新型战略物资储备体系,统筹军地重要物资储备,强化交通、生活、医疗等战略物资保障。坚决维护粮食安全,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以提升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为重点,推进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场所和设施建设,加大粮食应急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构建互补共享的储备格局,完善重要商品应急保供重点企业制度。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科学调整应急储备品种和规模结构,提高快速调配和紧急运输能力。

专栏10-1应急战略物质储备项目建设

建设立足本县、服务渝陕鄂川边区,以医疗器材、能源、粮食等为重点的溪县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巫溪县应急避难场所和转移安置点、巫溪县应急体验训练基地等。

第三十七章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织密织牢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一节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加强危险化学品、矿山、交通运输、建设施工、危险废物、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消防生命通道等重大安全风险控制工程。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完善事故信息发布机制。完善安全生产执法体系,提升安全生产治理基础保障能力。推进安全风险网络化管理,强化城市安全保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第二节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完善食品药品治理体系,建立健全覆盖生产、流通、储存、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全链式、可追溯管理机制。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完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健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强化检验检测、审评认证、风险监测等药品安全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体系,加强疫苗监管,坚守生命红线和健康底线。

第三节 提高事故害灾防范应对能力

构建完善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全县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跨区域、跨流域灾害事故应急协同联动。加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重点地区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完善重庆市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巫溪子库。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加强防御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急救援、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军地协调、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和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专业应急救援综合抢险救灾能力。

第三十八章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推进智慧信访建设,完善信访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各类调节联动工作体系。巩固充实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社示范创建活动,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推动扫黑除恶常治长效,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新型网络犯罪和毒品犯罪。以“雪亮工程”建设为牵引,加强智慧警务建设,深入推动社会面智能安防,强化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等治安防控支点建设。加强社会面圈层查控、县域单元防控、治安要素管控、基础工程建设,规范快递物流、网约车等新业态安全监管,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第十一篇 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三十九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有效落实。强化党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创新理念,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分析和精准研判,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

第四十章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回头看,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深化拓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监管、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风,发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促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第四十一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发现培养选拔年轻优秀干部,着力把符合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大村(社区)等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落实激励干部充分展现才干、大力创新创业措施,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第四十二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巫溪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积极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加强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积极开展协商议政,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重大决策事项决策前听取政协意见制度,促进协商意见成果转化。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效果评价机制,提高民主监督实效。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深耕基层、深耕经贸、深耕人文。加强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企业家、工人、青年等各界人士增强爱国情怀和干事创业的热情,共同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第四十三章 推进全面依法治县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扎实推动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法治政府,扎实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行政公益诉讼工作。提高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广泛开展市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抓好八五普法工作,建立健全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准确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对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行为惩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第四十四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保障机制,确保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节 建立统一规划体系

建立以经济社会规划纲要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1+1+1+15”规划体系。根据全县发展规划提出的战略任务,同步编制和实施一批县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空间规划。强化本纲要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安排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加强年度计划与纲要的衔接,建立重大项目库和重大招商项目库,进一步细化分解各年度任务目标,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第二节 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

强化政府目标责任,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任务,是政府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要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强化纲要对政府公共预算、金融资本运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引导和协调。科学引导市场行为,落实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

第三节 完善规划评估监督机制

创新监测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有效整合互联网数据和统计数据,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创新评估方式,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县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过程中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时,按程序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附:名词解释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四个自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两个维护:指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新发展理念: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指构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三大攻坚战”: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风险防控攻坚战。

“一带一路”:国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四省市区(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来的,从中国经东南亚延伸至印度洋、阿拉伯海和海湾地区,是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普惠经济带,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省市,横跨全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

五个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一区两群:“一区”指主城都市区,该区域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21个区和万盛经开区,面积2.9万平方公里。“两群”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包括万州、梁平、开州、城口、丰都、垫江、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11个区县,面积3.4万平方公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包括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6个区县(自治县),面积2.0万平方公里。

“两点”定位:即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联结点上。

“两地”“两高”目标: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两高”即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三个作用”:即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1246”总体工作思路:十四五时期,要咬定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实现交通建设、旅游发展两大突破,确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渝陕鄂川边区改革开放重要门户、全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四大定位,抓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特色城市、生态文明、改革开放、社会民生六项重点工作。

“一环八射”高速公路:一环为:巫镇高速巫溪县城至大河段,巫城高速大河至中梁段,菱角至长桂至中梁高速、巫云开高速菱角至巫溪县城段;八射为:巫奉高速、巫溪尖山至平昌高速、巫溪金盆至利川高速、巫云开高速、巫城高速、巫镇高速、巫溪至十堰高速、两巫高速。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3个方面内容。

四好农村路: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一心一轴、两翼三环”旅游业布局:巫溪及渝陕鄂川旅游集散中心。“一轴”,打造大宁巫文化旅游发展主轴,增强远古宁河溪峡风光游憩走廊及远古宁巫历史文化的体验感。“两翼”,以红池牧原·人文生态休闲度假为主导的西翼和以西神农·生态岭壑运动探险为主导的东翼。“三环”,全域旅游整合与联动大环、西部生态休闲度假拉动环和东部生态运动探险整合环。

“一园四区多基地”现代农业布局:“一园”,即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四区”,即优质马铃薯产业示范区、生态畜牧产业示范区、特色经果产业示范区和道地中药材产业示范区;“多基地”,即在全县28个乡镇实施农业主导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

一园多组团:即由凤凰组团,花台、尖山组团构成的巫溪特色工业集聚发展平台。

“一心一区、两轴两群”城镇化空间布局局:“一心”,即县城;“一区”,即红池坝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区;两轴即以南北和东西两大城镇发展轴;以上磺、古路、尖山、城厢、通城、白鹿、徐家、宁厂、大河、下堡等中心城镇群为重要节点,以花台、塘坊、菱角等其他特色乡镇群为补充的两个城镇群。

“三社”融合:即农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等三社,分别利用生产管理、市场渠道、金融支撑等优势融合发展,共同推动农业现代化。

“三变”改革:农村三变改革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

三权分置:是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在三权分置下,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既存在整体效用,又有各自功能。

证照分离:指在涉企备案、登记类证照事项充分整合、取消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推动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由审批改为备案,推动一批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将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营业执照和能分离的许可类证相分离。

“互联网+”:指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中,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层面的广泛应用,通过构建城市物理世界、网络虚拟空间的一一对应、相互映射、协同交互的复杂巨系统,在网络空间再造一个与之匹配、对应的“孪生城市”,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和虚拟化、城市全状态实时化和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形成物理维度上的实体世界和信息维度上的虚拟世界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城市发展格局。

三线一单: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海绵城市: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进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无废城市:是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规范和完善的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股份有限公司为重点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

云长制:围绕大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而提出,是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上云后需要进行有效管理。

渝快办:移动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首批推出315项老百姓最关心的服务事项,集合了身份证、社保卡结婚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等证照服务,还涉及公积金、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民生服务等16类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如社保参保信息、公积金查询和缴费等。

一网通办:是指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网上办事标准、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搭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整合政府服务数据资源、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只登录一次即可全网通办。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

县管校聘:指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特别是统一定期强制流动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

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具有不论资质、不设门槛、选贤举能、惟求实效的特征。揭榜挂帅依托于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有利于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医联体:指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通常由一个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医院、村医院组成一个医疗联合体。

河长制: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林长制:指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各级林长负责督促指导本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重大问题,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雪亮工程:即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三个区分开来: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