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重大决策预公开>2023年>决策草案
巫溪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2023-2027年)(征求意见稿)
日期:2023-07-13

前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发展观的深刻体现,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彰显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理念。“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是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巫溪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渝陕鄂三省市交界部,是渝陕鄂边区的物资集散地和信息窗口,是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特色资源加工基地。巫溪全县总面积4019.14平方公里(国土三调数据)2022年常住人口38.78万人,城镇化率41.44%。巫溪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属秦岭-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和三峡库区土壤保持重要区,是大宁河等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发源地,是重庆市和三峡库区最大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境内生态资源丰富,拥有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森林覆盖率高达70.2%,是重庆市第一森林资源大县。生态环境质量优异,2022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1天,河流水质常年维持类、类,后溪河是全市唯一一条类水质河流。文化底蕴深厚,是“巫巴文化”的故乡,中华烤鱼文化的发源地。已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药材生产红旗县”等殊荣。

近年来,巫溪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立足生态优势,打好“三峡牌”、走好“两化路”、唱好“旅游戏”、建好“宜居地”,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两山”转化上探索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与模式,为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等重要指示要求,厚植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编制了《巫溪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推动巫溪实现绿色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目 录

一、区域概况与成效

(一)区域概况

(二)进展与成效

(三)问题和挑战

二、规划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编制依据

(三)基本原则

(四)规划范围与年限

(五)规划目标

(六)建设指标

(七)指标可达性分析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维护三峡库区生态屏障

1.构筑生态安全格局

2.治理修复生态退化区

3.维育生物多样性

(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增值绿色资本

1.精准施策治理大气环境污染

2.系统治理水生态环境

3.协同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

4.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三)创新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点绿成金

1.推进旅游转型提档升级,以特色旅游带动绿色发展

2.发展优势特色高效农业,推动生态农业提质增效

3.开发绿色生态经济产业,推进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四)培育特色两山文化品牌,推动惠民富民

1.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两山理念内涵

2.完善宣教体系,弘扬两山文化理念

3.做大做强生态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品供给力

4.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生态惠民富民

(五)建立健全转化长效机制,助力两山持续转化

1.建立健全两山实践创新体制机制

2.完善绿水青山保护机制

3.探索建立绿水青山量化评估机制

4.探索建立农业利益联结机制

四、重点建设工程

(一)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美化工程

(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程

(三)生态惠民产业发展工程

(四)两山文化品牌打造工程

(五)两山转化制度建设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二)强化监督考核,抓好督查督办

(三)拓宽融资渠道,抓好资金保障

(四)推动科技支撑,抓好队伍建设

(五)坚持舆论导向,抓好宣传引导

附件1指标完成情况

附表1巫溪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清单

附图1巫溪县区位图

附图2巫溪县行政区划图

附图3巫溪县地形地貌图

附图4巫溪县水系图

附图5巫溪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图6巫溪县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

附图7巫溪县自然保护地分布图

附图8巫溪县遥感影



一、区域概况与成效

(一)区域概况

1、地理位置及范围

1)地理位置

巫溪县位于长江中上游腹地,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东沿,四川盆地东北边缘秦巴山东段南麓的渝、陕、鄂三省市结合部,区域地理条件优越,生态资源丰富。介于东经108°44′-109°58′、北纬31°14′-31°44′,东邻湖北省竹溪县、竹山县、重庆市巫山县,南接重庆市奉节县,西靠重庆市云阳县、开州区,北接陕西省镇坪县、重庆市城口县。距离重庆市万州区185公里、重庆市主城区450公里,陕西省西安市800公里,湖北省武汉市650公里。县境东西最大距离122.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4.7公里,幅员面积4019.14平方公里。

2)行政区划

“天地灵巫,融水汇溪”,巫溪由此得名,古称“上古盐都”,今誉“峡郡桃源”。自东汉建县以来(公元前277年),已有2300年历史。辖2个街道、19个镇、11个乡,幅员面积4019.14平方公里。

街道:宁河街道、柏杨街道。

建制镇:城厢镇、凤凰镇、菱角镇、宁厂镇、上磺镇、古路镇、峰灵镇、蒲莲镇、文峰镇、塘坊镇、朝阳镇、徐家镇、白鹿镇、尖山镇、田坝镇、红池坝镇、通城镇、下堡镇、土城镇。

建制乡:胜利乡、大河乡、天星乡、长桂乡、乌龙乡、鱼鳞乡、花台乡、双阳乡、兰英乡、天元乡、中梁乡。

2、自然环境状况

地形地貌:巫溪县属四川盆地东缘山区,位于大巴山东段,为典型的中深切割中山地貌,山地占93%。地势东、西、北部高而中南部低,绝对高差2657.4米,一般相对高差约1000米。最高点为东部神农架原始森林山脉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也是重庆市最高点;最低点为大宁河出境处花台乡川主村祝家河,海拔139.4米。

气候气象:巫溪县气候类型属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温湿适度。因地势高差悬殊,垂直气候分带十分明显。县城所在地属低山河谷区域,多年平均气温17.5。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030-1950毫米之间,全县年平均年降水量1510.24毫米,境内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县城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574.9小时,平均相对湿度82%。境内风向多为偏东或偏西南风,年均风速为1.3m/s

河流水系:全县河流水系属于长江水系,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主要有大宁河、梅溪河、汤溪河三大水系流域。水库主要分布于西溪河,后溪河及柏杨河流域。全县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其中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条。水系格局规律性强,东溪河、西溪河、茶登河、柏杨河、桐元河基本呈东西平行走向,大宁河、湾滩河、汾水河、巴岩子河基本呈南北走向,总体呈树枝状,每一局部呈羽毛状。

资源状况:地表河流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在重庆38个区县中排名第一。水资源总量85.42亿m3,其中,地表径流量85.42亿m3,地下水总量约为15.45亿m3。县境内植物资源丰富,现有维管植物共计202科,1033属,3595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红豆杉、珙桐等5种,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有水清树、竹节参等78种,药用植物307种。动物种类资源较为丰富,有6521174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Ⅰ、Ⅱ)的有7133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林麝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红腹锦鸡、斑羚、黑熊等46种。巫溪旅游资源源富集,共有旅游资源单体497处(排名全市第7),资源种类21项(排名全市第1),五级旅游资源单体6个(排名全市第4),资源主要以大宁河为轴,以红池坝景区、阴条岭自然保护区为翼呈“一带两片”分布,是重庆市、三峡地区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县。巫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远古巫文化的发源地,巫巴先民在此创造了灿烂的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土壤条件:巫溪县土壤种类多样,共有7个土类、26个土属、76个土种。其中,低山河谷区多为紫色土、水稻土;中山区多为黄壤土,石灰(岩)土;半高山主要为黄棕壤土;高寒山区主要为棕壤土。县域范围内黄壤土较多,面积470平方公里,占巫溪县总面积的11.69%。肥力较好的水稻土、紫色土和潮土面积100平方公里,占巫溪县总面积的2.5%,占比较少。

土地利用:根据巫溪县国土资源单调数据统计结果,全县土地总面积4019.14平方公里,以林地为主,面积3346.67平方公里,占比83.27%;其次是耕地,面积371.49平方公里,占比9.24%;建设用地面积114.22平方公里,占比2.84%;草地面积41.06平方公里,占比1.02%;水域、园地、湿地面积分别为33.65平方公里、32.31平方公里、0.9平方公里,占比分别为0.84%0.8%0.02%;其他土地78.84平方公里,占比1.96%

3、社会经济状况

1)社会发展

人口。2022年,巫溪县全县户籍户数19.2万户,总人口为53.23万人,城镇人口19.08万人,乡村人口34.14万人;常住总人口38.7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6.0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1.44%

科教文卫。全县科研机构数2个,科技项目立项7个。全年引进推广科技成果33个,其中国家级11个,市级6个,县级16个。授权专利数260件,授权发明专利22件。全县共有普通高中教育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普通初中15所,普通小学77所,幼儿园6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初中入学率为100%,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28%,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1.4%

居民保障。2022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18元,同比增长7.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1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170元,同比增长4.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6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728元,同比增长3.2%。全县居民恩格尔系数36.6%。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0万人,实发养老金额11.1亿元。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1.9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7万人。

2)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2022年巫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7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6.4亿元。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5%42.7%24.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1.2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2.424.053.6。全年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7亿元,占服务业的7.1%

第一产业。巫溪县是农业大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95288亩,粮食总产235609吨。其中小麦267吨,玉米89035吨,水稻14224吨,大豆5678吨,马铃薯80067吨,增长3.3%。生猪出栏575388头,牛出栏7018头,羊出栏251809只,家禽出栏2736805只。

第二产业。巫溪县工业不发达,2022年全县工业增加值77633万元,同比下降7.9%。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增长5.5%,制造业增加值下降7.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9.6%

第三产业。2022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5268万元,同比下降4.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09794万元,比上年增长1.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4929万元,下降0.4%;金融业增加值89593万元,增长3.6%;房地产业增加值77659万元,增长0.4%;其他服务业332811万元,增长1.6%

(二)进展与成效

1.厚植生态理念,引领“两山”前行

巫溪县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本,高度重视生态治理修复,加快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09年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序幕,并于2017年成功创建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17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目标,县第四十次党代会确定绿色崛起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创建国家、市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目标,掀起巫溪两山基地建设序幕。历时十余载,全县人人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的新生活观逐渐形成,全社会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氛围逐渐深厚,根植于巫溪县人民心中的生态理念已成为指导全县日常生活与工作的行动指南。

2. 守住绿水青山,优化生态环境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得到筑牢。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显著。优化生态空间体系,划定并严守2068.32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占比高达51.3%,位居全市前列。生物多样性丰富,有野生动物748种,野生植物3595种,是秦巴山区、三峡库区最大的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建成全市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面观测站,强化珍稀动植物保护,出台《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巫溪县“十年禁捕”实施方案》,划定陆生野生动物禁猎区和禁猎期,开展野生动植物专项执法,落实外来物种入侵管控措施。建成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普馆,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和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累计营林造林377.9万亩、退耕还林59.1万亩、森林覆盖率70.2%,均列全市第一;活立木蓄积量1475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总量全市第一。“崖壁垒窝客土植树”的石漠化治理典型经验、陡崖植树人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水环境安全有效保障。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体系,河长达300余人。完善“一河一档”基础信息,编制“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实现全县136条河流、26座水库全覆盖。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建立健全监控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完善风险应对预案,完成县城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全县4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城市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完成田坝镇、尖山镇、朝阳镇、塘坊镇、通城镇、花台乡、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等2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营,完成老城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改造,启动全县23个乡镇、27个点位的二、三级污水管网建设,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1.6%。以大宁河、汤溪河、长溪河、杨溪河等重点,加快推进县域内次级河流综合整治与保护,建立长效巡查执法机制,加大污染源治理、污染水环境、非法采砂等行为的查处力度。目前全县次级河流水环境功能区断面达标率100%,汤溪河沙市镇、大宁河花台、杨溪河西槽、长溪河双河等4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II类,梅溪河向子村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

环境空气得到提升。加强扬尘管控,推行主、次干道“以克论净”的道路扬尘考核机制,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扫率保持85%以上。严格实行施工工地扬尘控制“红黄绿”标志动态管理。创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10个、巩固扬尘控制示范道路10条。控制工业污染,制定《巫溪县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完成渝星建材、渝达酒业、明申肥业、五丰食品、华安墙材、巴山佳芋等6家工业企业燃煤锅炉生态环境改造,实现燃煤锅炉废气达标排放。加强交通污染治理,通过制定车用成品油专项质量监管和黄标车淘汰工作方案,累计淘汰黄标车、老旧车1611辆。深化餐饮油烟治理,整治42家公共机构和180余餐饮企业油烟治理。完善部门联席制度,分行业、分领域协调联动,细化任务、落实责任。2022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1,同比增加15天,PM2.5年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

农村环境更加宜居。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完成121个村环境连片整治,推进4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和23个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完成农村改厕5366户。强化农村垃圾治理,实现了32个乡镇(街道)农村垃圾收运全覆盖;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调查,规划5个千人以上农村聚居点、移民安置点、撤乡场镇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有序推进其他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引导乡镇污水治理设施管网向周边农村扩散,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

3.以绿色发展为抓手,守住金山银山

全域旅游成效初显。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完成《巫溪县“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通城镇文化旅游总体策划》《重庆巫溪宁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修编)》,积极推进《重庆巫溪红池坝风景名胜区规划(修编)》。重点旅游项目稳步推进。推行核心景区“景长负责制”,县领导“一人一点”,景区提升加速。灵巫洞成功创建4A景区,3A景区创建有序推进,招商引资2家企业,画家村开工建设,滑雪村启动试运营;启动大宁盐场遗址修缮保护。文旅品牌影响日益提升。成功打造“天地灵气·逍遥巫溪”城市品牌,创新发布城市LOGO、城市宣传语、旅游口号、文旅动漫形象以及宣传片;与腾讯联合推出手游《妄想山海》巫溪灵山版本。获得“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荣誉称号,被《中国旅游报》评为“备受欢迎的康养旅游目的地”,红池坝山地户外体育旅游线路被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文旅部评为“2023年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兰英大峡谷被文旅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红池坝景区获评“第二届重庆文旅新地标”,红池坝镇成功入选全市首批“气候养生地”。大宁古城成功入选首批重庆市夜间消费集聚区。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完成吴王庙、刘明楚庄园文物修缮,完成国保单位荆竹坝岩棺群安防工程、宁厂古镇至灵巫洞段巫盐古道二期工程。获批市级文保单位4处,其中大宁盐场遗址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宁古城改造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项(巫溪嫁花)、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项。推出文物纪录短片《巫咸鉴宝》,5次冲上新浪热搜,全媒体播放量达千万人次,入选2022年度重庆市视听艺术精品扶持项目。旅游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全县已形成“文化强县、旅游兴县”的一致共识,打造巫溪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完成全县旅游资源普查。截至2022年,全县共有旅游企业800家,其中规上旅游企业7家;旅游个体工商户31家,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趋好。2022年接待游客1000.46万人次,同比增长16.36%;旅游综合收入52.11亿元,同比增长16.74%

生态农业提质增效。农业产能不断增强。巫溪立足优势资源,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切实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培育的“1112”支柱产业稳步发展。2022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7.7亿元、增长3.7%。年产马铃薯达到52万吨、年生猪出栏50.63万头、年出栏山羊26.1万只、收购烤烟6万担。传统果业改造提升不断加快,观光休闲果业发展活力旺盛,以青脆李、核桃等为主的特色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中药材种植基地已成规模,在地面积达到20万亩,基本建成“巫溪独活”“太白贝母”等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示范区面积达到2万亩。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累计培育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发展农民合作社达到1167个(其中联合社7个),家庭农场988家,流转土地达23.56万亩。品牌农业发展迅速。有效期内两品一标农业品牌个107个,其中绿色食品认证82个、有机食品认证14个。“巫溪独活”、“巫溪巫溪洋芋”、“巫溪洋鱼”3个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大宁河鸡”“板角山羊”等8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有效其内重庆市名牌农产品7个,“两品一标”农产品总产量近120万吨,居重庆市前列,“巫溪老鹰茶”、“巫溪高山包包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巫溪洋芋”入选首批中欧互认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科技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开展政产学研行动,建成马铃薯、山羊、大鲵、大宁河鸡等4个市级专家大院,创建重庆市巫溪县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等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夯实协同创新及产业发展的阵地堡垒。

4.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保障两山转化

巫溪县以“生态+修复、经济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为主线,开创了全民参与+全过程管护+企农合作利益链接机制的多元化转化机制。综合灵活运用技术指导+科学管理,打造绿水青山直接转化成金山银山的一体式转化路径,着力提升区域发展质量。

1)全民参与机制。为了更好地激励全民参与生态建设,巫溪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站等站点作用,强化宣传教育引导,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积极营造共建共享良好氛围,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补充、公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2)全过程管护机制。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双组长”制,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部门镇街层层落实责任。以林长制促“林长治”,建立县、镇(乡)、村和县林业局、林场、管护站“三级林长+网格护林员责任体系,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衔接机制,利用林业通”“一张图等智能端口,推动山林智管”“细管”“众管。全面建立县级双总河长和乡镇级三总河长体系,探索建立河长+检长+林长巡河查河制度,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优势,为河长制工作保驾护航。创新建立行政执法+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制定生态环境与公安机关执法衔接实施办法和协作机制。成立全市首个林业监察室,成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典范。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成功入选重庆市十大经典案例。与巫山县、奉节县签订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建立健全流域联防联控机制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3)企农合作利益链接机制。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法,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等企农合作实现转化的方式,增强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实现生态效益到经济效益的转化。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实施订单农业,着力推动与渝中区的精准对接,不断拓展对口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渝巫(渝中区-巫溪)对口帮扶不断取得实效,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三)问题和挑战

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保持较高水平压力大。水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压力大。柏杨河、羊桥河等部分次级河流减排工程实施难度较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短板仍存在,中梁、土城等乡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管网与污水处理能力及覆盖范围不配套,峰灵、胜利等乡镇污水处理厂标准较低。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大。特别是冬季空气流通性差,污染不易扩散,与传统煤烟型污染带来的复合型污染特征显现,新城建设和交通道路建设扬尘污染加大了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难度。生态环境修复存在差距。自然保护地监管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辖区自然保护地划定不科学、历史遗留问题多、人类干扰活动强烈、监管能力不足;森林生态补偿滞后,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力度亟需加强。

优质特色生态资源转化不足。目前,生态资源转化为绿色经济水平还不够高,绿色优质生态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够高,整体转化效果未充分体现。生农业产业方面,农业产业类别多、体量小、亮点不多,一二三产融合深度不够,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创新引领能力不强;加工产业链条配套不完善,农产品主要以原材料或初加工产品出售为主,精深加工不足,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学研深度结合程度不高,“政府+企业+院校”“基地+院校等模式更多停留在帮助指导产业发展范畴,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仍需强化。营销链条拓展不足,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和拳头产品,壮大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任重道远。文化旅游产业方面,旅游核心吸引力不足,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文旅游品牌较少,距“快进慢游”还存在一定差距;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景区档次不高,急需提档升级;旅游业态创新不足,乡村旅游以观光休闲为主,对乡村文化的开发利用层次较浅,对“两山”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旅游项目品种单一,村落景区农副产品和小商品档次不高、创意不足、品牌不彰、独特性不强。

“两山”持续转化的通道尚未完全打通。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费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亟需在全县加快建立。GEP核算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的应用未落地、资源和资本互促的新型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尚未全面建立。两山基地建设配合度还不够,相关部门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认识不够到位,行动还不够自觉,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多元参与、激励与约束并举、系统完备的生态环境管控机制亟待完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推动机制需要在不断探索中完善。

二、规划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抢抓重庆“一区两群”协调发展重大机遇,立足生态优势,打好“三峡牌”、走好“两化路”、唱好“旅游戏”、建好“宜居地”,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探索创新“两山”转化新模式、新机制和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两山”实践模式,努力争创“两山”实践重庆模范、全国示范。

(二)编制依据

1、相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7.6);

4)《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20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20.4);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8.8);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1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8.10);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12);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1.1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8.1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009.8);

15)《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10);

16)《重庆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办法》(2019.12);

17)《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10);

18)《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3.11);

19)《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2014.1);

20)《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8.7);

21)《重庆市水污染防治条例》(2020.7.30)。

2、相关规划及政策文件

1)《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

2)《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631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3);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4);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1.11);

6)《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环生态〔201976号);

7)《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42号);

8)《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渝委发〔201419号);

9)《重庆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渝环办〔20208号);

10)《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渝府发〔20216号);

11)《重庆市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十四五”规划》(渝府发〔202124号);

12)《重庆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渝委发〔202217号);

13)《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渝府发〔202211号);

14)《巫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巫溪府发〔20212号)

15)《巫溪县国土空间规划》

16)《巫溪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溪委农办发〔202213号)

17)《巫溪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十四五”规划(2021-2025)》(溪委农办发〔202212号)

18)《巫溪县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2021-2025)》(溪委农办发〔202214号)

19)《巫溪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巫溪府发〔202235号)

20)《巫溪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21)《巫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巫溪县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巫溪府发〔202238号)

22)《发巫溪县“十四五”重大项目规划》(巫溪府办发〔202241号)

23)《关于加快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巫溪委发〔20226号)

24)《巫溪县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巫溪府发〔202115号)

(三)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 充分发挥巫溪县特色生态优势,构建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融合,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统筹协调,融合发展。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及“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保,共创合作机遇,深度挖掘区域合作潜力,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产业融合、绿色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巫溪县良好的生态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利用优势资源,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转化模式,形成转化通道,提高转化成效,使巫溪县发展成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生态惠民,共建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思维,不断释放生态红利,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强优质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提高巫溪人民福祉。

(四)规划范围与年限

本规划实施范围为巫溪县全县,包括宁河街道、柏杨街道、城厢镇、凤凰镇、菱角镇、宁厂镇、上磺镇、古路镇、峰灵镇、蒲莲镇、文峰镇、塘坊镇、朝阳镇、徐家镇、白鹿镇、尖山镇、田坝镇、红池坝镇、通城镇、下堡镇、土城镇、胜利乡、大河乡、天星乡、长桂乡、乌龙乡、鱼鳞乡、花台乡、双阳乡、兰英乡、天元乡、中梁乡。幅员面积4019.14平方公里。

本规划以2022年为基准年,实施年限为2023-2027年。

(五)规划目标

通过“两山”基地建设,全县山水林田湖草得到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更加完善,绿水青山生态本底进一步夯实;全县生态旅游、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等产业不断发展,优质的特色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价值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建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转化的“两山”富民样板;绿水青山长效保护修复、生态产品价值稳定实现、生态资源优势持续转化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建成共建共享的“两山”转化体制机制引领样板,形成巫溪特色转化模式和有效转化路径。全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不断拓展,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的动力持续增加,力争2023年建成重庆市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7年前建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具体目标:

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生态县。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森林覆盖率达到72%,自然资源资产持续丰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提升,保持90%及以上;市控以上断面优于类的比例保持100%,地下水水质保持优于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大于95%;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牢固,山清水秀美丽巫溪建设成效显著。

高质高效绿色发展示范区。聚焦生态旅游、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健康养生产业等,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形成多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打造“两山”特色品牌,建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

制度创新共建共享幸福地。建立起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形成以绿色资产增值为目标的空间管控体系,“两山”转化体制机制全面建立,落实完善绿水青山保护机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助力“两山”转化,为“两山”建设保驾护航。

(四)建设指标

根据生态环境部202111月发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修订版)》,用“两山指数”来量化反映“两山”建设水平,表征区域生态环境资产状况、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程度、保障程度。“两山指数”评估指标体系主要从构筑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建立长效机制三个方面来评估“两山”基地建设情况。

(六)建设指标

根据“两山指数”评估指标体系,巫溪县共有20项评估指标,其中构筑绿水青山体系10项指标,推动“两山”转化体系7项指标,建立长效机制体系3项指标。巫溪县“两山”基地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1


表2-1 巫溪“两山指数”建设指标体系

目标

任务

序号

指标

目标参考值

2022年现状值

现状达标情况

2027年目标值

构筑绿水青山

环境

质量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0%

93.4%

达标

>90%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达标

100%

3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90%

100%

达标

>90%

4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稳定提高

100%

达标

稳定提高

5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5%

>95%

达标

>95%

6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95%

>95%

达标

>95%

生态

状况

7

林草覆盖率

>60%

70.2%

达标

72

8

物种丰富度

稳定提高

丰富

达标

稳定提高

9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不减少

2068.32km2

达标

不减少

10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稳定提高

/

未统计

稳定提高

推动“两山”转化

民生

福祉

11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达标

稳定提高

生态

经济

12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5.7%

达标

稳定提高

13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14.76%

达标

稳定提高

14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达标

稳定提高

生态

补偿

15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达标

稳定提高

社会

效益

16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获得

获得

达标

获得

17

“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95%

95.27%

达标

>95%

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

创新

18

“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达标

建立实施

19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达标

建立实施

资金

保障

20

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3%

>3%

达标

>3%

1


(七)指标可达性分析

为科学把握巫溪县“两山”建设现状以及与国家、重庆市“两山”基地建设要求的差距,以2022年为基准年,对照生态环境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指标要求,逐项分析巫溪县各指标现状值、达标情况及与目标值的差距,明确巫溪县“两山”基地建设的不足和难点,为“两山”基地建设任务部署明确方向。

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分析结果(表2-2),20个“两山”评估指标中,巫溪现状已达标的指标有19个,分别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林草覆盖率、物种丰富度、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两山”基地制度建设、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指标无现状数据,预计达标。

为加快推进“两山”评估指标达标,高质高效保障巫溪“两山”基地顺利建设,需尽快启动巫溪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工作及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3项指标统计工作。

表2-2 巫溪县“两山”评估指标达标情况

目标

任务

序号

指标

目标参考值

2022年现状值

达标

情况

构筑绿水青山

环境

质量

1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0%

93.4%

达标

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达标

3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90%

100

达标

4

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水的比例

稳定提高

100%

达标

5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5%

>95%

达标

6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95%

>95%

达标

生态

状况

7

林草覆盖率

>60%

70.2%

达标

8

物种丰富度

稳定提高

丰富

达标

9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不减少

2068.32km2

达标

10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稳定提高

/

未统计

推动“两山”转化

民生

福祉

11

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稳定提高

稳定提高

达标

生态

经济

12

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5.7%

达标

13

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14.76%

达标

14

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稳定提高

8.6%

达标

生态

补偿

15

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稳定提高

10%

达标

社会

效益

16

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获得

获得

达标

17

“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95%

95.27

达标

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

创新

18

“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达标

19

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建立实施

建立实施

达标

资金

保障

20

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3%

>3%

达标

1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维护三峡库区生态屏障

1.构筑生态安全格局

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高质量编制《巫溪县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深化多规合一,提升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位一体的空间规划一张图,构建城镇建设空间、农业生产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协调统一的空间规划管控体系,从严控制生态空间转为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严控大宁河、湾滩河、汾水河等长江支流岸线“1公里“5公里两条空间红线。综合全县生态资源分布特点,着力构建七山九水、东西两核、多廊多点的全域生态空间格局。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在重点地段(部位)、拐点等控制点设立地理界标,打桩定界,并在醒目位置树立标识牌,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准确、边界清晰。健全生态保护红线数据库和台账系统,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准确落地,有关信息登记入库。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配合全市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健全生态保护红线数据库和台账系统,优化评估考核补偿制度。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准入。加快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目标责任制、生态保护红线巡查制度、现场核查制度、考核补偿制度。落实红线区域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影响生态功能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要逐步关闭或搬出。

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依据巫溪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在摸底调查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对各自然保护地重叠区域进行整合,进一步优化功能区划,有效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积极申报巫溪县黑水河自然保护区和重庆巫溪孔梁市级森林自然公园项目,加快完善巫溪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同时完善各自然保护地矢量数据库,推动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强化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考核和监督,持续开展“绿盾”等专项行动。配合全市探索建立综合执法机制,解决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运用林业资源遥感监管平台,推进各类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系统提升自然保护地智治能力。

2.治理修复生态退化区

治理水土流失。强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重要水源地、阴条岭、红池坝县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大宁河、东溪河、西溪河、后溪河、柏杨河流域治理工程为主体,采取整治河堤、加固溪沟堤岸、保土耕作、泥石流(滑坡)治理、土地整理等措施,降低巫溪流域内水土流失强度,为植被恢复提供前提条件,减少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规划期内,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0平方公里。

治理岩溶石漠化。开展巫溪县西溪河小流域中梁水库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期内,重点推进中梁乡、土城镇2个乡镇共7个村岩溶石漠化工程治理,新增岩溶治理面积800公顷。

治理修复矿山生态环境。推动绿色矿山建设,转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以获得“市级绿色矿山”称号的企业为标杆,督促引导其他非煤矿山企业逐步建成绿色矿山。开展古路镇、鱼鳞乡等乡镇历史遗留及关闭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优先实施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关闭矿山修复治理。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生产矿山严格实现“边开采、边治理”。规划期内,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达50公顷。

3.维育生物多样性

开展全县生物物种资源普查。对全县野生植物、动物及外来物种进行普查,摸清陆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分布,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档案,完善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大巴山生物种质基因库。

实施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以大巴山中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载体,建设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保护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基地。积极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对县域内金雕、川金丝猴、云豹、林麝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光叶珙桐、连香树、水青树、高山杜鹃、红豆杉、巴山榧等珍稀植物实施保护与物种引种繁育研究工程。建立野生动物收容中心,完善动物救助及迁徙廊道建设,对珍稀濒危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配套野生珍稀动植物科研基地及标本馆,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保护泛神农架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全面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通过采取踏查、标准地调查、定点调查等方法摸清全县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危害程度以及传播途径等情况,建立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数据库。配套完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设施设备,实施秦巴山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林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联合城口、巫山、奉节、开州、云阳及镇坪、竹山、竹溪、神农架林区等周边区县,建立以松材线虫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联防机制。

(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增值绿色资本

1.精准施策治理大气环境污染

治理交通污染。大力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提高公交出行的占比,鼓励公民绿色出行。打好高排放车辆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重点移动源污染治理。开展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设施抽检,确保油气回收装置稳定运行、达标排放。

治理扬尘污染。督促全县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含搅拌站)严格执行控尘强制规定。开展智慧工地建设,持续推行“红黄绿”名单分级管控制度,持续推进扬尘控制示范工地、示范道路创建和巩固工作,每年巩固创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5个、道路5条。建立施工单位扬尘控制“黑名单”,严格执行控制城市道路扬尘要求;推行主、次干道的道路扬尘考核机制,确保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扫率保持85%以上。

控制生活污染。继续深化餐饮油烟治理,巩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成果。持续开展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专项整治工作,严肃查处各类违法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行为。

治理工业污染。加强重点行业废气治理设施监管,督促巫溪县华安墙材有限公司等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实行错峰生产。制定涉气中小微企业整治方案并保证工作正常开展。加强服务性行业废气治理。巩固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污染和汽车维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成果,全面推进服务行业“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深化“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

加强空气污染综合防治。落实重点时段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体系,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和应急措施,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2.系统治理水生态环境

保护饮用水源。严格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边界标志设立、违法问题整治三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按照饮用水源地“一源一档”规范要求,动态更新更新饮用水水源地档案台账,定期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以集中式供水工程、管网延伸工程、水质净化与消毒设备配套工程及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供水“一改三提”。完善水源地所在街镇、水厂水源地巡视制度并定期巡查。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规范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污染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程序。

强化良好水体保护。强化汤溪河、柏杨河等良好水体的保护力度,加快推动流域内截污管网建设和维护,实施河流、水库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增大水体生态流量,保障水质持续向好。

加强重点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摸清大宁河、梅溪河、汤溪河、东溪河、西溪河、后溪河、柏杨河、湾滩河、汾水河等重点河流入河排污口底数,逐个制定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方案,明确规范整治责任、路线图和时间表。强化实施河湖长制,严格实施长江流域大宁河干流“十年禁渔”专项行动,以大宁河等水源地保护为重点,扎实推进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打造水清岸绿宜居环境。持续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以重点流域、城市河段及其他重要水体为对象推进滨水绿地等河湖生态缓冲带建设。

加快补齐污水管网建设短板。加快补齐污水管网建设短板。加快城镇管网新建改建计划,完成城市管网新改建35公里,乡镇管网整改30公里。提高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实施峰灵、胜利、中梁、鱼鳞、乌龙等乡镇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启动新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强化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理处置率达到97%以上。

3.协同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

实施土壤分级分类保护。依法落实耕地分类保护要求,实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动态调整。落实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措施,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风险管控,落实建设用地调查评估制度,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确保化工企业腾退土地符合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建立地下水环境管理体系。以工业园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等为重点,开展防渗情况检测评估,统筹推进地下水安全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实施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污染的协同防治。探索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管理模式和技术路径,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保持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4.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坚持以“五清五建一评比”专项行动为总抓手,以点带面,建设生态宜居村庄。实施乡村入户道路建设工程,基本实现30户以上的村聚居点入户道路“院院通”“户户连”。全面实施“五清五建一评比”专项行动,加强庭院四周环境整治,积极创建卫生示范乡镇、示范村。实施乡村美化工程,全面整治农村公共空间,深入开展农村危旧房改造提升行动。实施乡村绿化工程,重点推进村内道路、坑塘河道、闲置空地和公共场所绿化建设,鼓励发展庭院花卉果木经济。实施乡村亮化工程,重点完善村内主要道路及人口密集场所公共照明设施,落实管护责任。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结合农村庭院整治,开展房前屋后的坑塘沟渠清淤疏浚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对乡村客栈民宿、农家乐污水排放管控。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第三方建设和运营管理。规划期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全面推行“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置模式,加快补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和资源化利用短板,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健全“五有”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规划期内,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达到96%

(三)创新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点绿成金”

1.推进旅游转型提档升级,以特色旅游带动绿色发展

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构建“一心一轴、两翼三环”布局,“一心”,推进巫溪县城文旅发展中心建设,将其发展壮大为巫溪及渝陕鄂川旅游集散中心,增强聚集辐射能力。“一轴”,打造大宁巫文化旅游发展主轴,增强远古宁河溪峡风光游憩走廊及远古宁巫历史文化的体验感。“两翼”,建设以红池牧原·人文生态休闲度假为主导的西翼和以西神农·生态岭壑运动探险为主导的东翼。“三环”,打造全域旅游整合与联动大环、西部生态休闲度假拉动环和东部生态运动探险整合环。

加强旅游景区建设。推动红池坝提档升级,建成红池小镇综合接待区和国际滑雪度假村,打造中国南方康养基地、中国南方最大冰雪产业基地和中国南方高山体育训练基地;推进红池坝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让红池坝成为巫溪旅游极核、全市旅游高地。有序推进大宁古城、宁厂古镇等历史文化名街等创建4A级景区,积极推进中梁湖水利风景区等创建3A级景区。打造“大宁山水”人文生态主题游线、“红池牧原”休闲度假主题游线、“三峡屋脊”生态探秘主题游线等精品主题旅游线路。加强与奉节、巫山协作,发挥旅游服务功能,打造长江三峡黄金旅游核心带,共建长江三峡黄金三角文旅协同发展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大文旅大康养经济”。到2025年,累计创建10个左右3A级以上旅游景区。

打造旅游特色品牌。实施“旅游+”产业行动,推动旅游与各行各业互融共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自驾游精品线路,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片。策划全域全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规划建设红池坝镇茶山-九坪、胜利乡洪仙村杨家坪等一批康养避暑旅游小镇,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特色镇和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全市知名的乡村休闲体验“打卡地”。以健康怡养和探险户外为切入点,积极培育体旅、康旅产业,同步发展自驾游、研学游、探险游、驴友游、健康游、亲子游、文化游、科创游等。持续办好巫文化旅游节、长江三峡非遗龙舟邀请赛、红池坝国际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等品牌文旅活动,支持乡村文化旅游节会活动,打造一系列有温度、有故事、有品位、有体验的文旅演艺精品。

提升全域旅游配套。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构建“县城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旅游区/乡镇/交通枢纽游客中心+旅游服务点”的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发展森林人家、巴渝民宿、户外露营等业态,建设规模适度、档次合理的住餐服务体系。丰富旅游商品供给,围绕“巫溪嫁花”“龙凤木梳”等品牌,开发一批农特产品、特色休闲食品、工艺美术品、非遗作品,壮大“后备箱工程”“线上电商工程”。完善旅游道路沿线配套功能,打造一批旅游驿站,让游客慢下来,提升游客体验感。全面推进智慧文旅体系建设,高标准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推广“一点游巫溪”。

加强旅游包装宣传。精准宣传推介。出台旅游招商优惠政策,吸纳各类旅游投资。抢抓高铁时代和巫镇高速通车机遇,实行多样化、市场化、一体化营销,积极开拓陕甘鄂豫等地客源市场。强化活动引流。持续举办大宁河国际漂流赛、非遗龙舟赛、红池坝马术比赛等品牌活动赛事,创新举办全县文旅类、体育类等相关活动,持续放大宣传效应。提高营销实效。持续深化与吉林省、山东泰安、渝中区等对口支援地以及其他区域旅游联盟营销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游客互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发展优势特色高效农业,推动生态农业提质增效

构建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做优生态农业,推动“一条鱼、一粒薯、一杯茶、一味药、一只羊、一瓶酒”等特色产业发展,构建“大单品+小精品”发展格局。构建“5+N”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发展马铃薯、生态畜牧、中药材、特色经果、乡村旅游等5个十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县形成35万亩马铃薯、41万亩特色经果、20万亩中药材、20万亩高山蔬菜、4万亩烟叶产业、2万亩,打造上古现代农业产业园、马铃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晚脆李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构筑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农机装备提升工程,开展马铃薯、中药材、特色经果、高山蔬菜等高标准农田示范种植基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15万亩,实施山地宜机化改造5万亩。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每年新建马铃薯、特色经果、中药材、蔬菜等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优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与市农科院、中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科技合作,加大力度建设专家大院,建立县级专家组、乡(镇)指导组、村指导员三级科技指导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健全“田间到餐桌、基地到市场”溯源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8%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单体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持续开展国家、市、县示范合作社三级联创。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到2025年规范发展家庭农场达到1000家。开展财政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推广茶叶产业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模式,探索开展巫溪洋芋、道地中药材等财政投入类项目的股权化改革,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创办各类合作组织,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构建巫溪优质农产品品牌。利用“巴味渝珍”“三峡柑橘”公用品牌,深化产业帮扶示范县合作,提升“巫溪臻品”公用品牌效应。着力打造“巫溪洋芋”“巫溪洋鱼”“大宁河鸡”“巫溪板角山羊”“巫溪独活”等现有农产品品牌,加快培育“巫溪秀芽”“巫溪老鹰茶”等农产品品牌。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品牌认定,壮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良好农业规范等农产品规模,支持创建市级名牌农产品。到2025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稳定在100个以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1个,新培育1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3.开发绿色生态经济产业,推进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一园多组团”工业发展平台。坚持工业集中集约布局,重点建设凤凰组团、尖山组团,转型发展临港组团。充分挖掘凤凰组团、尖山组团土地潜能,清理凤凰组团南岸僵尸空壳企业,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单位用地面积产出强度。进一步优化调整工业园区布局,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把文峰作为凤凰组团拓展区,构建“一园三组团”的园区发展新格局,规划面积由现在的3.38平方公里提升至5平方公里以上。到2025年,形成以工业园区为主导,乡镇楼宇工业为补充,产业集中度逐步增加,空间布局体系不断优化的园区产业发展体系。

做强做优四大特色产业。适度合理开发利用水电能源,积极推动风电开发项目建设,加快太阳能利用和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打造重庆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以保护好生态为前提,以“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为原则,推动大理石、碎石资源综合利用,形成石材产业集群,打造“中国西南地区绿色石材加工基地”。依托中药材资源禀赋优势,推动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加快发展独活加工产业,保护开发大宁党参、巫溪太白贝母、款冬花等中药材,重点发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推进中药材科技产业园建设,形成集基地种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链,打造渝东北中药材加工示范县。加快推进教玩具生产,打造重庆市教育装备生产基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壮大服装、鞋帽、饰品等加工产业。大力开发以工艺木梳及木雕、刺绣、古生物化石为主的工艺美术品和旅游产品,创新发展工艺美术制造业。

1


(四)培育特色“两山”文化品牌,推动惠民富民

1.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两山”理念内涵

强化文物保护与利用。划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立全县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和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健全文物保护责任制度和文物执法联动机制,争取新增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利用工作,强化文物保护单位基础性保护与修缮,积极申创市级历史文化名城。

深化非遗保护与传承。加强推进宁厂古镇、盐马古道、大宁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夯实非遗保护工作基础。加强非遗传习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着力推进巫溪烤鱼、五句子山歌、巫溪嫁花等重点非遗项目品牌化发展。推进巫溪县非遗展示体验馆建设,研发系列非遗文创产品。支持发展乡村传习队伍,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发动乡村开展传统歌舞、戏曲、庙会等民俗活动,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大宁河沿线古镇古村落、文保单位、自然风光与非遗的整体保护,建设大宁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及非遗特色村镇。加强非遗项目挖掘整理和保护,持续建立健全非遗名录和传承人体系。

2.完善宣教体系,弘扬“两山”文化理念

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培训。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将“两山”理念融入到巫溪干部教育培训过程当中,加强党政机关干部“两山”理念培训,提高行政机关生态文明认识水平。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等“十进”活动,全方位、全覆盖推进“两山”理念宣传教育工作。

构建“两山”文化宣教矩阵。在巫溪发报、巫溪APP等开设“巫溪两山”宣传专栏,集中宣传“两山”建设成效,开展“两山”建设公众满意度调查,了解公众需求,引导公众参与“两山”建设,持续提高公众满意度。在公园、广场、汽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创新“两山”理念宣传形式,在车载 LED、公交车体广告、小区和商场 LED、政府宣传栏等开展“两山”建设主题宣传。策划以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主题的“两山”活动,加强同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聘请相关专家做专题报告,及时了解国内“两山”建设进展。

创新“两山”理念宣传形式。推动全县机关、企业、学校开展“两山”相关主题教育,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植树节、节能宣传月、全国低碳日、世界土地日、世界湿地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时节开展纪念宣传活动。在全域旅游发展中,融合美丽乡村、特色文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通过研学活动,弘扬“两山”文化的传播,做“两山”文化与理念的传声筒。及时总结巫溪县“两山”实践创新模式,科学运用国家级报纸、杂志、论坛、网络等新型融媒体平台,全面推广巫溪县“两山”实践创新经验。

3.做大做强生态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产品供给力

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立足全域旅游战略,在“一心一轴两翼三环”的旅游发展格局下,突出“巫文化、盐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构建全域文旅融合发展体系。加强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引导宁河船工号子、大宁河巫舞、五句子山歌等重点非遗项目融入百姓生活、走进景区景点,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传习所等向游客开放、旅游化包装,培育巫溪烤鱼、巫溪嫁花等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发旅游体验产品。强化博物馆与旅游业融合,创新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型巫盐文化博物馆。推进文化演艺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动漫游戏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红池坝、大宁河等景点发展以剧本孵化、纪录片生产、外景拍摄等支撑的影视产业发展。

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加快对巫文化、盐文化、红色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馆藏文物资源等进行IP开发,把文化元素融入景区场域,融入服务流程。以“巫文化旅游节”为统揽,打造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开展大宁河国际漂流大赛、红池坝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和“大宁河歌手赛”“文明之光文艺晚会”、“感动巫溪人物颁奖典礼”等品牌活动,提升白鹿镇菜花节、峰灵镇采茶节、下堡镇民歌山歌节、宁厂镇龙舟节、塘坊镇农耕文化节等“一镇一品”地方特色节庆文化品牌。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作品创作和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一批体现巫溪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新品牌。

4.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生态惠民富民

“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的生态宜居新农村全覆盖。充分挖掘村庄自然资源、文化内涵等比较优势,立足乡村发展现状,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村容村貌整洁,为村民创建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宜居环境,实现“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进一步推进高山移民、生态移民,努力实现农村人口集聚,着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落实饮用水集中供应、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生活垃圾清运、公共厕所卫生,促进农民安居乐业、勤劳致富。

巩固生态脱贫成果,推动生态惠民。以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以巩固扶贫成果,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着力培育马铃薯、生态畜牧、特色经果、中药材、乡村旅游“510亿级”产业集群,开展国家级青脆李产业集群、市级马铃薯产业园区及以“一村一品”为基础的多个乡镇级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区(集群)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开展生态产业技术下乡活动,增长全民产业知识,提高产业技术,继续发展好生态产业,实现居民持续增收致富。

1


(五)建立健全转化长效机制,助力“两山”持续转化

1.建立健全“两山”实践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推动“两山”基地建设运行机制。明确“两山”基地建设目标、重点任务、进度安排、配套设施、保证措施、预期成果等,统筹协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定期与县、相关部门对接,扎实开展建设工作。建立“两山”基地建设目标分解落实制度,各部门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强化责任意识,将“两山”基地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高位推动“两山”基地建设工作。

完善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农村综合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实施点状供地模式,破解土地审批难题。鼓励盘活闲置宅基地、闲置民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旅游项目。允许利用非耕农用地、林地等集体土地承包权,在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以作价出资、投资入股、租赁方式与开发商合作开发旅游项目。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可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得土地经营权,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建立“两山”实践创新新型智库。集聚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领导及社会各界资源,建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专家智库,深入开展“两山”重要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定期组织召开巫溪县“两山”实践创新专题研讨会,为巫溪县“两山”实践创新把脉诊断,跟踪评估,提供决策咨询,推动科学决策。系统总结梳理“两山”实践创新模式,打造巫溪县品牌,推广巫溪县在“两山”实践创新过程中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

2.完善绿水青山保护机制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充分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交通、旅游等承载能力。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结合“三线一单”成果,构建系统科学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体系,定期开展监测、分析和评估,建立公开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有关部门分级采取限制性应急措施。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规范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优化环评审批流程,完善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机制,拓展“网上办”“掌上办”,进一步提高环评审批效率,激发小微企业活力,推进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创新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等方式,按照污染排放绩效和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差异化的管控措施,对不同生态环境守法水平监管对象实现差别化管理,对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的合法企业减少监管频次,为生态环境守法企业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探索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设立绿色金融领域交流合作平台,积极发展碳现货交易和环境权益融资,开发绿色融资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和企业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积极融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统筹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

建立健全多元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依法建设占用各类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补偿制度,严格占用条件,提高补偿标准。发挥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导作用,将生态保护补偿与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有机结合,健全水生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推进空气、森林、流域、湿地、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实现生态价值变现,还富于民。

3.探索建立绿水青山量化评估机制

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按照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相关技术规范,开展巫溪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掌握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状况,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编制巫溪县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报告。

建立绿色GEP考核体系。在绿色GEP定量核算的基础上,建立不同时期地区生态资源价格和社会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区域发展质量变化情况的常态化跟踪评估。基于绿色GEP核算,探索推行GDP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逐步建立体现两山实践创新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评优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丰富和完善成果评价体系。

4.探索建立农业利益联结机制

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加强政策上对小农户发展支持和权益保护,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大力推广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收益保险,有效分散小农户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力开展财政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形式。

建立惠农益农机制。通过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托管服务、专业经营等方式,降低农民单家独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三方共赢。着力引进有加工能力和技术实力的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合作、联合经营等方式,与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展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鼓励农户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到合作社中,完善订单农业、返租倒包等机制,建立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

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和建立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如“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式利益联结机制、股金+租金+薪金股份式利益联结机制、社会化服务+小农户托管式利益联结机制、大市场+小微商市场式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使农民有体面的就业,有尊严的生活,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1


四、重点建设工程

根据巫溪县“两山”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要求,实施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美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惠民产业发展、“两山”文化品牌打造、“两山”保障制度建设等5大类43项重点工程。工程项目总投资约285759万元,具体见附表1

(一)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美化工程

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美化工程涉及9个项目,总投资31449万元,主要包括生态空间管控、生态修复、国家储备林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

(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程

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程涉及12个项目,投资约83710万元。主要体现在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方面。

(三)生态惠民产业发展工程

生态惠民产业升级工程涉及19个项目,投资约168900万元。主要体现在全域旅游景区建设、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业品牌建设等方面。

(四)“两山”文化品牌打造工程

“两山”文化品牌打造工程涉及2个项目,投资约1500万元。主要体现在“两山”品牌培育、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等方面。

(五)“两山”转化制度建设工程

“两山”转化制度建设工程涉及1个项目,投资约200万元。主要体现在建立“两山”基地评估考核机制、GEP核算等方面,本工程实施后将建立健全“两山”基地建设制度体系,保障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1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完善巫溪县“两山”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人成立工作推进小组,确保各部门相互配合,统筹协调,推动巫溪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建立“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目标分散落实制度,细化量化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地全面推进各项创建工作落实,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二)强化监督考核,抓好督查督办

建立有效的确保“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做好巫溪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任务的分解和督查落实。量化细化建设任务,保证各级单位部门将创新基地建设的相关内容纳入工作计划,作为考核单位和干部的重要内容。加强创新基地建设动态管理,实行考核定期通报,主动给公众呈现相应的考核结果,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三)拓宽融资渠道,抓好资金保障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共担、投入与效益共享原则,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发挥各级财政资金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和市级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合理调整和整合其它各类专项资金。积极引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试点项目,创新融资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两山”基地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建立有效的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向示范特色区域和单位倾斜,严格执行投资问效、追踪管理。

(四)推动科技支撑,抓好队伍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引进和推广应用,鼓励发展技术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和产品。加强巫溪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开展生态安全阈值、大气和水环境容量动态预测等基础性研究,做好年度统计工作,为“两山”基地建设提供决策帮助。注重人才引进,支持和引导各类专业人才向巫溪聚集,加快培养一支懂业务、善协调、会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专业队伍,在“两山”基地建设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

(五)坚持舆论导向,抓好宣传引导

全方位开展“两山”基地建设工作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有线电视、乡村广播、流动宣传车、标语、横幅等,全方位、多渠道开展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环境打造、企业依法生产经营、污水处理和河道保护及治理等方面的宣传,在大街小巷、人群密集地方和生产经营场所等,向广大群众和企业主宣传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效果意义、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等,营造人人懂环保、家家爱环境、全民皆知晓的良好氛围,提高居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两山”基地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附件1 指标完成情况

一、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有效监测天数的比例。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

指标完成情况:2018-2022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分别为319天、322天、347天、326天、341天,优良天数比例分别为87.4%88.2%95.1%89.3%/93.4PM2.5年平均浓度从39微克/立方米降至29微克/立方米,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该指标已达标。

2-2 巫溪县2018-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空气优良天数

319

322

347

326

341

PM2.5浓度(ug/m3

39

35

28

30

29

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其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类标准、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类标准的水源地个数占水源地总个数的百分比。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巫溪县生态环境局提供的监测数据,2018-2022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五年达标率为100%2022年,巫溪县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共计47个,水质达标率为100%。该指标已达标。规划期内,巫溪将持续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不断开展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日常监管,确保全县城市和乡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三、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国控、省控、市控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标准的比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要求行政区域内地表水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标准,且I类水质比例不降低,过境河流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不降低。

指标完成情况:2022年,巫溪县有国控考核河流水质监测断面1个,即大宁河花台断面,满足类水体要求。2018-2022年,巫溪县境内市控、县控断面稳定保持I类、II类水质,较好地完成了上级部门下达的水污染防治考核任务,该指标已达标。

2-3 2018-2022年巫溪县国河流检测断面水质现状

河流

断面名称

属性

水质类表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后溪河

孔梁电站

县控

II

I

I

I

I

大宁河

水文站

市控

II

II

I

II

II

东溪河檀木

县控

II

I

II

I

II

花台

国控

II

II

II

II

II

西溪河

中梁电站

县控

I

I

I

I

I

杨溪河

双通电站

县控

I

I

I

I

I

四、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水的比例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地下水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水标准的监测点位数量占监测点位总数量的比例。地下水质量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分为五类,确保水质达到或优于类比例稳定或提高,地下水质量整体呈稳定或持续改善趋势。

指标完成情况:2018-2022年,巫溪县有2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位,均满足Ⅲ类水标准

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占受污染耕地面积的比例,执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核算方法(试行)》。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巫溪县农业农村委提供的数据资料,2022年,巫溪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规划期内,巫溪县将全面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着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推动受污染农用地安全利用,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持续达标。

六、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符合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面积,占行政区域内全部再开发利用污染地块面积的比例。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巫溪县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资料,2022年,巫溪县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规划期内,巫溪将严格防控新增污染,有效防控土壤环境风险,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持续达标。

七、林草覆盖率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森林、草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巫溪县林业局提供的森林统计数据,全区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由2012年的61.9%增加到202270.2%。根据巫溪县规划自然资源局提供的三调数据,巫溪县草地面积占区域面积比为1%。有鉴于此,巫溪县林草覆盖率为71.2%。该项指标达标。在规划期内,巫溪县将持续深化国土绿化提升,增加林业用地和森林面积。

八、物种丰富度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物种数目的多少,是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的重要指标。

指标完成情况:县境内植物资源丰富,现有维管植物共计202科,1033属,3595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红豆杉、珙桐等5种,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有78种,包括水清树、竹节参等。常见的野生植物有猕猴桃、腊梅、缬草、漆树、银杏等。全县有药用植物307种,包括大宁党参、北岸连、肉独活、味牛膝、黄莲、党参、厚朴、天麻、川贝母、木香、款冬花等。境内现有动物种类资源较为丰富,初步调查统计有6521174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的有7133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雕、川金丝猴、云豹、豹、梅花鹿、林麝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红腹锦鸡、斑羚、黑熊等46种。

近年来,巫溪县认真执行国家野生动、植物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措施,无违法采集及猎捕、破坏等情况发生,物种逐年丰富度稳定提高。按照现状物种丰富度不降低的保护要求,该指标已达标。

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指标解释: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洋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要求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主导生态功能不降低。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巫溪县规划自然资源局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巫溪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为2068.3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阴条岭国家自然保护地、红池坝森林公园等区域。规划期内,巫溪将严格落实红线管控要求,做到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十、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反映区域内生态系统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是绿水青山的重要表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生存与福祉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经济价值,主要包括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价值、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生态系统支持服务价值和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

指标完成情况:截至2022年底,巫溪县尚未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近年来,巫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聚焦“水里”“山上”“天上”“地里”,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重要行动,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森林覆盖率及森林面积稳步上升,位列全市前列。城区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增强,预计该指标稳中有升。规划期内,巫溪县将借助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推动生态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稳步提高。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市级、县级资金支持,启动巫溪县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工作。

十一、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统计口径内,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收入占居民人均总收入的比率,是衡量居民从“两山”的获益情况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值以统计部门抽样调查或独立调查机构通过抽样问卷调查所获取指标值的平均值为考核依据。该指标生态产品产值指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产品能够直接转化的价值,主要包括农、林、畜、水产品、碳汇交易、农家乐、渔家乐等收入。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巫溪县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资料,2021年,全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2020年增长8.8%10.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较2020年增长5.0%,常住人口基本保持不变,据此推算该指标是增加的。规划期内,巫溪县通过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光伏等生态工业、林下经济产业、林业碳汇交易等,预计该指标能够实现稳定提高。

十二、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是反映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绿色、有机农产品按国家有关认证规定执行,产品涵盖种植业、渔业、林下产业及畜牧业等。例如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状况,应达到《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T 332-2006)和《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T 333-2006)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和管理规范要求。

指标完成情况:近年来,巫溪县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主攻方向,实施“提质量、稳增长、强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战略,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22年,有效期内“两品一标”农业品牌个数23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9个、绿色食品认证76个、有机食品认证1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总产量达到119万吨,居重庆市前列,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规划期内,加强巫溪优质产品品牌构建,加利用“巴味渝珍”“三峡柑橘”公用品牌,深化产业帮扶示范县合作,提升“巫溪臻品”公用品牌效应。着力打造“巫溪洋芋”“巫溪洋鱼”“大宁河鸡”“巫溪板角山羊”“巫溪独活”等现有农产品品牌,加快培育“巫溪秀芽”“巫溪老鹰茶”等农产品品牌。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品牌认定,壮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良好农业规范等农产品规模,支持创建市级名牌农产品。到2025年,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稳定在100个以上,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1个,新培育1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预计该指标能够实现稳定提高。

十三、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生态加工业产值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是反映生态加工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其中生态加工业主要包括依托生态资源衍生的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矿泉水生产等。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巫溪县经济信息委提供的数据资料,截至2022年底,巫溪县尚未单独开展生态加工业产值的统计工作,20202021年,巫溪县工业增加值分别为71522万元、84993万元,呈稳定提高趋势。规划期内,一是加强基础数据的统计收集。二是加快发展独活加工产业,保护开发大宁党参、巫溪太白贝母、款冬花等中药材,重点发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加快推进教玩具生产,打造重庆市教育装备生产基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壮大服装、鞋帽、饰品等加工产业;大力开发以工艺木梳及木雕、刺绣、古生物化石为主的工艺美术品和旅游产品,创新发展工艺美术制造业。预计该指标能够实现稳定提高。

十四、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生态旅游收入对服务业总产值的贡献率,是反映生态旅游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生态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

指标完成情况:近年来,巫溪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推进全域旅游业发展。先后实施红池坝5A级旅游景区建设,巫灵动4A级旅游景区建设,红池坝镇、观峰村、长红村乡村旅游景点建设,挖掘乡村旅游点,进一步提升景区景点的生态性。根据巫溪县文化旅游委、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资料,2020-2022年旅游综合收入37.41亿元、44.64亿元、52.11亿元,服务业总产值58.46亿元、65.18亿元、66.41亿元,占比分别为63.4%68.5%77.1%,旅游总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占比较上一年增加8.6%。规划期内,巫溪县经持续推进旅游提档升级,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加大力度推进红池坝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大宁古城、宁厂古镇等历史文化名街等创建4A级景区,有序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积极拓展生态旅游客源,不断提高生态旅游收入的占比,预计该指标能够实现稳定提高。

十五、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生态补偿类财政收入对财政总收入的贡献率,是反映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转化的主要指标。生态补偿类财政收入包括中央转移支付、省级转移支付及地区之间横向补偿。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巫溪县财政局统计数据,2022年生态补偿收入为59533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10.0%,较2021年增加了3.12%。规划期内,巫溪将深入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实施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争取生态补偿类财政收入稳定,并持续增加。

表2-4 2019-2022年生态补偿类收入与财政总收入汇总统计表

年份

生态补偿类收入

(万元)

财政总收入

(万元)

生态补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占比

2019

31311

506270

6.18%

2020

32583

548771

5.94%

2021

31386

456485

6.88%

2022

59595

595330

10.0%

十六、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获得的以环境友好和生态优势为显著特点的,具有生态文化内涵、生态文化影响力及附加吸引力的国际国内品牌识别,主要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等。

指标完成情况:巫溪县已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国际国内生态文化品牌称号。该指标已达标。

十七、“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公众对“两山”建设成效的满意程度。该指标采用“两山”创新基地建设评估工作组现场随机发放问卷与委托独立的权威民意调查机构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以现场调查与独立调查机构所获取指标值的平均值为最终结果。现场调查人数不少于行政区域人口的千分之一。调查对象应包括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人群,充分体现代表性。

指标完成情况:近年来,巫溪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念好“山字经”、写好“林字文”、走好“生态路”,自开展“两山”实践探索以来,公众积极响应,对“两山”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巫溪县“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为95.27%。规划期内,巫溪县将完善宣教体系,弘扬“两山”文化理念,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两山”基地建设中,确保“两山”建设成效公众满意度稳定提高,该指标可实现目标值。

十八、“两山”基地制度建设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通过制度建设来推动“两山”基地建设,包括设立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运行机制,统筹协调推动基地建设;建立“两山”基地建设目标分解落实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强化责任意识,保障工作稳步推进。

指标完成情况:巫溪县已建立了“六大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推动基地建设。下一步,巫溪将进一步细化建立和完善“两山”基地建设各项机制和制度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时间节点、强化责任意识,保障工作稳步推进,该指标可实现目标值。

十九、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围绕生态产品及其价值市场化交易、运作建立的政策机制。参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生态产品转化市场化机制主要包括用能权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绿色金融体系等。

指标完成情况:巫溪县已开展流域横向补偿、林业碳汇等相关工作,该指标已达标。

二十、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每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或维护的投资额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反映“两山”基地建设地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最直观的指标。

指标完成情况:根据巫溪区财政局、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资料,2022年生态环保投入为5.9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23.9亿元,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为4.81%。规划期内,巫溪将加大资金保障,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美丽乡村等方面政策性资金,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用真金白银的投入、真抓实干的举措,让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预计该指标可实现目标值。

表2-5 2018-2022年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汇总表

年份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或维护的投资额(万元)

地区生产总值(GDP)(万元)

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

2018

74762

1037246

7.21

2019

90277

1075775

8.39

2020

94087

1101708

8.54

2021

62215

1208329

5.15

2022

59595

1239000

4.81

1


附表1 巫溪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工程项目清单

项目
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概况

总投资
(万元)

项目责任单位

配合单位

建设地址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总计

286759

一、严格空间开发管控,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31449

1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全域

按上级要求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

2023-2027

800

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县生态环境局、相关乡镇(街道)

2

渝东北岭谷区生态林修复工程

大宁河流域

实施营造林26.5万亩

2023-2027

15000

县林业局

相关乡镇(街道)

3

巫溪县100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

各乡镇

实施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及补植补造等工程建设。

2023

6000

县林业局

相关乡镇(街道)

4

巫溪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项目

各乡镇

开展县域内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加强松材线虫病预防工作,做好叶蜂、小蠹虫、松毛虫等防治工作。

2023

600

县林业局

相关乡镇(街道)

5

巫溪县生物物种资源普查项目

各乡镇

实施县域内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并建立生物物种资源基础数据库。

2023

149

县林业局

相关乡镇(街道)

6

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建立生物多样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中心;建立秦巴山区野生珍稀动植物科研基地及标本馆建设;设置动植物保护监控系统。

2023-2027

1700

县林业局

阴条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林场、相关乡镇(街道)

7

巫溪县境内小流域水土保持建设工程

通城镇、双阳乡、鱼鳞乡、尖山镇、古路镇、徐家镇、朝阳镇、文峰镇

包括通城中兴小流域、双阳乡堰坪小流域、鱼鳞乡干溪河小流域、尖山镇百步小流域、古路镇寨河小流域、徐家镇郭家沟小流域、朝阳镇松花小流域、文峰镇三星小流域等境内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包括整治经果林1610亩,新建田间道路56公里、调蓄水池17000立方米、截排水沟39公里、输水管道20公里以及保土耕作、封禁治理等工程。

2023-2025

6400

县水利局

相关乡镇(街道)

8

石漠化治理

中梁乡、土城镇

推进中梁乡、土城镇2个乡镇共7个村岩溶石漠化工程治理,新增岩溶治理面积800公顷

2023-2027

500

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中梁乡人民政府、土城镇人民政府

9

矿山修复治理

古路镇、鱼鳞乡等

展古路镇、鱼鳞乡等乡镇历史遗留及关闭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面积达50公顷。

2023-2027

300

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相关乡镇(街道)

二、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83710

10

控制施工扬尘污染工程

全域

开展智慧工地建设,持续推行红黄绿名单分级管控制度,持续推进扬尘控制示范工地(道路)创建和巩固工作,每年巩固创建扬尘控制示范工地5个、道路5条。

2023-2027

200

县住房城乡建委

县城市管理局、县生态环境局、相关乡镇(街道)、相关企业

11

巫溪县新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

柏杨街道

实施新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扩建后污水处理能力为3万吨/日,出水水质达一级A标。分期实施,第一期处理能力扩至1.5万吨/日,配套建设污水干管约5.67公里;第二期在第一期的基础上处理能力扩至3万吨/日,配套污水干管约8公里。

2023-2025

12000

县住房城乡建委、市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县生态环境局、县城市管理局、相关乡镇(街道)

12

巫溪县城市雨污管网配套建设工程

宁河街道、柏杨街道、凤凰镇

完善城市管网治理,新改建城区(老城、赵家坝、马镇坝、凤凰镇)市政雨污管网约35公里,并配套管网基础工程建设。

2023-2027

15000

县住房城乡建委
县城市建设公司

县城市管理局、相关乡镇(街道)

13

巫溪县乡镇雨污分流改造、管网建设工程

各乡镇

中梁、土城、天元等乡镇拟建污水管网约30公里,配套一体化污水提升泵站、检查井等,同步实施开挖路面恢复、管网清理疏浚。

2023-2027

7360

县住房城乡建委

县生态环境局、相关乡镇(街道)

14

巫溪县乡镇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

峰灵镇、胜利乡、中梁乡、鱼鳞乡、乌龙乡

对峰灵、胜利、中梁、鱼鳞、乌龙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实施技术改造

2023

425

县住房城乡建委

县生态环境局、相关乡镇(街道)

15

巫溪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各乡镇

对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2023-2025

2000

县生态环境局

相关乡镇(街道)

16

巫溪县柏杨河流域(上磺古路片区)综合治理项目

古路镇、上磺镇

综合治理河道长度12.3公里(含排洪隧洞23.8公里),新建护岸长度3.5公里,河道清障清淤总长约7.1公里。

2023-2025

10000

县水利局

相关乡镇(街道)

17

巫溪县柏杨河流域(菱角-凤凰片区)综合治理项目

菱角镇、凤凰镇

河道岸线综合治理12.5公里。

2023-2027

10000

县水利局

相关乡镇(街道)

18

巫溪县梅溪河塘坊镇河段综合治理工程

塘坊镇

治理河道中心线长1472.96m。主要建设内容包含新建堤防护岸工程和附属建筑物等项目。其中:新建堤防护岸长度2900.18m(左岸新建堤防1425.95m,右岸新建堤防1474.23m),新建下河梯步14座,新建排洪箱涵4座。

2023-2025

3710

县水利局

相关乡镇(街道)

19

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工程

相关乡镇

实施农村改厕3000户,新建公厕50座,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00户、农村面源污染治理20个村,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0个。

2023-2027

3000

县生态环境局、县乡村振兴局

相关乡镇(街道)

20

巫溪县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工程

相关乡镇

发展休闲农业,建设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点,完善基础设施及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100美丽乡村示范村。

2023-2027

20000

县乡村振兴局

相关乡镇(街道)

21

巫溪县绿色示范村及森林乡村建设项目

相关乡镇

建设3个绿色示范村

2023

15

县林业局

相关乡镇(街道)

三、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金山银山转化

168900

22

巫溪县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项目

柏杨街道

建设旅游警察、旅游工商、旅游法庭“1+3+N”监管体制,打造涵盖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产品策划体验展示中心、旅游大数据服务中心、旅游资源产品交易中心和综合服务基地四中心一基地的地标性城市客厅

2023-2025

350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住房城乡建委、县城市管理局、相关乡镇(街道)

23

巫溪县一线天”3A级旅游景区创建项目

徐家镇

新建一线天隧道总长约600米,一线天景区约5公里公路拓宽升级,建设一线天索道、玻璃栈道。实施一线天景区原著居民民居风貌改造及农家乐提升工程,建设万亩野生腊梅和八角基地1万亩。

2023-2025

20000

县文化旅游委

相关乡镇(街道)

24

巫溪县柏杨河巫咸文化景区创建项目

巫溪县城区

提档升级柏杨河沿岸滨水公共空间,沿柏杨河布局文化广场、全息投影文化廊、灵巫水秀、文化景观等文化体验节点,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2023-2025

10000

县住房城乡建委
巫溪县水利局

县文化旅游委

相关乡镇(街道)

25

巫溪县兰英挂壁天路3A级景区创建工程

兰英乡

新建接待中心,天路露营基地,户外运动中心。开发周家坪溶洞,延伸登山步道,修建观景凉亭、公共厕所、停车场等。

2023-2025

5000

县文化旅游委

相关乡镇(街道)

26

三峡·巫溪兰英大峡谷画家村项目

通城镇

规划占地540亩,新建国画名家之家、采风基地、艺术品交易中心、展览馆、博物馆、艺术家康(疗)养基地、艺术培训学校、产权式度假休闲酒店区、休闲会所等。

2023-2025

12000

县文化旅游委

县规划自然资源局
相关乡镇(街道)

27

巫溪县核桃提质增效项目

相关乡镇

建设规模6000亩,包括高接换优、综合管护等低效林改造。

2023

450

县林业局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街道)

28

巫溪县高山蔬菜基地建设项目

相关乡镇

新建1.5万亩蔬菜基地,包括基础设施、渠系配套、引进品种、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建设大型蔬菜育苗技术示范推广中心,配套日光温室、连栋拱棚等设施。建设1个蔬菜冷链储存场。

2023-2027

50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街道)

29

巫溪优质商品独活基地建设项目

兰英乡、文峰镇等20个乡镇

建设商品独活种植基地5万亩,包括种子种苗、病虫害防控、烘干设备、仓储设施,自然灾害、收益风险防控等。

2023-2025

35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街道)

30

巫溪县标准化茶园建设项目

相关乡镇

新增1万亩标准化茶园,包括引进品种、标准化种植、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

2021-2025

54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街道)

31

巫溪县蚕桑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

相关乡镇

建设规模3万亩,包括培育桑苗基地、建设共育室、作茧房及智能化养蚕设施设备等。

2021-2025

5000

县农业农村委
县林业局

相关乡镇(街道)

32

国有林场林药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官山林场、白果林场

建设华西银露梅(药王茶)培育基地15亩、建设太白贝母种植基地15

2023

350

县林业局

相关乡镇(街道)

33

巫溪县农产品品牌培育建设项目

县域内50个生产单位

培育区域公用品牌1个,有机农产品15个等企业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

2023-2025

1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农业合作社、公司等

34

巫溪县山地特色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项目

红池坝镇、文峰镇、凤凰镇、蒲连镇、花台乡、鱼鳞乡、徐家镇、朝阳镇

研究推广质量安全控制技术,CAQS-GAP示范CMACASL双认证,全县5个生产经营主体产量20万吨,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9%

2023-2025

100

县农业农村委

相关乡镇(街道)

35

巫溪县道地中药材精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工业园区、通城镇

项目总占地40亩,新建三条生产线,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建设厂房、库房等配套设施建设。

2022-2027

10000

县农业农村委
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县经济信息委

/

36

巫溪道地中药材电商平台建设项目

凤凰镇、文峰镇、尖山镇

新建巫溪道地药村电商平台及中药材仓储物流设备设施。

2022-2025

2000

县农业农村委

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县经济信息委

37

巫溪独活研究所建设项目

通城镇、文峰镇等

新建研究场所3000平方米,配备种子分选、发芽、质量检测以及以独活为原材料的产品研发等设备设施,组建专家团队和野外观测设备、科研大楼。

2023-2025

2000

县农业农村委

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县经济信息委

38

巫溪县老鹰茶饮品加工基地建设项目

工业园区

建设生产厂房3000平方米,建成饮品生产线5条。

2023-2025

1000

县农业农村委
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县经济信息委

蒲莲镇等相关乡镇

39

巫溪县风电开发建设项目

/

新建风电站1座,总装机容量150兆瓦。

2023-2027

20000

县发展改革委

县经济信息委

县生态环境局、县林业局、县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乡镇(街道)

40

巫溪县光伏发电开发建设项目

/

新建光伏发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540兆瓦。

2023-2027

32000

县发展改革委

县经济信息委

县生态环境局、县林业局、县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乡镇(街道)

四、打造两山文化品牌,增强文化供给能力

1500

41

红池坝红色文化纪念园建设项目

红池坝景区

在红池坝水厂新建红池坝红色历史陈列馆,在红池坝扎鹿盘新建红军驻扎遗址、游击队拼搏战遗址,在红池坝镇至红池坝景区(十二垭方向)公路打造红色通道。

2023-2025

1000

县文化旅游委员会
红池坝景区管委会

红池坝镇

42

生态文化教育项目

全域

结合两山基地宣教、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弘扬两山理念。组织开展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干部、职工、学生及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023-2027

500

县委宣传部

县各级部门

五、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探索长效保障机制

200

43

GEP核算

全域

建立两山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

2023-2025

200

县生态环境局

县各级部门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