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发展观的深刻体现,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彰显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理念。“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是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巫溪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渝陕鄂三省市交界部,是渝陕鄂边区的物资集散地和信息窗口,是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全县幅员面积4019.14平方公里(国土三调数据),2022年常住人口38.78万人,城镇化率41.44%。巫溪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属秦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和三峡库区土壤保持重要区,是大宁河等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发源地,是重庆市和三峡库区最大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境内生态资源丰富,拥有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森林覆盖率高达70.2%,是重庆市第一森林资源大县。生态环境质量优异,2022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1天,河流水质常年维持Ⅰ类、Ⅱ类,后溪河是全市唯一一条Ⅰ类水质河流。文化底蕴深厚,是“巫巴文化”的故乡,中华烤鱼文化的发源地。已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药材生产红旗县”等殊荣。
近年来,巫溪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立足生态优势,打好“三峡牌”、走好“两化路”、唱好“旅游戏”、建好“宜居地”,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两山”转化上探索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与模式,为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等重要指示要求,厚植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编制了《巫溪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对推动巫溪实现绿色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方案》在对巫溪县现场调查与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两山”实践探索成效,重点围绕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特色生态产业绿色发展、制度改革三个方面剖析“两山”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托“一片林”“一粒薯”“一味药”“一杯茶”等特色资源,总结凝练“两山”转化三大模式5个典型案例,构建“构筑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建立长效机制”共20项具体指标,布局建设5大重点任务,部署生态空间优化美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惠民产业发展、“两山”文化品牌打造、“两山”转化制度建设等5大类重点工程。通过“两山”基地建设,到2027年,以生态屏障、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主的“两山”转化路径得到完善和拓展,持续做大做强金山银山,将巫溪打造成为重庆市乃至全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示范区与样板地,努力实现巫溪绿色崛起。
1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建设背景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展现地方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是示范引领区域社会经济绿色转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先行者和排头兵,通过示范探索为其他地方的绿色发展实践奠基铺路。2017年,原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命名浙江省安吉县等13个地区为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通知》(环办生态〔2017〕75号),促进“两山”理念在实践层面落地生根。截至2022年,已命名表彰了6个批次1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构筑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实现金山银山、建立长效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树立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样板,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示范引领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当地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绿色本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先后印发了《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渝委发〔2014〕19号)《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管理规程及建设指标〉等三项制度的通知》(渝环办〔2020〕8号)等文件,《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更是提出推动渝东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巫溪等地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为巫溪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山”实践探索提供了支撑。
巫溪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三峡库区移民县,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药材生产红旗县”等殊荣。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主线,坚持高质量发展社会经济、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用实际行动探索了一条符合巫溪特色的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双赢之路。开展“两山”基地建设,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产业发展优势,提炼形成具有巫溪特色的典型案例,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全国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愿景。
(二)建设意义
1.深入开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美丽中国地方实践。开展巫溪县“两山”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让绿水青山充分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切实举措,是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平衡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具体实践,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的扎实行动。
2.落实国家和市级重大战略部署的有力抓手
国家层面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进一步强化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绿色低碳循环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强化了担负起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和保护好长江母亲河的历史责任。重庆市“一区两群”战略要求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突出“库区”“山区”特点,更加注重生态经济要素集成与协同,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良好的生态是巫溪的宝贵资源,开展“两山”基地建设,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用优良的自然环境和优质的生态资源集聚产业、汇集资本、吸引人才,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3.巫溪谋求绿色崛起的必然选择
巫溪境内山清水秀、资源富集,拥有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红池坝风景名胜区等顶级生态资源,是重庆市第一森林资源大县,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0.2%,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1.3%;县境森林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是难得的“天然物种基因库”;文化资源深厚,有神秘的巫文化、盐文化、烤鱼文化,有堪称世界之谜的荆竹坝西汉岩棺群,有三峡库区唯一未淹没的古县城大宁古城,优美的景观和丰富的资源亟待开发变现。“两山”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巫溪县立足“生态、资源、人文”三大优势和渝陕鄂川边区独特区位,完善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打造长江经济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发展区、长江三峡旅游新高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助推巫溪绿色崛起。
二、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1.地理位置
巫溪县位于长江中上游,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四川盆地东北边缘秦巴山东段南麓的渝、陕、鄂三省市结合部,区域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生态资源丰富。介于东经108°44′-109°58′、北纬31°14′-31°44′,东邻湖北省竹溪县、竹山县、重庆市巫山县,南接重庆市奉节县,西靠重庆市云阳县、开州区,北接陕西省镇坪县、重庆市城口县。距离重庆市万州区185公里、重庆市主城区450公里,陕西省西安市800公里,湖北省武汉市650公里。县境东西最大距离122.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4.7公里,幅员面积4019.14平方公里。
2.行政区划
“天地灵巫,融水汇溪”,巫溪由此得名,古称“上古盐都”,今誉“峡郡桃源”。自东汉建县以来(公元前277年),已有2300年历史。辖2个街道、19个镇、11个乡,幅员面积4019.14平方公里。
街道:宁河街道、柏杨街道。
建制镇:城厢镇、凤凰镇、菱角镇、宁厂镇、上磺镇、古路镇、峰灵镇、蒲莲镇、文峰镇、塘坊镇、朝阳镇、徐家镇、白鹿镇、尖山镇、田坝镇、红池坝镇、通城镇、下堡镇、土城镇。
建制乡:胜利乡、大河乡、天星乡、长桂乡、乌龙乡、鱼鳞乡、花台乡、双阳乡、兰英乡、天元乡、中梁乡。
(二)自然状况
1.地形地貌
巫溪县属四川盆地东缘山区,位于大巴山东段,为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貌,山地占93%。地势东、西、北部高而中南部低,绝对高差2657.4米,一般相对高差约1000米。最高点为东部神农架原始森林山脉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也是重庆市最高点;最低点为大宁河出境处花台乡川主村祝家河,海拔139.4米。
2.气候气象
巫溪县气候类型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温湿适度。因地势高差悬殊,垂直气候分带十分明显。县城所在地属低山河谷区域,多年平均气温17.5℃。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30-1950毫米之间,全县年平均年降水量1510.24毫米,境内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县城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574.9小时,平均相对湿度82%。境内风向多为偏东或偏西南风,年均风速为1.3m/s。
3.土壤条件
巫溪县土壤种类多样,共有7个土类、26个土属、76个土种。其中,低山河谷区多为紫色土、水稻土;中山区多为黄壤土,石灰(岩)土;半高山主要为黄棕壤土;高寒山区主要为棕壤土。县域范围内黄壤土较多,面积470平方公里,占巫溪县总面积的11.69%。肥力较好的水稻土、紫色土和潮土面积100平方公里,占巫溪县总面积的2.5%,占比较少。
4.河流水系
全县河流水系属于长江水系,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主要有大宁河、梅溪河、汤溪河三大水系流域。水库主要分布于西溪河,后溪河及柏杨河流域。全县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其中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条。水系格局规律性强,东溪河、西溪河、茶登河、柏杨河、桐元河基本呈东西平行走向,大宁河、湾滩河、汾水河、巴岩子河基本呈南北走向,总体呈树枝状,局部呈羽毛状。
(三)资源状况
1.土地资源
根据巫溪县国土资源三调数据统计结果,全县土地总面积4019.14平方公里,以林地为主,面积3346.67平方公里,占比83.27%;其次是耕地,面积371.49平方公里,占比9.24%;建设用地面积114.22平方公里,占比2.84%;草地面积41.06平方公里,占比1.02%;水域、园地面积分别为34.55平方公里、32.31平方公里,占比分别为0.86%、0.8%、;其他土地78.84平方公里,占比1.96%。土地利用现状见表2-1。
表2-1 巫溪县国土资源三调数据统计
土地利用类别 |
面积(平方公里) |
百分比(%) |
林地 |
3346.67 |
83.27 |
耕地 |
371.49 |
9.24 |
建设用地 |
114.22 |
2.84 |
草地 |
41.06 |
1.02 |
园地 |
32.31 |
0.8 |
水域 |
34.55 |
0.86 |
其他土地 |
78.84 |
1.96 |
总计 |
4019.14 |
100 |
2.水资源
2022年巫溪县水资源总量85.4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约为15.45亿立方米(重复计算)。全县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不均,加上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大,岩溶作用强烈,不利于建设水利工程,山区蓄水较为困难,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一遇干旱,部分地区常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局面。县域内已建中型水库有3座,包括中梁水库、孔梁水库、刘家沟水库。小(Ⅰ)型水库4座,九龙水库(现状)羊耳水库、马坪水库、天宝水库,总库容829万立方米,小(Ⅱ)型水库21座,总库容421万立方米。
3.动植物资源
资源丰富,现有维管植物共计202科,1033属,3595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红豆杉、珙桐等5种,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有78种,包括水清树、竹节参等。常见的野生植物有猕猴桃、腊梅、缬草、漆树、银杏等。全县有药用植物307种,包括大宁党参、北岸连、肉独活、味牛膝、黄莲、党参、厚朴、天麻、川贝母、木香等。
境内现有动物种类资源较为丰富,初步调查统计有65目211科74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Ⅰ、Ⅱ)的有7目13科5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林麝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红腹锦鸡、斑羚、黑熊等46种。
4.矿产资源
巫溪县矿产资源种类比较丰富,全县32个乡、镇、街道,已发现的矿种有23种(含亚矿种),主要是煤、铁、铅、锌、重晶石、铜、稀土、磷矿、硫铁矿、石膏、粉石英、钼、钒、硒、饰面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用灰岩、砖瓦用页岩、卤水、天然气、页岩气、矿泉水和地热水。占全市矿种(70种)的32.9%,主要为沉积矿床。全县固体矿产资源赋存特点总体上是:大中型矿床少,小型矿床、矿点及矿化点多;贫矿多,富矿少。建筑石料用灰岩、饰面用灰岩、岩盐等为优势矿种。
5.旅游资源
巫溪旅游资源富集,共有旅游资源单体497处(排名全市第7),资源种类21项(排名全市第1),五级旅游资源单体6个(排名全市第4),资源主要以大宁河为轴,以红池坝景区、阴条岭自然保护区为翼呈“一带两片”分布,是重庆市、三峡地区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县。有被誉为“中国的新西兰”的红池坝,“重庆第一深谷”乃至世界级大深谷的兰英大峡谷,中国十大盐都之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宁厂古镇、
重庆市第一高峰阴条岭。
6.文化资源
巫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远古巫文化的发源地,巫巴先民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为珍贵的属宁厂古镇,中国古代十大盐都之一,唐尧时期巫咸国的本土和首会所在地,世界上古盐都和手工作坊的鼻祖,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其次是荆竹坝岩棺群,是三峡地区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岩棺群,为西汉濮人所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大宁古城素有“峡郡桃源”之称,秦代以“巫县”北有盐井始立北井县,大举开发大宁盐泉,距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此外,还拥有五句子山歌、传统民间制盐技艺、老鹰茶技艺、巫溪民间故事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经济社会状况
1.社会发展
人口。2022年,巫溪县全县户籍户数19.2万户,总人口为53.23万人,城镇人口19.08万人,乡村人口34.14万人;常住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0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1.44%。
科教文卫。全县科研机构数2个,科技项目立项7个。全年引进推广科技成果33个,其中国家级11个,市级6个,县级16个。授权专利数260件,授权发明专利22件。全县共有普通高中教育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普通初中15所,普通小学77所,幼儿园6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初中入学率为10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28%,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1.4%。
居民保障。2022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18元,同比增长7.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1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170元,同比增长4.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6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728元,同比增长3.2%。全县居民恩格尔系数36.6%。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0万人,实发养老金额11.1亿元。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1.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7万人。
2.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2022年巫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7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6.4亿元。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5%、42.7%、24.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1.2、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2.4:24.0:53.6。全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7亿元,占服务业的7.1%。
第一产业。巫溪县是农业大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95288亩,粮食总产235609吨。其中小麦267吨,玉米89035吨,水稻14224吨,大豆5678吨,马铃薯80067吨,增长3.3%。生猪出栏575388头,牛出栏7018头,羊出栏251809只,家禽出栏2736805只。
第二产业。巫溪县工业不发达,2022年全县工业增加值77633万元,同比下降7.9%。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增长5.5%,制造业增加值下降7.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9.6%。
第三产业。2022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5268万元,同比下降4.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9794万元,比上年增长1.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4929万元,下降0.4%;金融业增加值89593万元,增长3.6%;房地产业增加值77659万元,增长0.4%;其他服务业332811万元,增长1.6%。
三、巫溪县“两山”实践探索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两山”实践探索进展与成效
1.厚植生态理念,引领“两山”前行
巫溪县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本,高度重视生态治理修复,加快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09年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序幕,并于2017年成功创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17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目标,县第四十次党代会确定“绿色崛起”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创建国家、市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目标,掀起巫溪“两山”基地建设序幕。历时十余载,全县人人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的新生活观逐渐形成,全社会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逐渐深厚,根植于巫溪县人民心中的生态理念已成为指导全县日常生活与工作的行动指南。
2.守住绿水青山,优化生态环境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得到筑牢。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优化生态空间体系,划定并严守2068.32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占比高达51.3%,位居全市前列。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建成全市生态环保系统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面观测站。强化珍稀动植物保护,出台《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巫溪县“十年禁捕”实施方案》,划定陆生野生动物禁猎区和禁猎期,开展野生动植物专项执法,落实外来物种入侵管控措施。建成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普馆,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累计营林造林377.9万亩、退耕还林59.1万亩、森林覆盖率70.2%;活立木蓄积量1475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总量全市第一。“崖壁垒窝客土植树”的石漠化治理典型经验、“陡崖植树人”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水环境安全有效保障。完善“一河一档”基础信息,编制“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实现全县136条河流、26座水库全覆盖。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建立健全监控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完善风险应急预案,完成县城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全县4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城市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完成田坝镇、尖山镇、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等2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营,完成老城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改造,启动全县23个乡镇、27个点位的二、三级污水管网建设,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1.6%。以大宁河、汤溪河、长溪河、杨溪河等重点,加快推进县域内次级河流综合整治与保护,建立长效巡查执法机制,加大污染源治理、污染水环境、非法采砂等行为的查处力度。目前全县次级河流水环境功能区断面达标率100%,后溪河、大宁河、西溪河、杨溪河等河流6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II类。
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提升。加强扬尘管控,推行主、次干道“以克论净”的道路扬尘考核机制,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扫率保持85%以上。严格实行施工工地扬尘控制“红黄绿”标志动态管理。创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10个、巩固扬尘控制示范道路10条。控制工业污染,制定《巫溪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完成渝星建材、渝达酒业、明申肥业等6家工业企业燃煤锅炉生态环境改造,实现燃煤锅炉废气达标排放。加强交通污染治理,通过制定车用成品油专项质量监管和黄标车淘汰工作方案,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1611辆。深化餐饮油烟治理,整治42家公共机构和180余餐饮企业油烟治理。完善部门联席制度,分行业、分领域协调联动,细化任务、落实责任。2022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1天,同比增加15天,PM2.5年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
农村环境更加宜居。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完121个村环境连片整治,推进4个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和23个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完成农村改厕5366户。强化农村垃圾治理,实现了32个乡镇(街道)农村垃圾收运全覆盖;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调查,规划5个千人以上农村聚居点、移民安置点、撤乡场镇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有序推进其他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引导乡镇污水治理设施管网向周边农村扩散,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
3.强化绿色发展,壮大金山银山
全域旅游成效初显。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完成《巫溪县“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通城镇文化旅游总体策划》《重庆巫溪宁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修编)》,积极推进《重庆巫溪红池坝风景名胜区规划(修编)》。重点旅游项目稳步推进。推行核心景区“景长负责制”,县领导“一人一点”,景区提升加速。灵巫洞成功创建4A景区,3A景区创建有序推进,招商引资2家企业,画家村开工建设,滑雪村启动试运营;启动大宁盐场遗址修缮保护。文旅品牌影响日益提升。成功打造“天地灵气·逍遥巫溪”城市品牌,创新发布城市LOGO、城市宣传语、旅游口号、文旅动漫形象以及宣传片;与腾讯联合推出手游《妄想山海》巫溪灵山版本。获得“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荣誉称号,被《中国旅游报》评为“备受欢迎的康养旅游目的地”,红池坝山地户外体育旅游线路被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文旅部评为“2023年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兰英大峡谷被文旅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红池坝景区获评“第二届重庆文旅新地标”,红池坝镇成功入选全市首批“气候养生地”。大宁古城成功入选首批重庆市夜间消费集聚区。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完成吴王庙、刘明楚庄园文物修缮,完成国保单位荆竹坝岩棺群安防工程、宁厂古镇至灵巫洞段巫盐古道二期工程。获批市级文保单位4处,其中大宁盐场遗址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宁古城改造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项(巫溪嫁花)、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项。推出文物纪录短片《巫咸鉴宝》,5次冲上新浪热搜,全媒体播放量达千万人次,入选2022年度重庆市视听艺术精品扶持项目。旅游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全县已形成“文化强县、旅游兴县”的一致共识,打造巫溪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完成全县旅游资源普查。截至2022年,全县共有旅游企业800家,其中规上旅游企业7家;旅游个体工商户31家,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趋好。2022年接待游客1000.46万人次,同比增长16.36%;旅游综合收入52.11亿元,同比增长16.74%。
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农业产能不断增强。巫溪立足优势资源,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切实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培育的“1112”支柱产业稳步发展。2022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7.7亿元、增长3.7%。年产马铃薯达到52万吨、年生猪出栏50.63万头、年出栏山羊26.1万只、收购烤烟6万担。传统果业改造提升不断加快,观光休闲果业发展活力旺盛,以青脆李、核桃等为主的特色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中药材种植基地已成规模,在地面积达到20万亩,基本建成“巫溪独活”“太白贝母”等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示范区面积达到2万亩。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聚焦“产业+人才”,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构建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户”的运营模式,累计培育了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2家(市级13家)、专业合作社1177家、家庭农场1076家。品牌农业发展迅速。有效期内“两品一标”农业品牌个107个,其中绿色食品认证82个、有机食品认证14个。“巫溪独活”、“巫溪巫溪洋芋”、“巫溪洋鱼”3个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大宁河鸡”“板角山羊”等8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有效其内重庆市名牌农产品7个,“两品一标”农产品总产量近120万吨,居重庆市前列,“巫溪老鹰茶”、“巫溪高山包包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巫溪洋芋”入选首批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科技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开展政产学研行动,强化科技支撑,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开展特色产业发展技术研究及服务,建成马铃薯、山羊、大鲵、大宁河鸡等4个市级专家大院,创建重庆市巫溪县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等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夯实协同创新及产业发展的阵地堡垒。
4.完善制度建设,保障两山转化
巫溪县以“生态+修复、经济”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为主线,开创了“全民参与+全过程管护+企农合作利益链接机制”的多元化转化机制。综合灵活运用技术指导+科学管理,打造“绿水青山”直接转化成“金山银山”的一体式转化路径,着力提升区域发展质量。
完善全民参与机制。为了更好地激励全民参与生态建设,巫溪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站等站点作用,强化宣传教育引导,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积极营造共建共享良好氛围,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补充、公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健全全过程管护机制。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双组长”制,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部门镇街层层落实责任。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建立县、镇(乡)、村和县林业局、林场、管护站“三级林长+网格护林员”责任体系,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衔接机制,利用“林业通”“一张图”等智能端口,推动山林“智管”“细管”“众管”。全面建立县级“双总河长”和乡镇级“三总河长”体系,探索建立“河长+检长+林长”巡河查河制度,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优势,为河长制工作保驾护航。创新建立“行政执法+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制定生态环境与公安机关执法衔接实施办法和协作机制。成立全市首个林业监察室,成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典范。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成功入选重庆市十大经典案例。与巫山县、奉节县签订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建立健全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深化企农合作利益链接机制。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法,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等企农合作实现转化的方式,增强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实现生态效益到经济效益的转化。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实施订单农业,着力推动与渝中区的精准对接,不断拓展对口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渝巫(渝中区-巫溪)对口帮扶不断取得实效,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挑战
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保持较高水平压力大。水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压力大。柏杨河、羊桥河等部分次级河流污染进一步减排难度较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中梁、土城等乡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与污水处理能力及覆盖范围不配套,峰灵、胜利等乡镇污水处理厂标准较低。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大。特别是冬季空气流通性差,污染不易扩散,与传统煤烟型污染带来的复合型污染特征显现,新城建设和交通道路建设扬尘污染加大了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难度。生态环境修复存在差距。自然保护地监管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区域发展存在潜在压力,森林生态补偿滞后,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力度亟需加强。
优质特色生态资源转化不足。目前,整体上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水平还不够高,转化效果未充分体现。生态农业产业方面,部分农业产业体量小、亮点不多,一二三产融合深度不够,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能力不强;加工产业链条配套不完善,农产品主要以原材料或初加工产品出售为主,精深加工不足,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学研深度结合程度不高,“政府+企业+院校”“基地+院校”等模式更多停留在帮助指导产业发展范畴,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仍需强化。文化旅游产业方面,旅游核心吸引力不足,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品牌较少,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景区档次不高,距“快进慢游”还存在一定差距;旅游业态创新不足,乡村旅游以观光休闲为主,对乡村文化的开发利用层次较浅,对“两山”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
“两山”持续转化的通道尚未完全打通。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费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亟需在全县加快建立。GEP核算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的应用未落地、资源和资本互促的新型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尚未全面建立。“两山”基地建设配合度还不够,相关部门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认识不够到位,行动还不够自觉,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多元参与、激励与约束并举、系统完备的生态环境管控机制亟待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推动机制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完善。
四、“两山”实践探索典型案例
(一)生态保护与修复模式
1还原巫溪原生态本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1)案例概况
曾经地处偏远的重庆巫溪以木为薪,加上全县盐卤产业的发展,毁林开荒致使植被破坏一度严重,全县森林面积曾锐减至52.38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8.67%。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巫溪县全力开展林木资源保护工作,组织群众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历届巫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坚持保护与培育并重,创造了辉煌的林业发展史。截止2022年底,全县林地面积332545.77公顷,森林面积282368.82公顷,草地面积4119.32公顷,森林覆盖率70.2%,活立木蓄积1470万立方米,一跃成为重庆市林草资源大县。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全县有植物3595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珙桐等5种;动物74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林麝等9种,是秦巴山区、三峡库区最大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和重要的生态屏障。
(2)主要做法及成效
探索“林长+”联动机制,促林长制建立健全。积极探索“林长+”联动机制,创新“林长+山林警长”林区警务新模式,以“山林警长制”促“山林长久治”,建立县、乡镇(街道、国有林场)二级山林警长制,人数达28人,进一步整合全县林业、公安等部门力量,推进联合执法,推动“林长制”促“林长治”。其中,“林长+山林警长”机制的作法,分别被人民网、视界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等中央和市级媒体采用转发。全县划分森林、草原及湿地资源保护1300多个网格责任区,全面建立“县级林长包乡镇和功能区、乡级林长包村、村级林长包片区、护林员包山头”的“四包”模式。“检察蓝”助力“生态绿”,建立重庆市首个“林业生态保护检察室”,设立猫儿背、红池坝、官山、白果4林业生态保护检务联络站,实行“派驻+巡查”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全方位开展护林工作。
探索秘境阴条岭,共护生物多样性。以“放下斧头、管住山头、守好源头”为原则护好生态源,优化整合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重庆段)、巫溪红池坝风景名胜区、重庆市白果森林公园。优化调整生态保护红线2068.3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51.3%,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交2018年版本增加96平方公里。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报春花科、珍惜濒危植物、药用植物、蜘蛛和昆虫、鸟类调查、大型真菌六项专项科研调查,发现包括珍稀濒危植物穗花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川东灯台报春等,有效的摸清了保护的资源本底。设置重庆市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面观测平台,县生态环境局牵头,联合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县林业局,采用“综合观测站+固定观测点”相结合的模式在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巫溪县大官山林场设置重庆市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面观测平台,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地6个、观测样线25条。首次建立药用植物野外监测点,填补了重庆片区野生药用植物监测的空白。构建资源大保护、区域大协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成立了以兰英乡、双阳乡、通城镇、白鹿镇等9个乡镇和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阴条岭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共同建立自然生态资源管理合作共商、资源共享、安全共建、信息共享的大保护机制,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建立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普馆,以“重庆之巅.灵之秘境”为主题,详细展示出阴条岭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情况及发展历程。
“背土填坑”治石漠化,石头山变“绿金山”。因地制宜治理石漠化,针对陡峭山崖,创新设计鱼鳞坑整地,首次采用“背土填坑”造林方式进行宁厂古镇段两岸石漠化治理,在悬崖打6万个石窝种树,完成栽植19万余株苗木,综合成活率达到95%,宁厂古镇植被覆盖率由20%提升至40%。该模式被央视、人民日报、重庆日报等各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可在喀斯特地貌明显、水土流失严重、基岩裸露度大地区进行推广应用。大力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退化林修复、营造林、储备林抚育等项目。2017-2022年期间,建立义务植树基地,每年义务植树120万株以上;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96.09公顷,建立双重规划等林业重点工程12.1万亩。全县森林面积从2012年373.8万亩增至2021年的423.6万亩,增加49.8万亩,活立木蓄积从1266.1万立方米增加至1412万立方米,增加145.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61.9%提高到2022年的70.2%,为建立跨区县生态补偿机制,为发展生态康养旅游提供最优质的森林资源。
(二)富民惠民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2以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依托,构建巫溪休闲度假形象高地
(1)案例背景
巫溪红池坝景区地处渝、陕、鄂、湘四省市旅游聚集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大神农架—长江三峡—西安国际旅游金三角的重要支点,也是三峡旅游向腹地纵深推进、观光旅游向休闲体验旅游转型的重要节点。作为巫溪开发较早的4A级景区,红池坝景区被誉为“中国的新西兰”,有云中花海、西流溪湿地、团城峡谷等景点,是夏日避暑露营的绝佳选择。作为巫溪景区建设打造的范本之一,红池坝景区不断修练内功,升级硬软件,立足全球最大的云中花海、西南最大的高山草场、南方最大的冰雪胜地,以及三峡地区最高高山湖泊、最高高山湿地“三大、两高”景观优势,完成了华丽的“蝶变”,兑现了“春观山花夏避暑、秋赏彩林冬戏雪”的诺言,成为了赏花的圣地、度假的乐园,助推了巫溪县全域旅游迈上新台阶。2022年景区实现接待游客122.9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4亿元,同比增长13%、13.4%,有力带动旅游环线周边10余个乡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无一人返贫、致贫情况发生。
(2)主要做法及成效
建机制、强保障,实现持续发展。实行高位推动。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县级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倾力支持,县红池坝景区管委会、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管理服务中心、红池坝林场实行联合办公,红池坝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全面加强运营管理,形成强大合力,全面推进红池坝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强化目标管理。巫溪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巫溪县关于加快森林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巫溪县红池坝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定时、定人、定责”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加大保障投入。累计投资近10亿元,按照《重庆红池坝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22-2035年)》,合理布局景观建设,不断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游客接待中心、餐厅酒店、观景平台、露营基地等配套服务设施,为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保护、强治理,守住绿水青山。“三长”联合的巡山巡水制度,助力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在全县推广的“林长+山林警长”,红池坝片区探索试行“林长+河长+检察长”三长巡山巡水治理制度,建立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生态保护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理机制;“两法”衔接和“刑事+公益”联动,严厉打击乱砍乱伐、偷捕偷猎、非法占用土地等违法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做实生态环保公益诉讼,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旅游景区。探索创建生态保护法治教育基地,建成市级生态保护与开发实践教育基地。引导生产转型,吃上“旅游饭”。成立“景区互助发展协会”,通过规模种植蔬菜、发展农家乐、就近用工等渠道引导原住民生产转型,确保景区生态达到平衡标准,目前从事旅游行业的原住民达到70%,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加强综合治理,成就网红打卡点。科学规划养殖区域,统一建设红池坝养殖场,有效解决分散养殖破坏环境问题。建成西流溪水库和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设施全覆盖原住民,妥善解决景区生活用水和污水处理问题。专项治理有“暴雨中心”之称的西流溪流域,形成红桦海、湿地公园景点,备受游客追捧,成为景区“网红打卡地”。
转观念、兴产业,换来金山银山。景区建设与特色品牌活动齐头并进,放大“生态红利”。结合景区资源实际,建成世界上高海拔地区最大云中花海,实现旅游旺季月月有花赏;在2012年至2015年期间成为景区发展最大“引爆点”,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市级旅游度假区,为周边打造花海景观提供了借鉴范本。持续激活品牌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培育红池坝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赛事活动释放品牌效应;举办“红动红池坝·汉服游红池”系列活动,通过“古今结合”的方式,丰富景区互动元素,仅2022年国庆期间,累计吸引游客约6.3万余人次打卡,互动活动激发品牌活力。截至2022年,累计接待游客近98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7余亿元。农旅融合增强景区新动能,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化,发展白菜、包心菜、萝卜、玉米、土豆、天麻、党参和猪、牛、羊、梅花鹿等种养殖业,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12个,形成红池坝有机农产品特色品牌,年产值达1千余万元,其生产效益较普通农产品提高30%。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蔬菜产业,利用物联网与重庆市主城区各大型超市实现专供,形成绿色产业转换机制。多重措举拓展“发展空间”,实施荒山造林、森林抚育等项目,因地制宜建设生态保障型苗圃、“七彩长廊”、金银花繁育基地等功能性景观,研学旅行、农业观光、教育实践、生态修复等功能和旅游经营项目得到丰富,生态产业与旅游发展实现有机统一。
(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的“生态农业”模式
3小土豆成大产业,马铃薯变“致富薯”
(1)案例概况
巫溪县位于长江上游、大巴山东段南麓,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温适宜,农民素有种食马铃薯的习惯,有200多年的马铃薯种植史,曾为传统“三大坨”(包谷、洋芋、红苕)之一,是老百姓的“救命薯”“温饱薯”。近年来,全县紧紧围绕“小土豆”做“大产业”促“大增收”发展目标,按照“区域发展、种薯先行、科技兴薯、龙头引领、产业推进”工作思路,实施“国际合作、技术创新、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品牌营销”等一系列举措,推动马铃薯逐渐成为全县第一大粮食作物,让一块块“鸡窝地”长出了一个个“金蛋蛋”,实现从“救命薯”“温饱薯”到“脱贫薯”“致富薯”华丽蜕变,铸就了“巫溪洋芋”的“粮好”口碑。过去,巫溪洋芋在巫溪是“贫困”的代表词,如今马铃薯已成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巫溪县被认定为全国十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国家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标准化示范区、中国绿色生态马铃薯之乡和重庆市无公害马铃薯产地县。
(2)主要做法及成效
抓繁育,优品种,“巫溪洋芋”优势凸显。自1976年起,巫溪着手马铃薯脱毒技术研发,成功打造全市首个独立繁育脱毒马铃薯良种的基地县。构建起三级繁育体系。成功打造全国首批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之一、全市首个独立繁育脱毒马铃薯良种的基地县。已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健全“原原种生产、原种繁育、良种扩繁”三级繁育体系,现已具备年产脱毒马铃薯试管苗2000万株、原原种6000万粒、原种1万吨、良种3万吨的能力,实现种薯生产工厂化、集约化、微型化、标准化,推动提升全国马铃薯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种薯新品种。紧紧依托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市马铃薯工程中心、中国马铃薯协会,以及比利时埃诺省孔多塞农业工程应用研究中心等技术力量,从湖北、甘肃、内蒙、比利时等地引进多个新品种,大力开展马铃薯新品种推广试验。通过茎尖脱毒、组培苗快繁、无土栽培,升级改良马铃薯品种,成功筛选适合西南地区种植的早熟、中晚熟品种20余个,部分适宜新品种最高亩产达3000公斤以上,亩产提高30%,亩均效益提升600元以上;积极推广早熟品种,上市时间提前至4月底,亩产值高达4000元以上。全县脱毒种薯利用率达70%以上,现已辐射周边10多个马铃薯主产区及川、陕、鄂、黔、蒙等地,累计推广面积300万亩以上,形成“要良种找巫溪”的独特优势。
抓防控,建基地,“巫溪洋芋”质效提升。近年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持续加大创新力度,着力解决马铃薯生产中的障碍性问题,推动“巫溪洋芋”绿色高效发展。晚疫病防控水平全国领先。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重庆市植保站合作,联合攻关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技术,有力提升马铃薯晚疫病绿色防控水平;与比利时埃诺省农业工程应用研究中心深度合作,建成中比马铃薯工程中心,建立田间小气候观测站35座,收集不同马铃薯品种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马铃薯感病数据资料,健全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系统,实现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全覆盖,为马铃薯高产栽培保驾护航。马铃薯基地带动能力增强。发挥县属国有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构建“两免一保”(免费供种、免费田间管理,价格托底、订单回收)产业服务体系,推广薯玉、薯菜、薯药套作高产种植。集中连片打造标准化、规模化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塘坊—文峰为核心,拓展至朝阳-尖山-线,辐射全县30个乡镇,形成“一心一线一产区”布局,建成原种繁育基地1万亩、良种扩繁基地3万亩、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30万亩,带动8万余农户增收致富,年产值9.3亿元。
抓品牌,拓市场,“巫溪洋芋”名气扩大。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持续加大培育力度,“巫溪洋芋”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延伸产业链。组建12家马铃薯加工企业,建成年产2万吨“两薯”淀粉、1000吨粉丝的自动生产线,产品畅销湖北、陕西、四川等地;利用“巫溪洋芋”极佳的口味,开发20余道特色美食,持续举办美食文化节,倾力打造旅游、美食、文化饕餮盛宴,切实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抢抓中央定点扶贫、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等机遇,积极搭建“线上+线下”“县内+县外”购销平台,探索“公司+协会+农户”营销模式,构建起“人人都是营销员”的销售格局,让“巫溪洋芋”进入城市餐桌,走向全国、出口欧盟。提升影响力。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农民日报等一批核心媒体的助力和全国知名专家等支持指导下,大力推广“巫溪洋芋”主打品牌,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重庆市最受欢迎的土特产、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等称号,取得国家地理商标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目录、首批100个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巫溪洋芋”已成为一张“带富一方、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片。
4突显中药材特色产业,凝心聚力助力乡村振兴
(1)案例概况
巫溪县地处大巴山东段南麓,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党参、天麻、独活等药材蕴藏量丰富,是中药材生产重点县,是商务部认定的“绿色中药出口基地”。县境有药用价值的地产中药材2932种,占全市药用动、植物总数(5832种)的50.2%,常用道地药材320种左右,在中药材品种数量上居重庆市之首。巫溪中药材产业发展历史久远,经历四个阶段发展,第一阶段主要以采挖野生药材资源为主,基本上处于自产自销内循环,少有外销。第二阶段是全县中药材产业兴旺阶段,1958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药材生产红旗县”奖旗、1982年获商务部“绿色出口基地”。第三阶段中药材产业衰落阶段,全县中药材发展进入无序状态,产业发展进入低谷。第四阶段中药材产业恢复阶段,自国家推进精准扶贫后,巫溪县将中药材纳入扶贫产业进行扶持,有序引导农户、企业大力发展中药材,先后将前胡、独活、贝母发展到重庆第一,全县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2020年“巫溪独活”成功申报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22年,双阳乡中药材独活种植基地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太白贝母成功申报为市级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吉林敖东集团将巫溪独活标样作为基源溯源标本。目前,巫溪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体系逐渐恢复,中药材产业成为推动巫溪县乡村振兴的一剂“良药”,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展新渠道。
(2)主要做法及成效
聚焦“巫溪独活”,标准化种植凸显品牌效应。抓基地建设促道地药材面积扩张。巫溪充分发挥“巫溪独活”地标产品优势,坚持“做大独活、做优贝母”的理念,坚持标准化种植,重点打造以兰英、双阳、土城、天元等为代表的巫溪独活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太白贝母标准化种植基地,鼓励和支持重点中药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优质中药材。2022年全县新增独活、贝母等道地中药材面积1万亩,全县中药材在土面积突破20万亩,达到20.5万亩同比上年增长6.49%;收获面积86300亩,产量25474.2吨,产值71203.5万元,分别同比上年增长36.67%、47.9%、7.12%。抓试验示范促规范化种植。积极转变生产方式,通过打造科研单位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乡镇创建样板示范基地、农户跟着种植的发展方式,推广“薯-玉+药”“果+药”“药+菜”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和节能烘干技术,在尖山、文峰、塘坊等乡镇建立以独活为主的中药材种植核心示范区6000亩,在双阳乡建立“巫溪独活”GAP种植示范基地5000亩及中药材标准化烘干示范基地,在兰英乡建立太白贝母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种源基地。通过独活、贝母等道地药材品种种植和加工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周边7个乡镇600余农户采取规范化种植技术发展独活、贝母等道地药材品种。
扶植新型经营主体,多措并举打造现代化中药产业链。扶植新型经营主体。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培育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道地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县道地药材种植新型经营主体数量显著增加。2022年全县从事中药材产业的经营主体279家,比2019年(228个)增加22.3%。其中单一从事中药材种植的经营主体265家,比2019年增加20.5%。强化招商引资。招引太极集团、葵花药业、吉林敖东等一批以研发高端、新药制造为主的大型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将现有的重庆上丘集团公司、同利中药材有限公司、坤隆药业培育成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地产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探索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中药产业风险评估及市场预测平台,整合药材生产面积、加工存量、销售价格等资源进行市场行情研判预测。利用资源和价格优势,聚集川陕鄂片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在巫溪建立川陕鄂中药材批发市场,辐射周边三峡库区及秦巴山区部分区县,充分缓解巫溪县产业集群较弱的问题,带动周边地区中药材产业集约化发展。
以民为本,抓利益联结机制促药农效益。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村集体+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大户+农户”的生产模式和“种前确定保护价+订单种植+种中技术服务+种后统一收购+统一粗错加工+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实行“现金收购+售后返利”分红模式。2022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聘用贫困户做工支出1000万元以上,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同时,通过“企业+订单”种植、政府推动一村一品等方式,发动了部分贫困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由传统种植“三大坨”调整为中药材种植或套种中药材,带动1500余户贫困农户增收。
5古茶树焕发新活力,老鹰茶成增收致富“黄金叶”
(1)案例概况
巫溪是老鹰茶树原产地之一,至今存有大量的野生老鹰茶树,主要分布在蒲莲镇,城厢镇、菱角镇等亦有零星分布。县内共有百年树龄的古茶树2000余棵,三百年以上树龄的野生老鹰茶树约350棵,野生老鹰茶资源位居全国第一位。巫溪县的种茶历史已有300多年,上世纪80年代,巫溪开始大力发展老鹰茶产业,到90年代初,开始市场化经营,逐渐发展成特色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鹰茶产业发展,完善产业发展工作机制,以县领导领衔、专班推进的方式,成立了由县领导任指挥长的“茶叶指挥部”,将“巫溪老鹰茶”作为带动巫溪县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重点产业来抓,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助力巫溪实现绿色崛起。
(2)主要做法及成效
普查茶资源。开展古茶树资源普查,摸清全县古茶树资源分布情况,对古树进行针对性挂牌重点保护。全县现有胸径在10cm以上的老鹰茶树共18614棵,其中500年以上的不低于5棵,100年以上的近300棵,胸径10cm以下面积大于1亩连片老鹰茶种植基地有25个。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库,对全县百年古树资源进行分龄登记、分类保护、分级开发。
做优茶基地。依百年茶叶古树,打造蒲莲镇老鹰茶古树基地,建成标准茶园1500亩,年产鲜叶600多吨、加工成品100多吨。同时对全县现有10000亩老鹰茶进行整体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老鹰茶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加强茶产业与国家储备林建设融合发展,与重庆林投公司、市林科院分别签订《共同推进老鹰茶产业项目建设战略合作协议》《老鹰茶科技支撑战略合作协议》,发挥重庆国家储备林项目的林地资源、科技支撑等优势,开拓一条产业与储备林相结合的新路径,努力打造全国储备林项目建设新样本,助力建成巫溪老鹰茶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推动巫溪老鹰茶产业迭代升级,真正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积极推广“大园区+小业主”发展模式,按照“产业景观化、景观产业化”发展思路,加强茶园道路、水利、电力和智慧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大统防统治力度,推广新机具应用,提高茶叶鲜叶采摘质量,实现茶园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扩宽茶链条。成立制茶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制茶企业,研制老鹰红茶等8类茶品、“茶香牛肉”等6道菜品、老鹰茶抱枕等7件文创产品,扩大茶叶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综合年产值6000多万元。支持茶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引进先进加工机械,扩大精制茶生产和新工艺茶,茶叶产品品质和效益得到大幅提高,建立1个精细加工厂和2个村级初加工点。
做强茶品牌。借助农业农村部帮扶“巫溪老鹰茶”品牌打造契机,积极开展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和名特优新等区域公用品牌申报,并于2022年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打造老鹰茶线下实体店,建成全市首个老鹰茶沉浸式品鉴空间并投入使用;蒲莲镇铜元村结合“茶香小院”创建,打造以老鹰茶为主题的农家乐“郑记老茶坊”建成营业;重庆市上清寺“巫溪老鹰茶”实体店开业运营。加强与专业团队合作,进一步对“巫溪老鹰茶”进行logo涉及产品分类包装设计,提出“巫咸神话、不老灵茶”口号。巫溪老鹰茶获“巴味渝珍”农产品授权、“重庆好礼”特色旅游文创产品大赛铜奖,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拓展销售渠道。打破传统单一营销模式,采取直播带货、进消费扶贫馆、摸索“龙头带动+政府协调+农户参与”发展模式,实现“收购、加工、销售”全融合,政企协力打造老鹰茶罐装饮料“三同堂”,借“品牌效应”带动定档分层销售,建立长效机制,实行“7+1”模式(底价8元/斤收购茶叶,先付7元,茶树管护到位付剩余1元),保障产品品质和茶农收益。
创新利益联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1862户茶农签订合作协议,实行“保底统收、订单生产、入股分红”,带动茶农户年收入增加6000多元。积极推行“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招引3个龙头企业把“扶贫车间”建在田间地头,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增收致富。
图 4.19 巫溪县“两山”示范主要片区分布图
五、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抢抓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重大机遇,立足生态优势,打好“三峡牌”、走好“两化路”、唱好“旅游戏”、建好“宜居地”,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探索创新“两山”转化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山”实践模式,努力争创“两山”实践重庆模范、全国示范。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充分发挥巫溪县特色生态优势,构建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融合,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统筹协调,融合发展。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共创合作机遇,深度挖掘区域合作潜力,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产业融合、绿色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巫溪县良好的生态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利用优势资源,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转化模式,形成转化通道,提高转化成效,使巫溪县发展成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生态惠民,共建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思维,不断释放生态红利,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强优质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提高巫溪人民福祉。
(三)实施范围
《实施方案》实施范围为巫溪县全域,包括2个街道、19个镇、11个乡,幅员面积4019.14平方公里。
(四)实施年限
《实施方案》以2022年为基准年,实施年限为2023-2027年。
(五)总体目标
通过“两山”基地建设,全县山水林田湖草得到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更加完善,绿水青山生态本底进一步夯实;全县生态旅游、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产业不断发展,优质的特色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价值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建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转化的“两山”富民样板;绿水青山长效保护修复、生态产品价值稳定实现、生态资源优势持续转化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建成共建共享的“两山”转化体制机制引领样板,形成巫溪特色转化模式和有效转化路径。全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不断拓展,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的动力持续增加,力争2023年建成重庆市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7年前建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具体目标:
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生态县。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森林覆盖率达到72%,自然资源资产持续丰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提升,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市控以上断面优于Ⅲ类的比例保持100%,地下水水质保持优于Ⅲ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大于95%;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山清水秀美丽巫溪建设成效显著。
高质高效绿色发展示范区。聚焦生态旅游、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健康养生产业等,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形成多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造“两山”特色品牌,建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
制度创新共建共享幸福地。建立起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形成以绿色资产增值为目标的空间管控体系,“两山”转化体制机制全面建立,落实完善绿水青山保护机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助力“两山”转化,为“两山”建设保驾护航。
(六)建设指标
根据生态环境部2021年11月发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修订版)》,用“两山指数”来量化反映“两山”建设水平,表征区域生态环境资产状况、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程度、保障程度。“两山指数”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从构筑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建立长效机制三个方面来评估“两山”基地建设情况。
根据“两山指数”评估指标体系,巫溪县共有20项评估指标,其中构筑绿水青山体系10项指标,推动“两山”转化体系7项指标,建立长效机制体系3项指标。巫溪县“两山”基地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如下,见表5-1。
1
表5-1 巫溪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指标
任务 |
序号 |
指标 |
目标参考值 |
2022年现状值 |
现状达标情况 |
2027年目标值 | |
构筑绿水青山 |
环境 质量 |
1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90% |
93.4% |
达标 |
保持稳定 |
2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
100% |
达标 |
100% | ||
3 |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
>90% |
100% |
达标 |
>90% | ||
4 |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
稳定提高 |
100% |
达标 |
稳定提高 | ||
5 |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
>95% |
>95% |
达标 |
>95% | ||
6 |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
>95% |
>95% |
达标 |
>95% | ||
生态 状况 |
7 |
林草覆盖率 |
>60% |
70.2% |
达标 |
72% | |
8 |
物种丰富度 |
稳定提高 |
丰富 |
达标 |
稳定提高 | ||
9 |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
不减少 |
2068.32km2 |
达标 |
不减少 | ||
10 |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
稳定提高 |
/ |
未统计 |
稳定提高 | ||
推动“两山”转化 |
民生 福祉 |
11 |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
稳定提高 |
稳定提高 |
达标 |
稳定提高 |
生态 经济 |
12 |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稳定提高 |
5.7% |
达标 |
稳定提高 | |
13 |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稳定提高 |
14.76% |
达标 |
稳定提高 | ||
14 |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
稳定提高 |
8.6% |
达标 |
稳定提高 | ||
生态 补偿 |
15 |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
稳定提高 |
10% |
达标 |
稳定提高 | |
社会 效益 |
16 |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
获得 |
获得 |
达标 |
获得 | |
17 |
“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
>95% |
95.27% |
达标 |
>95% | ||
建立长效机制 |
制度 创新 |
18 |
“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
建立实施 |
建立实施 |
达标 |
建立实施 |
19 |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
建立实施 |
建立实施 |
达标 |
建立实施 | ||
资金 保障 |
20 |
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
>3% |
>3% |
达标 |
>3% |
注:指标9-2018年市政府印发的巫溪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972.71平方公里;2021年调整评估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2068.32平方公里。
指标11-初步核实2022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7亿元,增长3.7%,常住人口基本保持不变,据此测算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是增加的。
指标12-2019年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22173万元,当年农业总产值364165万元;2020年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23797万元,当年农业总产值424239万元;2021年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24197万元,当年农业总产值426536万元。
指标14- 2020-2022年旅游综合收入37.41亿元、44.64亿元、52.11亿元,服务业总产值58.46亿元、65.18亿元、66.41亿元。
指标15-2019年生态补偿类财政收入31311万元,财政总收入506270万元,占比6.18%;2020年生态补偿类财政收入32583万元,财政总收入548771万元,占比5.94%;2021年生态补偿类财政收入31386万元,财政总收入456485万元,占比6.88%;2022年生态补偿类财政收入59595万元,财政总收入595330万元,占比10.0%
指标16-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称号。
指标17-现状值为生态文明公众满意度调查现状。
1
六、重点任务
(一)加强生态空间管制,筑牢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屏障
1.构筑生态安全格局
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高质量编制《巫溪县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深化“多规合一”,提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位一体的“空间规划一张图”,构建城镇建设空间、农业生产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协调统一的空间规划管控体系,从严控制生态空间转为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严控大宁河、湾滩河、汾水河等长江支流岸线“1公里”和“5公里”两条空间红线。综合全县生态资源分布特点,着力构建“七山九水、东西两核、多廊多点”的全域生态空间格局。(责任单位:县规划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局,相关乡镇、街道)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在重点地段(部位)、拐点等控制点设立地理界标,打桩定界,并在醒目位置树立标识牌,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准确、边界清晰。健全生态保护红线数据库和台账系统,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准确落地,有关信息登记入库。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配合全市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健全生态保护红线数据库和台账系统,优化评估考核补偿制度。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准入。加快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目标责任制、生态保护红线巡查制度、现场核查制度、考核补偿制度。落实红线区域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影响生态功能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要逐步关闭或搬出。(责任单位:县规划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局,相关乡镇、街道)
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依据巫溪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在摸底调查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对各自然保护地重叠区域进行整合,进一步优化功能区划,有效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积极申报巫溪县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和重庆巫溪孔梁市级森林自然公园项目,加快完善巫溪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同时完善各自然保护地矢量数据库,推动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强化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考核和监督,持续开展“绿盾”等专项行动。配合全市探索建立综合执法机制,解决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运用林业资源遥感监管平台,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系统提升自然保护地智治能力。(责任单位:县林业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局,相关乡镇、街道)
2.治理修复生态退化区
治理水土流失。强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重要水源地、阴条岭、红池坝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大宁河、东溪河、西溪河、后溪河、柏杨河流域治理工程为主体,采取整治河堤、加固溪沟堤岸、保土耕作、泥石流(滑坡)治理、土地整理等措施,降低巫溪流域内水土流失强度,为植被恢复提供前提条件,减少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规划期内,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0平方公里。(责任单位:县水利局。配合单位: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发展改革委,相关乡镇、街道)
治理岩溶石漠化。开展巫溪县西溪河小流域中梁水库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期内,重点推进中梁乡、土城镇2个乡镇共7个村岩溶石漠化工程治理,新增岩溶治理面积800公顷。(责任单位:县林业局。配合单位: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发展改革委,相关乡镇、街道)
治理修复矿山生态环境。推动绿色矿山建设,转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以获得“市级绿色矿山”称号的企业为标杆,督促引导其他非煤矿山企业逐步建成绿色矿山。开展古路镇、鱼鳞乡等乡镇历史遗留及关闭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优先实施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关闭矿山修复治理。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生产矿山严格实现“边开采、边治理”。规划期内,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达50公顷。(责任单位:县规划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县经济信息委、县发展改革委,相关乡镇、街道)
3.维育生物多样性
开展全县生物物种资源普查。对全县野生植物、动物及外来物种进行普查,摸清陆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分布,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档案,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大巴山生物种质基因库。(责任单位:县林业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局、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相关乡镇、街道)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全面推行林长制,创新山林资源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库、公益林数据库、天然林数据库,全面提升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林地用途管制,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施绿化提升行动,开展100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生态涵养林等重点工程。不断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监测网络体系,全面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建立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联合城口县、巫山县、奉节县、开州区、云阳县及镇坪、竹山、竹溪、神农架林区等周边区县,建立以松材线虫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联防机制。完善森林防火工作,加强火险隐患排查,增设防火隔离带,将森林火灾大风险降为小风险,推进林火智能监控系统建设。(责任单位:县林业局。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实施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以大巴山中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载体,建设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保护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基地。积极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对县域内金雕、川金丝猴、云豹、林麝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光叶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高山杜鹃、红豆杉、巴山榧等珍稀植物实施保护与物种引种繁育研究工程。建立野生动物收容中心,完善动物救助及迁徙廊道建设,对珍稀濒危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配套野生珍稀动植物科研基地及标本馆,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保护泛神农架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责任单位:县林业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局、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白果林场、官山林场,相关乡镇、街道)
(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增值绿色资本
1.精准施策治理大气环境污染
治理交通污染。大力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公交出行的占比,鼓励公民绿色出行。持续开展冒黑烟车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不达标车辆和冒黑烟车辆上路行驶的违法行为。打好高排放车辆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重点移动源污染治理。(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县公安局、县城市管理局,相关乡镇、街道)
治理扬尘污染。督促全县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含搅拌站)严格执行控尘强制规定。开展智慧工地建设,持续推行“红黄绿”名单分级管控制度,持续推进扬尘控制示范工地、示范道路创建和巩固工作,每年巩固创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5个、道路5条。建立施工单位扬尘控制“黑名单”,严格执行控制城市道路扬尘要求;推行主、次干道的道路扬尘考核机制,确保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扫率保持85%以上。(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县城市管理局、县住房城乡建委,相关乡镇、街道)
控制生活污染。继续深化餐饮油烟治理,巩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成果。持续开展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专项整治工作,严肃查处各类违法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行为。(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县城市管理局,相关乡镇(街道)。)
治理工业污染。加强重点行业废气治理设施监管,督促巫溪县华安墙材有限公司等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实行错峰生产。制定涉气中小微企业整治方案并保证工作正常开展。加强服务性行业废气治理。巩固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污染和汽车维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成果,推进服务行业“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深化“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县经济信息委、县商务委,相关企业)
加强空气污染综合防治。落实重点时段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措施,提高应急响应能力。(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各县级部门,相关乡镇、街道)
2.系统治理水生态环境
保护饮用水源。严格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边界标志设立、违法问题整治三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按照饮用水源地“一源一档”规范要求,动态更新饮用水水源地档案台账,定期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以集中式供水工程、管网延伸工程、水质净化与消毒设备配套工程及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供水“一改三提”。完善水源地所在街镇、水厂水源地巡视制度并定期巡查。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规范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应急处置程序。(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县水利局,相关乡镇、街道)
强化良好水体保护。强化汤溪河、柏杨河等良好水体的保护力度,加快推动流域内截污管网建设和维护,实施河流、水库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增大水体生态流量,保障水质持续向好。(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加强重点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摸清大宁河、梅溪河、汤溪河、东溪河、西溪河、后溪河、柏杨河、湾滩河、汾水河等重点河流入河排污口底数,逐个制定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方案,明确规范整治责任、路线图和时间表。强化实施河湖长制,严格实施长江流域大宁河干流“十年禁渔”专项行动,以大宁河等水源地保护为重点,扎实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打造水清岸绿宜居环境。持续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柏杨河流域上磺古路片区、菱角-凤凰片区、东溪河白鹿镇及梅溪河塘坊镇河段综合治理工程。(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水利局。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加快补齐污水管网建设短板。加快补齐污水管网建设短板。加快城镇管网新建改建计划,完成老城、赵家坝、马镇坝、凤凰镇等区域城市管网新改建35公里,中梁、土城、天元等乡镇管网整改30公里。提高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启动新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实施峰灵、胜利、中梁、鱼鳞、乌龙等乡镇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强化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理处置率达到97%以上。(责任单位:县城乡建委。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3.协同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
实施土壤分级分类保护。依法落实耕地分类保护要求,实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动态调整。落实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措施,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风险管控,落实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确保化工企业腾退土地符合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委、县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建立地下水环境管理体系。以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为重点,开展防渗情况检测评估,统筹推进地下水安全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实施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污染的协同防治。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保持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水利局,相关乡镇、街道)
4.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坚持以“五清五建一评比”专项行动为总抓手,以点带面,建设生态宜居村庄。实施乡村入户道路建设工程,基本实现30户以上的村聚居点入户道路“院院通”“户户连”。全面实施“五清五建一评比”专项行动,加强庭院四周环境整治,积极创建卫生示范乡镇、示范村。实施乡村美化工程,全面整治农村公共空间,深入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提升行动。实施乡村绿化工程,重点推进村内道路、坑塘河道、闲置空地和公共场所绿化建设,鼓励发展庭院花卉果木经济。实施乡村亮化工程,重点完善村内主要道路及人口密集场所公共照明设施,落实管护责任。(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配合单位:县农业农村委,相关乡镇、街道)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结合农村庭院整治,开展房前屋后的坑塘沟渠清淤疏浚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对乡村客栈民宿、农家乐污水排放管控。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第三方建设和运营管理。规划期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40%。全面推行“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置模式,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和资源化利用短板,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健全“五有”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规划期内,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达到96%。(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城市管理局。配合单位:县乡村振兴局,相关乡镇、街道)
(三)创新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点绿成金”
1.推进旅游转型提档升级,以特色旅游带动绿色发展
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构建“一心一轴、两翼三环”布局,“一心”,推进巫溪县城文旅发展中心建设,将其发展壮大为巫溪及渝陕鄂川旅游集散中心,增强聚集辐射能力。“一轴”:打造大宁巫文化旅游发展主轴,增强远古宁河溪峡风光游憩走廊及远古宁巫历史文化的体验感。“两翼”:建设以红池牧原·人文生态休闲度假为主导的西翼和以西神农·生态岭壑运动探险为主导的东翼。“三环”:打造全域旅游整合与联动大环、西部生态休闲度假拉动环和东部生态运动探险整合环。(责任单位:县文化旅游委。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加强旅游景区建设。推动红池坝提档升级,建成红池小镇综合接待区和国际滑雪度假村,打造中国南方康养基地、中国南方最大冰雪产业基地和中国南方高山体育训练基地;推进红池坝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让红池坝成为巫溪旅游极核、全市旅游高地。有序推进大宁古城、宁厂古镇等历史文化名街等创建4A级景区,积极推进中梁湖水利风景区、“一线天”、兰英挂壁天路等创建3A级景区。打造“大宁山水”人文生态主题游线、“红池牧原”休闲度假主题游线、“三峡屋脊”生态探秘主题游线等精品主题旅游线路。加强与奉节县、巫山县协作,发挥旅游服务功能,打造长江三峡黄金旅游核心带,共建长江三峡黄金三角文旅协同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大文旅大康养经济”。到2025年,累计创建10个左右3A级以上旅游景区。(责任单位:县文化旅游委。配合单位:红池坝景区管委会,相关乡镇、街道)
打造旅游特色品牌。实施“旅游+”产业行动,推动旅游与各行各业互融共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自驾游精品线路,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片。策划全域全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规划建设红池坝镇茶山-九坪、胜利乡洪仙村杨家坪等一批康养避暑旅游小镇,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特色镇和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全市知名的乡村休闲体验“打卡地”。以健康怡养和探险户外为切入点,积极培育体旅、康旅产业,同步发展自驾游、研学游、探险游、驴友游、健康游、亲子游、文化游、科创游等。持续办好巫文化旅游节、长江三峡非遗龙舟邀请赛、红池坝国际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等品牌文旅活动,支持乡村文化旅游节会活动,打造一系列有温度、有故事、有品位、有体验的文旅演艺精品。(责任单位:县文化旅游委。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提升全域旅游配套。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构建“县城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旅游区/乡镇/交通枢纽游客中心+旅游服务点”的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发展森林人家、巴渝民宿、户外露营等业态,建设规模适度、档次合理的住餐服务体系。丰富旅游商品供给,围绕“巫溪嫁花”“龙凤木梳”等品牌,开发一批农特产品、特色休闲食品、工艺美术品、非遗作品,壮大“后备箱工程”“线上电商工程”。完善旅游道路沿线配套功能,打造一批旅游驿站,让游客慢下来,提升游客体验感。全面推进智慧文旅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推广“一点游巫溪”。完善旅游景区环保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景区农家乐污水管网、垃圾转运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县文化旅游委。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农业农村委、县交通局,相关乡镇、街道)
加强旅游包装宣传。精准宣传推介。出台旅游招商优惠政策,吸纳各类旅游投资。抢抓高铁时代和巫镇高速通车机遇,实行多样化、市场化、一体化营销,积极开拓陕甘鄂豫等地客源市场。强化活动引流。持续举办大宁河国际漂流赛、非遗龙舟赛、红池坝马术比赛等品牌活动赛事,创新举办全县文旅类、体育类等相关活动,持续放大宣传效应。提高营销实效。持续深化与吉林省、山东泰安、渝中区等对口支援地以及其他区域旅游联盟营销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游客互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责任单位:县文化旅游委)
2.发展优势特色高效农业,推动生态农业提质增效
构建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做优生态农业,推动“一条鱼、一粒薯、一杯茶、一味药、一只羊、一瓶酒”等特色产业发展,构建“大单品+小精品”发展格局和“5+N”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发展马铃薯、生态畜牧、中药材、特色经果、乡村旅游等5个十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县形成35万亩马铃薯、41万亩特色经果、20万亩中药材、20万亩高山蔬菜、4万亩烟叶产业、2万亩,打造上古现代农业产业园、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晚脆李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委。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构筑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农机装备提升工程,开展马铃薯、中药材、特色经果、高山蔬菜等高标准农田示范种植基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实施山地宜机化改造5万亩。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每年新建中药材、特色经果、蔬菜等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与市农科院、中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科技合作,加大力度建设专家大院,建立县级专家组、乡(镇)指导组、村指导员三级科技指导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健全“田间到餐桌、基地到市场”溯源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8%。(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委。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单体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持续开展国家、市、县示范合作社三级联创。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到2025年规范发展家庭农场达到1000家。开展财政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推广茶叶产业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模式,探索开展巫溪洋芋、道地中药材等财政投入类项目的股权化改革,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创办各类合作组织,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委。配合单位:各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相关乡镇、街道)
构建巫溪优质农产品品牌。利用“巴味渝珍”“三峡柑橘”公用品牌,深化产业帮扶示范县合作,提升“巫溪臻品”公用品牌效应。着力打造“巫溪洋芋”“巫溪洋鱼”“大宁河鸡”“巫溪板角山羊”“巫溪独活”等现有农产品品牌,加快培育“巫溪秀芽”“巫溪老鹰茶”等农产品品牌。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品牌认定,壮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良好农业规范等农产品规模,支持创建市级名牌农产品。到2025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稳定在100个以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1个,新培育1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委。配合单位:各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相关乡镇、街道)
3.开发绿色生态经济产业,推进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一园多组团”工业发展平台。坚持工业集中集约布局,重点建设凤凰组团、尖山组团,转型发展临港组团。充分挖掘凤凰组团、尖山组团土地潜能,清理凤凰组团南岸僵尸空壳企业,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单位用地面积产出强度。进一步优化调整工业园区布局,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把文峰作为凤凰组团拓展区,构建“一园三组团”的园区发展新格局,规划面积由现在的3.38平方公里提升至5平方公里以上。到2025年,形成以工业园区为主导,乡镇楼宇工业为补充,产业集中度逐步增加,空间布局体系不断优化的园区产业发展体系。(责任单位:县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委、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乡镇、街道)
做强做优特色产业。适度合理开发利用水电能源,积极推动风电开发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太阳能利用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打造重庆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依托中药材资源禀赋优势,推动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加快发展独活加工产业,保护开发大宁党参、巫溪太白贝母、款冬花等中药材,重点发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推进中药材科技产业园建设,形成集基地种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打造渝东北中药材加工示范县。加快推进教玩具生产,打造重庆市教育装备生产基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壮大服装、鞋帽、饰品等加工产业。大力开发以工艺木梳及木雕、刺绣、古生物化石为主的工艺美术品和旅游产品,创新发展工艺美术制造业。(责任单位:县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委、县农业农村委、县文化旅游委,相关乡镇、街道)
(四)培育特色“两山”文化品牌,推动惠民富民
1.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两山”理念内涵
强化文物保护与利用。划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立全县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和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健全文物保护责任制度和文物执法联动机制,争取新增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利用工作,强化文物保护单位基础性保护与修缮,积极申创市级历史文化名城。(责任单位:县文化旅游委。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深化非遗保护与传承。加强推进宁厂古镇、盐马古道、大宁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础。加强非遗传习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着力推进巫溪烤鱼、五句子山歌、巫溪嫁花等重点非遗项目品牌化发展。推进巫溪县非遗展示体验馆建设,研发系列非遗文创产品。支持发展乡村传习队伍,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发动乡村开展传统歌舞、戏曲、庙会等民俗活动,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大宁河沿线古镇古村落、文保单位、自然风光与非遗的整体保护,建设大宁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及非遗特色村镇。加强非遗项目挖掘整理和保护,持续建立健全非遗名录和传承人体系。(责任单位:县文化旅游委。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2.完善宣教体系,弘扬“两山”文化理念
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培训。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将“两山”理念融入到巫溪干部教育培训过程当中,加强党政机关干部“两山”理念培训,提高行政机关生态文明认识水平。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等“十进”活动,全方位、全覆盖推进“两山”理念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委党校、县教委、县妇联、县机关事务中心,相关乡镇、街道)
构建“两山”文化宣教矩阵。在巫溪报、巫溪APP等开设“巫溪两山”宣传专栏,集中宣传“两山”建设成效,开展“两山”建设公众满意度调查,了解公众需求,引导公众参与“两山”建设,持续提高公众满意度。在公园、广场、汽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创新“两山”理念宣传形式,在车载LED、公交车体广告、小区和商场LED、政府宣传栏等开展“两山”建设主题宣传。策划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主题的“两山”活动,加强同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聘请相关专家做专题报告,及时了解国内“两山”建设进展。(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级相关部门,相关乡镇、街道)
创新“两山”理念宣传形式。推动全县机关、企业、学校开展“两山”相关主题教育,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植树节、节能宣传月、全国低碳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湿地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时节开展纪念宣传活动。在全域旅游发展中,融合美丽乡村、特色文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通过研学活动,弘扬“两山”文化的传播,做“两山”文化与理念的传声筒。及时总结巫溪县“两山”实践创新模式,科学运用国家级报纸、杂志、论坛、网络等新型融媒体平台,全面推广巫溪县“两山”实践创新经验。(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县融媒体中心,相关乡镇、街道)
3.做大做强生态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品供给力
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立足全域旅游战略,在“一心一轴两翼三环”的旅游发展格局下,突出“巫文化、盐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构建全域文旅融合发展体系。加强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引导宁河船工号子、大宁河巫舞、五句子山歌等重点非遗项目融入百姓生活、走进景区景点,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传习所等向游客开放、旅游化包装,培育巫溪烤鱼、巫溪嫁花等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发旅游体验产品。强化博物馆与旅游业融合,创新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型巫盐文化博物馆。推进文化演艺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动漫游戏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红池坝、大宁河等景点发展以剧本孵化、纪录片生产、外景拍摄等支撑的影视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县文化旅游委。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加快对巫文化、盐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馆藏文物资源等进行IP开发,把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场域,融入服务流程。以“巫文化旅游节”为统揽,打造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开展大宁河国际漂流大赛、红池坝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和“大宁河歌手赛”“文明之光文艺晚会”、“感动巫溪人物颁奖典礼”等品牌活动,提升白鹿镇菜花节、峰灵镇采茶节、下堡镇民歌山歌节、宁厂镇龙舟节、塘坊镇农耕文化节等“一镇一品”地方特色节庆文化品牌。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作品创作和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一批体现巫溪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新品牌。(责任单位:县文化旅游委。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4.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生态惠民富民
“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生态宜居新农村全覆盖。充分挖掘村庄自然资源、文化内涵等比较优势,立足乡村发展现状,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村容村貌整洁,为村民创建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宜居环境,实现“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进一步推进高山移民、生态移民,努力实现农村人口集聚,着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落实饮用水集中供应、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清运、公共厕所卫生,促进农民安居乐业、勤劳致富。(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巩固生态脱贫成果,推动生态惠民。以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以巩固扶贫成果,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着力培育马铃薯、生态畜牧、特色经果、中药材、乡村旅游“5个10亿级”产业集群,开展国家级青脆李产业集群、市级马铃薯产业园区及以“一村一品”为基础的多个乡镇级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区(集群)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开展生态产业技术下乡活动,增长全民产业知识,提高产业技术,继续发展好生态产业,实现居民持续增收致富。(责任单位:县乡村振兴局。配合单位:县农业农村委、相关乡镇、街道)
(五)建立健全转化长效机制,助力“两山”持续转化
1.建立健全“两山”实践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推动“两山”基地建设运行机制。明确“两山”基地建设目标、重点任务、进度安排、配套设施、保证措施、预期成果等,统筹协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定期与县级相关部门对接,扎实开展建设工作。建立“两山”基地建设目标分解落实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强化责任意识,将“两山”基地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高位推动“两山”基地建设工作。(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县“六项创建”办、县发展改革委、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委、县水利局、县规划自然资源局、县文化旅游委、县城市管理局、县住房城乡建委、县文化旅游委、县统计局,相关乡镇、街道)
完善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农村综合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实施点状供地模式,破解土地审批难题。鼓励盘活闲置宅基地、闲置民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旅游项目。允许利用非耕农用地、林地等集体土地承包权,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以作价出资、投资入股、租赁方式与开发商合作开发旅游项目。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可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得土地经营权,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责任单位:县规划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建立“两山”实践创新新型智库。集聚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领导及社会各界资源,建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专家智库,深入开展“两山”重要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定期组织召开巫溪县“两山”实践创新专题研讨会,为巫溪县“两山”实践创新把脉诊断,跟踪评估,提供决策咨询,推动科学决策。系统总结梳理“两山”实践创新模式,打造巫溪县品牌,推广巫溪县在“两山”实践创新过程中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县“六项创建”办)
2.建立健全绿水青山长效保护机制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充分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交通、旅游等承载能力。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结合“三线一单”成果,构建系统科学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体系,定期开展监测、分析和评估,建立公开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有关部门分级采取限制性应急措施。(责任单位:县规划自然资源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局、县水利局、县文旅委、县发展改革委,相关乡镇、街道)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规范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优化环评审批流程,完善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机制,拓展“网上办”“掌上办”,进一步提高环评审批效率,激发小微企业活力,推进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创新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等方式,按照污染排放绩效和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差异化的管控措施,对不同生态环境守法水平监管对象实现差别化管理,对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的合法企业减少监管频次,为生态环境守法企业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探索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设立绿色金融领域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发展碳现货交易和环境权益融资,开发绿色融资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和企业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积极融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统筹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人民银行巫溪支行、县生态环境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
建立健全多元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依法建设占用各类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补偿制度,严格占用条件,提高补偿标准。发挥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导作用,将生态保护补偿与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机结合,健全水生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推进空气、森林、流域、湿地、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实现生态价值变现,还富于民。(责任单位:县财政局。配合单位:县生态环境局、相关乡镇、街道)
3.探索建立绿水青山量化评估机制
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按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相关技术规范,开展巫溪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掌握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状况,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编制巫溪县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报告。(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县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乡镇、街道)
建立绿色GEP考核体系。在绿色GEP定量核算的基础上,建立不同时期地区生态资源价格和社会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区域发展质量变化情况的常态化跟踪评估。基于绿色GEP核算,探索推行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逐步建立体现“两山”实践创新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评优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丰富和完善成果评价体系。(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
4.探索建立农业利益联结机制
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加强政策上对小农户发展支持和权益保护,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大力推广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收益保险,有效分散小农户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力开展财政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形式。(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相关乡镇、街道)
建立惠农益农机制。通过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托管服务、专业经营等方式,降低农民单家独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三方共赢。着力引进有加工能力和技术实力的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合作、联合经营等方式,与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展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鼓励农户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到合作社中,完善订单农业、返租倒包等机制,建立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责任单位:相关乡镇、街道。配合单位:各专业合作社)
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和建立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如“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式”利益联结机制、“股金+租金+薪金”的“股份式”利益联结机制、“社会化服务+小农户”的“托管式”利益联结机制、“大市场+小微商”的“市场式”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使农民有体面的就业,有尊严的生活,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责任单位:相关乡镇、街道,配合单位:各专业合作社)
七、工程项目
根据巫溪县“两山”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要求,实施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美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惠民产业发展、“两山”文化品牌打造、“两山”保障制度建设等5大类43项重点工程。工程项目总投资约285759万元,具体见附表1。
(一)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美化工程
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美化工程涉及9个项目,总投资31449万元,主要包括生态空间管控、生态修复、国家储备林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
(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程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程涉及12个项目,投资约83710万元。主要体现在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方面。
(三)生态惠民产业发展工程
生态惠民产业升级工程涉及19个项目,投资约168900万元。主要体现在全域旅游景区建设、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业品牌建设等方面。
(四)“两山”文化品牌打造工程
“两山”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涉及2个项目,投资约1500万元。主要体现在“两山”品牌培育、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等方面。
(五)“两山”转化制度建设工程
“两山”转化制度建设工程涉及1个项目,投资约200万元。主要体现在建立“两山”基地评估考核机制、GEP核算等方面。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完善巫溪县“两山”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人成立工作推进小组,确保各部门相互配合,统筹协调,推动巫溪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建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目标分散落实制度,细化量化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地全面推进各项创建工作落实,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二)强化监督考核,抓好督查督办
建立有效的确保“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做好巫溪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任务的分解和督查落实。量化细化建设任务,保证各级单位部门将创新基地建设的相关内容纳入工作计划,作为考核单位和干部的重要内容。加强创新基地建设动态管理,实行考核定期通报,主动给公众呈现相应的考核结果,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三)拓宽融资渠道,抓好资金保障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共担、投入与效益共享原则,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发挥各级财政资金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和市级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合理调整和整合其它各类专项资金。积极引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试点项目,创新融资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两山”基地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建立有效的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向示范特色区域和单位倾斜,严格执行投资问效、追踪管理。
(四)推动科技支撑,抓好队伍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应用,鼓励发展技术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产品。加强巫溪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开展生态安全阈值、大气和水环境容量动态预测等基础性研究,做好年度统计工作,为“两山”基地建设提供决策帮助。注重人才引进,支持和引导各类专业人才向巫溪聚集,加快培养一支懂业务、善协调、会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专业队伍,在“两山”基地建设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
(五)坚持舆论导向,抓好宣传引导
全方位开展“两山”基地建设工作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有线电视、乡村广播、流动宣传车、标语、横幅等,全方位、多渠道开展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环境打造、污水处理和河道保护及治理等方面的宣传,在大街小巷、人群密集地方和生产经营场所等,向广大群众和企业主宣传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效果意义、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等,营造人人懂环保、家家爱环境、全民皆知晓的良好氛围,提高居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两山”基地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附表1巫溪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清单
项目 |
项目名称 |
项目概况 |
总投资 |
项目责任单位 |
配合单位 | |||
建设地址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建设年限 | ||||||
总计 |
286759 |
|
| |||||
一、严格空间开发管控,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
31449 |
|
| |||||
1 |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
全域 |
按上级要求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 |
2023-2027 |
800 |
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
县生态环境局、相关乡镇(街道) | |
2 |
渝东北岭谷区生态林修复工程 |
大宁河流域 |
实施营造林26.5万亩 |
2023-2027 |
15000 |
县林业局 |
相关乡镇(街道) | |
3 |
巫溪县100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 |
各乡镇 |
实施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工程建设。 |
2023 |
6000 |
县林业局 |
相关乡镇(街道) | |
4 |
巫溪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 |
各乡镇 |
开展县域内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加强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做好叶蜂、小蠹虫、松毛虫等防治工作。 |
2023 |
600 |
县林业局 |
相关乡镇(街道) | |
5 |
巫溪县生物物种资源普查项目 |
各乡镇 |
实施县域内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并建立生物物种资源基础数据库。 |
2023 |
149 |
县林业局 |
相关乡镇(街道) | |
6 |
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
|
建立生物多样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中心;建立秦巴山区野生珍稀动植物科研基地及标本馆建设;设置动植物保护监控系统。 |
2023-2027 |
1700 |
县林业局 |
阴条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林场、相关乡镇(街道) | |
7 |
巫溪县境内小流域水土保持建设工程 |
通城镇、双阳乡、鱼鳞乡、尖山镇、古路镇、徐家镇、朝阳镇、文峰镇 |
包括通城中兴小流域、双阳乡堰坪小流域、鱼鳞乡干溪河小流域、尖山镇百步小流域、古路镇寨河小流域、徐家镇郭家沟小流域、朝阳镇松花小流域、文峰镇三星小流域等境内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整治经果林1610亩,新建田间道路56公里、调蓄水池17000立方米、截排水沟39公里、输水管道20公里以及保土耕作、封禁治理等工程。 |
2023-2025 |
6400 |
县水利局 |
相关乡镇(街道) | |
8 |
石漠化治理 |
中梁乡、土城镇 |
推进中梁乡、土城镇2个乡镇共7个村岩溶石漠化工程治理,新增岩溶治理面积800公顷 |
2023-2027 |
500 |
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
中梁乡人民政府、土城镇人民政府 | |
9 |
矿山修复治理 |
古路镇、鱼鳞乡等 |
展古路镇、鱼鳞乡等乡镇历史遗留及关闭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达50公顷。 |
2023-2027 |
300 |
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
相关乡镇(街道) | |
二、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
|
83710 |
|
| ||||
10 |
控制施工扬尘污染工程 |
全域 |
开展智慧工地建设,持续推行“红黄绿”名单分级管控制度,持续推进扬尘控制示范工地(道路)创建和巩固工作,每年巩固创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5个、道路5条。 |
2023-2027 |
200 |
县住房城乡建委 |
公安局 县城市管理局、相关企业 | |
11 |
巫溪县新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 |
柏杨街道 |
实施新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扩建后污水处理能力为3万吨/日,出水水质达一级A标。分期实施,第一期处理能力扩至1.5万吨/日,配套建设污水干管约5.67公里;第二期在第一期的基础上处理能力扩至3万吨/日。 |
2023-2025 |
12000 |
县住房城乡建委、市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县生态环境局、县城市管理局、相关乡镇(街道) | |
12 |
巫溪县城市雨污管网配套建设工程 |
宁河街道、柏杨街道、凤凰镇 |
完善城市管网治理,新改建城区(老城、赵家坝、马镇坝、凤凰镇)市政雨污管网约35公里,并配套管网基础工程建设。 |
2023-2027 |
15000 |
县住房城乡建委 |
县城市管理局、相关乡镇(街道) | |
13 |
巫溪县乡镇雨污分流改造、管网建设工程 |
各乡镇 |
中梁、土城、天元等乡镇拟建污水管网约30公里,配套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检查井等,同步实施开挖路面恢复、管网清理疏浚。 |
2023-2027 |
7360 |
县住房城乡建委 |
县生态环境局、相关乡镇(街道) | |
14 |
巫溪县乡镇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 |
峰灵镇、胜利乡、中梁乡、鱼鳞乡、乌龙乡 |
对峰灵、胜利、中梁、鱼鳞、乌龙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实施技术改造 |
2023 |
425 |
县住房城乡建委 |
县生态环境局、相关乡镇(街道) | |
15 |
巫溪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
各乡镇 |
对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
2023-2025 |
2000 |
县生态环境局 |
相关乡镇(街道) | |
16 |
巫溪县柏杨河流域(上磺古路片区)综合治理项目 |
古路镇、上磺镇 |
综合治理河道长度12.3公里(含排洪隧洞2座3.8公里),新建护岸长度3.5公里,河道清障清淤总长约7.1公里。 |
2023-2025 |
10000 |
县水利局 |
相关乡镇(街道) | |
17 |
巫溪县柏杨河流域(菱角-凤凰片区)综合治理项目 |
菱角镇、凤凰镇 |
河道岸线综合治理12.5公里。 |
2023-2027 |
10000 |
县水利局 |
相关乡镇(街道) | |
18 |
巫溪县梅溪河塘坊镇河段综合治理工程 |
塘坊镇 |
治理河道中心线长1472.96m。主要建设内容包含新建堤防护岸工程和附属建筑物等项目。其中:新建堤防护岸长度2900.18m(左岸新建堤防1425.95m,右岸新建堤防1474.23m),新建下河梯步14座,新建排洪箱涵4座。 |
2023-2025 |
3710 |
县水利局 |
相关乡镇(街道) | |
19 |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工程 |
相关乡镇 |
实施农村改厕3000户,新建公厕50座,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00户、农村面源污染治理20个村,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0个。 |
2023-2027 |
3000 |
县生态环境局、县乡村振兴局 |
相关乡镇(街道) | |
20 |
巫溪县“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工程 |
相关乡镇 |
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点,完善基础设施及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
2023-2027 |
20000 |
县乡村振兴局 |
相关乡镇(街道) | |
21 |
巫溪县绿色示范村及森林乡村建设项目 |
相关乡镇 |
建设3个绿色示范村 |
2023 |
15 |
县林业局 |
相关乡镇(街道) | |
三、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金山银山转化 |
168900 |
|
| |||||
22 |
巫溪县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项目 |
柏杨街道 |
建设旅游警察、旅游工商、旅游法庭“1+3+N”监管体制,打造涵盖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产品策划体验展示中心、旅游大数据服务中心、旅游资源产品交易中心和综合服务基地“四中心一基地”的地标性“城市客厅”。 |
2023-2025 |
35000 |
县文化旅游委 |
县住房城乡建委、县城市管理局、相关乡镇(街道) | |
23 |
巫溪县“一线天”3A级旅游景区创建项目 |
徐家镇 |
新建一线天隧道总长约600米,一线天景区约5公里公路拓宽升级,建设一线天索道、玻璃栈道。实施一线天景区原著居民民居风貌改造及农家乐提升工程,建设万亩野生腊梅和八角基地1万亩。 |
2023-2025 |
20000 |
县文化旅游委 |
相关乡镇(街道) | |
24 |
巫溪县柏杨河巫咸文化景区创建项目 |
巫溪县城区 |
提档升级柏杨河沿岸滨水公共空间,沿柏杨河布局文化广场、全息投影文化廊、灵巫水秀、文化景观等文化体验节点,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
2023-2025 |
10000 |
县住房城乡建委 |
县文化旅游委 相关乡镇(街道) | |
25 |
巫溪县兰英挂壁天路3A级景区创建工程 |
兰英乡 |
新建接待中心,天路露营基地,户外运动中心。开发周家坪溶洞,延伸登山步道,修建观景凉亭、公共厕所、停车场等。 |
2023-2025 |
5000 |
县文化旅游委 |
相关乡镇(街道) | |
26 |
三峡·巫溪兰英大峡谷画家村项目 |
通城镇 |
规划占地540亩,新建国画名家之家、采风基地、艺术品交易中心、展览馆、博物馆、艺术家康(疗)养基地、艺术培训学校、产权式度假休闲酒店区、休闲会所等。 |
2023-2025 |
12000 |
县文化旅游委 |
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 |
27 |
巫溪县核桃提质增效项目 |
相关乡镇 |
建设规模6000亩,包括高接换优、综合管护等低效林改造。 |
2023 |
450 |
县林业局 |
县农业农村委 | |
28 |
巫溪县高山蔬菜基地建设项目 |
相关乡镇 |
新建1.5万亩蔬菜基地,包括基础设施、渠系配套、引进品种、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建设大型蔬菜育苗技术示范推广中心,配套日光温室、连栋拱棚等设施。建设1个蔬菜冷链储存场。 |
2023-2027 |
5000 |
县农业农村委 |
相关乡镇(街道) | |
29 |
巫溪优质商品独活基地建设项目 |
兰英乡、双阳乡、文峰镇等20个乡镇 |
建设商品独活种植基地5万亩,包括种子种苗、病虫害防控、烘干设备、仓储设施,自然灾害、收益风险防控等。 |
2023-2025 |
3500 |
县农业农村委 |
相关乡镇(街道) | |
30 |
巫溪县标准化茶园建设项目 |
相关乡镇 |
新增1万亩标准化茶园,包括引进品种、标准化种植、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 |
2021-2025 |
5400 |
县农业农村委 |
相关乡镇(街道) | |
31 |
巫溪县蚕桑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 |
相关乡镇 |
建设规模3万亩,包括培育桑苗基地、建设共育室、作茧房及智能化养蚕设施设备等。 |
2021-2025 |
5000 |
县农业农村委 |
相关乡镇(街道) | |
32 |
国有林场林药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
官山林场、白果林场 |
建设华西银露梅(药王茶)培育基地15亩、建设太白贝母种植基地15亩 |
2023 |
350 |
县林业局 |
相关乡镇(街道) | |
33 |
巫溪县农产品品牌培育建设项目 |
县域内50个生产单位 |
培育区域公用品牌1个,有机农产品15个等企业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 |
2023-2025 |
100 |
县农业农村委 |
相关农业合作社、公司等 | |
34 |
巫溪县山地特色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项目 |
红池坝镇、文峰镇、凤凰镇、蒲连镇、花台乡、鱼鳞乡、徐家镇、朝阳镇 |
研究推广质量安全控制技术,CAQS-GAP示范CMA和CASL双认证,全县5个生产经营主体产量20万吨,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9%。 |
2023-2025 |
100 |
县农业农村委 |
相关乡镇(街道) | |
35 |
巫溪县道地中药材精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
工业园区、通城镇 |
项目总占地40亩,新建三条生产线,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建设厂房、库房等配套设施建设。 |
2022-2027 |
10000 |
县农业农村委 |
/ | |
36 |
巫溪道地中药材电商平台建设项目 |
凤凰镇、文峰镇、尖山镇 |
新建巫溪道地药村电商平台及中药材仓储物流设备设施。 |
2022-2025 |
2000 |
县农业农村委 |
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 |
37 |
三峡道地药材重庆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及巫溪独活研究所建设项目 |
通城镇、双阳乡、文峰镇等 |
新建研究场所3000平方米,配备种子分选、发芽、质量检测以及以独活为原材料的产品研发等设备设施,组建专家团队和野外观测设备、科研大楼。布局里外科学观测研究设备,开展以独活、贝母等巫溪道地药材野外观测研究、道药材DNA鉴定及基因库建立。 |
2023-2025 |
2000 |
县农业农村委 |
县科技局、县林业局、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中心、县卫生健康委、通城镇、文峰镇等相关乡镇 | |
38 |
巫溪县“老鹰茶”饮品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
工业园区 |
建设生产厂房3000平方米,建成饮品生产线5条。 |
2023-2025 |
1000 |
县农业农村委 |
蒲莲镇等相关乡镇 | |
39 |
巫溪县风电开发建设项目 |
/ |
新建风电站1座,总装机容量150兆瓦。 |
2023-2027 |
20000 |
县发展改革委 县经济信息委 |
县生态环境局、县林业局、县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乡镇(街道) | |
40 |
巫溪县光伏发电开发建设项目 |
/ |
新建光伏发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540兆瓦。 |
2023-2027 |
32000 |
县发展改革委 县经济信息委 |
县生态环境局、县林业局、县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乡镇(街道) | |
四、打造两山文化品牌,增强文化供给能力 |
|
1500 |
|
| ||||
41 |
红池坝红色文化纪念园建设项目 |
红池坝景区 |
在红池坝水厂新建红池坝红色历史陈列馆,在红池坝扎鹿盘新建红军驻扎遗址、游击队拼搏战遗址,在红池坝镇至红池坝景区(十二垭方向)公路打造红色通道。 |
2023-2025 |
1000 |
县文化旅游委员会 |
红池坝镇 | |
42 |
生态文化教育项目 |
全域 |
结合“两山”基地宣教、“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和“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弘扬“两山”理念。组织开展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干部、职工、学生及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
2023-2027 |
500 |
县生态环境局 |
县级各部门 | |
五、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探索长效保障机制 |
|
200 |
|
| ||||
43 |
GEP核算 |
全域 |
建立“两山”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 |
2023-2025 |
200 |
县生态环境局 |
县级各部门 | |
1
附图1巫溪县区位图
附图2巫溪县行政区划图
附图3巫溪县地形地貌图
附图4巫溪县水系图
附图5巫溪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6巫溪县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附图7巫溪县自然保护地分布图
附图8重点项目分布图
图9 巫溪县“两山”示范主要片区分布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