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日清晨,巫溪县菱角镇桐岭村。
冬日暖阳轻轻地洒在高标准桑园里,陆续聚集的村民脸上都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
陈云生手持电动修枝剪修理桑枝。记者 冉梦竹/摄
“这桑树枝条要是不修剪好,不仅桑叶长得小、质量差,还会影响桑树的寿命,对咱养蚕大业可不利啊。”陈云生手持电动修枝剪,边修剪杂乱的枝条,边讲解桑树冬管的技术要点。
“不服输”攻克万重难
今年62岁的陈云生从事蚕桑养殖近40年。
1985年,成家后的陈云生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一头扎进养蚕事业里。但彼时养蚕技术匮乏、经验全靠摸索,桑树种植、蚕病防治等难题犹如一座座险峻高山横亘在前。
陈云生骨子里有着不服输的劲儿。他白天守在蚕房,细致观察蚕的生长习性,记录每一个细微变化;夜晚便就着昏黄灯光,研读养蚕书籍、查阅资料。渐渐的,他掌握了一套蚕种催青、小蚕共育、成蚕饲养、上蔟结茧的成熟技术体系,成了村里的养蚕 “百事通”。
“我们养蚕也走了不少弯路。”陈云生回忆,早期养殖技术不成熟,导致不少蚕感染白僵菌,成为僵蚕,当时养蚕主要是靠蚕茧卖钱,僵蚕无法吐丝就结不成茧,结不成茧,就变不成钱,一季的养殖功夫就白费了。
办法总比困难多。看着一只只僵蚕陈云生慌乱过后迅速冷静下来。购买专业书籍、旁听专家讲课,他乐此不疲。家中陈列的养蚕专业书籍,书页已经微微泛黄,书角也有了卷起的痕迹。镇上只要请来养蚕专家授课时,他总是聚精会神、踊跃发言。陈云生说:“只要是常见病症,书上就查得到;查不到的,我就去问专家!”
依据所学、结合自家实际情况,陈云生迅速行动起来,严格把控蚕房温度、注意日常卫生消毒,精准调配防治药剂,蹲守观察蚕的变化……每一步他都小心翼翼。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僵蚕现象逐渐得到控制,蚕房里那熟悉的生机与希望再度满溢。
养蚕的技术难关一点点突破,收入逐渐稳定,上世纪90年代初,陈云生一家仅靠养蚕便成为家喻户晓的“致富能手”。
“不忘本”带动百家兴
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营丝厂的倒闭,普遍蚕农养蚕上蔟结茧率低,蚕丝质量差,售卖价格逐年走低,村里不少蚕农开始萌生了“轻养蚕、重务农”的念头,村头的桑树也被农户砍的砍、挖的挖,陈云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尽管蚕桑养殖不景气,陈云生仍要“一竿子插到底”——持之以恒发展自己的养蚕事业。
“收入最好的时候,一年可以卖4万多元。”陈云生说,县里不收购蚕茧了,他就拉到周边县去卖。
直到2017年,菱角镇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以“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引进了巫溪县祥飞茧丝绸有限公司,在桐岭村流转土地300余亩建设高标准桑园,在全县率先实行蚕桑恢复性发展试点。陈云生因其丰富的养蚕经验,被公司聘请为专职技术员。
“养蚕周期短,见效快,现在政府给我们也找好了销路,你们先跟我一起试一下嘛!”借着这阵东风,陈云生茶余饭后都苦口婆心的劝说左邻右舍和他一起干。在他的劝说下,不少邻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重新开始种桑养蚕。
“当时我本来是持观望态度,但是陈云生来劝我,我看他这么多年蚕子也养得很好,我还是选择相信他,跟着他试一次!”村民陈贵粗和陈云生是多年老邻居,他告诉记者,村里很多人见陈云生种桑养蚕整出了门路,所以愿意相信他,和他一起干。
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陈云生钻研技术更加卖力。大家在种桑养蚕过程中但凡遇到点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上门服务。
陈云生在桑林里教授村民剪枝技巧。记者 冉梦竹/摄
蚕室环境如何管理?桑叶质量如何把控?蚕病如何防治?他都了然于胸、如数家珍,陈云生俨然成为村里的养蚕专家。
村民告诉记者,如今的桐岭村,除了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外,家家户户都开始种桑养蚕,每年每户种桑养蚕可以增收三至五万元。
“看到左邻右舍都足不出户挣到钱,我比谁都高兴。”陈云生说,“希望大家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守初心”共同奔小康
2019年,祥飞公司又在桐岭村建设智能养蚕车间和生产辅助用房等1000余平方米,并配备了智能养蚕设备。
菱角镇桐岭村智能养蚕车间。记者 冉梦竹/摄
陈云生打扫清理智能蚕房设备。记者 冉梦竹/摄
在陈云生的不懈努力下,养蚕车间实现从传统每年三季养蚕向智能养蚕每年十个批次的大幅提升。不仅如此,村民家多余的桑叶可直销到公司,蚕茧实现就近收购且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周边110名左右村民还实现了足不出村进厂务工。
经过多年的发展,桐岭村蚕桑产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养蚕不仅让当地村民尝到了“甜头”,桐岭村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智能蚕房今年也正式投入使用,以点带面推进整村桑蚕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每年养蚕10个批次共300张,产茧1.5万公斤,年收益将达到75万元。
看着村民们的养蚕信心越来越足,腰包越来越鼓,陈云生的眼中闪烁着坚定与憧憬的光芒。陈云生告诉记者,他想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引进更多先进技术,优化养殖流程,提高蚕茧的产量与质量,力争将桐岭村的蚕桑事业打造成一张耀眼的名片,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投资兴业,让桐岭村的蚕桑致富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