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土豆能创造多大价值?菱角镇桂花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甫明用三年时间交出答卷,从家庭小作坊到标准化加工厂,从走街串巷叫卖到直播间“秒空”,他打造的“白赶场洋芋片”不仅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盘活当地土豆产业,更带动村民就业,成为当地产业振兴的生动范本。
王甫明接受采访。记者 陈永碧/摄
2017年初,王甫明观察到村里土豆丰收却销路单一,于是萌生了深加工想法。他利用传统工艺改良创新,反复调试出“薄如纸、脆如薯、香而不腻”的洋芋片,并很快在菱角镇走红。看到商机的他,开始尝试自己做包装,将洋芋片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桂花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甫明讲述,2017年返乡在村委会上班,经过调查发现,巫溪洋芋非常出名,但是后头没有产品,我们巫溪本身也有吃洋芋片的习惯,于是就想起做洋芋片。
随着口碑的传播,洋芋片的销量越来越好。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王甫明开办了小型加工厂,雇佣当地村民负责切片、炸制、包装,并与村民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每年以市场价收购本地土豆约4万斤,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桂花村脱贫户向和翠说,现在我们种的洋芋不愁销路了,王书记直接帮我们收了,我们又在这里上班 一个月可以挣2000多块钱。
金黄酥脆的洋芋片。记者 陈永碧/摄
2023年,“白赶场洋芋片”进驻巫溪县消费扶贫馆,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与此同时,他还抓住电商机遇,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推广产品,吸引了大量线上消费者。凭借优质的产品和创新的营销方式,“白赶场洋芋片”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代表之一。
桂花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甫明介绍,现在通过电商网上销售,去年销售额在50万左右。
在发展洋芋片产业的同时,王甫明也没有忘记身为村干部的职责。他计划在今年探索线下销售渠道,进驻商超,并成立合作社,发动村民入股,扩大经营规模,让桂花村成为“洋芋产业村”。
桂花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甫明介绍,下一步就是扩大线上销售,开发出线下渠道,跟本地商超进行合作,今年目标销售额在去年的基础上扩大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