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社会民生
飞针走线绣风华 非遗传承走天下
日期:2023-10-08

一针一梦境,一线一世界。巫溪的巴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是以美观实用为基点,代代传承的民间手工艺和传统美术创作。近年来,我县大力发扬和传承非物质文化,加强对巴绣的宣传保护力度,让这一份传统非遗刺绣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在巫溪县巴绣传承人唐丽娟的工作室里,小到团扇、丝巾、手提包,大到一米开外的花卉、人物刺绣,一幅幅光与影、虚与实结合,精巧无比、色彩斑斓的作品构成了巴绣一针一线创造的唯美世界。唐丽娟坐在绣架前,安静地创作新的作品,纤细的手指捏着细针在绢帛上来回穿梭,落下的每一针都被赋予了灵魂。

据介绍,巴绣属中国传统刺绣,最早发源于巫溪宁厂古镇,是尧舜时期古巫咸国所在地。巴绣绵延传承五千年,充分融合了巫文化、盐文化、药文化与巴渝文化、湘楚文化,题材主要反映以巫溪宝源山为中心的大巫山地区传统生活习俗、特色文化和民俗风情,针法灵动多变,表达方式不拘一格,技法以挑花等为主,在长江流域具有重大影响。

巴绣含大宁河刺绣、挑花等多个种类,其中以巫溪嫁花为重要代表,巴山渝水造就了大巫山地区劳动人民朴素又非凡的创造力,女孩十一二岁便开始学习挑花,针针线线,于细腻中,绣品多为定情信物、床套、床帘、蚊帐等出嫁时的“嫁妆”,寄托着女性对美好婚姻的向往,故得名“巫溪嫁花”。

传承千年,历经时光洗礼,巴绣愈发厚重,于古朴中散发着代代传承的芳香,而今,巴绣得到进一步的挖掘、整理、保护,截至目前,已吸引千名学员进行培训、学习,这也让巴绣得到了更好地传承与创新。经过多年的历史沉淀,这一份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也将越走越远。

非遗传承人唐丽娟告诉记者,要让更多的人去保护、去传承,然后有更多的好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各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