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社会民生
王道银:只手撑梦从“胜利”走向“胜利”
日期:2025-03-03

2月20日,“雨水”节气刚过,寒意回流,海拔1100多米的巫溪县胜利乡胜利村漫天飘雪,山峦一派银装素裹。

王道银查看白菜长势。记者 冉梦竹/摄

一名右手戴着白线子手套,左手揣进裤兜的中年男子,穿梭在一眼望不到头的蔬菜大棚田埂上,查看白菜长势。

中年男子名叫王道银,今年45岁,是胜利村一名身残志坚的蔬菜种植大户,他用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为胜利乡产业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书写着一段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致富人生。

命运重击失右掌

时间倒回到28年前,王道银只身来到深圳一家五金制造厂当小工。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破了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那是两年后的一个普通下午,王道银如往常一样在生产车间忙碌。他正熟练地操作着冲压机。突然,一阵剧痛传来,王道银只感到天旋地转。

顷刻间,机器的轰鸣声与周围工友的呼叫声交织在一起,

空气中金属和血腥的味道弥漫了整个车间,刺鼻而冰冷。

“大脑在那一刻是空白的,试图抽回手,但无能为力。”王道银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至今都还心有余悸,他说,一切发生得太快,来不及反应,手指仿佛被无数把锋利的刀片同时切割,尖锐的疼痛从指尖一直延伸到肩膀,甚至整个身体都因这股剧痛而颤抖。

事故发生后,王道银被工友们紧急送往医院,但右手因伤势过重无法保住。手术后,面对光秃秃的右掌,王道银嚎啕大哭。

“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在两个月的休养时间里,面对工作能力和经济状况的不确定性,王道银一度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迷茫。

振作精神结菜缘

出院后,王道银带着无比失落的心情回到了家。

他经常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试图用墙壁和门隔绝外界的喧嚣与关怀,害怕面对那些充满同情的目光,仿佛左邻右舍每一句问候都像一把锋利的匕首,一刀一刀戳在他的心头。

“少只手,照样活得出个人样!”母亲高立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没读过多少书的她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用最朴素的语言传递着对儿子最深刻的爱。

“你要振作起来!”未婚妻胡怀菊更是对他形影不离。

渐渐地,王道银有了变化。他开始接受康复训练,学习用左手穿衣、吃饭……一点一滴地重新适应。每一次的进步,都会得到家人的鼓励。这也让他更加坚定重拾生活的信心。

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王道银逐渐走出了阴霾。一年后,他和胡怀菊举办了婚礼。

组成小家后的两人开始为生活打拼。为了养家糊口,夫妻俩摆地摊、安装水管、经营服装,尝试了多种途径。

王道银说,那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在生意场上屡屡受挫,加上妻子又有身孕,生活压力巨大。

即便如此,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并没有被击垮。

2001年,听说卖菜比较赚钱,王道银毅然从服装行业转战农贸市场,开启了他与蔬菜的不解之缘。

由于为人亲和,服务周到,王道银很快就与菜农和批发商建立了联系,生意也越来越好。

“指望别人来收购,为何不把渠道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想法冒出,实践的种子便会落地生根。在妻子的支持下,王道银又从摆摊卖菜转变成当地小有名气的“菜贩子”。

王道银慢慢累积了经验,他知晓哪个地区的蔬菜最畅销,什么季节的蔬菜最好卖。在一次菜市进入淡季时,王道银把从高山地区高价收购来的晚季四季豆售卖时,原本以为要砸在手里,竟意外地被抢购一空。

“这是天赐的商机!”王道银想着自己老家胜利村对于种植晚季蔬菜有着天然优势。2004年,他以自家2亩地为开端,试种四季豆,就净赚3000元。

尝到甜头的王道银并没有安于现状。他又于2005年开始进一步扩大规模,流转欧世芦、欧世太等邻居家的土地共12亩,准备和妻子一起在家门口大干一场。

自强不息亏为盈

前景可期,万事俱备。可种植蔬菜中遇到的难题却接踵而来。

“市场上需要什么就种什么,白菜、土豆、豇豆、萝卜……”王道银照旧以一个蔬菜经销商的思维种植蔬菜。因缺乏对高山土壤酸碱性的认识和病虫害管理经验,导致种出来的蔬菜品质不佳、产量不高,根本卖不出去。

“那几年,共计亏损了近50万元,家里因此还欠下了一屁股债。”说这句话时,王道银有点哽咽,却又不以为然地用左手扯了扯右手的义肢。

命运的齿轮再次将王道银按倒在地。因工受伤导致肢体不健全,外出务工恐无人问津,自己创业又血本无归。多少个日夜,这个身体壮硕的男人却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横在王道银面前的创业失败难关,犹如这大雪天里,被猛然间泼来的冷水一样刺骨。

相反,这瓢冷水却让王道银的头脑异常清醒。

“我受苦不要紧,但不能拖垮整个家。”王道银暗下决心,一定要冲破困境。

王道银穿梭在蔬菜大棚田埂上。记者 段翔飞/摄

这个倔强的汉子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白天在田地里摸索忙碌,晚上在家研读农技书籍。为了打破种植壁垒,王道银远赴安徽、湖北等地,学习科学的灌溉和施肥方法,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蔬菜的抗病性和适应性。

“县残联、县农委还为我争取农业贷款和扶持政策,帮助我修建了田间便道等基础设施。”王道银介绍,他还邀请巫溪本地农技专家实地指导和培训。从平衡土壤酸碱度、水肥一体化管理到防治病虫害,他又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吸收到种植蔬菜的精髓。在这期间,他还搭建了覆盖贵州、武汉等6省市的销售网络。

2015年,王道银终于迎来了大丰收,他种的豇豆、萝卜一上市就受到市民的欢迎,当年总产值就超过了100万元。

近年来,王道银应对风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2021年蔬菜基地遭遇冰雹,颗粒无收。2024年夏天,巫溪县遭遇70多天的持续干旱天气,他累计花费了10多万元在山下运水上山灌溉,让濒临减产的辣椒、西红柿起死回生,又卖得了好价钱。

反哺社会不忘本

生于斯长于斯。王道银自己的腰包鼓起来了,他却并没有忘本。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带动身边的脱贫户和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王道银创办的祥胜专业合作社,高峰时一天要用工50人。52岁的尤久芝就是其中之一。“每年有1.5万元的收入,既能挣钱,又能带孙儿。”提起能就近务工增加收入时,尤久芝笑开了花。自从有了孙子以来,她便没有外出务工,为了减轻子女负担,已在王道银的合作社务工6年有余。

“我遇到过很多困难,也受到过很多人帮助。”王道银说,“只要村里人想发展蔬菜种植,无论是种子、肥料、技术,还是销售,我都会鼎力支持。”

村民们打包红辣椒。资料图

如今,王道银的蔬菜规模已达到200余亩,主打种植辣椒和西红柿两个品种。种植的蔬菜获得“重庆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合作社也被评为“重庆市无公害蔬菜基地”。在他的带动下,胜利乡有70多农户发展和种植高山错季蔬菜。

一阵凉风吹来,被大雪覆盖的蔬菜大棚,在风雪中巍然挺立。棚里的大白菜头戴一顶雪绒绒的帽子,身披一袭嫩绿嫩绿的衣裳,面朝王道银小心翼翼拂过来的手掌,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